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HK$
12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2.8
|
編輯推薦: |
《海洋深处:“埃塞克斯号”捕鲸船罹难记》:美国“国民小说”《白鲸记》灵感来源与故事原型。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全球畅销数百万册。
|
內容簡介: |
1820年11月,美国捕鲸船“埃塞克斯号”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面上遭到一头巨型抹香鲸攻击,不幸沉没。二十名船员乘坐三艘小艇逃生。由于害怕碰上南太平洋诸岛传说中的食人土著,船员们舍近求远,驶向东边3000英里开外的南美洲。他们在大海上漂泊数月,最后在南美沿岸被其他船只发现时只有八人幸存,而这些人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吃了死去同伴的尸体。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催生了著名小说《白鲸记》。《海洋深处:“埃塞克斯号”捕鲸船罹难记》即是关于这一事件来龙去脉的完整记录。
|
關於作者: |
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美国作家,历史研究者,著有多部畅销佳作,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0年),代表作之一《五月花号》(Mayflower)入围2007年普利策奖决选名单。
|
目錄:
|
前言 1821年2月23日
第一章 楠塔基特岛
第二章 翻船事故
第三章 初次血刃
第四章 烧成灰烬
第五章 致命一击
第六章 逃生计划
第七章 漂泊海上
第八章 归心
第九章 天赐之岛
第十章 本能的呼唤
第十一章 生死之签
第十二章 鹰爪之下
第十三章 踏上归途
第十四章 海难之后
后记 累累白骨
注释
参考书目
致谢
|
內容試閱:
|
海洋深处——“埃塞克斯号”捕鲸船罹难记
前 言
1821年2月23日
宛如一只庞大的食肉猛禽,一艘捕鲸船缓慢地沿着南美洲西海岸而上,在这片“海洋油库”之中蜿蜒前行。1821年的太平洋在人们眼中就是一座“油库”,因为这里生存着大量富产鲸油的哺乳动物——抹香鲸。
抹香鲸是现存最大的齿鲸,捕杀抹香鲸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六个水手要离开大船,乘小船接近猎物,用鱼叉、长矛将其猎杀。稍有不慎,这种60吨重的庞然大物只要摆动一下尾巴,就能粉碎那艘小船,将那六个水手甩入冰冷的海水之中,甚至是几英里之外的大洋深处。
捕猎成功之后,另一个巨大的工程就是从鲸鱼身体中提炼出鲸油,首先要取出鲸脂,将其粉碎,然后再高温加热,直至其融化为鲸油,这样才能为家家户户提供照明燃料,为工业时代的机器提供润滑剂。所有这一切工作都在无垠的太平洋上完成,这就意味着19世纪早期的捕鲸人不仅是海上的猎人和工厂里的工人,同时也是探索家,在这片比地球上陆地总面积还要广阔的未知世界里不断开拓。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全球鲸油买卖的中心就在距离新英格兰南海岸24英里的楠塔基特岛。楠塔基特岛上的捕鲸人本身就是一个奇特的悖论,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贵格会教友,坚定地奉行和平主义,至少对人类是这样的。他们将古板的自制精神与一种几乎神圣的使命感结合起来,赫尔 曼·梅尔维尔称之为“怀有复仇心的贵格会信徒”。
这艘行驶在智利海岸的捕鲸船正是来自楠塔基特岛,名叫“多芬号”,她的这次航行最后持续了三年,而此时才刚刚过去几个月。1821年2月的这个早晨,瞭望员发现海面上的异常——一艘在大海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弱小的船只在海浪上颠簸。“多芬号”船长是37岁的基姆利·柯芬,他举起望远镜,非常好奇地观察着这艘小船。
他很快就发现,那是一艘捕鲸小船,艏艉同形,大约25英尺长,但是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捕鲸小船。船的两侧大约有半英尺高。两个桅杆是临时搭建的,将原本靠桨驱动的船改为一只粗糙的纵帆船。被晒得发白的船帆因为海水而变得干硬,显然小船已经靠船帆行驶了好几英里。柯芬没有看见舵手。他转身对自己的舵手下命令:“上风满舵!”
在柯芬警觉的关注下,舵手将捕鲸船驶近了那艘被遗弃的小船。尽管只是擦身而过,然而船员们那短短的几秒钟所看到的场景,足以在他们脑海中留下一生都无法忘却的记忆。
最先看到的就是尸骸——人的尸骸——横坐板和舱底铺板上到处都是,整座小船就像是凶猛的食人兽的洞穴。之后,他们又看见两个人,蜷缩在船的两头,皮肤上大片溃烂,眼球凸出,胡茬上都是盐粒和血痂。他们正在吸食死去同伴骨头里的骨髓。
看到救援人员,这两个幸存者并没有显出宽慰的笑容,反而面露惧色,他们因为饥饿和缺水,已经有些精神恍惚,说不出话来了。俩人疑心重重地死死抓住那些已经裂开,满是牙印的白骨,不肯放手,就像两只被困在陷阱里快被饿死的狗。
后来,这两个幸存者终于放弃了骨头,接受了递过来的食物和水。吃饱喝足之后,其中一个幸存者才有力气讲述他们的经历。这段经历包含了一个捕鲸人所能想象到的所有的噩梦——漂泊在海中央,没有食物,也没有水,最糟糕的是,要捕杀的鲸鱼异常凶猛,而船员之间还不断尔虞我诈。
尽管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能记起,但是“埃塞克斯号”捕鲸船被一头凶猛的抹香鲸击沉的事件,绝对属于19世纪最著名的海难之一。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学校里读到过这段历史。也正是这个故事打动了梅尔维尔,催生了他那部传世之作——《白鲸记》。
《白鲸记》是以沉船为结尾的,但是在“埃塞克斯号”海难的真实历史当中,沉船只是故事的开始而已。因为沉船仿佛为一场可怕的试验揭开了帷幕,目的是要看看人类为了战胜无情的大海,到底能够付出多大的代价。捕鲸船被鲸鱼袭击之后,有20个船员逃了出来,但是仅有八个人生还。被“多芬号”救上来的那两个人已经在太平洋上漂泊了近4500海里,而著名船长威廉·布莱在“邦蒂号”船员叛变之后被迫独自乘小船航行了不到4000海里,同样著名的欧内斯 特·沙克尔顿爵士前往南乔治亚岛的航程还不到这两个人的六分之一。
在近180年的时间里,人们对这场灾难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于当时的大副欧文·蔡斯所著的《“埃塞克斯号”捕鲸船沉没记》,全书共128页。坊间流传的还有另外几个幸存者提供的一些片段式的叙述,但是都不如蔡斯的作品全面和权威。在一位撰稿人的帮助下,蔡斯的回忆录在他得救仅仅九个月之后就出版了。1960年前后,人们在纽约州彭延的一座房子里发现了一本老旧的笔记本。直到20年后的1980年,楠塔基特岛捕鲸史专家爱德华·斯塔克波尔才得到了这本笔记本,并很快发现,其作者就是“埃塞克斯号”上的服务生托马斯·尼克森。尼克森晚年的时候在楠塔基特岛经营一家旅店,当时一个名叫莱昂·路易斯的作家很可能在住店期间力劝尼克森将这场灾难的经过记录下来。1876年,尼克森将自己的手稿,也就是这本笔记本,寄给了路易斯。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路易斯从来没有打算出版这部手稿,而是将其转送给一个邻居。这个邻居在去世之前一直保留着这份手稿。最终,楠塔基特岛历史协会在1984年将尼克森的手稿以专刊的形式限量出版。
就文采来说,尼克森的叙述无法与蔡斯仔细润色过的版本相媲美。手稿的语言有些冗长,一看就是出自外行人之手。但就是这个外行,亲眼目睹了“埃塞克斯号”被鲸鱼袭击的全过程。当时,14岁的尼克森是船员当中年纪最小的,从他的叙述当中,能够读出一个即将成年的男孩子内心的躁动不安,以及身为一个孤儿(他不到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双亲)对家的渴望。尼克森动笔记录这段经历的时候已经71岁,但是当时的场景仍然历历如昨。他的叙述大多数都是与其他幸存者交谈的内容。在对后续事件的记录上,蔡斯功不可没,但这是他的故事版本首次遭到船舱服务生的挑战。在“埃塞克斯号”沉没180年之后,世人仍然能从尼克森的叙述中感受那段历史。
我的父亲托马斯·菲尔布里克是匹兹堡大学英语系的教授,写过几本关于美国海洋题材的小说。小时候,我和哥哥睡觉之前,父亲就经常给我们讲鲸鱼袭击船只的故事。我已故的叔叔查尔斯·菲尔布里克在1958年获得了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奖,他曾为“埃塞克斯号”写了一首五百行的诗——《痛苦的过去》——并在他死后于1976年发表。该诗感情强烈,描述了一段“我们忘记了需要去了解的一段过去”。巧合的是,10年之后的1986年,我和妻子以及两个孩子搬到了“埃塞克斯号”的母港——楠塔基特岛。
很快我就发现,不只有欧文·蔡斯、赫尔曼·梅尔维尔、托马斯·尼克森以及查理叔叔写过关于“埃塞克斯号”的作品。记录者中还包括楠塔基特岛上著名的历史学家爱德 华·斯塔克波尔,他于1993年去世,那一年我刚刚开始研究这段历史。还有托马斯·霍夫曼,此君著有《被鲸鱼碾碎——欧文·蔡斯和“埃塞克斯号”》(1981),这部不可多得的学术作品就在尼克森的手稿被发现前夕写成。最后还应提及亨利·卡莱尔那本震撼人心的小说《现实中的约拿》(1984),该书以船长乔治·帕兰德的口吻讲述了“埃塞克斯号”沉没事件。
读过这些作品之后,我想弄明白的问题反而更多了。为什么那头鲸鱼会如此凶猛?饥饿和缺水是否影响了船员的判断能力?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我阅读了大量那个时期捕鲸人所做的记录,查阅了关于同类相食、海洋生存学、饥饿心理学和生理学、航海学、大洋地理学、抹香鲸生活习性,以及船只构造方面的知识,从而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船员当时在广阔无情的太平洋上的遭遇。
在我看来,梅尔维尔不仅仅是利用“埃塞克斯号”事件作为结尾,写成了最优秀的美国小说之一——《白鲸记》。整部小说中所表达的阶级问题、人种问题、争权夺势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都是从“埃塞克斯号”事件中获得的灵感。同时,梅尔维尔还从现实事件中受到启发,为小说中的“皮廓德号”航行找到一个出发地的原型:一个曾经举世瞩目的小岛。1821年的楠塔基特岛拥有先进的技术、一种不懈进取的开拓精神,以及一种虔诚的使命感,这就是后来美国的缩影。从来没有人想到,在仅仅一代人的时间里,这个小岛就跟“埃塞斯克号”一样,因为与鲸鱼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没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