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0.9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2.7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8.2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77.8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7.2
《
瘦肝
》
售價:HK$
99.7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1. 阎崇年先生自选史学研究精华之作结集出版
2.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苏士澍先生题写书名。
3.作者首次在史学领域提出中华五种经济文化类型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和东部沿海及其岛屿海洋文化;首次在史学领域论述森林文化的定义、特征、演变及其作用,并论述其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年历史演进中分合、盛衰的变局,阐述森林文化与中华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特别论述满洲兴起的森林文化元素,最后统合于大中华文化。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的学术自选集,精选了二十九篇代表作结集成书。共分为六组:第一组《森林文化之千年变局》等二篇,为综论类;第二组《论努尔哈赤》等八篇,为人物类;第三组《论宁远争局》等六篇,为战史类;第四组《论满学》等五篇,为满学类;第五组《张吉午与康熙顺天府志》等五篇,为考据类;第六组《明永乐帝迁都北京述议》等三篇,为北京史。
|
關於作者: |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研究清史;倡议创立满学,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至第五届国际满学研讨会。最近出版120万字的《清朝开国史》和25卷本的《阎崇年集》;在中央电视台系统讲述历史,有《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宫》等,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史的领军学者之一。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正说清朝十二帝》荣获多种奖项。其著作被翻译成英文、德文、法文、韩文和阿拉伯文出版。先后到美国、日本、韩国、蒙古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阿曼、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1989~1990年,应邀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纽约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夏威夷大学等进行访问并演讲。在海内外享有学术盛誉。
|
目錄:
|
自序
森林文化之千年变局
清朝历史的文化记忆
论努尔哈赤
皇太极经略索伦辨
顺治继位之谜新解
康熙:千年一帝
明珠论
于谦六百年祭
论戚继光
论袁崇焕
论宁远争局
袁崇焕固守宁远之扬搉
论觉华岛之役
论大凌河之战
论明末北京保卫战
辽西争局兵略点评
论满学
满洲神杆及祀神考源
后金都城佛阿拉驳议
清宫建筑的满洲特色
满洲初期文化满蒙二元性解析
张吉午与《康熙顺天府志》
清郑各庄行宫、王府与城池考
雍正理王府址考
《无圈点老档》及乾隆钞本名称诠释
于谦《石灰吟》考疑
明永乐帝迁都北京述议
京师慈寿寺塔考
北京宫苑的民族特征
感谢辞
《阎崇年自选集》编辑札记
|
內容試閱:
|
康熙:千年一帝
【题记】本文《康熙:千年一帝》,其发轫之作为《评康熙帝》,草于1963年下放劳动在南口农场值夜班的田野草棚里。后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压未发。林彪事件后,《北京师范学院学报》要去文稿,因当时情势责编并未征求作者意见,对文章加上穿靴戴帽文字发表。后收入拙集《燕步集》出版。时过五十年矣,学界变化很大,再做修订,以《康熙:千年一帝》载入本集,该论文收入《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特展集》,于2011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
一 三种评价
康熙帝的历史评价,古今中外,众说纷纭。概括说来,主要有十:
第一种观点,对康熙帝历史功过、对康熙朝历史地位,清朝人的评价是赞扬的。清朝皇廷对康熙帝的评价,集中反映在其谥号、庙号上: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1],共二十九个字[2]。这是对康熙皇帝的最高评价。康熙帝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宾天后,雍正帝二十日在大行皇帝梓宫前即皇帝位的当日,命礼部议尊谥。二十四日,雍正帝谕曰: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副丰功。[3]因命诸王大臣等,会同九卿詹事科道、文六品以上、武四品以上,详考旧章,从公确议。二十八日,众议:谥号突出仁,庙号突出圣祖。其仁,《礼记》云:为人君,止于仁。同心合词,恭上尊称,庙号为仁皇帝。其圣祖,古有三祖之例,谥义帝王功业隆盛得称祖,因谓:惟圣字,可以赞扬大行皇帝之峻德;惟祖号,可以显彰大行皇帝之隆功。所以,尊谥仁皇帝,庙号曰圣祖。雍正帝持针刺中指出血,将奏内圣祖二字圈出,康熙帝的尊谥和庙号遂定[4]。
第二种观点,清史馆纂修者的评价。《清史稿圣祖本纪三》论曰: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5]这比《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对康熙帝的评价略低一些,如没有合天弘运文武睿哲诚信中和功德大成等字样。
第三种观点,康熙帝自我评价。他晚年自我评价说:朕自幼强健,筋力颇佳,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彩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幼龄读书,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所以至老无恙。又说: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及其长也,亦无非常。八龄践祚,迄今五十七年,从不许人言祯符瑞应惟日用平常,以实心行实政而已。[6]康熙帝的行为,换而言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种评价与清人不乏溢美之词的赞语相比,既更为谦逊,也更为中肯。
第四种观点,辛亥反满派学者的观点,对康熙帝、对康熙朝的历史是否定的,主要的论点说康熙朝是封建专制。封建君主专制从秦始皇起,到宣统帝止,期间二千一百三十二年,三百多位君主,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不加分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洪宣之治等,也都是封建专制。因此,以封建专制而全部否定康熙帝功绩、否定康熙盛世历史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第五种观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香港回归之前,香港大学要做一个历史研究课题:论黄金时代康乾盛世。时拟成立一个由香港、北京两方面学者合作的课题组。但课题组主持人说:这个课题要立项,需要经过一个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结果没有被通过,其理由是康乾时代不是历史的盛世,而是专制黑暗时代。这就启发人们思考一个严肃的课题:康熙朝的历史地位怎样评价?
第六种观点,论者虽认同康熙朝是辉煌,却是落日的辉煌。这个提法有道理,但值得深究。所谓日升日落,虽可用来喻指兴盛衰亡,但应当有明确的本体。如将讨论限定于清朝,康熙时期将清朝推向了盛世,恰如旭日向中天攀升,显然不能算落日。而如将讨论扩展到两千多年的皇朝史,那么所谓落日,就是喻指皇朝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大势。清朝处于中国皇朝序列的末端,从宏观上当然带有皇朝社会衰落的色彩。但是,中国皇朝社会的衰落,并不自清朝始,更非自康熙始;中国与世界差距的迅速拉大,更不全是、且主要不是康熙帝的历史责任。
第七种观点,耶稣会士的评价。法国耶稣会士白晋在给其国王路易十四题名为《康熙帝传》的报告中说:他是自古以来,统治天下的帝王当中最为圣明的君主。又说:康熙帝不仅在国内享有绝对的尊严,而且以其具有高尚而贤明的品德、丰富的阅历以及非凡的见地和诚意,受到邻近各国国民的尊敬和颂扬,他在亚洲的所有地方是赫赫有名的[7]。
第八种观点,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三十日,朝鲜谢恩兼冬至使金昌集、尹趾仁向其国王报告时,评价康熙帝说:清皇节俭惜财,取民有制,不事土木,民皆按堵,自无愁怨。[8]
第九种观点,文化大革命时期造反派观点,认为康熙皇帝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总代表,是封建社会最大的剥削者、寄生虫,是人民的罪人、民族的罪人。对康熙帝、康熙朝的历史予以全面否定。
第十种观点,赞成《清史稿圣祖本纪三》论曰中的部分论断: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这二十五个字的评价,还是比较符合历史的。康熙帝及其子雍正帝、孙乾隆帝时期的版图,东濒大海,南及曾母暗沙,西接葱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北达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东北至库页岛(今萨哈林岛),总面积约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最为众多、军事最为强盛、实力最为雄厚的大帝国。康熙大帝吸收了中华多民族的、西方多国家的、悠久而又新近、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具有其时最高的文化素养。这为他展现雄才大略、帝王才气,实现国家一统、宏图大业,陶冶了性格,开阔了视野,蓄聚了智慧,奠定了基础。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面。
说康熙帝是中国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不仅指其历史功业,而且含其个人品格。康熙皇帝的个人品格,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段一千年九十位君主中,内圣外王,修养品格,严于律己,可谓仅见;天性好学,手不释卷,性情仁孝,兼俱智勇,为政勤慎,敬天恤民,崇儒重道,博学精深,几暇格物,学贯中西,八拒尊号,知行知止。一个以满洲语为其母语的皇帝,其汉文书法,其汉文诗篇(一千一百四十七首诗),便是康熙帝人格与学养的一个例证。
目前学术界对康熙帝、康熙朝历史的评价,主要有三种观点:康熙朝的历史是中国皇朝社会一个黑暗的时期;康熙朝的历史是中国皇朝社会一个盛世的时期;康熙朝是在中国皇朝史上一个落日辉煌的时期。
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都有其杰出的过人之处,也都有其突出的历史贡献。康熙帝以其才华与天赋,智慧与胆识,勤政与谦虚,好学与著述,顽强与坚韧,宽容与简约,在人生旅途中,克服诸多艰难,完成重大使命。康熙帝的文治与武功,学养与行事,都令人称道,也都有特殊贡献。他幼年登极,以智取胜,亲掌朝纲;他崇儒重道,治理中国;他奖励农桑,蠲免田赋;他重视治河,兴修水利;他重视士人,协和满汉;他提倡学术,编纂群书;他勤奋好学,工于诗书;他平定三藩,巩固中原;他重用施琅,统一台湾;他悉心筹划,打败俄军;他善抚蒙古,安定北边;他进兵安藏,加强管理这是两千年帝王文治武功所罕见的。
我个人观点,不提雍正盛世,因为雍正朝十三年,时间太短;也不提乾隆盛世,因其持盈保泰[9],无视西方进步,不做社会改革,在国内外争议较大;而认为康熙帝是中国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康熙朝是中国皇朝史上的康熙盛世。
我的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二 主要贡献
康熙帝(16541722年),姓爱新觉罗,名玄烨,是清朝自努尔哈赤起第四代君主、清入关后第二任君主。他八岁继位,在位六十一年。其间,曾经先后智擒权臣、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打败帝俄,还有绥服蒙古、抚安西藏,武功盛极一时,前朝无人可比。他重视个人修养,好学习武,敬孝仁爱,手不释卷,克己修身。他又能重视学术、弘扬文化、编纂图书、奖励学者,文治上的成就也很高。他毕竟还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皇帝,占有历史伟人之地位。
康熙帝六十一年的君主生涯,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就其贡献而言,概括说来,主要有五中华版图奠定、民族关系稳定、中华文化承续、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秩序安定。
第一,中华版图奠定。打开中国地图和东亚地图,看看康熙时的清朝疆域。
在东南,征抚台湾,金瓯一统。明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侵占台湾。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10],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奉南明正朔。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抓住郑经死后,其子郑克塽年幼、部属内讧、政局不稳的时机,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文武兼施,征抚并用,率军统一了台湾。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台湾府下设三县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派总兵官一员,率官兵八千,驻防台湾。从而加强了清廷对台湾的管辖,并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东北,抵御外侵,缔结和约。黑龙江地域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已经逐渐归属清朝。清军入关后,沙俄东进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地区,占领雅克萨(今阿尔巴津)、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呼玛尔(今呼玛)等城。康熙帝统一台湾后,调派军队进行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国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格尔毕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外兴安岭以南,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以东到海地域(包括库页岛)土地,归中国所有。康熙帝设立黑龙江将军衙门、吉林乌喇将军衙门,加强了对黑龙江地区和乌苏里江地区的管辖,初步奠定后来黑龙江和吉林等行省的规模。
在正北,会盟多伦,善治蒙古。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解决了漠南蒙古问题,康熙帝则进一步解决漠北蒙古、初步解决漠西蒙古的问题(后雍正和乾隆解决漠西蒙古问题)。从秦汉匈奴到明朝蒙古,两千年古代社会史上的北疆难题,到康熙帝时才算真正得解。康熙帝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11]秦汉以来,长城是中原农耕民族用来防御北方南进势力的屏障;康熙之后,蒙古是中华各民族防御沙俄南进的长城。
在西北,三次亲征,败噶尔丹。康熙帝先后三次亲征,遏制噶尔丹势力东犯,不仅稳定了漠北喀尔喀蒙古局面,也稳定了漠南内蒙古的社会,更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社会安定。
在西南,进兵高原,安定西藏。清初,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又册封班禅额尔德尼,西藏已经完全归属于清朝。康熙帝派兵平定西部蒙古势力对西藏的扰犯,维护西藏的社会安定。
康雍乾盛清时的版图,东濒大海,东南包括台湾,南及曾母暗沙,西南到喜马拉雅山,西接葱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北达贝加尔湖、外兴安岭,东北至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后乾隆帝底定新疆,总面积约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特别是对满、蒙、疆、藏、台地区,完全置于清廷长期、全面、有效、稳固的管辖之下。清康熙朝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的大帝国。
康熙朝国家一统,国力强盛,周边国家没有出现威胁,也没有出现动荡,仅有的俄国侵犯亦被击退。这既是康熙帝治国的功绩,也是康熙盛世的表现。
第二,民族关系稳定。清代民族关系,从康熙朝开始,是中国皇朝史上最好的时期。在东北,打败俄国的侵略,解决并巩固了自辽河到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问题。东北的达斡尔、索伦(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锡伯等,前代所谓的边徼之野,在清朝则成为龙兴之地。在北方,中国自秦、汉以来,匈奴一直是中央王朝北部的边患。明代的蒙古问题,始终未获彻底解决,边境之祸,遂与明终始云[12]。己巳与庚戌,蒙古军队两次攻打京师,明英宗皇帝甚至成为蒙古瓦剌部的俘虏。清朝兴起后,对蒙古采取了既完全不同于中原汉族皇帝、也不同于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先后绥服了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清朝对蒙古的绥服,抚驭宾贡,敻越汉唐[13]。在西北,对南、北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统一。在西南,进兵安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后乾隆《钦定西藏章程》设驻藏大臣,在西藏驻军,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设立金奔巴瓶制度;西南云、贵、川的苗、瑶、彝等,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这个地区民族的管理。清朝实现了中国皇朝史上多民族国家新的协和。
康熙朝国家一统、国力强盛,多民族协和在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没有出现大的民族动荡、大的民族分裂。这既是康熙帝治国的功绩,也是康熙盛世的表现。
第三,中华文化承续。清朝帝王为了钳制知识分子的思想、镇压异端、打击政敌,实行文字狱。清代文字狱始于顺治、康熙,发展于雍正,大行于乾隆,约计百起。康熙帝亲政后重大文字狱,主要有一起即《南山集》案。这是应当批评的。在文化方面,康熙帝主要有几件事情:其一,兴文重教,编纂典籍。他重视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律历渊源》《全唐诗》《清文鉴》《皇舆全览图》等,总计六十余种,二万余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帝下令在熙春园设古今图书集成馆,用铜活字印刷了一万卷、一亿六千余万字的《古今图书集成》[14]。于雍正初,最后完成。其二,移天缩地,兴建园林。康熙帝先后兴建畅春园、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雍正、乾隆又兴修或扩修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等,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推向高峰。其三,引进西学,学习科技,设立被誉为皇家科学院的蒙养斋等。李约瑟博士称康熙帝为科学的皇帝。康熙帝同法国路易十四、俄国彼得大帝等,都有文化往来与交流。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其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都中断了,中华文明在清朝不仅得到薪火传承,而且延续活力。
康熙朝国家一统、国力强盛,中华文化在交融中传承、在曲折中发展。这既是康熙帝治国的功绩,也是康熙盛世的表现。
第四,经济恢复发展。清军入关后,最大的弊政,莫过于圈占土地,也就是跑马占田,任意圈夺。康熙帝颁令,停止圈地,招徕垦荒,重视耕织,恢复生产。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永定河,并兴修水利。培育新的稻种,取得很大成绩。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一月,户部库存银五千万两,时当承平,无军旅之费,又无土木工程,朕每年经费,极其节省,此存库银两,并无别用。去年蠲免钱粮至八百余万两,而所存尚多云云[15]。上年十二月,征银二千七百八十万四千五百五十三两,加上课银二百九十五万零七百二十八两,共征银三千零七十五万五千二百八十一两[16]。康熙帝既使户部库储充盈,又强调藏富于民减免天下钱粮共达五百四十五次之多,其中普免全国钱粮三次,计银一亿五千万两。
康熙朝国家一统、国力强盛,社会经济在经过战乱、灾荒后,有所恢复,也有所发展。这既是康熙帝治国的功绩,也是康熙盛世的表现。
第五,社会秩序安定。康熙朝社会安定,主要是指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之后,虽然社会矛盾也有,民族纠纷也有,但没有大的、严重的社会动荡。康熙帝很幸运,他生活的后四十年,中国社会处于由乱到治、由弱到强、由分到合、由动到静的历史时期。原有的社会冲突、原有的动乱能量已经释放殆尽,新的社会冲突、新的民族动乱能量还没有积聚起来。康熙朝的社会安定,兹举三个例子:
(1)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到六十一年(1722年),中原地区四十年间,没有大的厮杀争战,没有大的社会动荡,也没有大的社会危机。在中国两千多年皇朝史上,统一王朝皇帝在位四十年以上的皇帝,只有六位: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但有天汉民变;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但有安史之乱;明世宗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但有庚戌之变;明神宗万历帝在位四十八年,但有萨尔浒大战;清圣祖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中原地区无大乱;清高宗乾隆帝在位六十年,但有王伦起义。所以,自秦始皇到宣统帝,在位期间中原地区连续四十年无战争的,只有康熙帝一朝。
(2)秋决死刑数字比较少。秋决死刑的案件,康熙十二年(1673年),死犯共有八十余名[17]。后来决一年之罪犯,减至二三十人[18]。康熙十六年(1677年),终岁断狱死刑,不过十数人焉[19]!当时的全国人口,当在一万万以上。当时全国设18个省,包括直隶、江苏、安徽、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福建、浙江、江西、湖广、偏沅、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以康熙六十年为例)。平均每省每年死刑不到一人。对于一个上亿人口大国来说,一年死刑十余人,数字算是很少。这就说明:当时社会,相当安定。
(3)康熙帝多次四方出巡。他三次东巡、六次南巡、五次西巡、三次北征,还四十八次去木兰秋狝、五十三次到避暑山庄。试想:如果社会动荡,康熙帝四方出巡,则是不可能的。如康熙帝第五次南巡途经山东,民众扶老携幼,随舟拥道:夹岸黄童白叟,欢呼载道,感恩叩谢者,日有数十万。[20]又如到江南,史书载:自古帝王不惮跋涉之劳、为民阅视河道,现场指示,亘古未有;缙绅士民,数十万人,欢声雷动,夹岸跪迎[21]。以上两则史料,难免有官员组织民众夹道欢呼以博得圣上喜欢,也难免有官方夸大舆情的现象[22],但可以透露当时社会比较安定。
康熙朝国家一统、国力强盛、民族协合、文化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这既是康熙治国的功绩,也是康熙盛世的表现。
盛世的盛是强盛、繁盛、兴盛的意思。康熙朝的后四十年,在中国皇朝史上,确是一个相对兴盛、强盛、繁盛的局面兴,当时是东亚兴隆的帝国;强,当时是世界上强大的帝国;繁,当时是比欧洲国家繁荣的帝国。
概括地说,康熙帝超越前人的重大贡献是,在中华两千多年皇朝史上,实现了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和西部高原文化的空前大融合。
但是,康熙大帝有缺憾、也有缺失,有疏误、也有错误。这主要表现在五个问题上:于皇位传承,立之过早,立而废,废而立,立而再废,晚年失之于当断未断;于八旗制度,也想改革,改而停,停而改,改而再停,晚年失之于当改未改;于满汉关系,企望合协,亲满洲,疏汉人,合而未协,晚年失之于当协未协;于吏制管理,向往仁善,扬清官,惩贪官,惩而不严,晚年失之于当严未严;于海洋文化,预见外患,严海禁,闭而开,开而再闭,晚年失之于当开未开。这更加导致其儿孙们主宰的大清帝国,以天朝大国自诩,持泰保盈,固步自封,逐渐走向衰落。
总上,康熙帝虽有缺失与过失,康熙朝虽有矛盾与危机,但总体而言,康熙帝确是中国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
三 千年一帝
康熙帝能够成为千年一帝,是因为遇到了一个大天时。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出明君。
在国内,康熙帝遇到的天时,有四个特点:
第一,金瓯需要一统。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南明最后的象征台湾郑氏延平郡王郑克塽归清,整整百年。这一百年间,中华大地一直处于战争和分裂状态,人民最重要的历史期待是什么?作为帝王,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又是什么?答案都是重新实现金瓯一统。
第二,民众需要富裕。战争的破坏,社会的动荡,灾害的降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北方,一望极目,田地荒凉;在中原,满目榛荒,人丁稀少;在江南,荒凉景象,残苦难言;在湖广,弥望千里,绝无人烟;在四川,民人死亡,十室九空。就全国而言,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田土抛荒,路暴白骨,村无炊烟,户无鸡鸣。民要富,家要兴,族要盛,国要强。
第三,文化需要融合。自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打着反抗民族压迫旗帜对抗明朝,到康熙帝即位,再到吴三桂反叛,满汉之间,文化差异,异常凸显,冲突不断。满洲统治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曾经实行镇压和屠杀的政策。流传到现在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抗清等故事,就反映了这种暴政和由此引发的汉族军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多尔衮摄政以后,在中原地区普遍推行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捕逃六大弊政,更激化了族群矛盾和文化冲突。
第四,天下需要太平。一百年间,地不分南北,族不分夷夏,人不分老幼,民不分贫富,都蒙受着战乱、屠杀、大旱、水患、瘟疫、地震等灾难。黎民百姓,背井离乡,饥寒交迫,奔波流离,历尽苦难,饱经沧桑,他们最渴望天下太平。而实现金瓯一统、民众富裕、文化融合、天下太平的民众百年梦想,既是康熙大帝的责任,也是康熙大帝的荣光。
同时,从中国历史规律来看,大乱之后往往有大治,短命天子之后往往有寿君皇帝。明末清初,数十年战乱,给康熙大帝提供了一个做明君的历史机会;从满洲贵族集团来看,康熙帝正好处在从打江山到坐江山的转变满洲虽占有中原大地,却没有坐稳江山,如果不能恰当处理满汉民族关系,而使族群矛盾激化,有可能会重蹈元朝最后被赶回漠北的历史悲剧。而如能缓和各种矛盾,成功实现转型,而其守成之功,实同开创之业。
这些就是康熙皇帝成为一代大帝的重要天时条件。康熙帝利用了有利条件,做出历史功绩。那么,怎样评价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呢?
中国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三千多年。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嬴政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中国开始有了皇帝;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被废除。这段历史有一个特点,就是有皇帝。我将这段历史称作中国皇朝历史。中国皇朝历史,总算为二千一百三十二年。
这二千一百三十二年的皇朝历史,有多少位皇帝呢?有人统计共三百四十九位皇帝,康熙帝让他的大臣统计奏报说二百一十一位皇帝,再加上自康熙到宣统九位,共二百二十位。其统计数字之差异,主要是源于标准不同,这可以不管。我们重在思考这二千一百三十二年皇朝的历史。
中国两千多年皇朝历史,大体可以分作前后两段。前一段一千年,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西安。其间政治中心经常东西摆动秦在咸阳,西汉在长安,东汉在洛阳,唐在长安等,但摆动中心在西安。其间,出现文景之治(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景帝在位十六年)、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旧唐书太宗本纪下》史臣曰:千载可称,一人而已。[23]后一段一千年,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在北京。其间政治中心经常南北摆动辽上京在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菠萝城),金都先在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后在中都(今北京),明都先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后在北京,清都先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后在北京,就是从今哈尔滨往南,经沈阳、北京、开封、南京,到杭州,但摆动中心在北京。从上述可以看出一个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中国两千多年帝国历史政治中心的摆动,先是东西摆动,后是南北摆动,从而呈现出大十字形变动的特点。
就其后一千年来说,辽、北宋、金、南宋、西夏、元、明、清八朝,共九十帝,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国内的民族纷争与融合。辽契丹、金女真、西夏党项、元蒙古、清满洲,八朝中有五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明朝虽然是汉族人建立的,但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24]为号召,结果又被胡虏所替代。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辽、北宋、金、南宋、元、明、清七朝,共有皇帝八十位。这七朝都有一个民族融和的问题。辽朝与北宋对峙,金朝与南宋对峙,元朝取代金朝,都是民族问题。朱元璋是汉人,他的口号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满洲以七大恨告天的民族旗号起兵,取代了明朝;民国孙中山先生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25]为纲领而推翻满洲人建立的清朝。
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元年(916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总算一千年。折腾来,折腾去,都离不开民族二字。
现在回到本题对康熙帝的评价问题。
先从纵向比较中国自辽金以降,千年以来,有九十帝。辽九帝、金十帝与北宋九帝、南宋九帝,半壁山河,西夏十帝偏隅一方,凡四十七帝,均不足论。元朝十五帝,太祖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打下基业,武功伟绩,略输文采,并未一统,更无盛世。元世祖忽必烈,在位二十四年,定鼎大都,武功赫赫,文治稍逊,也无盛世。其他诸帝,均不足论。明朝十六帝,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一统天下,功绩很大;但是,冤案烦苛,史多讥评。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派亦失哈下奴尔干,设奴儿干都司,然靖难之举,史称之为篡;蒙古难题,六次北征,死于道途,抱恨归天。所谓洪宣之治,洪熙在位一年,宣德在位十年,都没有形成盛世的局面。至于清朝,共十二帝,可以提及的是三祖三宗清太祖努尔哈赤、世祖顺治、圣祖康熙、太宗皇太极、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三宗自然位在三祖之下。仅以三祖而论,清太祖努尔哈赤奠基清朝,未入主中原。顺治帝虽迁都燕京,英年早逝,后期荒唐。算来算去,自辽以降,约一千年,康熙帝的前述五大贡献,及其个人品格,迈越古人,千年以来,谁能与比?千年一帝,首推康熙!
再从横向比较。其时,清朝的四邻国家,比较和睦。东面的朝鲜,皇太极时已经向清朝纳贡称臣,其国王受清帝册封。西面的哈萨克、阿富汗都比清朝经济落后,更没有形成气候。南面的越南、泰国、缅甸、马来亚、菲律宾、爪哇等,都比清朝落后、弱小。西南的印度,处于莫卧儿帝国时期,受喜马拉雅山阻隔,也没有同清朝发生纠纷与摩擦。清朝北面和东面后来的两大强敌俄国和日本,在康熙时期都还没有崛起,俄国废除农奴制是在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日本明治维新则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都是在康熙朝以后。虽然俄国有些小的动作,但都被击败,没有形成大的威胁。
此时的西方,经济方面,工业革命还远没有开始(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被公认为工业革命的先声,已是康熙帝的孙子弘历乾隆三十年的事);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新科技,在明末已经传入一些,康熙帝本人也比较重视学习,但对生产影响重大的科技突破(如蒸汽机的改良等)都发生在康熙朝之后;政治方面,其时欧洲处于民族国家形成时期,主要大国都实行君主制,只有英国在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那时英国的力量还基本达不到中国,也没有其他国家效仿英国政体,大英帝国的海上霸主之梦更是迟至19世纪才实现。至于美利坚合众国,则是康熙帝死了半个多世纪以后才建立的。所以说,给康熙帝扣上丧失学习西方、富国强兵机遇的帽子,是不太公平的。
康熙时代,英国尚未工业革命,而法国大革命和美利坚独立,都是乾隆朝的事。俄国和日本的崛起,都在19世纪中叶。俄国的彼得大帝,法国的路易十四,与康熙同时代,他们都是当时世界上的伟大君主。但是,康熙朝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最为众多、经济最为雄厚、文化最为昌盛、军力最为强大的大帝国。康熙大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年一帝,而且是世界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
但是,康熙帝国有内在矛盾吗?有。有潜存危机吗?也有。康熙帝晚年谕曰: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26]虽康熙帝预见可贵,但他没有在政策上、制度上做出安排。康熙帝留下的缺憾,致使其儿孙们主宰的大清帝国,和西方列强的差距愈拉愈大。
综上,无论就中国历史作纵向比较,或就世界历史作横向比较,都可以说康熙大帝是中国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千年名君。他同当时俄国彼得大帝、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同列世界伟大的君主。
[1] 《清高宗纯皇帝实录》,第14卷,乾隆元年三月乙巳,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北京。
[2] 《清史稿圣祖本纪一》开宗文曰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在诚信之下脱中和二字。
[3]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第1卷,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乙巳二十四日,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北京。
[4]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第1卷,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己酉二十八日,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北京。
[5] 《清史稿圣祖本纪三》,第8卷,第305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北京。
[6]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第275卷,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北京。
[7] [法]白晋:《康熙皇帝》,赵晨译,第2页、第63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哈尔滨。
[8] 《李朝肃宗大王实录》,第53卷,三十九年(康熙五十二年)三月丁未三十日,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9年,东京。
[9] 《清高宗纯皇帝实录》,第1223卷,乾隆五十年正月丙寅,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北京。
[10]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上海)郑成功释文: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一日,荷兰总督揆一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这种说法有欠缺:其一,二月一日应是阳历,而不是阴历;其二,1662年2月1日,实际上是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康熙元年正月初一日应是1662年2月18日。事情虽发生在1662年2月1日,却是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本月末为二十九日,这时距康熙元年元日还有16天。因此,从帝王纪年方面,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可以,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康熙元年(1662年)不可以;从公元纪年方面,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在1662年可以,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在1661年不可以。
[11]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第151卷,康熙三十年五月壬辰,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北京。
[12] 《明史鞑靼传》,第327卷,中华书局校点本,1974年,北京。
[13] 《清史稿藩部列传一》,第518卷,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北京。
[14] 苗日新:《熙春园清华园考:清华园三百年记忆》(增订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北京。
[15]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第240卷,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丙子,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北京。
[16]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第235卷,康熙四十七年十二月是岁,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北京。
[17] 《清代起居注册康熙朝》,康熙十二年三月十一日辛巳,中华书局影印本,2009年,北京。
[18] 《清代起居注册康熙朝》,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三十日甲寅,中华书局影印本,2009年,北京。
[19] 《清代起居注册康熙朝》,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三十日壬申,中华书局影印本,2009年,北京。
[20]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第219卷,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己亥,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北京。
[21]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第219卷,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己未和庚子条,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北京。
[22] 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乾隆帝南巡到扬州时,两岸支港汊河,桥头村口,各安卡兵,禁民舟出入。纤道每里安设围站兵丁三名。令村镇民妇,跪伏瞻仰。于应回避时,令男子退出村内,不禁妇女。这说明:舟车所经是要戒严的,桥头村口是有警跸的,夹道跪迎是有组织的。
[23] 《旧唐书太宗本纪下》,第3卷,第63页,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年,北京。
[24] 《明太祖实录》,第26卷,吴王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丙寅,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台北。
[25] 《中国同盟会总章》第二条,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二)》,第7页,中国史学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上海。
[26]《清圣祖仁皇帝实录》,第270卷,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壬子,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