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
周易
》
售價:HK$
44.6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
編輯推薦: |
通过比较中美互联网医疗领域背后的不同推动力,解读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内在困境,分析互联网医疗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
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电子病历系统……数字时代的到来会怎样影响日常的行医就医
互联网时代为传统医疗行业带来怎样的全新商业模式
|
內容簡介: |
要想看懂互联网医疗产业背后的商业逻辑,看这一本书就可以了。
本书能为你梳理互联网医疗的商业链条,并帮你找到可以投资或创业的商业节点。
美国数字医疗行业在2014年出现井喷式的发展,仅仅在2014年上半年就达到了23亿美元的规模,而2013年全年的规模则只有19.7亿美元,增长率超过100%。而互联网概念公司也成为各种风投与私募股权所追逐的明星,大量成规模公司在资本市场实现IPO。
在这些创业沸腾与资本神话的表象之下,是有着政策鼓励的逻辑的。自从奥巴马医改平权法案实施以来,医疗价值取代医疗数量成为决定医疗机构获取联邦保险和商业保险赔付的准绳。医疗机构不再像以前那样,主要通过增加治疗的人数规模来增加收入,而主要依靠医疗的价值,也即是对病人治疗的效果来确定其所能获得的收入。
平权法案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医疗控费。随着美国医疗费用的大规模上升,对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控制费用上升的节奏,国会在争吵数年后终于通过奥巴马的法案,而这一法案的生效是从2013年开始的。自从2013年以来,美国数字医疗的主要投资方向已经非常集中,主要投资那些能为医疗控费带来帮助的公司。
医疗控费是划时代的一个改革标志,这意味着,以前仅靠商业保险通过简单压制医疗机构的方法已经结束。整个产业链的每一部分都在重构,一切都朝向预防和控制疾病发展的目标。
首先,要降低医疗费用,第一步是降低诊疗费用。这引发了远程问诊的爆炸式增长,因为远程问诊的费用较低,能削减至少一半以上的问诊费用。
其次,伴随着远程问诊的发展,电子病历和医生点评网站也迅速扩张,PracticeFusion和Epic等都成为电子病历领域较为知名的公司。医生社区也在这一趋势下发展壮大,比如Doximity就曾获得数千万美元的巨额融资。通过远程问诊,医生需要了解病人的过往病史,这就需要电子病历。同时,医生也需要与同业进行交流以获取最新的行业前沿和对疾病的治疗方法。而病人则需要根据对医生的点评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医生。
再次,与看病相结合的是,慢病和康复人群需要复诊和随访,而在远程,很难采集病人数据。在这个节点上,移动医疗的价值凸显。通过专业的可穿戴设备采集相应的数据传输回医疗机构,从而为医生做出诊断提供参考。尽管远程监控还没成熟的商业模式,但在远程问诊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远程监控的发展必然将迎来一个快速的增长。
接下来,控费并不仅仅只限于诊疗环节,医院的其他环节也将加入,从医疗检测费用的监控,到治疗方法的选择,再到病人管理等。医院的整个链条将再造。目前这一环节,还没有特别顶级的大公司出现,但各类小型创业公司都已经出现。比如Strata通过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削减治疗的费用,Viewics帮助医院降低检测费用,UCSF开发的病人管理系统等。这些软件都将有效的降低医院在运营中出现的大量的不必要的费用。
遵循着以上的逻辑,作者讨论了互联网医疗的几个重要环节,并讨论了美国互联网医疗几个主要利益相关方。
在完成了对美国互联网医疗产业链与商业模式的分析后,作者在全书的下篇深度分析了中国互联网医疗的现状和所面对的具体问题。
|
關於作者: |
赵衡
村夫日记创始人,大健康产业的长期关注者。合著有《移动医疗——下一个互联网金矿》《互联网医疗大棋局》。
孙雯艺
财经作家,曾就职于美国大型医疗保险公司。《移动医疗——下一个互联网金矿》《互联网医疗大棋局》联合作者。
|
目錄:
|
序言控费是互联网医疗的本质
释疑互联网医疗的颠覆观
上篇
价值医疗推动美国市场扩张
第一章价值医疗推动美国医疗体系重构3
第二章价值医疗推动美国基础医疗变革9
第三章美国互联网医疗投资趋势16
一、远程医疗普遍被看好18
二、投资者更看重产品的临床准确性和医学专业性18
三、医生平台做专做深20
四、移动医疗服务商更受关注21
五、成功模式的核心是支付方22
第四章美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及投资分析24
第一节远程医疗是主要发展动力24
一、总述:基础医疗变局时代的美国远程医疗24
二、政策:远程医疗的核心推动力26
三、远程医疗扩张推动产业链再构28
四、大小机构对远程医疗积极性不同及原因29
五、主要模式及投资趋势30
六、小结42
第二节电子病历是主要枢纽44
一、政策推动电子病历快速发展44
二、慢性病和肿瘤治疗为核心应用领域45
三、电子病历连接健康数据与远程医疗45
四、电子病历互动:定制医疗的关键一步47
五、电子病历将改变医药零售游戏规则48
案例4-1CarePass:缺乏电子病历枢纽,健康数据平台缘何失败50
第三节移动医疗扮演辅助角色52
一、可穿戴设备的尴尬53
案例4-2服务才有未来55
二、健康数据:和电子病历结合是大挑战56
三、巨头看好数据和服务平台57
四、重金收购运动社区传统厂商着眼营销61
五、亚马逊:另一个竞争者62
第四节医疗数据是发展基础63
一、大数据:投资者偏好机构服务提供商64
二、病种数据库:转向依靠机构付费而非广告65
三、病友社区:盈利模式单一快速增长较难67
|
內容試閱:
|
释疑
互联网医疗的颠覆观
随着数字医疗在美国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的去中心化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潮流。不过,医疗服务的去中心化是否真会带来对传统医疗的颠覆?数字医疗未来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对医疗服务行业又将带来哪些影响?
释义
数字医疗(digitalhealth)在中国又名互联网医疗,这是中国语境下一种较为普遍的词语发明。在过去的20年,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市场的商业形态。当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后,一般流行的做法是直接在传统词汇前冠以“互联网”三字。因此,在本书中数字医疗与互联网医疗这两个名词将交替使用,在分析美国市场的情况时将更多使用数字医疗这一名词。
数字医疗是用数字手段和传统医疗结合进行服务的医疗模式。数字医疗的载体可以是移动端,如手机、平板电脑,也可以是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医疗涉及领域很广,包括医疗类IT技术,比如电子病历、云档案;可穿戴设备和App;移动端的产品和工具;网络医疗社区,比如,病友社区和医生社区;远程医疗;生物传感设备等。
数字医疗的核心目的包括几个。首先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端直接拉近服务方(也就是医生和医院)与病人的距离,提高沟通和互动,能够让服务方更加主动地去提供服务。同时,数字医疗最核心的意义是费用控制。通过运用数字手段可以获得更多的病人数据,辅助传统医疗进行干预,并通过信息记录来评估效果,还可以节省因地理距离造成的不必要开支,因为数字手段能够为医疗节省不少成本。最后,数字医疗的意义在于让信息孤岛的结合成为可能。目前医疗信息散落在各个领域,比如医院、病人、保险公司、药房等,过去这些传统端的数据都是不相通的,但通过数字手段可以把这些数据连起来,形成一整条产业链,为临床决策、产品开发和营销提供指导。
数字医疗可以分为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两个大类。
远程医疗(telmedicine)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打破地理限制,在不同地点借助视频、电话、信息传送等手段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如果按照针对的对象来分,远程医疗可以分为B-B端和B-C端。B-B端指医院和医院之间远程会诊或实时进行远程指导,比如大医院对偏远地区诊所收治的中风病人进行实时指导,或者两家医院共同会诊某一病例。B-C端则是指医生和病人通过远程手段进行沟通、传送医疗信息、开处方等服务。
如果按照远程医疗的进行方式来分,则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同步,也叫实时远程医疗,顾名思义是医生和医生病人实时通过视频或其他手段进行服务。
第二类是异步远程医疗,通常发生在B-C端,典型的方式是病人通过移动端或网络向医生发送自己的病情介绍并简单提出自己的问题和需求,医生看到需求后,或者通过间接方式(如E-mail)回答,给予建议甚至处方,或者采用直接沟通方式(如电话等),若有紧急需求则可能转为线下就医。
第三类更确切的称呼是远程监护,通常用于医院内部(如重症监护室),通过远程工具聚合不同领域的专家,为实时受到监护的病人做出诊断。也有一些远程监护病人已经出院回家,或者在专业的康复中心修养,通过一些特殊的可穿戴设备或移动工具,医生可以随时跟踪病人的指标并通过视频、电话等手段进行远程诊断。
移动医疗(mobilehealth)是数字医疗的一个重要领域,指的是通过移动端如手机、平板电脑进行的医疗活动、服务和工具。智能手机是推动移动医疗发展的主要技术。移动医疗顾名思义就是可动的,包括健康跟踪、手机端的各种工具(如挂号预约、报告查询、病友社区、医生问答等),也包括传统技术移动化,比如过去基于纸质和电脑的病例可以通过移动端查询和传送,过去需要线下投递或用计算机发送的保险理赔可以通过手机端传送等。此外,移动医疗还包括被移动化后的一些器械,比如可以把数据通过App在云端存储和传送的血压计、血糖仪等。
医疗服务去中心化
明确了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概念后,在展开讨论互联网能否颠覆医疗的问题之前,我们必须理解医疗服务去中心化的市场趋势以及其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所谓医疗服务的去中心化,核心是个人的健康不再是个人与医疗机构之间的线状关系,而是从以医生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网状结构。医疗服务通过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和健康服务主体围绕个人的健康需求展开。在新的网状结构中,任何一方都将通过与其他机构或个人展开合作为第三方提供服务。表面看来医疗服务不再以医院为中心,医院与其他机构一起为病人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
但事实上,医院在医疗服务中的核心功能始终无法被取代,去中心化只是提高了病人获取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主动性,降低了时间和空间对医疗服务的阻碍,将医疗资源更为平均地分配到用户身上。
当前整体的医疗发展趋势是从治疗转变为预防和疾病控制,这一演变趋势的背景是各国政府强烈的医疗控费需求。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后各国对社会保障的强调,庞大的社会保障基金建立在庞大的年轻人群的基础上。但随着“二战”后“婴儿潮”一代的老去和年轻人口增长趋势的下降,各主要经济体的社保收入和支出平衡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降低政府在这一方面的压力,控制过快增长的医疗费用就成为各主要经济体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运用的政策。
要对医疗进行控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并控制已经发生疾病的患者的病情。技术的发展正好满足了市场整体的趋势,抓住了行业发展的潮流,从而推动了数字医疗在美国的大规模发展。
通过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的演变,病人在很多情况下无须前往医院,就能通过远程的手段解决日常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远程问诊可以解决小病并对一些疑难杂症进行会诊,而一些慢病和大病的康复情况也可以通过网络较为便捷地获得。但是,随着数字医疗的发展,意图运用线上的手段取代线下的服务越来越难。在医疗这一依旧需要面对面服务的行业,医院与其他相关健康服务的提供方更多的是合作关系,通过彼此的合作为用户提供高效的服务。
在网状的服务结构中,医院依然是最核心的一环。在预防医学的大潮流下,原先医院不能或不愿去做的诊前和诊后的工作都将交由其他服务机构去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各方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共生共荣。而在核心的诊断领域,前端依然是基础医疗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后端则主要是大医院。大医院在未来仍将以传统医疗手段为主,新技术的辅助性特征比较强。而在基础医疗领域,线上和线下的融合趋势增强,两者相辅相成。
因此,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可能是:在基础疾病和慢病领域,以诊所为代表的基础医疗和各类健康服务提供方围绕病人这一核心,但在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等大病领域,依然是以大医院为核心。而在各类疾病的诊前和诊后领域,所有机构都将分工协作,去中心化明显。
互联网颠覆医疗?
从对医疗服务的去中心化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互联网与医疗服务的关系更多的是互相融合,在后端的急重症和疑难杂症领域则依然以大医院为中心。因此,在医疗服务大变局的时代,医疗服务与互联网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作用,并不存在谁颠覆谁的问题。
纵观整个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投资会发现,互联网公司在这个领域的活跃度远超过传统医疗行业内公司,和国外行业内公司作为主要接盘者的情况很不相同。这直接导致了两个问题:后续服务对接难和盈利难。
在美国市场,谷歌是互联网领域投资医疗板块的领先者,除此之外比较活跃的还有如苹果、高通(Qualcomm)和英特尔等IT公司。但更多的互联网医疗项目接盘者(收购者)和投资者是医疗行业内的传统公司。这主要包括制药类,如诺华、默克制药都成立了专项医疗投资基金;还有保险类,如安泰(Aetna)保险以及经营保险和医院的恺撒(Kaiser)医疗,也非常积极地进行移动医疗项目的投资和收购;此外连锁药房如沃尔格林和CVS也在大力发展移动医疗软硬件和服务。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