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59.8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編輯推薦: |
作为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重磅推出的《南亚国别热点研究丛书》的第二本,本书探讨了影响阿富汗稳定与重建的多方因素,并对未来趋势及中国等国可能发挥的建设性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及爱好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组织课题组编写,以美国及北约撤军阿富汗为背景,考察阿富汗局势的近期发展和主要特征,分析影响阿富汗稳定与重建的主要内外部因素,并探讨阿富汗问题的发展趋势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可能发挥的建设性作用。本书具体包括阿富汗局势演变、经济重建、安全态势、国内政局走向及中国对阿富汗局势的影响等章节,对研究阿富汗局势及其对地区安全影响的研究人员及各界读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關於作者: |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是根据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关于加强外国问题研究的指示,经原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和高教部批准,于1964年成立的四川大学印度研究室的前身。目前,该所为全国高校唯一专门研究南亚的学术机构,也是全国研究时间最长、研究人员最集中、研究资料最完整、研究设施最先进、研究成果最多的南亚研究机构,在全国南亚学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国际南亚学界也有一定影响。
|
目錄:
|
第一章阿富汗局势的演变1
第一节2001年以来阿富汗“反恐”战争:简要回顾1
第二节美国的军事战略及其得失
第三节稳定与重建的国际多边努力
第四节巴阿边界局势
第二章阿富汗经济重建及前景
第一节阿富汗经济现状与重建举措
第二节国际援助与双边伙伴关系
第三节阿富汗与中亚:经贸、交通与能源
第四节阿富汗发展战略
第五节影响与制约因素
第三章阿富汗安全态势
第一节安全形势现状评估
第二节主要危机管理措施:军事打击、民政攻势和其他探索
第三节近期主要恐怖袭击及演化趋势
第四节和解尝试与谈判进展
第五节美国2014年撤军方案及善后部署
第六节阿富汗国家安全力量建设
阿富汗:后冲突时期的稳定与重建
第四章阿富汗国内政局走向
第一节国内治理与腐败问题
第二节举步维艰的民主化进程
第三节缓慢变迁中的社会文化
第四节阿富汗国内主要政治力量
第五节2014年总统大选及政局走向
第五章中国对阿富汗局势的影响
第一节中国对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政治影响
第二节中国在阿富汗经济重建中的作用
第三节中国与阿富汗局势的安全关联
第四节中国与其他利益攸关方的合作
第五节推动阿富汗稳定与重建:中国与国际、地区多边机制
|
內容試閱:
|
2001年末美国发起“持久自由”行动,对盘踞在阿富汗境内的“基地”组织及其庇护者塔利班政权实施了大规模军事打击。这场前所未有的“反恐”战争旷日持久,耗费巨额人力物力资源,各方均付出沉重军民伤亡代价,直到2014年底美国及其北约盟国宣布结束在阿富汗境内的战斗任务,长达13年之久的“反恐”战争才基本结束。
第一节
2001年以来阿富汗“反恐”战争:简要回顾
〖1〗一、缘起
美国发动阿富汗“反恐”战争的直接诱因是“9·11”事件,但其根源还须追溯到之前。冷战初期,美国的亚洲战略聚焦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东,对阿富汗并不关注。面对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之间的争端,美国明显倾向于巴基斯坦,这引起阿富汗的严重不满,促使其与苏联日渐亲近。直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才开始较深入地介入阿富汗事务。1979年末,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并大力扶持亲苏政权,美国及西方阵营则与伊斯兰国家特别是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联合起来,支持号称“圣战者”(Mujahideen)的阿富汗反政府武装抗击苏阿当局。1989年初,苏联根据《日内瓦协定》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及整个西方阵营也随之对阿富汗事务丧失兴趣,转而全力关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等冷战最后阶段的转折性事件。此后一段时期,继续关注阿富汗局势的主要是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等伊斯兰国家。
第一章阿富汗局势的演变
阿富汗:后冲突时期的稳定与重建
阿富汗在苏联撤军后继续陷于内战之中。1992年4月,在苏军撤离后仍艰难支撑了3年的纳吉布拉政权下台,反政府武装迅速签订《白沙瓦协定》并立即进驻阿各地特别是首都喀布尔。《白沙瓦协定》规定,由温和派的“圣战者”领导人穆贾迪迪出任临时总统,任期仅2个月,随后由伊斯兰促进会领导人拉巴尼出任总统,为期6个月,期满后举行大选。由于坐拥强大实力的军人希克马蒂亚尔本人未能借《白沙瓦协定》获得任何实权职位,感到严重不满,阿富汗由此迅速陷入新一轮内战的危机。在巴基斯坦的紧急协调下,各方在1993年3月签署《伊斯兰堡协定》,规定将拉巴尼的总统任期延长到2年,并由希克马蒂亚尔出任总理,后者则坚持要求控制喀布尔防务的马苏德解除武装或退出喀布尔,并以此作为出任总理的先决条件。拉巴尼和马苏德等领导人断然拒绝这一要求,希克马蒂亚尔也拒不妥协,两派重新爆发激烈武装冲突。2015年11月,阿富汗大部分国土渐为各路军阀瓜分。军阀们盘踞地方,恩怨复杂,抢夺地盘,相互攻伐。1995年,武装组织塔利班在阿富汗南部重镇坎大哈迅速崛起,并在多轮反复之后逐步控制大部分国土,攻占首都喀布尔并建立政权。其他各派势力被迫捐弃前嫌,结为北方联盟,联合对抗塔利班。到1999年末,阿富汗基本形成了塔利班占据大部分国土、北方联盟较稳定地控制北方小块地盘的格局。然而,掌握大部分国土的塔利班政权并未得到普遍的国际承认,先后承认塔利班政权并与其建交的只有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三国,并且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在“9·11”事件前3年(1998年)即与塔利班断交。形成对照的是,塔利班的对手北方联盟长期得到俄罗斯、印度、伊朗、中亚国家等的支持,阿富汗的联合国席位则为被塔利班逐出喀布尔的拉巴尼政府继续占据。
塔利班与美国的关系颇为复杂。塔利班兴起之初,美国并无明显反感。尽管西方的人权团体特别是女权团体严厉抨击塔利班控制区的人权状况,但美国仍与迅速得势的塔利班有所接触。1998年4月,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比尔·理查森访问喀布尔并会见塔利班高级领导人毛拉拉巴尼和其他高官。毛拉拉巴尼承诺,塔利班拟在阿境内开设女子学校,对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开禁,美国和沙特可向阿富汗法院起诉本·拉登并举证等。巴基斯坦有种流传较广的说法甚至认为,塔利班其实是受美国扶植。1998年8月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遇袭后,美方态度发生逆转,于8月20日动用75枚巡航导弹打击本·拉登在阿富汗霍斯特省的基地,严厉要求塔利班交出本·拉登。塔利班拒不顺从美方命令,美国对塔利班的态度由此急转直下,对北方联盟的兴趣明显上升。
“基地”组织与塔利班的渊源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抗苏战争。当时,来自全世界的激进伊斯兰势力特别是激进的穆斯林青年以“圣战者”的名义聚集到阿富汗进行“圣战”。他们得到美国和巴基斯坦的直接援助,又从沙特等海湾国家获得大量财力支持。苏联撤军后,他们不仅继续在阿境内外从事武装活动,甚至调转枪头来对付本土政府和西方,特别是美国首当其冲。由于这一历史渊源,作为“圣战”产物的本·拉登及“基地”组织很容易在阿富汗立足。本·拉登1992年赴苏丹,1996年5月重返阿富汗南部的贾拉拉巴德,并与此后不久攻克该地的塔利班迅速结合。处境孤立的塔利班乐于得到“基地”组织的经费资助和作战支持,对其原教旨主义思想兴趣浓厚。“基地”组织对塔利班提供了大量的直接或间接支持,最突出的标志性事件即是在2011年9月9日谋杀北方联盟主要将领马苏德。马苏德是阿富汗战争的传奇人物,长期在喀布尔以北的潘杰希尔山谷活动,号称“潘杰希尔之狮”。1992年,他率先进驻喀布尔,并与拉巴尼的伊斯兰促进会结盟。此后数年的喀布尔争夺战实际上以拉巴尼和马苏德为一方,以希克马蒂亚尔为另一方。塔利班兴起后,马苏德武装又逐步成为北方联盟抵御塔利班攻势的主力。如果不是由于随后发生的“9·11”事件,马苏德之死很可能成为塔利班攻克阿富汗全境的转折点。
“9·11”事件的发生对美国对外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直接促成阿富汗“反恐”战争于当年10月爆发。“9·11”事件次日,美国宣布祸首为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要求塔利班立即交出本·拉登。塔利班再次拒绝,但表示如美方能提供本·拉登涉恐的充分证据,塔利班愿在境内审判本·拉登。美方同样断然予以拒绝,并开始密集调兵遣将,积极争取国际支持来发动军事打击。国际社会对美国普遍表达了同情与支持,而巴基斯坦的全力配合则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巴方先是极力劝说塔利班放弃对抗,在9月16日和9月末分别派遣三军情报局长马哈茂德·艾哈迈德中将和乌理玛代表团会晤了塔利班最高领导人毛拉奥马尔,以做最后的努力。在塔利班拒不妥协之后,巴基斯坦立即改弦更张,宣布全面配合美国。10月7日,代号“持久自由”行动(OperationEnduringFreedom)的军事打击正式开始。
二、阿富汗战争各阶段
持续十余年的阿富汗战争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本阶段从2001年10月战争爆发至2003年初,即塔利班政权迅速崩溃,阿富汗战后秩序逐渐成型的阶段。美军在“持久自由”行动中主要采用大规模空袭战术,地面战则交由北方联盟承担。美军的空袭行动始于北方,由北向南逐步推进。出人意料的是,美军轰击下的塔利班迅速溃败,北方联盟推进得颇为顺利,塔利班在几周之内就丢掉了北部和西部的大片控制区,北方联盟2001年11月初便拿下北方重镇马扎里沙里夫。随后的喀布尔战役具有标志性意义。外界此前普遍预计喀布尔将爆发一场恶战,事实却令人大感意外:塔利班迅速撤离喀布尔,未经实质性战斗就放弃了这一战略要地。11月12日,北方联盟部队占领了喀布尔。至此,北方联盟已基本控制阿北部、西部和中部多数领土,塔利班控制区则压缩至阿南方数省。12月11日,联军占领塔利班的最后据点坎大哈。在此前后,大批塔利班武装和“基地”势力被压缩到巴阿边境的托拉博拉山区。美军从空中持续轰炸托拉博拉山区,在地面又动用北方联盟部队发起进攻。此时恰逢印巴两国因2001年12月13日印度国会大厦枪击案而紧张对峙,巴基斯坦被迫从巴阿边境抽调大批军队赶赴印巴边境部署。巴阿边境布防空虚的局面令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有机可乘,大批塔利班武装分子和“基地”成员得以越过巴阿边境逃入巴基斯坦部落区,这也成为阿境内目标不断遭受越境袭击、巴边境地区局势趋于动荡的重要转折点。经过这些战役,美国和北方联盟对阿富汗全境的控制权终于得以确立。值得注意的是,估计人数达5万的塔利班武装并非在遭受沉重打击后溃散解体,而是主动撤退,迅速消散:喀布尔近3万的塔利班部队在2001年11月11日一夜间销声匿迹;坎大哈有塔利班部队2万人,却于12月8日向普什图族人移交坎大哈及南方两省行政管理权后主动撤离,美国只搜捕到约7000人。这一现象表明,塔利班主力已化整为零,融入普什图部落地区,只待时机成熟重新集结。傅小强:“从东京会议看阿富汗重建”,中国网,2002年1月23日。伴随美国的军事打击,2001年11—12月的波恩会议启动了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波恩进程”,主要内容包括制定阿富汗新宪法,选举新政府总统等。在美方的推动下,阿富汗成立了以哈米德·卡尔扎伊为主席的阿富汗临时政府。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建立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协助阿方维护喀布尔及周边地区的安全局势。
(二)第二阶段
本阶段始于2003年初美军出兵伊拉克,一直延续到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阿富汗局势逐步升级,由相对稳定走向持续动荡。阿富汗局势表面上步入正轨后,美国迅速将注意力转向伊拉克,并于2013年3月正式打响伊拉克战争。战后伊拉克的局势长期不稳,吸引了美国的主要精力,导致美国对阿富汗问题的关注与投入大幅降低。然而,阿富汗局势并未如美国预期的那样日趋平静。塔利班在2001年底遭遇重挫,在2002年也保持潜伏状态,但从2003年起,塔利班势力逐渐恢复,所属武装人员从上千人增加到近万人,再逐步上升到2万—3万人。更严重的是,阿方完全无力承担安全责任,与塔利班作战的任务必须由国际联军承担,迫使原本只负责喀布尔及周边地区防务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在阿富汗全境接管防务,联军伤亡也随之急剧上升。尽管如此,阿安全局势仍无明显改观,反而持续恶化。与此同时,美国和阿富汗当局越来越多地指责巴基斯坦纵容乃至利用其境内的武装分子向阿发动袭击,视此为阿富汗安全局势持续动荡的重要且主要原因,巴美关系和巴阿关系由此日趋紧张。从2006年起,美国开始频频在巴境内发动无人机攻击。巴方刚开始还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声称袭击是巴军方所为,与美方无关,但无人机袭击日增迫使其迅速改变态度,在公开场合越来越强烈地抨击美方。到布什政府后期,无人机袭击已成为影响美巴关系的严重问题。
(三)第三阶段
本阶段的起点是奥巴马政府2008年上台后提出先增兵再撤军的路线图,主要特征是美国再度增加对阿富汗的安全投入,阿富汗危局明显升级,塔利班在战场上再遭重创但仍保持实力。奥巴马在竞选阶段即提出“阿巴”新战略,其要点一是从伊拉克撤军,重新聚焦阿富汗;二是先在阿富汗增兵3万以便对塔利班展开密集攻势,待局势改观后逐步撤军;三是将阿巴两国结合考虑,以软硬两手促巴帮助解决阿富汗问题。鉴于印巴关系紧张令巴难以全力配合解决阿富汗问题,奥巴马政府初期甚至一度对调解印巴争端表现出兴趣,表示要“鼓励印巴对话以解决克什米尔争端”,声称美国“应尽力解决克什米尔危机,这样才能令巴不再全神贯注于印度,并转而关注武装分子”,但奥巴马政府很快就认识到印巴关系的极端复杂性并知难而退。增兵3万之后,美军随即重拳出击,在阿各地多次发动大规模战役,阿富汗战事随之明显升级:2010年,联军阵亡711人(其中美军499人),成为阿富汗战争打响以来联军和美军伤亡人数最高的年份。整个2010年有3366名美军士兵因路边炸弹袭击受伤,占历年路边炸弹炸伤人数的近60%。2011年前11个月,阿富汗每月平均发生1995起安全事件,比2010年同期增加21%,美军全年阵亡417人。“美军2011年在阿富汗阵亡人数下降”,人民网,2012年1月3日。
(四)第四阶段
本阶段美国逐步开始从阿富汗撤军。从2011年7月起,美国开始分阶段撤军:至2011年底从阿撤出作战部队约1万人,在阿美军缩减为9万左右;2012年撤出2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