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0.4
《
如见你
》
售價:HK$
51.3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2.7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0.9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1.0
《
清洁
》
售價:HK$
65.0
|
編輯推薦: |
《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不仅有历史研究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而且有很强的可读性。记住一则故事,一帧图片,一方印章,就记住了一段历史。
破冰启航,确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杀出一条很血路,创办经济特区
实施大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开辟新途,闯出利用外资一片天
借鸡下蛋,利用外国政府优惠贷款
艰辛起步,歼始外贸体制改革
开创伟业,在对外歼放中学习提高
|
內容簡介: |
《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是李岚清同志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作。作者以自己的所知、所为、所见为素材,回顾了对外开放初期的有关重大事件,再现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对外开放的伟大探索和实践。《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以故事叙事,图文并茂,采用了大量文献、档案、领导人手迹和照片,很多史料属首次披露。特别是对一些重要事件,作者都画龙点睛地加以评述,有的则用印章加以映衬,把历史还原得生动活泼。
|
關於作者: |
李岚清,男,汉族,1932年5月生,江苏镇江人,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毕业,大学文化。
1952年至1956年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计划科计划员、副科长。1956年至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利哈乔夫汽车厂、高尔基汽车厂实习。1957年至1959年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计划处科长并被东北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聘为兼职研究员。1959年至1961年任一机部秘书。1961年至1969年任国家经委秘书、企业管理局科长。1969年至1972年下放国家经委“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至1978年任第二汽车制造厂计划处副处长、发动机厂党委第一书记。1978年至1981年任第三汽车制造厂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重型汽车厂筹备处负责人。1981年至1982年任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政府贷款办公室负责人。1982年至1983年任对外经济贸易部外资管理局局长。1983年至1986年任天津市副市长兼市委对外经济贸易党工委书记。1986年至1990年任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90年至1992年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副主任。1992年至1993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党组书记。1993年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1997年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
目錄:
|
作者与编辑的对话(代序)
引语
破冰启航,确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弓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反封锁
极左思潮下的自我封闭
关门搞建设,经济走进死胡同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邓小平再复出
解放思想,真理标准大讨论
审时度势,拨乱反正
投石问路,了解外部世界
伟大的历史转折
杀出一条血路,创办经济特区
蛇口响起第一炮
广东福建先行先试
设立前沿“参谋部”
从出口特区到经济特区
特区“特”在哪里
“摸着石头过河”,特区风雨前行
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构建沿海开放格局
实施大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排除干扰,洋为中用
引进技术是一个大政策
广开门路,拓宽引进渠道
不能满足于追赶,要立足于创新超越
开辟新途,闯出利用外资一片天
合资经营可以办
第一部外资法顺势而生
春鸭试水,首批中外合资企业创立
跨越艰难,走向成功
借鸡下蛋,利用外国政府优惠贷款
结束“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时代
借用日元贷款,尝试举债发展
恢复我国在世界银行的席位
从一国到多国,拓展贷款合作关系
艰辛起步,开始外贸体制改革
打破外贸垄断体制
改革改出活力
从拒绝“富人俱乐部”到申请“复关”
开创伟业,在对外开放中学习提高
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加快培养对外开放人才
恢复大规模派遣留学生
借用外脑,引进智力
学习现代管理是一场革命
历史的答卷,开放中确立市场经济
编者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言
问:我们知道您71岁开始学篆刻,刻了几百方印了。其中您还为邓小平同志刻了两方印。是哪两方印?您为什么要刻这两方印?
答:2003年春,我离开工作岗位退休以岳,有时间来学习自幼就爱好的文化艺术知识,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在学习篆刻时,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促使我为邓小平同志篆刻了两方印:一方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印”,另一方是“科教后勤部部长邓小平之印”。邓小平同志担任过的党和国家的多项重要领导职务,都是中央“授印”任命的,唯有这两个重要“职务”,并非中央“授印”正式任命。前者是由于他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所做的巨大贡献,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他表达崇敬和爱戴的尊称;后者是他在“文革”后,拨乱反正,尊师重教,为科教事业排忧解难而自己任命的“科教后勤部部长”,他的这种风范,为我们做出了光辉榜样。我认为邓小平同志这两项非中央任命的“职务”也特别重要,于是怀着景仰和缅怀的心情,为纪念他的历史功绩而篆刻了这两方印章。
问:改革开放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至少要上百年的时间,邓小平同志领导改革开放不到20年的时间,怎样理解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呢?
答:是的,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的确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然而中国有一句老话:“万事开头难。”我想补充说:“伟大的事业开头更难。”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被尊称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载人史册,正是因为实践已经证明,他为中国人民设计了一条通向民族复兴的光明大道。
问:您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答:当你们为纪念邓小平同志和改革开放30周年要求采访我时,我的全部精神世界都还遨游在文化的海洋中,所以迟迟没有回应。然而,也正是你们几次催促,把我的思绪逐步拉回到过去熟悉的领域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工作,激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基于对邓小平同志出自内心的缅怀和崇敬,越发感到有责任把以他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开创的对外开放伟大事业,哪怕是零星的、点滴的史实记录下来。因此就情不自禁地拿起笔不停地写了起来。
问:我们知道您是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央决策层的,为什么不写这一段的经历,反而舍近求远去写对外开放之初的那些事情呢?
答:纵观中外历史,对外开放,国则兴;闭关自守,国则衰。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首先要把这段创业史尽可能地详细记录下来。讲到历史,既要有主要领导人决策的言行,也要有各级干部贯彻执行的过程,还要有第一线同志们创业的故事,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因此不管哪个方面的当事人都可以写,都应当写,只要写的是史实,都是可贵的。我也是基于此,觉得有责任把国门初开岁月中知道的和亲历的事写下来。另一方面,历史也需要拉开一定的距离,至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展改革开放事业所做的工作,会有别人写的。
问:对外开放30年了,您长期从事对外开放的领导工作,您怎样看待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答:这个题目很大。其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改革开放作了重要阐述,十七大进一步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我个人体会,30年的对外开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中有几个年份尤其重要。一是1978年,开始探索对外开放,接着试办经济特区;二是1984年,邓小平同志对特区予以肯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三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后,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浦东开发开放,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对外开放全面推进;四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总之,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既坚持社会主义,正确处理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又逐步深化了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认识,增强了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推动国内经济建设的本领。在这个背景下,这本书主要讲述1984年以前的事,有的事情为了讲完整,适当作了延伸。这一段,对外开放艰难起步,试办初步成功。当时,我们这些后来走上中央领导岗位的人,还在对外开放一线工作,从实践中加深了对对外开放的理解,得到了锻炼。可以说,无论对国家还是对每个人,对外开放都是一所大学校。
问:时下写改革开放的书已经很多了,您这本书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答:从1978年开始,我就参与了对外开放工作,因此我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来写的,主要是把我亲历的和知道的一些事写下来。为了增强可读性,我尽量用写故事的方法,试图用一个一个故事串连起来,还原成那个年代邓小平同志带领大家冲破阻力、突围开放的部分历史。当然,由于我是一个参与者、执行者,因此中央决策层的事,有的知道一些,有的不知道,我只能写我知道的一些事,肯定是不全面的。同时,本来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同志完整的战略部署,我只写了对外开放,提到的改革也只是与书中写到的开放有关的改革。由于改革牵涉的面很广,当时有些改革如农村改革等,我只是从文件和报刊上略知一点,所以我写不了。即便是对外开放,也是全方位的,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这本书很难全面涉及。
问:这本书以《突围》为名,好记,能引发人们很多共鸣。您为什么用这个书名呢?
答:开始时并不是这个书名。我在回顾和写作的过程中,有一种感受是日益加深的。这就是对外开放初期,僵化的思想观念,传统的体制机制,以及国力家底都很薄弱等,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手脚,对外开放每迈出一步,都要突破重重阻力,打破许多条条框框,是很不容易的,甚至还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风险。然而,正是邓小平同志带领大家突破“左”的思想禁锢、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突破关门搞建设的做法,才“杀出一条血路”,开辟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新时代。这中间对外开放每迈出一小步,都是经济发展前进一大步。用这个书名,就是力求反映当时的艰难情景,体现先行者的胆识和精神。
问:听说为了写这本书,您用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去查阅、核实材料,并实地考察了许多地方。您为什么一定要亲自去做这些很具体的事情?
答:我先谈一谈写作过程。首先我根据回忆,一口气写了十几万字。第二步按我的回忆和有关线索查核文献档案,对草稿进行修改补充,形成第二轮草稿。第三步是当文稿进入编辑阶段,对文稿全面校核,收集整理相关的图片资料,寻访当事人对有关的事实进行核对。在此过程中又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档案史料,引起新的回忆,我对文稿进行了较多补充,最后完成了这部书稿。东汉李固曾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在我的心目中,对外开放是一件强国富民的大事。所以,写这本书稿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写作的水平是第二位的,第一位是史料的可靠性,以免误导读者。
问:您说这本书主要是写给当代青年的,您想对在改革开放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青年们说些什么?
答: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令后要走的路还很长,有些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不可避免地还会出现这样那样新的问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当代青年,他们有的当时年龄还小,有的没有亲历过那个年代。我想把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告诉他们,帮助他们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对外开放战略部署的背景,提出的过程,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使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以便他们更好地继承、发展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开创的伟大事业。
后记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去年下半年,我们向李岚清同志提出了采访的要求。岚清同志是对外开放领域的老领导,为之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倾注了很深的感情。在采访过程中,他对对外开放初期的历史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对这段历史的切身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把他讲述的内容记录下来,就是一部生动的对外开放创业史。近年来,他为广大读者先后写作了教育、音乐、篆刻等书籍,深受欢迎,特别为青年人所喜爱。请他写作一本关于对外开放的书籍,成为我们和读者共同的期盼。我们多次向他表达了这一愿望。令人惊喜的是,半年之后,这部《突围》的书稿真的就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荣幸地成为了第一读者。
岚清同志在本书中以自己的所知、所为、所见为素材,记述国门初开的那段岁月,真实、感人。早在1978年,他就作为国家重点工程——重型汽车厂筹备处负责人,主持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对外谈判工作,接着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批示,谈判中外合资经营,并参与了我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有关法律、法规、条例等的起草工作。1981年,他任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政府贷款办公室负责人,组织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工作,支持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1982年,他任对外经济贸易部外资管理局局长,推动创办了一批早期的中外合资企业,为打开我国利用外资的局面做出了努力。他带队前往广东调研,召开利用外资座谈会,为南方省份和特区发展献计献策。1983年,他调任天津市副市长,分管全市涉外工作,指导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建和天津港改革,为全国做出了探索和示范。1986年后,他历任对外经济贸易部第一副部长、部长,参与领导“复关”、中美知识产权等早期重大对外谈判,组织推动外贸管理体制和国有外贸企业改革,提出了以质取胜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1992年后,他到中央工作,历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两届国务院副总理,成为第三代领导集体成员。他坚持贯彻对外开放的战略。作为30年对外开放的全程参与者、执行者和见证者,他将亲历的历史再现于读者面前,不仅具有权威性,而且令人感到十分亲切。
一读到这部书稿,我们就感受到了它的厚重。岚清同志认为,一部对外开放的历史无疑是决策人、执行人和人民群众共同奋斗集成的。因此,这部书稿从全局和历史的高度,用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比较系统地回顾了对外开放初期有关重大事件,真实地再现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对外开放的伟大探索和实践,展示了邓小平同志作为倡导者、总设计师,在对外开放初期的关键时刻和重大决策上的战略思维、非凡胆识和历史性贡献;展示了一大批中央、地方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作为先行者,在实际工作中对强国富民之路的探索思考,在对外开放初期“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和首创精神;揭示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开创性,回答了人们关心的一些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因此这部书稿不仅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而且具有理论研究价值。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时时感受到岚清同志的历史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写好一部信史,岚清同志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在回忆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史料和文献,考察了有关省市,寻访了多位当事人,反复求证、一再斟酌,力求史料翔实、准确。岚清同志在书中体现的严谨和务实的治学作风,诚如他在与我们对话中所谈到的那样,在他的心目中,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全书提到的人物、讲述的故事、涉及的事件、谈到的项目,都是史实。很多珍贵史料和图片属首次公开披露。特别是对一些重要事件和历史关键点,岚清同志都画龙点睛地加以描述,做到夹叙夹议,以便于读者理解。本书见事、见人、见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我们感到,本书采用故事叙事、图文并茂的体裁,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书中用小故事阐述大历史,用人们身边的小事情说明大道理,以故事作为记叙的基本元素,以刘外开放为主线,以创办经济特区、引进技术和设备、举办中外合资企业、利用外国政府贷款、探索外贸体制改革等重点突破领域为面,立体地再现了国门初开的历史场景,阐述了高层决策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以及收到的实效和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辅之以文献、档案资料、领导人手迹和照片,把历史还原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读者既可以浏览图片,感性阅读;又可以品味故事,理性思考;两者相得益彰,引人入胜。记住一则故事,一帧图片,就记住了一段历史。
从本书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到岚清同志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深深热爱,对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崇敬和缅怀。特别是书中首次披露了许多关于江泽民、谷牧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对外开放初期创业活动的历史资料,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他们在对外开放初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弥足珍贵。
历史是一面镜子。岚清同志多次对我们说,此书主要是为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青年写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加深对对外开放重大意义的理解,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更自觉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并将对外开放事业一代一代地进行下去。为此,本书在体例安排、叙事方式、语言风格上,无一不是为了便于青年朋友阅读考虑,寄托着岚清同志对年轻一代的关爱和期待。这是一本写给青年的书,写给未来的书。
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得到中央文献研究室冷溶、杨胜群和李捷等几位负责同志的热情指导和帮助。廖晓淇、赵维绥、郭向远、赵晓江等对编辑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冯云生、王建平对编辑工作给予了具体的指导。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商务部、教育部、财政部、港澳办、新华社、国家外专局、国家图书馆、中国机械档案馆,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福建等地的有关单位提供了部分资料和图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加本书编辑工作的有闫建琪、龙平平、储士家、刘景嵩、赵贤权、王斌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