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HK$
47.0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HK$
98.6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HK$
123.1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HK$
168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HK$
1097.6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HK$
168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HK$
55.8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HK$
54.9
|
編輯推薦: |
迈克尔刘易斯、丹尼尔戈尔曼等倾力推荐;美国社会心理学顶级学者20多年研究成果;20条权力准则帮助你定义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等级;想要了解如何在集体中获得权力并得到尊重,本书必读!
|
內容簡介: |
权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我之间的每一次交流、每一次互动无不流淌着权力塑造的痕迹。对于权力的追寻是人类成功统治世界的本能使然。我们根据自身的优点,包括建立社会网络,关注他人需求,理解、奉献并心怀感激,从而获得集体赋予我们的权力;同时当我们大权在握时,又会因为权力膨胀带来的强大物质和精神满足而激发出人类内心贪婪、自私的一面,导致权力的滥用,最终被迫从权力顶峰跌落甚至名声扫地。这就是权力的悖论,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处细节。
美国心理学会奖项得主达契尔克特纳研究权力的悖论问题长达数十年。他曾经经历过的数千次社会实验研究,无不反映了权力对于人类生活的关键影响,它塑造了我们的个性情绪、身份认知、家庭生活、社会地位甚至身体健康状况。通过克特纳总结的20个权力原则,你可以理解不同领域、不同场合中权力存在和分配的方式,还可以体会到拥有不同层级权力的人的不同情绪及行事准则,他们的权力是怎样在日常生活,包括谈判、逗笑、闲聊的过程中展示出来的,以及这些权力是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运作。
无论你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专家,还是对权力、地位问题感兴趣的职场人士,亦或是对团队权力的分配和衡量十分关注的管理者,甚至是关心孩子的成长环境及集体中地位所属的家长,通过克特纳总结的20个权力原则,你都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
關於作者: |
达契尔克特纳Dacher Keltner第一位被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积极心理学奖项的学者。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并担任该校和平与幸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他的研究关注道德、权力,以及爱、同情和感激等社会情感。他曾获西部心理学会的杰出研究贡献奖、文学与科学杰出教学奖等奖项,并获评改变世界的50位远见者。他是美国心理学协会会员,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协会会员。目前为止已经有多部著作,在权威期刊上发表数百篇文章。
|
目錄:
|
序
言
第一章
权力就是影响世界
权力就是改变他人的状态
权力存在于每一段关系里,每一次互动中
权力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赋予社交网络中其他人权力的同时,也得到了权力
权力悖论的开篇
第二章
权力并非攫取而来,而是他人赋予我们的
为集体谋福利的人会得到集体赋予的权力
集体赋予个人声望,声望决定影响力
为集体谋福利的人,集体会赋予其地位和尊重
损害集体利益的人,集体会让其名声扫地
权力的馈赠
第三章
通过关注他人需求而实现长期掌权
理解是长期掌权的条件
奉献是长期掌权的条件
感恩是长期掌权的条件
真诚交流以巩固集体团结是长期掌权的条件
丧失对他人的关注及权力的滥用
第四章
滥用权力
权力消磨同理心,泯灭道德情操
权力使人自私自利,令人冲动
权力使人倨傲无礼
权力使人备感优越
权力悖论的警报信号
第五章.无权的代价
无权只能面对长期威胁
无权意味着压力巨大
无权会削弱个人奉献社会的能力
无权会带来病痛
驾驭权力悖论
后
记
致
谢
注 释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权力就是影响世界
20 年前,我开始研究权力。当时,人们通常将权力视同为暴力、强权和优势;认为国家的兴衰体现为军事创新、武力征服、过度扩张以及军事活动给国家经济实力带来的影响;
认为阶级关系即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经济统治决定了意识内容;认为两性关系就是征服与被征服。权力即暴力的观点在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一书中有最为清晰的表述。每年有几十万学生在历史课上阅读这本书,全球许多政府管理学院、商学院和公共政策学院也把这本书当作教材。马基雅维利在一个极端暴力的时代写出了《君主论》。当时的谋杀案件比今天要常见百倍,强奸行为也无可厚非,执行酷刑则成了一道公共景观,通常还有人在一旁歌唱或者吟诗。当时的社会,大部分滥权行为无法得到抑制:因为人们大多是文盲,没有新闻媒体约束掌权者,没有组织有素的民兵队伍使军事力量制度化,也没有普及个人权力的概念。
《君主论》将权力视为赤裸裸的暴力和欺骗,这种权力哲学适用于此类暴力时代。要想掌权并保证不失权,就要变着花样地运用各种鲁莽、凶狠、暴力的强制性手段。想牢牢掌权,即使心怀不轨,也要道貌岸然。这种权力让竞争对手和批判家不敢作声(甚至人头难保),让忠实拥趸备受鼓舞,也让广大民众有苦难言。暴力和欺骗运用得心应手,大权必定牢牢在握。
可这一观点的反例却比比皆是。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重大变革:赋予女性选举权,推进民权立法进程,推动言论自由(在反对越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颠覆种族隔离政策,争取同性恋权力等。这些重大变革的推动者其实既无经济地位,亦无政治地位,也没有军事力量,他们并没有运用强权,却依旧改变了这个世界。
最近的一项研究对东帝汶及苏联各成员国1900~2006 年间的323 次反对运动做了深入分析。其中一部分运动采取暴力战略,比如轰炸、暗杀、斩首、拷打、杀戮平民等;另一部分则采取非暴力战略,比如游行示威、守夜监视、请愿、联合抵制等。调查结果显示后者成功夺取政权、赢得更多民众支持、推翻高压政治的概率比前者高出近一倍(前者为26% ,后者则为53%)。
其实,人们在权力被削弱时才会诉诸武力。在职场上,有些人喜欢耍阴险的手段,比如欺骗他人、暗箱操作、利用他人上位等,而这种做法正说明他们的权力和影响力尚不及常人。在生活中,恋人之间更容易用强制的方式对待另一半,一旦觉得自己稍处下风,他们就会采取恃强凌弱、身体攻击、情感威胁等强制手段对待对方。家长面对任性的孩子感到无能为力时,有时就会失去理智而体罚孩子。在校园中,总会有嚣张跋扈、欺负弱小的学生,但他们显然也是同学眼中最没有地位、最不受尊重、最没有影响力的人。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中,强制性手段更可能让人们失权,而不是掌权。
不择手段的权谋现象让我们忽视了权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一事实。如果把权力等同于希特勒、斯大林、萨达姆以及波尔布特这样的大独裁者所崇尚的残酷暴力,就无法理解权力如何影响我们与朋友、父母、恋人、孩子以及同事之间的交往。如果把权力视为非常规的控制行为坦克碾压过村庄,阿布格莱布监狱里的美国士兵虐待赤裸的伊拉克战俘我们就无法理解权力如何影响更为平凡的事情,比如说创造、推理、道德评判、爱慕以及情感等。把权力定义为强制力会阻碍我们有效运用权力悖论,因为这个定义曲解了权力真正的含义。
1938 年,法西斯主义在欧洲落地生根,英国哲学家伯特兰 罗素(Bertrand
Russell )说: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是能量,而社会科学中的基础概念则是权力对社会动力学规律的阐述一定离不开权力。
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搞清楚权力如何塑造了整个社会动力学。过去40 年里,把强制力视为权力的基础和表现的权力观正在逐渐淡化。40 年前,人们认为无论在商界、法律界、新闻界、政界、体育界,还是在某些社区组织里,领导者只要把控全局、决断果敢、魄力非凡就够了。但如今,这样的解读早已经是过去式了,这恰恰反映了近几十年的社会变化:在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和中东地区,人们已逐渐意识到权力最好的表现方式应该是心怀怜悯,为他人谋利益,成功的领导者不仅要坚定自信、果断大胆、充满力量,也要懂得关怀与理解。
要理解罗素的观点,第一步就是拓宽我们对权力含义的理解。对权力的全新解读应该深入到每一段关系里,每一次互动中,而不是仅仅涉及不平等的关系。这种解读应该明确我们相互影响的各种方式,比如激发新创意,领导抗议运动,鼓励困境中的人们,或者改变资金流向。全新的解读应当适用于人类交往的所有情境,帮助我们理解所有形式的社会变化。
有一个定义符合上述对权力的所有要求,即权力就是影响世界。这个定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比较务实的:权力就是改变他人的生活。同时,这个定义也体现了人类高度社会化的特征:我们通过影响他人来影响世界。
这个定义对一些错误想法提出了挑战。权力不一定与关注度或知名度密不可分,因为名人通常没有对这个世界产生多大影响,那些真正影响世界的人恰恰是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权力也不一定关乎财富或社会地位,尽管人们总会这样想。人们对自身权力及影响力做出评判时,社会地位(财富、受教育水平和职业声望的组合)在所有考量因素中只占10%~15% 。金钱和阶级只有在用来影响他人生活的时候才能转化为权力。
如果我们承认权力就是影响世界,就会得到以下4 条原则:
权力就是影响世界
原则1 权力就是改变他人的状态。
原则2 权力存在于每一段关系里,每一次互动中。
原则3 权力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原则4 赋予社交网络中其他人权力的同时,也得到了权力。
我们来大体了解一下这些原则背后的逻辑关系。我们通过影响他人来影响世界(原则1),所以权力存在于每一段关系里,每一次互动中(原则2)。鉴于这两条原则,权力是动态的,是变化不定的,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原则3)。因此,权力并非源自内部,而是分布于社会网络中,通过授权于人获得(原则4)。本章探讨的就是这4 条原则的具体内容和依据。
权力就是改变他人的状态
如果社会科学倾向于依据金钱、军事力量和参政议政等因素界定权力,那也不难理解:因为这些领域的行为能给世界带来很大影响。但是如果权力渗透到社会动力学的整个领域中,我们就必须对其进行重新定义,来解释人们如何用那些与金钱、军事以及政治无关的手段来影响世界。
权力就是改变他人状态的能力。这里所讲的状态,是指其他人或者其他民族的处境或状况。状态可以指代任何事物,比如个人的银行账户、信仰、感情、健康、选举权、被监视的感觉、脑细胞的激活模式或是免疫系统的反应等。
以这样的方式界定权力,我们便能站在一个更好的角度来理解权力如何拥有了多种形式,我们又是如何多方位影响他人的。要影响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可以改变其薪资状况、财富状况、就业状况、退休储蓄状况;也可以向其伸出援手,助其脱离贫困,或是为其本人或其所在集体提供资金,使其获得就业机会。我们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政治地位,影响其仕途发展,影响其表决权,影响其政治发声的意识,影响其民族自豪感或羞耻感,如此种种。
我们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事实上,深刻的社会变化通常始于对世界认知的改变。18 世纪时,世界上34 的人口都是奴隶,欧洲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奴隶贸易的基础之上的:先把货物运往非洲,在非洲俘获奴隶运往加勒比海地区,那些奴隶就在当地的甘蔗地里劳作,为欧洲人输送其所需的物品。后来是什么瓦解了这个权力结构呢?是知识。有一天,一个名叫托马斯
克拉克森(Thomas Clarkson)
的剑桥大学学生向一个地方性征文大赛组委会投出一篇揭露奴隶贸易残酷性的文章,该文获了奖,还被送到了一些贵格派教徒的手上,这些教徒随后将克拉克森拉进了他们那个废奴主义者的小圈子。克拉克森深受这些人的鼓舞,他长途跋涉数千英里
,遍访全英国曾在加勒比海地区受过奴役的人,以系列论文及宣传册的形式为世人呈现了自己的调查。克拉克森披露的真相,激发了人们的联合抵制,唤醒了上下两院诸位领导者的良知,最终终结了奴隶制。
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他人的身体状况来行使权力。弗吉尼娅
阿普加(Virginia Apgar )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第一位女性正教授。当时,很多医学博士认为早产儿过于虚弱,难以存活,就任由这些小生命夭折,阿普加对此感到十分痛心,于1952 年发明了阿普加新生儿评分(Apgar Score),即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根据其呼吸、脉搏、肤色、肌张力、反应这5 项体征进行评分,满分10 分。这一评分方法经过医学实践,挽救了成千上万的小生命,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了早产的代价之高如今美国19 的新生儿为早产儿,而每年挽救这些早产儿的花费高达262 亿美元。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他人身体状况来影响他人。
权力同样体现在对他人的口味、喜好或观点的改变上。那些快餐创始人打造了许多备受争议却又颇具影响的全新饮食喜好和饮食习惯,对许多国家的国民健康影响之大不亚于绝大多数医学进步带来的影响。美发大师维达
沙宣(Vidal Sassoon)20 世纪60 年代推出的一款无须打理的发型改变了女性对发型的审美,同时也让万千女性上班前不用再拿着喷雾和卷发棒精心打理自己的头发了,换了这款发型轻轻松松就能出门上班了。再如,欧美流行音乐天后Lady Gaga 的音乐作品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对性及性别的理解,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语言和一个公共平台来表达他们不断变化的自我认知。
权力作为一种改变他人境况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艺术、音乐、讽刺文学以及文字的影响力。这些创造性表达方式也许不会直接改变一个人的财务状况,也无法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败,但却极具影响力,因为这些方式会左右一个人对真假、正误、公平与否的判断。专栏作家亲爱的艾比(Dear Abby )的文章引导数千万人走出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两难处境如何与十几岁的女儿谈论抑郁症,丈夫出轨了该怎么办,如何处理法律难题等等。拉什
林博(Rush Limbaugh)、格林贝克(Glenn Beck)、乔恩
斯图尔特(Jon Stewart)、史蒂芬
考伯特(Stephen Colbert )等犀利媒体人,以及炮制假新闻来讽刺美国时事的《洋葱》(The Onion )和综艺节目《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 )都为我们呈现了许多美国时下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事件。除此之外,像玛莎
斯图尔特、博诺、勒布朗
詹姆斯、爱德华
斯诺登、阿里安娜
赫芬顿和奥普拉
温弗瑞等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正在塑造和转变我们的政治倾向和是非观。总之,权力就是影响他人。
权力存在于每一段关系里,每一次互动中
170 年前,典型的英国家庭坐下来喝茶时,家庭成员用的茶具可能是维多利亚时期的陶制茶具(产于19 世纪40 年代,见下图)。这种陶制器具当时在中产阶级中广为流行,包括茶壶、糖罐、牛奶壶等,上面都镶有银色花边。英国人在喝茶的同时,其实也在参与大英帝国的强权政治为了斟满这个不起眼的茶壶,英国向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还抢占了印度和锡兰(斯里兰卡的旧称)的领土,并在当地聚集廉价劳动力来采摘茶叶,满足英国本土对茶叶的需求;为了在茶中加糖令其变得香甜,精明的英国人做起了奴隶贸易。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每一件加工出来的产品都浸透在权力中:设计生产环节包含权力;改变他人处境的过程中需要权力;拥有该产品所需的资源中包括权力;该产品成为社会中某个特定阶层的标志也会体现权力。
放眼社会生活,权力同样渗透在每一次互动中,每一段关系里。我从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长期以来一直认定,某些关系是不受权力动力学影响的,比如说年轻恋人之间或是家长同孩子之间的关系。当然,这类关系给人带来的某些短暂感受似乎也表明有些关系确实不受地位、权力和影响力左右比如坠入爱河时,感到同恋人融为一体;和一群4 岁孩子嬉戏打闹时,感到无比轻松愉快等。
但是最近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研究表明,任何一段关系都离不开权力。的确,在某些关系中,权力的体现更显著,也更清晰。数千年前的酋邦模式、军事单位、宗教等级制度、印度和其他国家的种姓制度,以及反映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岗位之间层级关系的组织结构图等。
然而,最新的研究证实,所有关系都是通过相互影响产生的。例如,正在发育的胎儿同母亲之间其实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争夺母亲向子宫输送的营养,如果胎儿吸收了过多营养,那么母亲就会营养不良,会患上某些孕期疾病。由此可见,即使这样最不具阶层性的关系(母亲与胎儿之间)也有相互影响的特征。权力就是改变他人的状态,这意味着任何关系当中都有权力的影子,无论是家人关系、朋友关系,还是经济交流,都是如此。
承认每一段社会关系都与权力密不可分,会给我们的个人生活带来启迪。比如,用这一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权力,我们对手足之情也会有不同理解。我感觉我和弟弟罗尔夫好像有很多常人都有的共同之处,相同的遗传基因决定了我们以相似的历史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可我比他年长,权力动力学对我们成长过程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才成了今天的自己。
在成长的早期阶段,年长的哥哥姐姐更高、更壮,身体更协调,语言和推理能力更强,生理上来讲更独立。他们比弟弟妹妹享受更大权力。年纪很小的兄弟姐妹之间在一天中会因为权力问题产生多次冲突(达6~8 次)。凭借着这些权力动力学,手足之间慢慢找到自我定位。如果你是哥哥或姐姐,就更有可能成为追逐权力的人(也许也研究权力),更热衷于维持现状(因为现状向来有利于他们),也会更保守些。如果你是弟弟或妹妹,在表达善意或是与人合作时你会学着更圆滑,以避免同盛气凌人的哥哥姐姐之间产生冲突;你更有可能不安于现状、大胆创新、勇于冒险,因为墨守成规已经让你受够了欺负;你更有可能支持甚至领导科学革命;更有可能像职业棒球手一样善于盗垒;更有可能成为针砭时弊的脱口秀喜剧演员。这种自我定位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儿时家庭生活中蕴含的权力动力学。
爱情的起起落落同样归于权力动力学模式。恋人之间的权力平衡状态会影响他们对彼此的感觉;恋人之间越平等,越懂得给对方权力,就越能感受到爱、信任和满足。但是在两性关系中,如果女性感到权力受限,那么她在性生活中达到性高潮的可能性就小,也更容易性欲低下,阴道壁的润滑程度就越低;如果男性感到权力下滑,比如失业或经济受挫等,那么在性生活中,早泄或勃起障碍会对其打击更大。性欲同权力密不可分,而性的诗意伙伴爱情也与权力密不可分。
长时间以来,很多理论家认为友情的基础是物以类聚、双方平等、互利互惠。这种观点当然没错,但与此同时,人们在社会网络中建立的友谊同样受社会动力学的影响。一项关于童年友谊的研究表明,那些朋友多的孩子享受到许多权力带来的特殊待遇:他们收到的生日聚会邀请更多,玩耍邀约更多,也更受同龄人尊敬。而那些朋友少的孩子则更容易因为没有权力而饱受折磨:他们被社会排斥、羞愧不已、蒙受屈辱,满心挫折感亟待发泄。
权力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也渗透到方方面面无论是家长如何处理一个4 岁的孩子耍脾气,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如何听从家长的教诲不去吸毒,这其中都隐含着权力。我曾和家人到位于锡安国家公园(Zion National Park )的峡谷景区骑行,那里风景迷人,我们骑行了8 英里(近12 公里),
下面这张照片就是当时拍摄的。路上,每骑行半英里(约0.8 公里),我就会给两个女儿娜塔莉(Natalie )和塞拉菲娜(Sera.na)(当年分别为10 岁和8 岁)一人一把MMs 巧克力豆作为奖励;毕竟付出要有回报,心理学家这个身份让我这个爸爸通情达理。可半路上,理智打败了我,巧克力豆打败了孩子们,于是我告诉两个女儿我不会再给她们发巧克力豆了。孩子们当然就表现出了小情绪,求我继续给她们奖励,这就有了下面这张照片(骑行路上拍的)。看着她们苦苦哀求的样子,我马上又掏出更多的巧克力豆给她们。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可谓其权力观的自然流露。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的威严,同时也赋予孩子权力,让他们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独立完成一些事情;有些家长则完全不树立为人父母的威严;还有些家长对孩子绝对独裁,孩子必须对他们言听计从,他们把自己打造成绝对的权威,向孩子强制灌输是非观。在这三类家长中,第一类家长更可能培育出有能力的孩子。
权力不仅存在于董事会办公室、战场或是美国参议院,操场上、卧室里、餐桌上、办公室里、酒吧里,权力政治无处不在。将权力定义为改变他人状态的能力,可以廓清权力是如何又是为何会渗透到每一段关系里,渗透到每一次互动中。
权力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社会心理学家很长时间以来都在用无领导小组的讨论范式来研究谁能掌权。所谓无领导小组讨论就是一群陌生人被聚到一起,按要求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比如说选出能胜任工作的应聘者,分配一大笔钱,甚至是假设要独自在荒漠生存一周,按需求程度将手电筒、镜子、刀、水壶等指定物品排序。在这样的讨论中没有角色设定,也没有任何指导;成员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讨论,最终做出一个共同决定。整个讨论过程会被录制下来。
在做决定的过程中,其中一些参与者很快就能掌权。在外面看录像的观察者一分钟左右就从这些成员的互动中看出谁有权力而谁没有,并就此达成一致意见。由此可见,人们的权力很快就会分出强弱,而旁观者则一目了然。人们一开始互动交流,权力马上就会从中显现出来。孩子之间的互动也是如此。比如说10~12 岁的男孩一起参加夏令营,一天之内有些男孩就会掌握权力,同时主导着他们这个小集体中权力动力学的形成。孩子们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入学不久,一些5 岁的孩子就能在同龄人当中成为更具影响力的人,而其他孩子则不然。甚至在托儿所那些仅仅2 岁的孩子中间,也会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具影响力。这些孩子能吸引他人注意力,带着小朋友一起玩耍,占据有价值的资源(比如说孩子们最爱的滑板车或是轮胎秋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