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思想之渊源(第二版)

書城自編碼: 284741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美]牟复礼
國際書號(ISBN): 9787301270806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6-01
版次: 2 印次: 1
頁數/字數: 276/100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67.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7.3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0.6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09.8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7.0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7.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3.0
《阿尔贝·加缪:一个生命的要素》
+

HK$ 162.0
《新民说 法律文化文丛 迷信与暴力:历史中的宣誓、决斗、神》
+

HK$ 118.5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本)》
+

HK$ 113.9
《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
+

HK$ 290.4
《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通往奴隶制、君主制和帝国之路(大学译丛)》
編輯推薦:
1 普林斯度东亚系奠基人,在中国思想研究领域与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费正清相媲美。
2 著名人文学者 陈来 张祥龙 陆扬 杨立华 诚挚推荐
3 该书被誉为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齐名的美国大学读本。
內容簡介:
此为本书精装插图的新版。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座宏大的宫殿,那先秦思想就是这座宫殿的基础。
《中国思想之渊源第二版》是美国流传已久的一本介绍中国早期思想的必读书,以流畅明晰的笔法、高超的见识和深厚的文化比较的功力,对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进行了简明精妙的介绍。同时又以宏观的话题,如宇宙论、世界观、知识论、政治哲学、人性论等贯穿在对这几大学派的的介绍和分析中,既高屋建瓴,又曲尽其妙,是大家小书的典范。
關於作者:
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1922年-2005年)美国著名汉学家、中国史学家。牟复礼的中文名得自《论语》中的 克己复礼。他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的奠基人,并将其发展成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研究中国历史的中心之一。其主要著作:《帝制中国:900﹣1800》(Imperial China: 900-1800),主持编写《剑桥中国史?明代史》,翻译萧公权的名作《中国政治思想史》等。
目錄
目录
花前又见燕归迟 (序一)  陆 扬
融入其中,方能观乎其外 (序二) 张祥龙
自 序
导 论 走向真正的世界史
第一章 历史的开端寻找『中国』
何为『中国性』 环境决定论视角下的中国特质 
崇尚农业的价值 崇尚文字和书写传统 
商朝最早最明确地体现了中国特质:青铜,甲骨文,农业
周朝由巫鬼崇拜转向礼乐制度 商与周奠定中国文化的基石
第二章 世界观的开始没有创世与造物主
《易经》与中国人的心智
有机的世界观
中国式宇宙观的社会效果
泛神论 非制度性的宗教 恶与罪的非本质性 
威权在父在君不在神 和谐的尘世 两种时间观
第三章 先秦儒家百代正脉
儒的传统与起源
孔子  儒士合一 三项创造 实践家而非理论家 
务实的宗教观 学说的主要范畴 重伦理轻法律的政治学
孟子  性善论 民本的政治学 神秘主义
荀子  性恶论 礼乐制欲的文化哲学 自然主义
第四章 先秦道家高蹈的支流
与儒家的主流-别脉模式
老子是谁
高深莫测的《道德经》
庄子  养生之辨 对文明的批判 超越差异与道合一
第五章 墨家哲人、军人、教徒
出于儒而批儒 崇尚粗俭 天志与自然 追求功利的社会哲学 
反常情的兼爱 卓越的知识论
第六章 何为真知墨名道儒的论战
墨家的知识论
惠施与公孙龙的诡辩术
庄子善辩而不好辩
荀子对儒家名实论的总结
中国知识论的意义  重内容轻形式的逻辑 强烈的现实伦理指向
第七章 帝国的缔造法家的成与败
法家的肇始  秦在中国历史上的合法性之争 去道德化的国家主义
管仲、商鞅、韩非、李斯 追求『有效』的政治哲学
法家的实行  英雄与暴君 中国是帝国吗
参考文献
年 表
索 引
译后记
內容試閱
孔 子周朝的繁荣被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770年中亚蛮族(犬戎)的入侵终止了。周王将都城东迁到黄河岸边的洛邑(今洛阳)。从此周王所辖的范围便沦为一个小国,周围环伺的是不断相互吞并减少的侯强。这些诸侯虽然实质上已然独立,但长期以来一直奉周为宗主。周已经完全文治了(civilized),换句话说就是非军事化了。周的力量已经完全礼仪化神权取代了现实的权力。儒在这两个过程中都起了巨大的作用。随着周王国社会的非军事化,儒作为臣僚,其重要性超过了日益沉沦的士。士是周朝级别最低的世袭贵族,这个曾经跟儒形同水火的竞争阶层最后逐渐和儒融合为一了。* 此时,战争技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车战终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军团,骑兵也被运用到战争中,这一切导致了士阶层几乎无所致用。他们开始对儒的传统和作用非常认同,以至于儒和士成了同义词。在后来的汉语中,士也可解作文人,仕则尤指文官。正像士是先前周朝军事上的保卫者一样,儒从中周以后取代了士的军事力量,成了周王神权正统的捍卫者。儒者们运用其知识成功地维持周的宗主权力,让周的国祚又延续了五百年。周朝的统治竟然能延续到公元前256年,这足以证明儒者的成功:他们树立正统的典范,并在这些典范早已失去现实力量之后仍赋予其丰富的意义。孔子虽然自称是殷人后裔、专精典籍授学,但他又有很多旧周士人的质直性格。他在精神上同时承嗣了儒和士,他本身就是儒士合流的明证。* 他毕生所为的结果就是完成了这个融合的过程。他给圣人理想赋予了一个新的普遍化的诠释,它保留了先前儒与士两种理想之间的内部张力,但又将其整合在一个一致的意识形态基础里。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历史的分水岭,时局动荡、变化剧烈、上下失序,在这分崩离析的时代中却发生着最关键的转变。这种时势激发了对这些剧变富于创造力的回应,产生了对人的各种问题的系统反思或者称之为哲学,入世的风险也催生了对生命的终极思考。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们所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自觉的哲学家。他之后很快就出现了更多的哲人,他们跟孔子的哲学观点或远或近,为后世的思想初辟了全部疆域和蓝图。孔子和他的学派引领着这个思想领域的一端,并且以尚古和保守为特征。* 儒家的各派大多具有强烈的道德感(ethical sense)、社会责任以及对同时代问题的建设性、理性的解决方案。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中国正处于迅速发展之时。铁已经广泛用于制造农具和兵器,农具等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农业的产量,农民也从中周之后摆脱了被桎梏在土地上的处境(如同中世纪欧洲的农奴),成了拥有土地的自由的农民。人们开始拥有固定的姓氏,这比世界上其他社会早一千五百年。旧时代的贵族失去了世袭的权利,尤其是在国家和地方世袭官爵的权利。社会下层有了很多跻身上层的机会。诸侯国之间在经济、战争、外交方面的竞争,为贤能之士提供了一个不再拘泥于家世出身的舞台。各国竞相变法,政府迅速垄断贸易和工商业,统治形式越发高效,一国的壮大常以邻国的损失为代价。社会道德方面,源远流长的价值观被弃如敝履,兵衅的荼毒日益频繁残酷,这些社会剧变的恶果如此常见,深深震撼了孔子。其实,他本人并没有什么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处于岌岌可危中,他对这些问题的回应也从不狭隘拘泥。相反,他的这些回应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论他自己是否清楚他为一个新的社会创造了意识形态的基础。* 尽管他不可能预见到这个新社会,甚至也不会认同这个社会。正因如此,一些现代学者还在争议:他到底是个复古派,还是革新派?是仅仅祖述尧舜,还是戮力维新?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今山东西南的鲁国,他姓孔,名丘。夫子是敬称,意为哲人。到16、17世纪,孔夫子被欧洲人拉丁化为Confucius。鲁是周公的封地,它呵护着周代最古远高贵的文化传统,自矜于它和初周最近切纯正的血缘纽带。孔子的祖父原居宋,宋是商朝王室后裔的封地,而后亡宋奔周,并在那里过了一段小有起色的贵族生活。但到了迁居鲁国时,这个家族已经没落了,他们是政治动荡、社会激变的牺牲品。孔子立志靠自己赢得一条仕途,但他的确不适合作朝臣。在他的时代,做官必须要甘于谄媚逢迎,攀附权贵,为主人出谋划策,不计道义原则。对于这种活法,孔子的性格过于赣直苛刻了,他成了让当权者见而生厌的人。他坚守自己的原则,而且由于他的博学无与伦比,他总是能为他的原则找到知识来辩护。他在鲁君那里当了一段小官,经过几年求鲁君垂青而不得,只好去周游列国,辗转十年寄望于找到能采信他的明君。公元前484年,失望的孔子回到鲁国,五年后于鲁溘然而逝。在他自己或同代人看来,他毫无建树。一个门徒曾问过他如何评价自己,孔子的回答可说是他最贴切的墓志铭: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可谓谦逊有加,他可能是有意如此,不过的确没有反映出他的创造力和巨大成就。孔子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先代文化的传声筒,但实际上,他至少有三项创造,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文明中持久的特征。这三者和儒家思想一起开始被称为儒者之学,我们称之为儒家,我们视其为最能定义中国文明特质的成分之一。他对一个文明的塑造力度是举世无双的。他的第一个创造就是私人讲学,孔子毕生都是一个学者。孔子之时,人们已经把学识看做可以济世的重要手段。尽管如此,周朝除了为预备官员和低层官员进行的任职培训之外,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这些人与生俱来就有世袭的特权,在出仕之前就已经受过了初步的家学熏陶。职业的教师和学校还没有出现。孔子不经意间成了第一个职业教师。作为鲁国最渊博的人,孔子担任着一个无足轻重的官,经常有人来向他请教,这状况愈发频繁,直到最后成了孔子的主业。他想来一定非常擅长,终于成了他的职业。他作为一个预备官员,实际却做了四十年的教师,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担当大任,但却无可作为,亦无所进展。在结束了十年的列国周游之后,他终于真切地明白了,他真正的大任永远也不会降临在他的肩头,教师才是他的天职。不过他从来没有真正甘心于此,他的教育总是有着现实指向,而不是超然世外。* 他建立了一种跟现实世界息息相关的师生模式,这一模式是如此有效,竟很快成了垂范整个社会的标准,历代沿袭,不可取代。孔子的第二个创造和第一个紧密相关,它们的意义和持久性是互为解释的。孔子确立了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理想。尽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教育是十分专门的,但孔子坚信一种更全面开放的技艺的学习(liberal arts)。它包括研习经典,尤其是诗、书和礼等;对这些经典的研习既包括哲学层面,也包括实践层面,换言之,不仅仅涉及语言和文学,还有历史和伦理;但研习的重中之重则是什么才是为政的正途。除了研究经典之外,教育内容还有音乐和体育[ 此处体育实际指射和御。译注]。* 这种非职业化且非专门化的教育跟十八九世纪英国绅士为服务政府所进行的培养是不一样的,孔子确立的这些教育内容在此后中国两千五百年间一直是所有知识分子所要接受的,以备用公济世时的各种需要,如平叛、凿渠、税赋、书史等等。直到晚近,政府疲于应付社会现代化的复杂需要之时,这些教育仍能敷用。这种教育没有无法完善的痼疾,而是一种理性的、开放的教育,它跟文明一起成长而不会变得贫瘠、僵化。孔子在其有生之年确立了这种教育的核心文本,传授这些文本的方法,以及衡量个人进展的理想标准。孔子的教育被忠实地传承下来,不论朝代变迁、世易时移。然而原始儒家的精神内涵则在后世不断更新,这恰离不开孔子教导的方法对经典的仔细研读。纵观中国历史,革新的特点就是总是采取一种援古判今的形式来矫正当下的实践和误读。每个人都有权力和责任给出孔子之教和经典习用的权威解释。每个自许的革新者都可以将古代的观点拿来做权威,这其间,自然有对有错,有真心的、有利用的,对这些古代观点,谁解读的更具权威性,完全取决于智慧和学识的高低,对经典的诠释就是这样向前发展的。孔子的第三个创造,也是最难评价亦最难解释的一个创造就是孔子的学生有各种出身,并且他把这当成一条原则。在他的数十名可考为真实历史人物的弟子中,只有两个是贵族,其他都是庶民,很多甚至出身卑贱。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说,孔子希望恢复周初的那种社会标准,但他却一直在破坏那种社会赖以维持的特权制度,这种制度保证特权者自动袭得官职,君子或者贵族子弟就是这样的特权者。* 孔子坚称:君子应该用来称呼那些德行智慧卓然其上的圣人,任何人达到圣人的标准才能作君子。这一革命性的界说抛弃了旧的界定之后获得了系统的表述。当然,也可以这样争论:孔子这样说的目的是想以此挑战贵族阶层,激励他们担当自己的重任。不过他的确吸收各种出身、各个阶层的人作为他的门徒,教导他们成为圣人;* 同时孔子把这一目的赞誉为教育的真正准则,这都让我们对孔子的意图有了不同的解释。我们当然不能证明,孔子是从他的教育中寻求意识形态上的根据,来理解和指望社会更迭变化的。孔子的教育一直在倡导一种规范和激励社会流动的机制,他为这个开放社会的理想进行了辩护。然而,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这是一个讼议纷纭的话题,尤其是在当代中国。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