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79.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79.4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編輯推薦: |
八年战火起卢沟,一日受降到芷江
听亲历现场的美国大兵讲述
第一个接受日军投降城市的风雨历程
首次公布的200余幅珍贵照片
再现芷江受降的庄严时刻
中英双语的图片说明
带给您多元化的阅读体验
|
內容簡介: |
芷江是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第一个举行洽谈投降事宜的城市,“芷江受降”永远地定格在历史中。
本书以200多幅高清照片为经,以当时的中美亲历者以及美国军官约瑟夫·德的口述为纬,全景观、多视角、细致化地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中美盟军在湖南芷江的军事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包括日军在芷江受降的历史场景、美军在芷江的通讯工作、芷江的风土人情等等。既有重大历史事件的严肃性与庄重性,也有个人视角的趣味性和生活化,从宏观到微观展现了芷江抗战文化的各个层面。恰逢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此书的出版极符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同时,本书收录的高清彩照均是美国军官收藏了几十年的珍贵资料,首次在世界上面世,既弥补了关于“芷江受降”在图片资料上的匮乏,更为专家学者在这一课题上的研究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料。
|
關於作者: |
约瑟夫#8226;德(JoeDay),大学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二战期间曾任美军第988信号服务站中士,美国顾问团总部驻国民党新六军通信技术人员。
李松,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曾在哈佛大学任访问学者。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
刘苹,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曾在哈佛大学从事访问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与省级多项科研课题。
|
目錄:
|
约瑟夫·德致辞
约瑟夫·德生平
总序
前言
历史选择了芷江,芷江创造了历史
美军驻扎芷江
美军广播及通讯工作
日军投降喜讯到芷江
胜利喜庆满芷江
芷江受降筹备
日军投降代表抵达芷江机场
日军芷江投降签字场景
芷江受降之后
盟军在芷江
芷江军事机场
芷江的战友
大火和废墟
芷江街头见闻
芷江市场一瞥
芷江人民劳作场面
河边风光
结语
附录一:芷江受降大事记(1945年)
附录二:冈村宁次回忆投降及投降后的状况
附录三:今井武夫回忆受降经过
附录四:今井武夫所载《芷江会谈记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约瑟夫·德致辞
亲爱的读者,您现在看到的这些照片,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士兵的私人战地记录。这些照片属于我,因为我是那场战争的亲历者,也因为这些照片的场景是我自己构思、选择、拍摄的。同时,也可以说,我属于这些照片,属于这些照片再现的那些人和事。当这段战争的历史即将被无情的时间尘封的时候,回想七十多年前在中国湖南芷江的、那些模糊不清的往事,我这老迈之躯,还能记住多少?保留多久?
几年前,当我的朋友戴尔·斯特里特提出想看看我那些在退伍军人圈里“著名的中国照片”的时候,需要把这200多张照片从胶片上拓到幻灯机上,但是大部分胶片都已经卷曲,拓不下来,我当时感到非常尴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孩子们及时地送了我一个幻灯片扫描仪作为生日礼物。我很喜欢这个实用的礼物,虽然它的使用效果比幻灯机也好不了多少,但是这份礼物表明,我的家人和我一样,并不认为那段沙场磨砺的岁月已经随风而逝。不过,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还是完成了将胶片图像转换为电子文本的工作。
我在中国抗战的征程中,前半段经历是在印度、缅甸、昆明援助中国远征军。有不少照片记录了我从缅甸到昆明的过程,在第988信号队的工作情况,还有去上海的航程,以及回美国的历程。我确实买过一台二手的柯达35毫米相机,这台相机后来在湖南芷江派上了大用场。
来自中国武汉大学的历史学者李松先生,通过我昔日的长官弗里德里克#8226;施安勒FrederickF.SchallerJr.上尉的儿子弗雷德介绍,与我在波士顿郊区的夏日别墅访谈交流,多次从早上到黄昏,无话不谈,相交甚欢。尤其对于二战这段历史的认识,我们谈得十分投机。很高兴结识这样一位来自异国的忘年交。我一直希望这些照片所承载的历史内容能够重新为世人所了解,因此,我请李先生承担整理和撰述工作,我很高兴与他一起用照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重现回到当年的那些人物、场景和事件。尤其是当我得知,出现在这本书里的回忆者还有当时在芷江抗战时期的军政要员、普通士兵和平民,我真的十分兴奋,我很想知道,在同一时间、地点、事件和氛围中,我们每个人都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
因而,我很期待和各位读者朋友一起翻开这本书,走向历史的深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