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7.3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99.7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99.7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2.7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199.4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HK$
66.1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HK$
445.8
|
編輯推薦: |
丰子恺次女丰宛音暮年追怀家父往事以此纪念丰子恺先生逝世四十周年随书附赠丰子恺精品漫画图卡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都是艺术的。——朱光潜
|
內容簡介: |
《世上如侬有几人——丰子恺逸事》今年是漫画家丰子恺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他的画是通俗的艺术品,亲切,淡雅,只寥寥数笔,却意境深远。他生活的时代并不太平,屡遭战乱与内乱,但他却用画笔画出了一个纷乱时代的宁静和美好,画出了他内心的悲悯与仁爱。《世上如侬有几人——丰子恺逸事》朱光潜曾评价“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都是艺术的”。本书的作者丰宛音是丰子恺先生的次女,她用精炼的篇幅、片段式的描写,和读者分享了在她记忆深处关于父亲值得分享和记录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父亲生命的情调和艺术的品味。《世上如侬有几人——丰子恺逸事》本书结集的文章均是首次出版,为作者亲身经历,真实可信。 同时配以丰子恺先生大量的照片及画作,图文并茂。为了纪念丰子恺先生逝世四十周年,本书还随书附赠了十张丰子恺先生的彩色精品画片,满足读者收藏的愿望。
|
關於作者: |
丰宛音,丰子恺次女,生于1921年10月6日。原名丰林先,名字是父亲丰子恺所取,后改名为丰宛音。解放后长期在上海复兴中学担任语文老师,曾在报刊上发表多篇有关父亲丰子恺的文章。
|
目錄:
|
序…………………………………… 丰宛音 昏昏灯火话平生父亲童年趣闻旧事凄凉不可闻火红色派克笔可惜我不记得年、月、日……忘不了金明寺弄那幢大宅父亲在缘缘堂漫话“春晖楼”父亲在桂林踏花归去马蹄香父亲写生趣闻丰子恺漫画逸闻父亲的两件小事“速朽之作”“备忘录”的故事别开生面的环境美女学生的紫围巾及其他赤子之心父亲与求画者世相无常画有常时人不解留须故弦外有余音画猫获罪父亲日记今何在外甥的名字牛棚与“牛棚”丰子恺年表
|
內容試閱:
|
父亲在桂林一、 终于来到了桂林 一九三八年初夏的一个下午,一辆沾满泥浆的运货车驶进桂林北门,来到市中心的中南街,戛然而止,从车上下来一群风尘仆仆的男女老幼,为首的是一位面貌清癯、神采不俗,蓄着黑须的教师模样的中年人,他,就是我的父亲,他正领着全家老幼,来到了我们向往已久的桂林。 记得早在童年时代,地理老师就曾把桂林的山水描绘得有声有色,使我们听得入了迷。他还说,人们只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桂林的山光水色远非苏杭可比呢。这更使我们神往不已,回家后常常缠着父亲要他带我们到桂林去玩,父亲微笑着说:“桂林离开我们这里有好几千里路呢,你们怎么去得。”父亲生性乐观开朗,喜爱旅游,每逢假日佳节,总要带我们去苏杭等地游山玩水,在他所写的诗中就有“三五良宵团聚乐,春秋佳日嬉游忙”之句。父亲也久闻“桂林山水甲天下”,他曾不止一次对我们说过:“我想,将来总有机会到桂林去玩的,……”像是在安慰我们,又像是在对自己说。于是,我们就一直等待“机会”的到来。 等了十年之久,“机会”果然来临了。但是,父亲并不是带我们到桂林去游玩,而是带我们去避难的,这真是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啊! 一九三七年初冬,侵略者的炮火使我们背井离乡,到处流浪;从杭州迤逦西行,经上饶、南昌、兰溪后,又来到江西,在萍乡住了两个月,又流浪到汉口、长沙,安顿不到半年,九江失守,武汉疏散人口,父亲只得又带领老幼十余人,在兵荒马乱中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来到了桂林。当时桂林还比较安全,父亲打算在桂林安家。 但不论怎样,我们总算如愿以偿,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桂林,而且是全家同来的! 桂林景色的奇丽,果然名不虚传,对桂林的山水和市容,父亲后来在《桂林初面》一文中这样描述: “……汽车驶过了黄沙,山水渐渐美丽起来,有的地方一泓碧水,几树灌木,背后衬着青灰色的远山,令人错认为杭州,只是不见垂杨。行近桂林,山形忽然奇特,远望如犬牙,又如盆景中的假山石。我疑心这些山是桂林人用人工造出来的。不然,造物者当初一定在这地方闲玩过,他把石头一块块堆积起来,堆成了这么奇特的一圈,后人就在这个圈子内建设起桂林城来……”父亲的笔从景色描绘转移到桂林的市容和行人:“……汽车驶进北门,只见宽广萧条的市街和穿灰色制服的行人……桂林的市街并不繁华,与桂林人的服装一样朴素……后来听人说……自省主席以下,桂林公务员一律都穿这种制服……”在另一篇《桂林的山》文章中,父亲又是这样描述桂林的山水和此时的感触:“闻名已久的桂林山水……展开在我的眼前。初见时,印象很新鲜,那些山都拔地而起,好像西湖庄子内的石笋,不过形状庞大,令人想起古画的远峰,又令人想起‘天外三峰削不成’的诗句。至于水,漓江的绿波,比西湖的水更绿,果然可爱,我初到桂林,心满意足,以为流离中能得这样山明水秀的一个地方来托庇,也是不幸之大幸。”二、 美丽的泮塘岭 初到桂林,我家曾在市区马皇背住过一个时期。那儿的邻居钟儆文先生,在抗战前曾与我父亲通过信,不料数年后彼此会在桂林结邻而居,朝夕相处。还有钟先生的岳父,家居柳州的陈炽之老先生,也来到这里,与父亲萍水相逢,遂成知交,互有书画赠答。但不久父亲因接受地处西郊的桂林师范之聘,又把家迁到离桂师五华里的一个小村泮塘岭去了。在泮塘岭住了将近一年,这是我家逃难以来安居得最久的一次,所以印象比别处都深,即便在四十余年后的今天有些情景还历历在目。 泮塘岭离桂林城七十多里,是个偏僻的小村。住户总共不过二三十家,几乎全都姓谢。我们所租住的那座瓦房,据说是房东谢四嫂家的百年老屋,相当旧了。然而四周的环境却非常幽美。屋前是一片平地,绿草如菌,可以晾衣裳,养家禽,我们也常在草地上做各种游戏。屋后是一片矮松林,也是我们玩耍的好去处,村边不远处是毗连的山丘和茂密的丛林。行近树林,就可听到水声淙淙,循声而往,只见树丛中绕着一条溪涧。原来是从山间流下来的几股泉水,终日奔流不息,到这里汇成这条小溪,溪水清得见底,可爱极了,它给村人的生活带来莫大的方便,又使小村平添无限情趣。村边还有一条很长的小路,也是最吸引我们的地方。每当夕阳西下,父亲结束了一天工作,总爱带我们到小路上去散步。一眼望去,这条小路很长很长,似乎没有尽头,我们称它为“神秘的小路”。走在小路上眺望,远处丛林下,隐约可见竹篱茅舍,几缕炊烟冉冉升起,湛蓝的天边点缀着一行行归林倦鸟,景色美丽如画,令人陶醉。而我们就像是置身于风景画中的人物,一路上,父亲往往就眼前景物,向我们讲授一些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什么远近法,消失点,又如景物的取舍构图、色彩的深浅调和……。当我们往回走时,遥望我们所住的瓦房,只见它正沐浴在绚烂的霞光里、掩映在绿树丛中,鸡鸣犬吠之声时而从远近传来,面对着这一片迷人的田野风光,父亲常驻足观赏,赞叹道:“此情此景,有如陶诗中的‘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我们真好比住在世外桃源呢!——然而,此时此刻,前方兵士都在枪林弹雨中浴血苦战,无数百姓家破人亡……”父亲忽然顿住了,刚才的笑容也消失了,变得神色黯淡,若有所思,脚步也随之而变得沉重缓慢了。父亲此时此地的心境,我们是不难理解的。记得当时父亲曾写过这样的一首诗:“山如眉黛秀,水似眼波碧,为念流离苦,好景忽减色。”在他的诗篇里,还有“不信彩云低护处,飞机炮火杀人忙”,“我愿作天使,空中收炸弹”以及“炮弹作花瓶,人世无战争”等句,这些诗句都配了他自己的漫画。父亲还写了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挂在牛棚书室的墙上。“若不是侵略战争,我真想在泮塘岭长住下去呢!”父亲常常怀着留恋之情这样说着,叹息着,与我们徘徊在小路。三、 父亲的“牛棚书屋” 从“神秘的小路”散步归来,吃过夜饭,略事休息,父亲就钻进他的“牛棚书屋”里去,开始夜间的工作,说也好笑,这个房间原是房东家的牛棚,我们搬进来后,父亲请人来平地、粉刷、打扫干净后,就改造作自己的书屋,称为“牛棚书屋”。但母亲和我们都嫌累赘,仍旧叫它牛棚,父亲也只得默认了。 别小看这牛棚书屋,又低又简陋,父亲却把它收拾得别有洞天。竹制的书架、书桌、椅子、床铺安放得很妥贴,一应文具用品也摆设得有条不紊,墙上悬挂着父亲喜爱的几幅诗画,整个书房给人以简朴、整洁、舒适之感。如果比起缘缘堂的书斋来,那当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然而,在颠沛流离了一年之后,能在偏僻的异乡得到一个栖身之所,又能在一个独用的小书房里安静地工作,这在父亲已是心满意足了。他常说“室不在高,有书则灵”,特别是对于牛棚的雕花木窗,父亲非常欣赏。说是具有古朴的美。他叫我把木窗上的图案花纹照样临画下来,贴进他的日记簿里。在牛棚书屋里,父亲致力于宣传抗战的文艺创作。他曾按蒋坚思原著编绘《日本侵华简史》,又就胡愈之先生之约,绘制抗战宣传画一套。还专门为桂师作了一组宣传漫画,请校方复印后,带领学生上街下乡到处张贴,并指导学生如何作宣传画。除漫画外,父亲还写了《避寇五记》《还我缘缘堂》《中国就像棵大树》等文章。《漫画阿Q正传》也是在牛棚里完成的,这个时期父亲还写了不少逃难诗词,其中有到桂林后写的《望江南》两首: 空袭也,炸弹向谁投! 怀里娇儿犹索乳,眼前慈母已无头,血乳相和流! 逃难也,逃到桂林西。 独秀峰前谈艺术,七星岩下躲飞机,何日更东归! 以上这些工作都是父亲课余在牛棚里进行的,他白天常常来不及做,夜里就在牛棚里小油盏微弱的灯光下,干到夜深人静,这种时候,我总爱陪着父亲,在一旁看书,直到他工作完毕。 这段日子里,父亲确实很忙。除上课、写作、会友外,还得经常挤客车去市内桂林医院看望母亲,母亲临产患子痫症,要动手术。当父亲赶到医院签字盖章时,方知道产科主任郑万育是父亲的读者,护士周女士又是父亲在上海执教时的学生,想不到十余年后会在五千里外的桂林相见,这使父亲又高兴、又感慨:真是“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啊!这个难产而生的婴儿是父母的第七个孩子,是我们最小的弟弟。他的名字“新枚”是父亲早在汉口就取好了的。当时父亲曾写了一篇文章《中国就像棵大树》,依据此文,父亲给未出世的孩子取名“新枚”,还经常戏呼他“抗战儿子”。后来母亲带了出世不久的新枚出院,回到泮塘岭时,父亲就把他所喜爱的牛棚书屋让出来给新枚住,他说:“……让他吃牛奶,住牛棚,将来力大如牛,可以冲散敌阵,收复失地……”(引自《教师日记》)自从把牛棚让给新枚之后,父亲自己就搬到西边的厢房中去住,牛棚已够窄了,而厢房面积更小,几乎只能容纳一床一桌。然而父亲一边收拾书物,一边笑道:“我从牛棚搬到莺莺小姐的西厢,真是一步登天了!”一句话,说得我们都大笑起来。四、 竹器时代?女儿国?君子国 我们所租居的瓦屋虽然简陋,但在泮塘岭却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可见谢四嫂是小康之家。谢四嫂是一位中年寡妇,为人精明能干,办事干净利落。她青年时就守了寡,眼前只有一个十岁的儿子,母子相依为命。除烧饭、洗衣等家务外,挑水、种田等重活都是由四嫂一人包办。整天只见她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却干得井井有条,生活很过得去,还把儿子送去私塾念书呢。 说来也怪,这村里有个特殊的习俗(也许这是桂林的普遍现象),妇女不但与男子一样出外干活,而且干得比男子还多,除耕种外,挑水、推磨、砍柴等重活累活,都由妇女来干。 大多数妇女边干活,边用背兜背着一个娃儿呢。更奇怪的是,有些人家,妇女出外干活,丈夫都在家中烧饭,抱娃儿!因此父亲曾幽默地对我们说:“我们不仅退回到了竹器时代(注:桂林产竹,一般家具多用竹制。)而且还进入了女儿国!”父亲曾经把劳动妇女的形象画下来作为留念。 这里的老百姓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吃饭时用的桌凳都很低小,活像小孩们“办家家”那样,更有趣的是冬天吃饭,一家人围着矮桌,桌子中央开了一个圆洞,洞下生着火炉,火炉上放着砂锅,边煮边吃,很惬意。泮塘岭的老百姓热情好客,逢年过节,常邀我们去吃饭,我们也曾坐在小凳子上就着矮桌和火锅吃饭,又暖和,又人味。这些令人难忘的情景,父亲也都画下来,作为对桂林的留念。 不仅老百姓如此,就连桂林的商人也与别处不同。一次父亲上街,看到一爿店里有核桃,便上前问价,谁知那店主连忙摇手对父亲说:“买不得!这种核桃,里边坏的多,价钱又贵,你老人家莫买!划不来的!”父亲听了不禁愕然良久,因为在江南,这种现象是绝对不可能遇到的,做生意的大抵唯利是图,往往以次充好,蒙蔽顾客,哪有倒反劝顾客勿买的呢?还有一次,就是我们初到一家竹店去定做我家十多人用的全部家具,我们要求五天交货,店主怕到期完不成生计,交不出货,竟婉言谢绝,不肯收下定洋,宁可回绝了这笔生意,这两件事使父亲非常感动,曾在《桂林初面》中写道“我……惊骇于广西民风的朴实,他们为了约期不误,宁可回拒生意,(对顾客)不愿意欺骗搪塞……”父亲还风趣地笑称:“我们又仿佛来到了君子国呢!”又,桂林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穿灰布制服,戴灰布帽,穿有绊带的皮鞋,我们称之“广西装”。这种布厚实耐穿,行动干活又方便,抗战期间,提倡艰苦朴素,这种“广西装”倒是经济实惠。父亲常称赞它象征了广西人朴实无华的民风,他作了一幅题为“广西装”的漫画。自己也做了一套,并穿着这套“广西装”摄影留念。五、 吸引人的两江圩 如果说,“广西装”象征广西人民艰苦朴素的民风,那末我们在桂林所看到的种种民间工艺制品,更足以显示广西劳动人民特有的智慧。其中最引起父亲注意的,便是他那牛棚书屋的木窗上雕刻的图案字了。一扇上刻的是“富贵长春”,另一扇上刻着“福禄善庆”。这八个图案字布局巧妙,形体美观,结构别出心裁。父亲赞美不已,说它“具有古朴的巧”与“古朴的美”。又说,“比近来流行的图案字好看得多。”父亲认为,更难能可贵的是“此木工能兼顾美术与实用”。大门上的暗闩,设计得十分巧妙,后来父亲在两江圩上又发现了很多当地特产的竹制品,如竹篮、竹碗等,做工细致精巧,又轻巧又便宜。每当父亲看到这些价廉物美的手工品时,总要买许多回来,除自己留存外,还分送亲友们。父亲常说广西人民不但勤劳淳朴,还心灵手巧!以上木窗图案、大门暗闩及各种竹制用具,父亲都描写在日记里,并一一作了插图,加以详细说明。这种民间工艺,凝结着桂林人民的智慧,父亲特别重视珍爱。 两江圩并不大,却十分热闹,尤其是逢集市的日子,附近农民都云集到这里来做买卖。从泮塘岭到两江圩只五里路,所以父亲经常去买东西。在诸多吃食中,父亲最喜爱一种小半圆子。是水磨粉做的,馅子是柳糖做的,吃起来细糯鲜甜,父亲经常买生的回来,在炭炉上煮给我们吃,价亦不贵,一毫子可买三十五只。还有大桔子和长甘蔗,大桔子有如江南的香椽,但味甜多汁,绝无香椽之酸味,价钱还很便宜,一只卖五大锣(毫子和锣子均为桂币名称)。长甘蔗近两丈,价八个大锣,又甜又嫩,特别是连甘蔗梢头也甜嫩好吃,父亲总是幽默地笑道:“顾恺之倘来两江吃长甘蔗,不必‘渐入佳境’,可以常在佳境了。” 两江圩的店铺也不少。其中,有两家店铺值得一提 一家是酒店。原来,父亲初到桂林时,有人介绍他一种酒,叫青梅酒,说是桂林的特产酒。父亲一度常喝青梅酒,在他的诗集中,曾有“故国三千里,青梅酒一杯”之句。然而青梅酒度数较高,父亲在江南吃惯了温和的绍兴黄酒,常吃青梅酒实在有点不习惯。一天父亲带我去两江圩买物,偶然在一片小酒店发现一种酒,黄褐色的。问了店主人,才知这叫老米酒,店主人还对我们说:“其实老米酒很好吃,又补人,只是不够凶,有的人惯吃烈性酒,嫌老米酒不过瘾。”父亲立刻买了一瓶回家,尝一尝,果然味温而醇,大有江南黄酒风味,盛在玻璃杯中,色泽黄澄澄的,有如琥玉,十分可爱。父亲大喜,说喝着老米酒,恍疑身在故乡了。从此父亲就一直饮老米酒了。一天,我陪着父亲在两江圩,又去那家酒店买酒时,看到店门口贴着一副对联:“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只要肥。”父亲看了笑道:“又通俗,又幽默,很有意思!”后见对联字迹苍劲有力,墨渍犹新,就动间店主人,方知原来是店主人自己写的。见父亲赞许,他很高兴,不觉攀谈起来。原来,他家本是书香门第,祖父、父亲都是前清秀才,他本人曾在私塾执教,但教书难以糊口,不得已,改行卖酒了,说罢长叹。当他闻知我父亲是桂林美术教师时,便肃然起敬,执意要送父亲一瓶家酿的米酒,父亲再三婉谢,实在推辞不了,只得受了。那店主人又请我们进内室,去看他的书法,果然写得一手好字。他又恭恭敬敬地向父亲求画,父亲同意了,就当场挥毫,画了一张《三杯不记主人谁》的漫画相赠。店主人大喜,说后天就拿到城里去裱,好挂在店堂间里。并殷勤地邀请父亲下次再去,可是这以后不久,我家就离开了桂林。另一家是个中药店,门前挂着招牌,上写“新病旧疾,来店就诊,只收药费,不收诊金。”店主人姓黄,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店里只他一个人,看病、开方、配药、收款都由他自己担任。店里草药收费很低廉,但效果却很灵验。黄医生医德很好,看病仔细,耐心,遇到有些行动不便的病人,他便亲自上门诊治,也不收诊费。即使夜里或风雨天,也是有求必应,因而远近闻名,深得人们信任与尊敬,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我们家中凡有病痛的,也总是去请教黄医生的。父亲常说黄医生集百草为人治病,好比神农氏。父亲还说,在乡村,有这样一位好医生,真是那里人们的救星。在我家离开桂林的前几天,父亲还特地买了礼物去看望这位受人尊敬的老医生呢。六、“桂林师范好比是我的母校” 桂林师范离泮塘岭五华里,父亲每天步行三十五分钟回家,学校为免他奔波之劳,特拨新校舍给我家居住。可是父亲说自己平时一直从事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太少,“这正是使我每天准时运动的机会,是一种很好的健身运动。”婉谢了校方的照顾,宁愿租居泮塘岭的旧屋,乐于天天步行,确实,在泮塘岭这个时期,父亲的健康情况很好,父亲还说,这是受了桂林同胞吃苦耐劳性格的影响,“若在江南,五里的路非坐黄包车不可的”。 桂师建立于一九三八年初冬,当局对此校十分重视,特拨巨款建办。创始人兼校长唐现之先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与才能的教育界人物,他办校的宗旨是“以艺术兴学,以礼乐治校,”父亲对此极为赞佩。 桂师,背山面水环境十分幽美,父亲在脱离教师生涯十年以后,由于避寇的缘故,竟会来到桂林师范重执教鞭,这原是始料未及的,用父亲的话来说,这也是一种“缘”,所以父亲乐于接受唐校长的聘请。 在桂师,父亲担任图画、国文两科。父亲在讲授美术理论的基础知识课时,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学生指出一个学画的方针:必须从写生人手,而人物是写生的最好材料,他要求学生随身带铅笔和小本子,以便随时随地速写人物的各种姿态,一开头就养成学生勤学苦练的习惯,还在教室里当场作写生示范,教学生写生时应注意的事项。教国文课时,父亲发现学生程度较差,所以一开课就先用一周的课时为他们补讲写作基础知识,先打好基础,然后让他们作文。还与学生“约法三章”: 一、作文暂时不要用文言,至文法通顺为止。二、以后作文,先念一遍别人听,别人听得懂的,才可交卷,听不懂的,都要修改。三、标点不准乱用,字不许潦草。用的课本是当时教育局统一的,第二课就是父亲写的《我的苦学经验》,开头让学生知道,要学好一种学问,离不开“勤”、“苦”二字。父亲还选用些适当的古代诗文为教材,讲义是由他自己动手来编写的,父亲常说:“现在学生对古代文学接触太少,再不教他们,这些宝贵的文学遗产就要失传了。”对于学生作文中的病句,父亲总是挑其有普遍性的,列举在黑板上,当场改给他们看,父亲讲课时常联系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还常常涉及为人处世之道。所以,学生听起来亲切有趣,印象深刻。 在桂师,父亲还为学校谱制了校歌: 百年之计树人,教育根本在心。 桂林师范仁为训,克己复礼泛爱群。 洛水之滨,大岭心村。 心地播耘,普雨悉皆萌。 对于新生的桂林师范,父亲确曾下过一番心血,并且寄以厚望的,然而好景不长,到这一年的晚秋,传来了岳阳失守,长沙自焚的消息。桂林又惨遭轰炸,风声日紧,桂师遂有迁校之议。父亲的好友、同事们看到我家人口众多,且有老幼病弱,都为父亲担心,一致劝他早作准备。父亲的一位青年朋友舒群也写信给父亲:“一旦桂林有变,先生家属如何处置?望早为之所。凡我所能,当尽力相助。”父亲深深感激朋友们的诚心美意,于是只得再作逃难准备。 父亲在桂师的最后一课是高师国文课。他特地自编讲义《国文解话》,选诗词趣话数则讲给学生们听。有心要给最后一课添欢乐。父亲说:“自从Dauder作《最后一课》以来,最后一课便带不祥之气。今吾国正在积极抗战,最后胜利可操左券,故吾之最后一课,必多欢笑,方可解除不祥之气也。” 在全校师生的送别会上,父亲又给学生作了临别赠言:“艺术不是孤立的,必须与人生相关联;美不是形式的,必须与真善相鼎立。”最后,父亲怀着依依不舍之情说:“桂林师范好比是我的母校,今后我到了遥远的地方,想到桂师,定有老家之感。”会后,唐校长在夜色朦胧中亲自送父亲回家,路上还虚心地请教校事。父亲建议“学校今后多多注意音乐,改善音乐设备。因为音乐的亲和力最大,最善于统制群众感情,团结民族精神,特别是抗战建国之时,尤不可忽视”。七、别了,桂林 在长沙大火后几天,父亲收到胡愈之先生的来信,才知道胡先生在长沙自焚的前一日正好离开,幸免于难,现已安抵桂林,又说宋云彬与王鲁彦二位,于半夜逃出不知去向(其后也到了桂林)。原来长沙大火发于半夜,且事先又不通知人民,以致被活活烧死者不计其数!父亲看信后满腔悲愤,长叹不已:“此无数人中,谁无父母,谁不要命,而使之白白惨死,谁任其咎?”又指出“当局者应任其咎。” 为此国难日深,民族存亡危急之秋,父亲悲愤填膺,奋笔疾书,痛斥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他说:“我要以笔代枪,凭我五寸不烂之笔,努力从事文、画宣传,可使民众加深对敌之痛恨,军民一心,同仇敌忾,深信抗战必能胜利。” 过了好几天,两江圩、泮塘岭都先后驻兵了,风声一紧,桂师迁校之议已起,我家也不得不走了,要离开桂林这个美丽的山城,要离开住惯了的两江圩和泮塘岭,不觉依依难舍,更何况在这里还有父亲的许多好友,经常来往的就有傅彬然、王星贤(已先离去)、王鲁彦夫妇、宋云彬、贾祖璋、张梓生、吴欣奇、林憾庐、林半觉、陈瑜清、萧而化、鲍慧和、舒群等等。还会见了巴金、王西彦等。彼此谈论战局,联系抗宣工作,亲密相处。 其中舒群这个名字,在父亲的日记中经常提到,例如:“舒群是一位挚恳而沉着的青年,十分难得。”父亲常进城去看他,并赠画给他,父亲还曾经说过,他对共产党的初步认识,就是当时从舒群那儿得来的。 离别的日子终于到了。一九三九年四月六日,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天,我们正忙着收拾行李,父亲的一些好友、同事赶来送行了,唐校长也来了,他还与舒群亲自动手,帮我们捆紧铺盖,搬上车去。 当我们跨出泮塘岭的屋子时,父亲回头环顾室内,又对牛棚投去深情的一瞥。看,父亲手写的李叔同的诗句“胜境在望”,还贴在牛棚壁上呢;看,堂屋里还挂着父亲为谢四嫂写的、早已褪色了的春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抗战必胜妇孺皆知。” 最后,父亲的目光落到了院子里那株小铁树上,这株铁树是前几天父亲特地去两江圩买回来,并亲手种在屋子前小院子里,作为对泮塘岭的临别留念的。父亲曾在日记上写道:“他日抗战胜利,吾必来此一访旧居,此树当欣然待吾之来访也。” 邻居们也都前来送别,他们紧紧攥着我们的手,恋恋不舍:“等太平了,再来这里耍啊!” “先生下次来,还住我家屋子。我等着你们。” 父亲谢了大家,与友好邻居们握手作别,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泮塘岭。 别了,桂林,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竟未能安心游览。不过,父亲早已把桂林美丽奇特的山水收入到他的画中了。他常说:“我的画里出现悬崖峭壁,是在来桂林后开始的。”父亲的漫画向来以人物为主,有时也画山水作背景,然而都是江南风光,自从入桂以后,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拔地而起的雄伟的高山,此后,他就把桂林的崇山峻岭移入他的画里。这使他的画风有了显著的、新的突破。 别了,桂林!等到抗战胜利、河山重光之日,但愿父亲能和我们再来桂林,重游旧地。离桂林后,父亲经常思念桂林山水、风物,思念两江圩、泮塘岭和那里的人们,但总没适当的时机再去,因而慨叹“何日更重游?”然而,父亲始终没有再去桂林,而且永远也不会再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