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7.3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99.7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
編輯推薦: |
知名教育学者杨东平最新教育随笔,教育随笔代表作
|
內容簡介: |
本书精选了杨东平近年来的教育随笔和时文。既有对起跑线上的竞争、奥数教育、超级中学、小升初、教育公平、考试制度等热点问题的尖锐批判,也有对教育文化的深刻反思,对新的教育理想、教育价值的理性探讨。通过对自下而上教育创新案例的展示,探究教育变革的真实路径和动力机制,回答了教育能改变吗的疑问。
|
關於作者: |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关注中国教育改革、教育公平、生态环境保护并参与实际行动。
|
目錄:
|
第一辑 重新理解教育目标
拒绝标准件,做最好的自己
重新认识教育目标之一
素质就是为生活做好准备
重新认识教育目标之二
培养合格的公民
重新认识教育目标之三
不做人上人,要做人中人
重新认识教育目标之四
求解中国教育的深层危机
程平源著《中国教育问题调查》序
呼唤当代中国的教育家
杨东平主编《新中国教育人物》序
遥望2030年的中国教育
人本主义教育宣言
新教育和互联网精神
第二辑 变革的力量
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为什么是重要的
新教育:变革的力量
接续学在民间的香火
新东方上市的教育意义
在家上学:一种崭新的教育生长
李新玲著《在家上学:叛离学校教育》序
为教育换一条跑道
陈怡光著《我家就是国际学校》序
潍坊教育:改革是一种境界
百年职校的五重价值
厦门平民教育的奇葩
温州的新公民学校
辽河红海滩魏书生
浙江上虞:用乡土文化滋养乡村教育7
杜郎口传奇
青藏高原的吉美坚赞学校
阆苑奇葩:有根的农村教育
汤勇《做朴素的教育》序
第三辑 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
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
衡水中学为何如此暴戾
我为什么批评人大附中
毛坦厂中学是怎样的学校
旗帜鲜明地抵制超级中学
警惕超级中学恶化教育公平和教育生态
回应超级中学对素质教育的挑战
再谈牛孩牛校的教育不是义务教育
高中教育的危险信号
第四辑 告别虎妈做兔妈
虎妈战歌:中国教育的哀歌
告别虎妈做兔妈
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父母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
再论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展现孩子的个性是家庭教育的终极使命
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
我为什么反对奥数
警惕全民奥数死灰复燃
重建孩子与自然的联系
《丛林中的最后一个孩子》序
有多少状元能够成才?
教育的矿难和醉驾
教育要打一场反恐战争
第五辑 教育能改变吗
PISA上海第一的真相
叫一声老师太沉重
三好生制度向何处去
我看穷人的教育学
该不该取消重点学校?
校园里的男生和女生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与寸步难行
促进教育改革的五种力量
教育改革的精神火种
哪儿腐败,哪儿就需要改革
中国教育需要一场革命
教育能改变吗
第六辑 为智慧而教
千年教育:文明之火的照耀
重现的教育星空
怀念过去的学校
王丽著《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序
诊断教育:学生的慧眼和社会学手术刀
郑也夫著《科场现形记》序
以色列教育:为智慧而教
教育创新,还是教育公平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纪行之一
创造力可以培养吗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纪行之二
战火中的教育英雄
2015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侧记
|
內容試閱:
|
1.拒绝标准件,做最好的自己
重新认识教育目标之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的方针,提出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突出个性发展,是我国教育指导思想的重大进步。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表达。然而,在20
世纪60 年代和80 年代,教育理论界曾对这一方针进行过讨论和反思,意识到其存在的问题。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提出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充分而自由发展的目标,将这样一个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终极目标作为指导学校日常工作的方针,很容易走偏,变为要求学生门门优秀的平均发展,进而演变为对学生求全责备,忽视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平庸发展,存在忽视因材施教的明显缺陷。对于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优秀的创造性人才这一钱学森之问,全面发展是不是教育内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前30 年的人才培养,可以说受到政治挂帅、政治运动的影响和伤害;但是,1977 年恢复高考之后进入大学,也已整体到达退休年龄的一代,仍然缺乏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不是应该反思的吗?显而易见,源自苏联模式的这种整齐划一、平均主义、无视个性的教学要求,可以培养出大批合乎规格的有用之才,却难以造就真正出类拔萃的优异之才。
也许,我们需要恢复常识,尊重常识。古往今来,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大多个性突出,在某方面有强烈的兴趣和优异的发展,而且往往是偏科的。用英语或奥数标准不可能选拔奥运冠军;同样,用求全责备、门门高分的标准,也难以造就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优秀人才。钱钟书、梁漱溟、吴晗这样的数学不及格的文科天才,其实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对全面发展方针的教条主义态度,使我们至今未能遵循常识去改变我们的评价和选拔标准。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这一情况并未改变,甚至还在恶化。近年来日益严酷的应试教育,对分数的片面追求,高度功利主义的导向,使教育进一步背离了人性、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无论在艺术界还是科技界,许多少年时获得国际大奖的神童在长大后销声匿迹,而当年与他们同台竞技的国外少年有的已经成为大师。我们的许多神童和高考状元并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只是在家长、学校的裹胁下把竞赛、获奖作为考试加分的敲门砖,一旦自己能够选择,就放弃了操练多年的技艺,转向金融、贸易等学科。更多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大学毕业甚至研究生毕业时,仍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没有梦想,是一个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的空心人,于是只能随波逐流,追逐世俗的功利,考公务员,等等。这是一种最普遍的教育失败,也是一种最大的教育浪费。
今天,我们已经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与计划经济体制倾向于塑造整齐划一的标准件不同,市场经济、知识经济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世界很多国家都把个性发展列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1989 年《法国教育指导法》第一条规定:每个人所享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要得到保证,使个性得到发展,有利于个人进入社会和职业生活以及行使公民的权利。2003 年3月,日本政府以培养开拓21
世纪具有宽阔胸怀和坚定信念的日本国民为宗旨,提出今后教育将致力于五个目标的实现,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培养以自我实现为目标的自立人才。事实上,个性发展不仅是与市场经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相契合的教育哲学,也是以人为本、面向每个学生、鼓励人人成才的教学原理。近年来,北京市十一学校等许多学校的教学改革,就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
有人会问,难道全面发展就不重要了,它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居于何种地位?我认为,中小学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德、智、体、美、劳、群体合作等无疑十分重要,我们现在不是重视过分了,而是远远不够,甚至将人格养成、音体美作为副科而可以不教。但是,这种综合素质作为个体发展必不可少的丰富营养和基础教养,其本身并不是最终目标。今天,我们可以大声宣称:教育的真谛和真正目标,就是帮助人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进而自我实现,做最好的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目标,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这样理解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是不是更恰当呢?
2.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
再论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儿童是人生的一个奇迹,也是人生的一个秘密。我们对于儿童的认知,远没有达到对外部世界、物质世界那样的程度;与此同时,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正处在严重的危机之中。在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数百万家庭骨肉分离,2200 万留守儿童失去了父母的抚养和监护。另一个事实是,在绝大多数健全的家庭里,家庭教育的功能已被异化。在我们这个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时代,教育却被狭窄地等同为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则被窄化为知识教育,知识教育又被扭曲为应试训练。其后果是,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学科教育的延长,家长异化为应试教育的陪练,抽空了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家教传统的文明古国,今天,家教却需要扫盲和启蒙。
让我们关注这样一个现象:与当今的许多家长不同,不少名人、伟人对子女的期望是相当低的。鲁迅坚决反对孩子做空头文学家。老舍对孩子的期望则是粗通文墨,自食其力,不欺负别人也不为别人所欺负。也许这不仅是对高处不胜寒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一种更为通达、透彻的人生观,即做一个好人、正直的人是最重要的,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是很有价值的。老舍写道: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作文艺写家,我决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作木匠、瓦匠,或作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事实上,名人之后大多成为教养良好的平民和各种专门人才。
从公民教育的角度,陶行知将这一教育目标称之为培养人中人, 以抵御追求出人头地、读书做官、做人上人的传统教育。遗憾的是,由于独生子女的现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不切实际的目标已经成为似乎是不应质疑、天然合理的天下父母心。然而,如果我们绝大多数人必为平民却不甘于做平民,自拔头发以离地,会有好日子过吗?做最好的自己,难道不是一个更切实可行的目标吗?
有人会质疑:如果甘于平庸,那么社会所需要的精英如何产生?我认为,真正的精英本质上不是狭窄的知识教育和应试竞赛的产物,也不会从远离社会和大众的、脱离生活和实践的、高档豪华的物质环境中产生。伟大寓于平凡的道理至今并不过时。只有在脚踏实地、关心大众的平民价值和平民生活中,才能产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爱心和悲悯心,具有正直、理性、坚毅、宽容、合作等基本品质,具有大思路和大智慧,能够担当和弘道的真正的精英。主张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做平民的事,力倡平民教育的陶行知,成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就是一个显例。
许多家庭的失败教训,可以反过来揭示家庭教育的真正重要的价值。当孩子最终违法犯罪进入监狱、不堪重压进入医院,乃至误入迷途告别人世时,那些失败的父母往往痛悔不已,还原了最真实的愿望:上清华、北大,考试分数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只要孩子还活着、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只要孩子能够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的工作生活就行!这的确是家庭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这一价值却往往被虚置,仿佛它们是自然存在、不会丧失的。
对于孩童来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身体第一并不是一句空话,体现在养孩子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热爱户外活动。只要具备条件,应当让小学生学会骑自行车、游泳和轮滑,尤其前两者是孩子能够终生享用的生存技能,意义非同寻常。喜爱户外活动、身体健康的孩子,往往心理也比较健康,这同样意义非凡。我们知道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讲文明有礼貌,团结合作,性格开朗,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强,除了学习不好,什么都好。他们这种开朗、乐观的性格是战胜应试教育挫折、自我疗伤的秘密武器,并将带给他们一生的好运,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此外,是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培养他们阅读和探究的兴趣。孩子在幼年与书结缘是一个重大事件。当一个孩子喜欢阅读、与书为友时,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好的儿童读物是孩子的精神母乳,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影响孩子的终生成长。而当他形成了自己的爱好和趣味,例如喜欢科幻、喜欢历史、喜欢张爱玲或龙应台时,教育则已经成功了一多半。这意味着孩子已经发展出自己特定的趣味取向,具备了主动汲取自己所需的精神营养的能力。我们看到太多这样被考试所压倒的孩子,他们经常抱怨负担太重,没有闲暇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但是如果你真的给他三天时间让他自主安排,就会发现他其实没有自己想看的书、想做的事,除了做作业不知道做什么,精神上一片空白,如同崔健所唱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那真是病得不轻啊!
孩子的精神发展、人格成长还包括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今天最令家长苦恼的事了:究竟该不该让孩子上特长班学琴、学画、学英语、学奥数?如果不学,是否会输在起跑线上?艺术教育对性格陶冶、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是应当重视的。关键是要从孩子的兴趣和条件出发,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而非强加于人。逼一个爱画的孩子去学琴,不可能有好的结果。但是孩子无常性,爱好会变化,该不该逼孩子坚持下去?这需要对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做具体分析,不宜笼统下结论。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一个家长能为孩子所做的,是提供尽可能宽松的成长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鉴别和认识孩子真正的爱好和习性,加以引导和培养。俞平伯的教子方法,叫大水养鱼,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即便对那些表现出某一方面天赋的孩子,也不宜过早地专业定向;否则,杨振宁将会是个熟练的会计师,而齐白石则只是一个优秀的木匠。
另一个问题是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关于究竟几岁学英语才合适的提问,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琳教授说得好:几岁都可以,关键是符合儿童特点的英语学习,如在游戏中以儿歌、口语为主的学习。儿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和滋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可惜的是,我们很多的早期教育恰恰是急功近利地以培养小大人为目标,以磨灭、摧毁孩子的童心和创造力为能事。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还有许多途径,不仅靠阅读和艺术教育,而且靠和同龄儿童的游戏和交往,靠走进和热爱大自然,等等。
孩子是不会真正输在起跑线上的;输掉的,只能是家长的耐心、信心和平常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