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经典与当代的邂逅
前言
第一部分我思:被称之为主体的空洞
第一章“能思维的我或者他或者它(原质)”
黑色的主体(The Noir Subject)
……脱节
从康德到黑格尔
非平等交换
货币与主体性
从主体到实体……而后再返回
主体作为“消失的中介”
限定先于先验(Transcendence)
“完全的回想”:在真实中的知识
第二章我思与性别差异
在普遍中的康德式断裂
基督式的崇高,或者“向下一综合”
(Downwards—Synthesis)
“性化(Sexuation)公式”
“我并不在我思之处”
作为幻象—凝视(Fantasy—Gaze)的我思
“自我意识是一个客体”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加速的认同(the precipitous Identification)
第二部分故:辨证的非逻辑性推论
第三章根本恶及其相关事宜
“康德与边沁在一起”
幻象与现实(Fantasy and Reality)
“以毒攻毒”(a hair of the Dog That Bit you)
根本恶(The Radical Evil)
到处都是烟斗
非 主体间性的他者
不定判断(indefinite judgment)的客体
Ate及其越界
符号的至福(Symbolic Beatitude)
第四章作为意识形态理论的黑格尔的“逻辑学”
不充分基础之原则
同一性、差异、矛盾
形式/本质,形式/质料,形式/内容
形式、真实、完成的基础
从“自在”到“自为”
“基础”对决“条件”
“事物返回自身”的同义反复
“绝对的无休止的生成”
可能的现实性(actuality)
第三部分我在:快感的环路
第五章“被矛扎伤的伤口还需扎伤的矛来治愈”
真实之回答(The Answer of the Real)
主体性与宽恕
第六章如同在你自己的祖国中一样自在!
索引
译后记
內容試閱:
齐泽克眼中的《银翼杀手》
知道自身是一个复制品的主体所包含的矛盾使得主体的无实体性的存在更为清楚地被再现了出来;就其实体性而言,我的存在所具有的确定性的内容就在于:我不过是一个复制品,让我成为人而不是一个复制品的特质并不能在现实中找到。在此出现了在《银翼杀手》中隐含的哲学内涵,它在电影中被反复地证明着,它们大多指向了笛卡尔的我思(Cogito)。问题在于:当所有构成我的一切,都不过是一些制造物不仅我的身体,我的眼睛,甚至我最为隐蔽的记忆和幻象都是被创造出来的,那么我思,这个自我意识究竟会在哪里呢?在此我们遭遇了拉康所谓的阐述主体(the subject of enunciation)与被阐述主体(the
subject of enunciated)之间的区分:我确证所是的每一件事物,我能指出的每一个被阐明的内容,以及说这是我,最终都不是我。我只是一个空,与任何内容保持距离。
《银翼杀手》由此给出人和机器人之间的两个区分。人是一个不知道他是复制品的复制品。但我们却不能仅仅停留于这个简单的观念,即我们作为一个自由人的自我意识不过是基于对规范着我们生活的那些偶然的连接的无知。我们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一个被阐发的层面,我确认我作为复制人的身份,在一个阐发的层面,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的主体:我是个复制品。这一确认是在其最为纯粹的意义上对主体的一种确认。简言之,在《银翼杀手》中,那些复制品只有在证明自身就是一个具有确定性、具有现实性的内容的时候,才真正地成为了纯粹的主体。这其中包含着最为隐蔽的妄想。主体虽然不就是他们自身,却已经是根植于其中了。在确切的含义上来说,对于主体的界定带有一点乡愁,它本身就是主体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