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6.7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2.6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03.2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44.2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2014年教师节前夕,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揭晓,北京十一学校以“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获特等奖。此前,教育部在北京十一学校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国推荐其教改经验。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纷纷报道北京十一学校改革。
为什么是北京十一学校?这所学校到底发生了什么?它的经验能否复制?
在北京十一学校进行变革的*关键四年里,以报道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知名的资深记者李建平沉浸在校园里,记录下这场少为人知,看似静悄悄,实则惊心动魄的改革的诸多细节。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未来的人,都能从字里行间读到一群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挣扎与执着、力量与智慧,想象中国教育的未来图景。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近年来难得的一部教育力作,对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在十一学校浸泡四年之久(约1500天),全程跟踪观察、记录了这所学校的变革历程。书中大量的细节展现了学校转型的艰难和突破,展现了十一教师自我革新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回答了“学校改革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等诸多问题,也回答了社会各界对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各种猜测、不解、臆断甚至质疑,更向大众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生什么”。掩卷读罢,令人心生无限感慨,对中国教育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本书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阅读,也适合于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的家长、社会人士阅读。
|
關於作者: |
李建平, 《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曾全程跟踪报道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世纪中国课改重大事件和决策过程的见证者、记录者,著有《聚焦新课程》《聚焦新课程 = 2 \* ROMAN II——解析新难点》等著作。2010年5月至今,全程跟踪观察北京十一学校“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亲历了十一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每一步的困惑、挣扎与突破。
|
目錄:
|
引 言
卷一·改革真的来了
第一章 大变革的前夜
第二章 学校转型的伟大发端
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折腾”
一场意味深长的告别
新教室,带来了什么
倒逼课堂教学改革
挑战千年的传统
卷二·改革进入深水区
第三章 转型,教育的唯一出路
撬动学校转型的强大杠杆
史无前例的“操刀手”
给学生一张幸福的课程表
学会选择,学会负责
第四章 学校转型的严峻挑战
理想与现实梦魇般的冲突
发现了真实的教育
拿什么填补你缺失的归属感
第五章 组织变革与制度重建
“走班”的路上破冰前行
由“管理”到“服务”
放逐与回归
管好自己就能飞
第六章 教师角色被重新定义
走出“双轨”的尴尬
教师角色:不可逆的转型
发现学科教师的神圣使命
谁在悄悄影响学生
第七章 学生的内动力从何而来
按下你的动机按钮
唤醒心中的“巨人”
认识你自己
生长的力量势不可当
第八章 教育如何实现个别化
调整视角:面向那一“个”
调整策略:针对每一“个”
调整管理:为了不一样的“个”
“个”变得越来越不一样
第九章 自主学习的能力从何而来
放手的困惑与挣扎
无处不在的“规划”
一次全新的体验
跳出小学段看小学段
第十章 新课程观魅力何在
找回失落的课程价值
校园里的枣林村书院
学校无处不是课程
第十一章 评价如何促进学生发展
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抓住过程性评价这一“牛鼻子”
诊断的科学运用
评价“大法”简单易行
第十二章 改革,高三不是禁区
高三复习悄然变脸
高三是生活
高三是陪伴
这一届有点儿不一样
卷三·看见了不一样的风景
第十三章 新教育形态惊现校园
生态重构:在校园里自由呼吸
学习重构:不一样的认知体验
关系重构:要有看得见的平等
生活重构:造就有公民特质的校园生活
第十四章 重新定义学校
把学校办得更像学校
学校是学生的
办一所让人舒服的学校
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
第十五章 找回教师的职业幸福
穿行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大变革的前夜
在这个温润的夏天,一次普普通通的暑期工作会议,却不同寻常地让雁栖湖湖畔微起的波澜激荡了山河岁月。
这个夏天,秦建云老师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尽管学生的高考成绩个个都很“牛”,可他却丝毫没有以往的成就感,心中总有一丝丝无奈——“真正的教育不是这样的”。他不愿意再这样教下去,甚至想逃离这种教育生活。
2010年8月19日清晨,秦建云老师和他的同事一起上了一辆大巴车,去北京郊区参加学校暑期工作会议。一个半小时后,大巴车驶进了怀柔雁栖湖湖畔的大雁楼宾馆。
研究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是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几位教师发言之后,坐在第一排的李希贵校长站起来,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发言席,大屏幕上出现了报告题目——“让旅客坐到驾驶员的位置上”。他说:“在这样一个多变的信息时代,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挑战和需要合作的时代,任何个人的智慧和力量都没有办法应对。然而,只要我们能够合作,能够把集体的智慧凝聚起来,我们就会有无限的力量。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加起来,就可以撬动一个世界。”听到这里,秦建云老师的心里咯噔一下,他当时的一个直觉是:“校长在布局,他在营造一个‘场''。”
接下来,大屏幕上出现一行标题——“六问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李希贵校长与大家一起探讨: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如此“折腾”?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
“报告透过表象抓住根本,有点儿正本清源的味道。”秦建云一边听一边点头,“有希望,这位校长对教育有系统思考!”以往,在许多场合,他也听过不少激动人心的报告,每次都感到做报告的人决心很大,但大多是就事论事。每当这时候,他总免不了在底下小声嘟囔一句:“够呛!”时间久了,他甚至觉得真正的教育改革根本不可能会发生。
一番追问之后,李希贵校长代表校务委员会提出了改革分步实施的策略——从新学期开始,学校将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第一步,学生整体走班上课,上什么课进什么教室,通过学科教育资源的融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符合学科规律、认知规律、学习规律。第二步,上午整体走班,下午学生根据不同的需求选课走班。第三步,将所有的课程分层分类,提供帮助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全面实施走班上课。
此时,秦建云老师的神经紧绷起来,他似乎听到了大变革逼近的脚步声。“学校要进行的这些改革,可以说是伤筋动骨哇,桩桩对准的都是基础教育最难啃的‘骨头''。”
在认真分析了各项风险之后,李希贵校长语气坚定地鼓励大家:“困难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在我们启航之后,一天一天、一个一个去解决。我们绝不回避风险,我们要直面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风险。我们的策略是‘渐进''。我们只有一个愿望:改变,只改能改的,只改可以改的!”
听到这番铿锵有力的话语,秦建云老师的心跳在加速,他全身似有一股热流在涌动,他完全没有想到,学校竟然有这么大的勇气,居然要搞出这么大的动静。
在返回学校的路上,有人在闭目休息,有人在思考,也有人内心在翻江倒海。一位老师说:“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好吗?班级授课已经沿袭了很多年,为什么要变呢?”另一位老师觉得:“这个会开得让人有点儿摸不着头脑。”还有的老师说:“反正学校要求做的事,一般都不会错,跟着做就是了。”
此时的秦建云老师,内心充满了期待。
他期待着与这位校长交流,期待着一个不一样的明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