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7.3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內容簡介: |
《优秀广播电视新闻获奖作品评析》汇集了近几年来的优秀广播电视获奖作品。在这《优秀广播电视新闻获奖作品评析 电视卷》中,不仅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性内容,而且,它结合优秀作品,全面介绍广播电视创作的前沿理念与方法技巧,将“教与学”置于媒介发展的语境下,帮助师生拓展专业思维,提升创作能力,倡导“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此外,作为一本专业教材,这《优秀广播电视新闻获奖作品评析 电视卷》也将带给大家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
在梳理过程中,强调解读要忠于作品,要认真研读新闻本文、报道视频和《采访手记》,多要素并行避免断章取义和以偏概全。在编写团队中,既有资深学者,也有年轻老师,还有一批90后的研究生们,大家聚在一起“头脑风暴”,及时补充“新观点”。《优秀广播电视新闻获奖作品评析 电视卷》旨在基于优秀作品,辐射理论知识,对应实践操作,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进而引发思考、启迪思路
|
目錄:
|
新闻消息篇
案例1 药用胶囊使用工业明胶
——公安部门介入调查企业蹊跷起火
案例2 南水北调河南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基本结束
案例3 中国渔政船在钓鱼岛海域展开伴航护渔行动
案例4 嘉陵江一餐饮船翻沉人落水
案例5 世界采煤业跳动“中国芯”
案例6 中科大量子隐形传态首次跨越百公里
案例7 “方舟6号”12名船员成功获救
案例8 北京告别91年钢铁生产历史
案例9 习近平在广州战区考察
案例10 暴雨中的生命营救
案例11 四川:国道213映秀至汶川段塌方中断
案例12 11岁女孩捐献器官挽救5人重获新生
案例13 富裕的“低保户”
案例14 超级稻蹲点日记:种出超级稻世界纪录
案例15 小蚯蚓解决环保大问题
案例16 自治改造破解拆迁难新模式
案例17 华人三高
——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系列报道、新闻专题篇
案例18 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
案例19 小故事大跨越
案例20 大户来了
案例21 “卧底”名牌洗衣店:洗不去的黑幕
案例22 藏在垃圾袋里的秘密
案例23 “最美司机”吴斌
案例24 中国航空母舰顺利进行舰载机起降训练
案例25 揭秘金三角毒枭糯康
案例26 钱云会之死
案例27 “蛟龙”探海
——中国载人深潜海上试验纪实
案例28 “最美妈妈”吴菊萍:一个真实的平民英雄
案例29 “失独”之痛
案例30 祖国接我回家
案例31 大浦印象:一个乡村的蝶变
……
新闻评论、现场直播篇
电视专题、电视栏目篇
|
內容試閱:
|
《优秀广播电视新闻获奖作品评析 电视卷》:
这条长消息于2011年1月14日在北京卫视早间新闻联播栏目《北京您早》中播出。此则报道的内容从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切人,完整讲述了首钢搬迁的最后一段历史。整条新闻从拍摄到文稿,都极具凝重的历史感,不仅新闻要素齐备、内容丰富,更是在整体结构上体现出了首钢百年历史的厚重感。
1.大题材的鲜活表达
首钢搬迁,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工业迁移,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首都环境、实现首都经济发展战略转移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这样重大且具有历史感的题材,如何切人、如何在3分钟的消息中体现其厚度是新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这条3分48秒的长消息选择以首钢石景山钢铁主流程的最后一炉钢铁的浇铸为切入点,用一句钢铁生产中每天重复几十遍的话——“成分合格,可以出钢”作为同期声先导,轻松明确地让报道进入到讲述首钢历史的主题中来。明确的切入点,用同期声作为鲜活的辅助,从表达形式上避免了对于重大题材报道的宏大开头,更贴近实际,让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获得更高的接受度。
这条长消息用3分多钟,讲述北京91年的钢铁生产历史以及首钢搬迁的难度和新机遇。作品并没有按照常规的时间顺序推进,而是善抓历史节点,讲好人物故事,体现命运关联,浓缩历史进程,通过一个个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人物——首钢工人、参与首钢搬迁决策的北京市原副市长、首钢集团董事长等,用他们在首钢搬迁过程中的命运折射历史的变迁。在众多的采访素材中,选择人物情感最丰沛的一两句话,简明扼要却不失人情味,这样的表达手法让经济、历史题材的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2.结构成熟细节生动
这条新闻报道在采写编的过程中,都足够深入。从成片素材的丰富程度和编排的精当程度上,可以看出记者是持续跟踪首钢搬迁这一选题,对题材把握和处理足够成熟。
整条报道素材丰富,组合紧凑、不杂乱,体现出消息报道内容的丰富性和紧凑性。用首钢石景山地区最后一炉钢出产开篇,再到工人们参与告别仪式,其中穿插了工人们用最后一炉钢水浇灌小纪念品的生动细节,配合首钢工人的采访体现不舍情怀。再由新闻事实引申探讨,从停产的日子里时常在厂区拍照的一位老人的身份——北京市原副市长刘海燕,引出对首钢搬迁过程和意义的讲述。通过刘海燕以拍摄方式告别首钢的细节,带出其讲述决策首钢搬迁时的心情,更显亲切生动。最后,通过对首钢搬迁政策的解读和首钢搬迁后的新机遇,完成精心架构的报道。
报道没有停留在对事件的简单梳理、呈现上,而是把北京的科学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的主题贯穿始终,让新闻报道更具时代意义。
3.画面精美视听性强
整条长消息,从画面拍摄、文稿到视听元素的运用,都呈现出一股浓浓的纪实专题片的味道,让整个报道的水准和韵味都拔高了一个层次。
新闻用纪实的手法讲述了首钢石景山地区停产的全过程,在画面拍摄上极具视觉冲击力,紧凑的构图和炼钢炉的多个近景,把火红的生产线和首钢工人生产最后一炉钢时的复杂心情都映照了出来。最后一炉钢水变成线材后,同期声马上安静下来,配合首钢车间的一个大全景,让停产的肃穆和庄严感得到充分的表达。
在解读首钢搬迁政策时,报道中配合解说词的每一个画面都拍摄得到位、精美。不仅有大场景俯、仰拍摄的首钢厂区,还有丰富的人物表情和钢铁生产线画面,剪影、横移镜头、框景构图等丰富的拍摄手法更是让一条消息的画面充满质感。从石景山的旧厂区上摇至蓝天,再从蓝天下摇至首钢的曹妃甸新厂,一个镜头间浓缩了首钢搬迁的7年历史,更是凝结了首都钢铁生产近百年的光景。配合解说词的丰富的镜头画面,让这条电视新闻长消息不再显得单调沉闷,强有力的视听冲击才能让新闻报道中体现的情绪更好地感染观众。
《北京告别91年钢铁生产历史》播出于2011年,正是响应“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优秀之作。报道体现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记者在首钢停产前一周蹲点采访,全程记录,以普通首都百姓看首钢搬迁的视角,更亲切、更有人情味地将经济报道讲述得更动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