新書推薦: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59.8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58.9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編輯推薦: |
黄煌著的《我的大学(黄煌的经方人生)》是黄煌教师关于经方人生的回忆录,有其独特的传奇的经历,有其对中医事业的执着,文字朴实、生动,感人肺腑。字数虽少,却处处体现出其继承、创新、自由、开放的学术精神,给后人以启迪、以榜样。内容包括:我的老师叶秉仁先生、医院的老中医们、在编写组的那些日子等。
|
內容簡介: |
黄煌著的《我的大学(黄煌的经方人生)》介绍:一个没有上过本科的大学教授,一个以经方推广为使命的中国学者,一个经历了40多年医学生涯的中医师,用其清新质朴的文笔,将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展示给读者。
|
目錄:
|
我的老师叶秉仁先生
医院的老中医们
在编写组的那些日子
当年爱读的中医书
没有忘却的病例
杂书乱读
初到南京
苦读
思想的放飞与回归
教学相长
进藏后的思考
我与中医学会
学报编辑部的故事
村井先生
走进细野诊疗所
京都印象
吉益东洞的精神
自由飞翔
想家的感觉
梦里故乡
回国前后
省中医院的名医们
看神经症的启示
“人”的经方
冗繁削尽
破译仲景用药的密码
滴血的职称评审
问卷调查全国名中医经验
中医之殇
再访东瀛
我的博士论文
走进医科大学
在网络的世界里
玄武湖畔的十年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言
我没有上过大学,准确地说,我没有大学本科学历。但是,我这一生,都在读大学。
当中医学徒时,医院就是我的大学,飘着草药和艾草香味的门诊大院以及充斥着来苏尔味道的病房走廊,让我的大学更有医学院的气息;那些可敬的老中医,医术精湛,洞察人情,熟悉生活,他们就是我最好的教授。
后来,我来到了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下同)攻读硕士研究生,那里是一所有围墙的大学。在那里,我取得了堂堂正正的研究生学历,获得了硕士学位,而且还就职于这个学校,当过讲师、班主任、学报编辑、研究生部主任以及某个学院的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等。我在这个大学里成长,在这里拼搏,在这里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20世纪80年代末,我顺应了出国潮,到日本京都大学公费进修,之后又多次去日本,最后在日本顺天堂大学拿了博士学位。在日本的时间不长,但给了我不少东西。在那里,我感受到了学术自由的惬意,坚定了从事经方研究推广的决心。
也是在这段时间,我加入了农工民主党,后来当上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003年,还就任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副主任,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o年。这期间,我亦官亦民,亦教亦医。中医学的理念和为医的经历,为我参政议政提供了素材和经验;从政界反观中医,让我更清楚地看到中国社会的实际以及明白了中医应该如何应答百姓的呼唤。那个明城墙根下的市府大院,何尝不是我的大学?
21世纪后,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我也跟进。2004年,我们师生设立了“黄煌经方沙龙”网,我几乎每天上网浏览新帖,常常被其精彩的内容所吸引。其中,有谈中医发展战略的,有谈经方研究理论的,更多的是谈学习经方、临床应用经方的心得体会,有鲜活的医案实例,有切于临床实用的经验……其中有资深学者的思考,有基层中医的心声,有初学者的困惑,还有患者感人肺腑的求医之诉。互联网的魅力,让大家对经方的热爱之情聚集、研究心得撞击,从而进发出绚丽的光芒。上网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是虚拟的大学。
经方,是经典方的略称。经方不仅仅是方,也是经方医学的代名词。经方医学是以东汉医学家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代表的古典医学,其中蕴含了中医认识疾病、控制疾病的基本思想,也保留了前人使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是中医临床的规范。但是,很长时间以来,经方被严重忽略了,经方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我在学医很长时间之后才发现这个问题。这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奋力推广经方,其中讲学是我的主要手段。我去过美洲、欧洲、澳洲、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国内走过的地方则更多。在讲学过程中,我饱览各地风光,造访各位行家里手,触发各种思维火花。行万里路,访千百人,这样的大学,我上得眼目清亮,精神抖擞。
有人说,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有《我的大学》,你的回忆录也用《我的大学》,是否重复?我也想避免此嫌,但思来想去,没有更好的书名,只得作罢,加个副标题——黄煌的经方人生,以示区别。
我写这本回忆录的目的,是想记录一个中医学徒如何成长为国内外业界关注的学者的人生经历,记录他如何学习中医、发现经方并将此民族文化瑰宝推向世界的知行过程,还记录一个跨世纪中医人的所见所闻。当今的中国,考察人才的标准往往是看学历,但从我的经历来看,学历不是唯一的;特别是评价中医,更不能迷信大学的文凭,更不要迷信硕士、博士的学位。回想起来,庆幸我没有大学本科学历,没有受到教科书的束缚,我才能有一些野性,才能有自由飞翔的冲动,才能提出一些比较独到的见解,才能写出一些受到临床医生欢迎的书籍和文章。
我可能是中医界中的一个特例。在我成长过程中,有难以重复的历史背景,有独特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还有我独特的天资和性格。但是,这也离不开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继承、创新、自由、开放、实践、总结,面向临床、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这些都是中医人才培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如果这本小册子能够成为一个中医人才培养的案例,那就是我最大的期待。
2016.1.23
后记
这本回忆录是断断续续写成的,前后经过了7年多的时间。不仅仅是工作忙,还因为写东西需要激情与灵感。我不想记流水账,我想写有感情的文字。
这是一本没有完的回忆录。我的人生还没有完,只要我的身体健康,我的回忆录还会写下去。为什么现在要出版?是因为我把这些文章在《黄煌经方沙龙》网上发表后,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和转载,有的读者还干脆为我印出了纸质版。我也觉得,只要变成了白纸黑字后,拿在手上才有书的感觉。
回想起来,学中医40多年,我是一脚高一脚低地走过来的,也是顶风冒雨冲出来的。我写这些小文章,是回顾,也是小结,就如我多年来喜欢整理医案,喜欢临床经验总结一样,我的学医历程就是一个案例,一个从中医学徒到中医教授的个案。可能是出于职业的习惯,我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年轻学子们读一读,看看这位中医老人是怎么走过来的,我失败的教训,我成功的经验,可能对他们的学习有所启发和帮助。
我还要说一下,我是没有经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中医,那个年代,我们这一代人也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说我属于成功者,那这种成功,可能归结于我有独立的思维方式,我喜欢自由飞翔。当然,我的学医经历,注定了我有“野种”的基因。后来虽然进入高校,但也一直处在时髦中医的边缘。我庆幸命运的如此安排,让我看到了教科书以外的世界,寻觅到了中医学中的瑰宝——经方。我感谢这个大学,那就是社会实践。
这些年来,我致力于经方的推广,从国内到国外,从高校到基层,从教室到网络,我走了很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在呼吁大家关注经方、应用经方。我钦佩当年楚国的卞和,捧着一块石头,任凭双脚被剁,双眼泪尽泣血,依然坚持推荐这块含有璞玉的石头。这是何等的勇气和毅力?我是幸运的,推广经方遇到的困难微乎其微,当今,一股“经方热”正在中国大地涌现,以经方为载体的中医国际化的浪潮也将出现。这让我无比欣慰,因为这就是我的梦!
文摘
医院的老中医们
医院的大院里一直飘着各种气味。西边飘出的是艾叶香,时浓时淡,那是针灸骨伤科在用灸疗及温针;东边则常常有稍微呛人但不讨厌的中药味及油烟味,那是皮肤科在熬制药膏;医院二进的厢房里是中药房,周边飘着淡淡的、幽幽的、有点陌生又似乎熟悉的草药香。只是到了后面的病房楼,才让人感到那是医院,因为经常充斥着浓浓的来苏尔味。
我很快熟悉了这里的气味,也渐渐熟悉了这里的人。
夏武英先生,慈祥的老者。他有肺气肿,常常气喘,也怕冷,冬天常常穿着厚厚的棉袄,白大褂紧紧地绑在身上。他好喝茶,满口牙全黑了。他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冲茶。那是品质一般的红茶末,茶很浓,发苦、发黑。夏老是城里的老人,一口城中方言,认识的人也很多。我发现,在找他的病人中,老太太特多。他的话,很通俗,就那么几句,什么“浊气在上”,什么“寒气在下”,什么“肝胃气”,什么“亏”等等,那些老太太们很虔诚地听着,也似乎很满意这样的解释。夏老的方中少用补药,用的最多的是理气药、导滞药,如大黄、枳壳、厚朴、芒硝、青皮、陈皮、乌药、莱菔子等。药很灵,往往一两剂药下去,大便通,神清气爽。夏老治疗咳喘也有一手,每年寒流一来,病房里就住进不少咳喘病人,恶寒无汗,痰多如水,夏老常常用小青龙汤3剂,咳喘即平。
郁祖祺先生,很富态,气色好,鹤发童颜。他的病人非常多,诊室外常常排成长队,病人大多是农民。他看病时神情傲然,不让病人多说。其间对病人或呵斥,或劝慰,或解释,也是寥寥数语。病人常常在他面前或流泪,或嬉笑,然后千恩万谢地领着药方离开。郁先生不写病历,仅写处方,钢笔字迹很潦草,但药房的药工能认识。其用药也很奇特,没有成方,药也不是常用的,如白金丸、甘松、瓦楞子、蒲公英、磁石、刺猬皮等。因为病人太多,院长让我帮他抄方数月,他很高兴。有次诊余,他告诉我一张方,说治疗顽固性呃逆很灵,我一看,就是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后来我试用于数例顽固性呃逆,果然有效。他的抽屉里只有两本书,一是《医林改错》,一是《本草备要》。郁先生有点另类,有些中医人视其为“野路郎中”,但他对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确有经验。如治发热,他常常先用荆芥、麻黄等发汗;如热不退,则用柴胡、青蒿等和解;最后一招,是用黄芪、鳖甲等理虚。这三招,正是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三大治法。他治妇科病,多用清热止血药,见效快捷;治肾病,多用清热利湿的草药,几乎不用补药,且病人不忌盐。郁先生开的药方很便宜,农民喜欢他。
与郁祖祺先生同一科室的是韩鸣凤先生,一位老读书人,清瘦,高度近视,驼背,成天埋在一张旧藤椅里,诊桌上放了不少古籍,如《时病论》《温病条辨》等。韩先生写处方是极其认真的,慢悠悠的,圆珠笔用三个指头抓着,是毛笔的握法。处方笺上要写脉案,文言文,之乎者也,也是老法。韩先生的处方笺都用复写纸备份,一张张夹得整整齐齐。他的病人不多,话也不多,清闲时只是静静地读书,守着他那属于自己的世界。
孙泽民先生擅长外科、皮肤科、痔科,瘦高个,皮肤白,非常精神。他不是本地人,操一口苏北方言,是老中医中最具有开拓精神的人。他早年曾撰写过有关痔科的专著,发明了枯痔疗法等,其创办的肛肠科远近闻名。后来,他又专搞皮肤科,研制了不少外用药。人们出入皮肤科,经常可看到一个铁锅,沸腾的油里是不知名的黑黄的中药。后来,医院有了制剂室,也主要生产皮肤科的制剂。孙先生不仅能做手术,中药方也开得好。有一次,我看他用黄芪一斤(500g),如此大量,让我开了眼界。现在医院的皮肤科是省级重点专科,这都是孙老的贡献。
还要说说中医内科的陈济怀先生,他像个干部,中山装笔挺,浅色框架的眼镜,烟不离手,茶不离口。他的病人以干部为多。我曾看他的处方,以补益药、安神药、理气药为主,药味比较多。中医外科的曹医生,头发油亮、后梳,平时不苟言笑,善于治疗疔疮疖肿。针伤科的顾仲雍先生,个头不高,话很少,每年夏天是他最忙的时节。家乡农村有冬病夏治的习俗,说伏天针灸能去病根,所以,针伤科门口常常挤满了人。老百姓说他能治“半边风”,也就是半身不遂。
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但回想起来,当年老前辈们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说实话,我所在的医院,当时确实不上档次,既没有高大的病房楼,也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但就是靠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医人撑起了医院的门面。他们传承着传统的医术,并以其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在为当地的老百姓解决病痛。这些人虽然白大褂不挺括,但他们很会当医生。大家都喜欢忙,喜欢病人多,下班晚,常常是一种荣耀,一种骄傲。叶秉仁先生也常常拖班,有时中午结束门诊,都快一两点了,但先生依然满面春风,毫无倦色,步履轻盈地下班。P12-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