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HK$
99.7
《
炙野(全2册)
》
售價:HK$
78.2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5.9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
編輯推薦: |
本书首次详述了美国政府是如何打击“基地”组织,并*终击毙本·拉登的,揭秘了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运作模式。
|
內容簡介: |
本书首次详述了美国政府是如何打击“基地”组织,并最终击毙本·拉登的,揭秘了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运作模式。
“9·11”事件后,美国的情报机构、军方和执法部门迅速行动,制定了全面有效的反击战略,并将这些源自冷战时期遏制理论的创新性战略,综合运用到打击恐怖主义和击毙本·拉登的袭击行动中。
本书的两位作者均是美国《纽约时报》反恐领域的资深记者,他们搜集了大量美国反恐方面的相关资料,揭示了美国决策者和军方就制定上述战略所进行争论的细节,阐述了美国反恐在国内、中东乃至全世界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
|
關於作者: |
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tt)《纽约时报》采访恐怖主义专题的记者,曾在伊拉克、索马里和巴基斯坦随军深入采访。施密特曾两次是《纽约时报》获得普利策奖的团队成员之一。
汤姆·尚卡尔(ThomShanker)《纽约时报》报道国防安全的记者,经常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随军深入采访。尚卡尔以前是《芝加哥论坛报》负责国外新闻的编辑和记者,常驻莫斯科、柏林和萨拉热窝。
|
目錄:
|
第1章了解你的敌人
凭借技巧和运气,美国才得以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的头一年避免了又一次大规模、造成高伤亡的攻击。然而,事实仍然是,即使美国提高了防御,战术上也越来越有效,但在巴基斯坦和也门遥远的避风港,一门心思搞破坏的恐怖分子的创造性阴谋取得成功是迟早的事。
第2章新威慑
自从‘9·11’恐怖袭击以来,我们的思维发生了变化,更加理解对恐怖分子来说,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金钱上、物质上还是专业技能方面。”“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发展有关威慑的更复杂的理念,逐个进行个别研究。恐怖分子是不会在真空中行动的。
第3章利用情报
截获的情报也让星罗棋布的美国情报机构大大改进了评估:一名恐怖分子的动机是什么,谁容易受到恐怖主义宣传的影响、诱使、操纵和洗脑。根据突袭后由军方完成的档案,这些情报包括“手写的备忘录,讨论了人员、武器和弹药采购,制作护照和筹钱等”。
第4章巴基斯坦的问题
自2001年以来,美国已向巴基斯坦提供超过10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其中约有一半用来补偿巴军方的平叛努力。然而,巴基斯坦这个盟友的主要间谍机构三军情报局(ISI)支持和庇护杀害驻阿富汗美军的部落地区武装团伙,并且支持基地组织。这些组织反而充当了巴基斯坦对付其邻国——宿敌印度——的战略代理力量。
第5章恐怖2.0
在自“9·11”事件以来10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在网络空间里活动的恐怖分子把很多精力集中在通信、指挥、组织、筹款和宣传上面,但美国官员正为将来的某一天作准备,届时暴力宗教激进分子将劫持和破坏性攻击的战术运用到数字世界,攻击美国的金融网络或者关键的计算机基础设施。
第6章抗衡基地组织的信息
中情局发动的致命无人机袭击越来越多,美巴情报机构加强了情报共享,从而把基地组织领导人赶出山中藏身之地。但是基地组织和其他极端组织仍然在意识形态的战场上让美国处于守势。他们煽动反美情绪,源源不断地吸引来新丁和财政支持,并且向追随者传递了一个简单但恶毒有力的信息:美国正与伊斯兰教开战。
第7章新的网络战
国防部情报局的基地组织问题资深专家约翰·泰森,见证了政府的专业反恐分析师的力量从一个足以知道各自电话号码的小群体,壮大到被在一纳秒内处理成千上万数据的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的庞大队伍。基地组织以及与其有关联的恐怖网络可能已经退化,但他们正在适应。
第8章本土极端主义的崛起
奥巴马政府正在努力应对这
|
內容試閱:
|
序言
近十年来的挫折、虚假的希望和错误的线索终于走到了尽头。一支秘密海军突击队员对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一幢四周有围墙的三层住宅发动了38分钟的突袭。此次行动标志着几个月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情报工作、军事策划和政治风险评估达到了高潮。
“正义得到了伸张!”贝拉克·奥巴马总统2011年5月1日向全世界宣告。奥萨马·本·拉登死了。
对美国政府来说,成功地把基地组织创始人永远赶出战场在“9·11”恐怖袭击后的几年里是不可能实现的。国家安全官僚机构四分五裂,几乎像部落一样各据一方。关于威胁的情报是由个别部门和机构收集的;规划工作也是各自为战。提供本·拉登突袭行动所需要的关键细节的监控技术刚刚得到检验,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军方抵制情报部门插手其任务,间谍不信任军人。美国训练最有素的反恐和人质救援部队有可能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从未参加过真正的任务。现在,这些团队每天晚上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地发动几十次袭击和反袭击行动,突击队员和情报分析员在行动中携手合作。在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总指挥下,五角大楼的一流突击力量击毙了本·拉登,这在以前是万万想象不到的。
但是,这不仅仅是因为工具更大、更好了,也不仅仅是艰难获得的经验使然。打击暴力、宗教极端主义运动要求美国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包括新原理、新学说,甚至制定新战略来指导反恐行动。在“9·11”恐怖袭击问题上,没有哪个做法能与针对共产主义威胁的漫长冷战中的遏制和威慑战略相媲美。在“9·11”事件之后,决策者们历经数年才明白,他们需要及时回到保护美国抗衡全球之敌的老思路上。
汤姆·谢林是威慑战略鼻祖的最后一位,是战略分析家和博弈论经济学家精英圈子中的最后幸存者,正是这些人思考着令人费解的难题,为可怕的事件提前做出规划,设想着噩梦般的情节,以及想象着核武器如何杀死数百万人。他们希望能够阻止这一切发生。冷战威慑战略的其他“大主教”都已经撒手人寰:伯纳德·布罗迪(BernardBrodie)、赫尔曼·卡恩(HermanKahn)、克劳斯·克诺尔(KlausKnorr)和阿尔伯特·沃尔斯泰特(AlbertWohlstetter)。谢林是唯一在世的。
当恐怖分子在2001年9月11日将4架客机变成炸弹袭击纽约和华盛顿时,谢林已至耄耋之年。在第二个“珍珠港事件”之后,谢林开始琢磨,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更新的威逼利诱的系统,来影响新一代对手的行为。在长达40多年的严峻冷战岁月里,威慑战略让美国能够与克里姆林宫的共产党领导人保持着核和平。在这场针对暴力极端宗教分子的漫长战争中,它们可以指导美国保护自己及其盟友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