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89.4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HK$
67.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HK$
110.7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HK$
132.2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HK$
47.0
|
編輯推薦: |
★作为麻省理工-哈佛大学公共争议研究项目研究成果,是两所名校众多专家心血!
★首倡危机公关六大原则,20年来深刻影响全球各界危机公关处理原则!
★引用美国危机公关界五大经典案例,全面涵盖危机公关各个领域,数十年来欧美国家都从本书中找寻平息公众愤怒的策略!
★告诉你,明星被黑、企业丑闻、政府信任危机等负面新闻,危机公关花样多,哪些真正有效,哪些形同无用功。
★企业管理人员、政府官员、公关人员、律师、公众、利益受损者,都将因本书而获益匪浅!
★当激烈的情绪如汪洋大海一般包围了冲突各方的时候,《如何应对愤怒的公众》让我们有了找到理智的根基。
|
內容簡介: |
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环境冲突、企业信誉危机和群体性事件见诸报端。政府、企业乃至明星的公信力受到来自公众的越来越大的冲击。人们为什么愤怒?又如何应对愤怒的公众?
劳伦斯萨斯坎德与帕特里克菲尔德深入研究、总结几十年来历次重大危机公关事件,并结合自身多年危机调解经验,写成《如何应对愤怒的公众》。《如何应对愤怒的公众》为麻省理工-哈佛大学公共争议研究项目研究成果,是世界危机调解指南。作者在《如何应对愤怒的公众》中复盘美国历次重大公共危机处理得失,解答人们为什么愤怒,并首倡互利方法应对愤怒公众的六大原则。
如何应对愤怒的公众
|
關於作者: |
(美)劳伦斯萨斯坎德(Lawrence Susskind)麻省理工学院共识构建研究院院长,麻省理工-哈佛大学公共争议研究项目总监。全球知名公共争议调解、危机公关专家,曾为世界范围内众多企业提供咨询,并在在以色列、爱尔兰与菲律宾的高等法院担任过顾问。
(美)帕特里克菲尔德(Patrick Field)麻省理工-哈佛大学公共争议研究项目总监副董事,公识构建研究院高级助理。研究集中于调解环境和自然资源争端、协调多个团体的利益和思维冲突。著有《水资源外交》《环境协议谈判》《环境外交》等。
|
目錄:
|
作者序言
第一章 引言
与公众互动的新方式
为什么我们都应该关心愤怒的公众
不易安抚的公众
传统的公共关系策略无济于事
我们需要新的方法
第二章 公众为什么感到愤怒
什么是愤怒
人们为什么愤怒
理性愤怒和非理性愤怒
面对愤怒的典型反应
应对愤怒公众的传统观念
第三章 一种互利的解决方法
互利方法的六项原则
老塑料工厂
第四章 意外事故
说还是不说
互利方法:说出真相
埃克森瓦尔德斯号:钱还了,债却没还
互利方法:另辟蹊径
第五章 企业风险
道康宁乳房植入体争议事件
互利方法:对产品了然于胸,对公众据实相告
第六章 价值冲突
魁北克水电公司与克里族人:文化的冲突
互利方法:平等对话取代发号施令
动物权利(AnimalRights)
互利方法:聆听不同的声音
第七章 媒体
处理媒体关系的互利方法
第八章 有效领导
致谢
索引
注解
|
內容試閱:
|
三里岛事件用如此沉痛的方式向我们揭示:在公共危机中,想要隐瞒确切的消息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当危机的若干重要事实尚是未知数的时候,想要避免各种猜测也同样很难。但是,我们应当不惜任何代价杜绝猜测。处在危机中的企业或机构必须选择一位有经验的发言人,他应该能够很好地理解威信来自于什么。事故或灾难发生后,处在漩涡中心的如果是企业,管理层首先应该尽全力考虑的是,哪些政府领导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如果是政府机构,相关的官员则应该与他们负责监管的各方保持密切的接触。此外,在这两种情况下,决策者都应该遵循一个根本的策略:诚实,并以足够的激励和控制手段,保证全面、准确地公开信息。这一点是本书提出的应对争端的互利方法最核心的信条。
公开信息利大于弊
|弊端
我们先拿出点时间,考虑一下来自法律方面、技术方面、以及媒体关系方面的反对意见。
法律角度的反对观点认为:应该保护信息。主要是保护公司及其股东免于承担种种法律责任。因此,企业不能成为公众抨击的对象,不应该为自己没有做的事情担责,在事实被揭露之前不能接受指责,与对方的交涉应该在法庭的保护之下。最关键的一点:保护公司。而承担责任、接受批评的做法,会使公司日后受到更多的损害。
技术角度的反对观点认为:应该控制信息。等到问题的性质已经查清楚了,最好是等到解决方案已经确定了,再公开承认出现了问题。在此之前,应该对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对可能的原因做出符合逻辑的判断,仔细梳理各种可能性,直到找出问题的根源。公众不具备技术专业知识,在这些工作完成之前向他们公开信息,只会增加事情的复杂程度。并且,如果只向公众通报问题,却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案,那会使公众认为责任方玩忽职守、缺乏能力,所以最好还是什么都先不要说。媒体关系角度的反对观点认为:应该制造信息。不管你说了什么,都将会被别人品头论足。所以,最好只告诉大家有限的信息,而且是事情最好的方面,这样别人就没有什么武器来攻击你。公开的内容有助于维护和塑造形象,这才是信息披露最恰当的方式。在受众守着MTV和5000个有线频道的今天,所谓事实只不过是一系列可能性当中的一个而已。真相是由媒体制造的;事实由媒体按照自己的意愿塑型。
|优势
上面这些观点固然有它们的道理,但我们还是相信,公开信息利大于弊。
我们的意见是:分享信息。为什么呢?
首先,公开信息可以使公众免受更多的伤害,从而使企业或政府机构在未来免于承担更多的法律责任。设想一下,如果二号反应堆内部温度持续升高,导致不仅仅是部分燃料棒熔损,而是整个安全壳熔化,那么,成千上万的民众就会遭受严重的灾难。政府和公众越早得到确切的信息,大家就有越充分的预警时间。而公众得到的信息越少,他们就越无法自我保护。在法庭上,有意隐瞒事实、并导致公众未能得到原本可以得到的保护,将会使责任方承担更多的法律责任,而不是更少。更何况,在人们眼中,掩盖事实也会使之成为更不可饶恕的罪人。
其次,公开信息能够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假如爱迪生公司如实告诉人们他们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它就能够建立起诚实可信的公众形象。这会反过来鼓励公司与外界分享更多的信息,从而对事态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澄清事实、确定反应堆的实际情况、以及向公众发布前后一致的信息。假如公司与媒体、政府和民众保持了良好的关系,那么它也能够从不同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更快地找到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假如公司能及时准确地公开信息,而不是盲目夸大对事态的掌控程度,它就能够避免事后出现的尴尬局面:多次食言、因为错误的预计而不得不收回乐观的保证。
第三,公开各方面信息,不论是对自己有利的还是不利的,能够建立信誉。在很多细节上,爱迪生公司的确给出了正确的说法。他们曾经准确地指出,事故发生的最初原因是一个阀门损坏了;他们也曾经正确地报告说,事故不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险;他们还曾经正确地预计,不会发生堆芯熔化的严重后果。尽管爱迪生公司掌握的信息大多数都是准确的,然而,没有人相信他们。因为他们曾经隐瞒了本不该隐瞒的情况,在事情被察觉之后方才承认,而且言语傲慢,自认为是唯一了解形势的一方,最终自己毁了自己的名声。可以说,正是因为掩盖事实,使得爱迪生公司失去了对局面的控制。不仅如此,他们还不得不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政府来掌控。
最后,公开信息还可以获得有益的回馈,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处在困境中的公司或者机构应该采取开放的而不是防卫的姿态,这样可以赢得不同方面的帮助,共同制订最恰当的反应方案。就像前文中放射防护局官员托马斯middot;格鲁斯基所建议的,有关各方一五一十地把事情摆在桌面上,就可以把各自掌握的零散信息整合起来,对事情的总体做出一个最合理的解释。在三里岛这个案例中,因为核管会没有掌握全部的情况,所以做出了并不准确的判断。比如,从废气衰变箱偶然检出的放射性气体,使他们误以为箱体出现了泄漏,于是,他们向政府提出了疏散居民的建议,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是完全不必要的。假如各方面的信息都能够摆在桌面上,让各方面的决策者都能够看到,无疑会做出更合理的决定。
在美国这样的开放社会,地方报纸、地方广播电台、全国电视网、全球有线新闻网、计算机网络、因特网,所有这些渗透了人们的生活,想要隐瞒什么消息,完全是难上加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三里岛事件爆发后,一个联邦法庭正在进行司法审查,考虑是否允许《进步》杂志刊登一篇关于如何制造氢弹的文章。实际上文章所使用的资料全部都是可以公开获得的。多年以后,哈罗德middot;登顿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署的一次集会上说过一番话:随着世界范围内媒体的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没有人能够掩盖重大的核事故了。此言极是。
综上所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企业与政府应该将信息公开作为一条基本的原则。哈罗德middot;登顿所说的下面一段话再确切不过了:我认为,我们时常低估公众理解形势的能力,并且因此有意无意地掩盖信息,因为我们担心不这样做的话,公众的危机感会给我们带来风险,而事实上这种担心是毫无根据的。用这种方式去面对公众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我们想让老百姓信任我们,那我们就必须信任他们。
诀窍一:分享信息,赢得信任。
以诚信为行事之本
什么是信任?经济学家强调个人在行动中的理性,在他们看来,信任应该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来理解:行为者认为从合作中可以获取足够多的利益,因而在面对他人时采取合作的方式,以实现互惠互利。从社会学家的角度来看,信任是一种行为模式,它使得个体与个体之间以一种合作、互利的方式彼此交往,以期实现物质欲望,并满足寻找伙伴、获得身份等社会需求,并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层面上实现身份认同。对于心理学家而言,信任是对来自他人的良好的、支持性意图的期待,这种期待源自于个体在与父母、兄弟姐妹及伙伴的交往中产生的经验。
尽管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信任都有各自的理解,但它仍然是一个待发掘的概念,难以定义和解释。而与此同时,我相信大多数人出于直觉和常识,又都会将它与诚实、互利、声誉等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此外,信任应该还与预期性、一贯性、谅解等这些概念相关。真正的信任应该留有犯错误的空间。信任使得夫妻能够使用联名账户、父母都够借给子女自己的私家车、商人能够握手成交。
至于如何才能建立和维护长期的信任,我想《爱丽丝漫游仙境》里面疯帽子对爱丽丝说的好:知无不言,言出必行。这个简单的诀窍爱迪生公司却有点不明白。当他们已经检测到超标辐射值的时候,本应该直接向公众承认,但他们却选择了模糊的方法,声称并没有采集到显著的的超水平数值。在第二份公告中,公司也没有向公众告知他们已经确认的事实,而是试图代替公众来解释这些事实。与他们所希望的恰恰相反,媒体和公众并没有把公司的声明理解成安全保证,而是认为公司试图洗白恶化的形势。爱迪生公司既没能做到知无不言,也没能做到言出必行。未来不会发生放射性泄漏,这是他们对公众的承诺,但是之后却向大气中和河水中两次排放了放射物。有言在先,食言在后,爱迪生公司的形象往好处说成了糟糕的预言家,往坏处说则成了不折不扣的骗子。
隐瞒真相很难,这是个简单的事实。小心遮掩这种策略实在是难以奏效。星期五上午,爱迪生公司再一次没有主动向公众通告他们有计划的排放,但却立刻报告了大气中1200毫雷姆的辐射量。媒体和政府官员对于爱迪生公司有计划的行动并不知情的,理所当然地,就会用这条消息来抨击公司。赫贝恩嘴里的这个有计划,在媒体眼里就变成了公司对不利状况的挡箭牌。事后的调查显示,媒体的这种推测实际上是错误的。但是正如一份调查报告所说:媒体认为,爱迪生公司对核电站的情况了解得十分透彻,理应在事故发生后的任何时间对任何情形都能做出确切的解释。事实证明,信息的流散比放射物的流散来得更容易。即便公司言行中的不一致可能是源自于内部的混乱或不确定,公众也会毫不迟疑地把这种矛盾解释成恶意的、有预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