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81.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81.4
|
內容簡介: |
休斯教授的《公共管理导论》是在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与新公共管理模式两种典范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撰写的,作者认为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治理典范,终将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全书详尽阐述了公共管理发展历程中的若干模式——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公共政策模式和治理模式,全面介绍了公共管理典范下的战略管理、领导力和人事管理、财政和绩效管理、电子政务的运用和发展等内容,并审视了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书是公共管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一部极佳的公共管理入门教材。本书第二、三版在国内翻译出版以来,已成为成千上万的读者了解新公共管理运动、系统学习公共管理理论的首选著作。
本书配有英文影印版。
本书特色
(1)名家名作:本书为澳大利亚知名公共管理学者欧文E休斯的代表作品,由我国著名公共行政学家张成福教授领衔译介。
(2)影响力强:本书英文原著自首版以来畅销二十余年,被我国引进并翻译出版后,在公共管理学界和政府部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内容新颖:本书第四版增加了“治理”一章,对治理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对政府与治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及治理与网络的关系进行了重点论述。
|
關於作者: |
欧文E休斯(Owen E. Hughes)
国际知名的政治学家和公共行政学家,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澳大利亚政治等。在加入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之前,休斯教授长期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任教,曾担任该校管理系系主任,并被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学、乔治城大学和我国的中国人民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公共管理导论》一书为其代表作,该书的出版确立了他在公共管理领域著名学者的地位。他还著有《澳大利亚政治》、《政府间关系与公共政策》等,都颇具影响。
主要译者简介
张成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政府改革、公共治理、风险管理等。著有《公共管理学》、《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等著作多部,主编大型翻译丛书“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该丛书已出版著作上百种。
|
目錄:
|
第1章变革的时代
11引言
12政与管理
13公共部门改革
14公共部门变革的动力
15公共管理学
16结论
第2章政府的角色
21引言
22公共部门的必要性
23政府工具
24作为公共政策基础的市场失灵
25府干预的阶段
26政府的规模
27结论
第3章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31引言
32早期的行政
3319世纪的改革
34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35威尔逊与政治控制
36泰勒与公共行政
37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
38结论
第4章新公共管理
41引言
42管理的内涵
43管理方法的产生
44管理的理论基础
45新公共管理的问
46公共部门改革
47对管理主义的批判
48结论
第5章公共政策
51引言
52公共政策、行政与管理
53政策分析
54经济性公共政策
55政治性公共政策
56基于证据的政策
57政策分析的局限
58结论
第6章治理
61引言
62治理的内涵
63公司治理
64新公共管理的治理
65治理与网络
66结论:治理的有效性
第7章管制、外包和公共企业
71引言
72管制
73签约外包
74公共企业作为生产者的政府
75关于民营化的争论
76结论
第8章利害关系人和外部环境
81引言
82外部关注的必要性
83传统模式下的外部关系
84作为一种管理职能的外部关系
85利益集团
86超越政策社群
spa
|
內容試閱:
|
译者前言
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加速推进,公共事务和政府不可治理性日益增强。处在这样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里,一个高效、有能力的政府是一国长治久安的必需品,而非奢侈品。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西方国家相继陷入了滞胀困境,接踵而至的是政府财务危机和信任危机的爆发。为了化解政府合法性危机、维护社会稳定,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对其政府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方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场旷日持久的政府变革运动几乎席卷全球,直至今天仍然持续着。变革既意味着对传统公共行政的反思与扬弃,也意味着对一种符合时代情境的新型政府治理典范的探寻与建构。不可否认的是,这场变革促使了一个更有效、更富有活力的政府的形成:从官僚制政府转向企业家政府;从层级节制转向扁平授能;从行政管制转向亲市场行为;从过程导向转向结果导向;从官僚本位转向顾客本位;从去人格化转向个体的能动负责。对于这股浪潮,一向有着不同的称谓,如新右派、新治理、管理主义、企业型政府、市场基准的公共行政等,它们都可被称为公共管理或“新公共管理”。对于“新公共管理”是否足以构成一种新的典范,仍存在广泛的争论。有些学者主张新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典范,而另一些学者则反对在公共部门管理中应用典范变革的概念。
澳大利亚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教授欧文·E·休斯认为一种新的典范确已形成,并已替代了传统公共行政典范。在欧文·E·休斯看来,“公共管理”一词足以涵盖这一新典范的内容特质。“公共管理”典范摒弃了传统公共行政政治与行政二分、正
统官僚制的僵化教条,实现了从“行政”向“管理”的转变。它以公共选择以及其他相关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重新界定了政治领导人和行政官员之间的关系,形塑了一个更为弹性、灵活的政府组织形态,引入了更为有效、多样化的政府治理工具,明晰了政府与其外部环境要素间的互动关联。“公共管理”典范所包含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已经付诸实践,并且发挥了卓越的功效。这也是作者将“公共管理”视为一种新型典范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欧文·E·休斯并不认为“新公共管理”包含了一个典范构成的所有要素。他认为“新公共管理”的术语功能远大于它的理论功用,“新公共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将分散的变革措施囊括于一个术语涵摄范围内而呈现给人们一个整体性概念。当然,欧文·E·休斯也指出,典范的变迁并不是对历史传统的完全抛弃,而是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一种科学理性的扬弃。
译者前言
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
《公共管理导论》正是欧文·E·休斯教授在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与新公共管理模式两种典范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颇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公共管理导论》的出版确立了他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地位。
《公共管理导论》曾先后于1994年、1998年、2003年、2012年分别出版了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我们在此翻译和介绍的是其第四版。第四版在第三版的基础上做出了重大调整,作者重新撰写了部分章节,并对一些章节进行了修缮和删并。但本书的核心观点仍然是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政府治理典范,终将代替传统公共行政。本书大致上可划分为六部分。其中第1~2章阐释了一些基础性概念,介绍了公共部门变革的背景和必要性,概括了政府作为一个组织实体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能和运用的工具。第3~6章详尽阐述了公共管理发展历程中的若干模式,包括传统
的公共行政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公共政策模式以及治理模式。作者从基础理论流派、内涵概念、构成要素、问题局限性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这几种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释。第7~9章探讨了公共部门与外部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公共部门通过管制、
外包、公共企业经营以及民营化等方式与外部利益集团、政策共同体之间
互动。这一过程既能产生正面效果,也可能诱发负面问题,而贯穿于这一过程的责任问题亦值得重视。第 10~13章全面介绍了在公共管理典范下政府内部管理的内容与技术,包括战略管理、领导
力和人事管理、财政和绩效管理以及电子政务的运用和发展。第14章单辟章节,审视了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趋势。第15章重申了本书的观点,进一步总结了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典范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良好特质,以及公共管理终将替代传统公共行政的必然性。总而言之,第四版较上一版,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和更为显著的时代回应性。
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亦是我们学习和反思的过程。
《公共管理导论》一书论点鲜明、论证有力、论据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践价值。具体而言,本书在以下几方面是值得称赞的:一是具备较强的时代性。本书全面客观地勾勒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政府变革运动的脉络与轨迹,它涉及了公共部门变革动力、变革阶段、改革措施、问题流弊、未来趋势等多方面内容。此外,它并没有把视野局限于西方发达国家,而是放眼世界,全面审视。二是全书贯穿着比较的逻辑思维。欧文·E·休斯正是在对传统公共行政和现代公共管理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传统公共行政终将退出历史舞台,并且被公共管理典范取而代之的结论。三是本书言简意赅、语言通俗易懂、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它既可以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性、入门性读物,也可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当然,诚如欧文·E·休斯所言,并不存在一个超越时空、地域的普适性公共管理典范。公共管理并非处于真空当中,而是时刻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着。因此,公共管理模式需与一国的政治秩序相一致、经济体制相配套、文化价值相契合、公民需求相适应。从这一层面来说,欧文·E·休斯的这本著作是以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为背景,其所提出的一些理论、原则与方法难免具有偏狭的地域主义色彩。读者需一眼看着书本,一眼盯着实践,辩证客观地看待书中的一些观点和内容。
《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的翻译出版是集体劳动和团结协作的结果。本书由张成福负责总校和定稿。马子博对第7章、第8章、第9章以及第15章进行了初译,并负责了全书译稿的初校;吴俣丹负责了第4章、第5章和第6章的翻译;单于家承担了第10章、第11章和第12章的初译工作;张蓁负责了第1章、第2章以及第3章的初译;高泽华对第13章和14章进行了翻译。此外,龚宇杰、何江飞对全书格式进行了统一校排,并标注了原书
页码。当然,囿于译者智识水平,疏漏或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张成福
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公共部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场变革亦席卷了众多发展中国家。如此广泛的变革浪潮是非同寻常的。通常情况下,改革发生于某个特定国家,或只是零星地扩散到其他一些国家。回顾过去,一个极为明晰的现象便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政府已经对其公共部门产生了不满,尤其是对政府官僚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能力的缺乏倍感失望。广受推崇的行为流程、程序原则以及公共行政原理在应对急剧的变革时显得无能为力。此外,政治领导人对公共行政人员角色的固有看法亦阻碍了变革的进程,弱化了政府对变革的回应性。在众多的司法管辖区内,变革
被加以推动。改革一旦开始,旧的管理方式便不再具有普遍性和必要性,它将被另外的管理形式取而代之。
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本书要探讨的是这一时期的变革所代表的一种典范的变迁,即从主导20世纪公共行政大部分时间的公共行政典范转向公共管理典范。
本书在前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的改动和重写。第一版出版于1994年,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推测性,即认为一种新的政府组织形式已经出现,它将替代传统的官僚模式。到2012年第四版出版之际,许多改革措施不仅产生了实际效果,而且在公众的记忆中,曾经的公共行政原则已经与公共行政实践
渐行渐远。或许,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还保留着一些历史兴趣,但其对实践的指导功能业已褪色。对于公共管理的内涵存在着诸多的观点,这些多样化的观点将在
后面的章节中呈现给读者。就像第1章所言,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两种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意味着遵从指令,而后者意味着控制与承担。在公共管理模式下,一个公共管理者须实现预期结果,并为此承担个人责任。如果管理者要实现预期的结果,那么他将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方法与手段,从而对其基础职能的履行有所助益。
公共管理的改革并非自然地等同于众所周知的“新公共管理”(NPM)改革运动。
由于在不同的国家存在着一系列的改革方式和变革途径,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都划归为新公共管理。在批评者看来,新公共管理已经被替代,或者也许根本没有存在过。“公共管理”准确地描述了公共行政从业者的实践行为,当前已成为一个广为通用的术语。
本书的内容和章节次序较第三版发生了变化。本书第一部分(第1、2章)是基础导言部分。其中,第1章标题仍为“变革的时代”,因为公共部门的改革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并且到目前为止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第2章介绍了政府的范围与规模,因为对于一个对公共部门管理感兴趣的人来说有必要对政府在社会和经济领域中所扮演角色的相关理论持有一些想法和观点。
前言
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
第二部分(第3~6章)探讨了公共部门研究的诸多途径,包括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以及治理途径。其中,第3章是关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讨论,认为传统模式有着辉煌悠远的历史,但是现在
已经暗淡无色。第4章介绍了公共管理实践的推行中所涉及的主要改革措施,以及讨论了为什么新公共管理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概念建构。第5章探讨了公共政策
的相关内容。第6章是一个新的章节,它以“治理”为探讨主题。治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
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接棒公共管理的另一种可替代模式。
第三部分(第7~9章)从不同的方式审视了公共部门与外部行为主体的互动关系,这包括与利益集团、企业间的关系以及公共部门所特有的责任问题。对外部要素的关注是公共管理模式区别于传统公共行政的一项核心内容。现阶段,公共管理者需与外部主体进行更多的互动。与利益集团共事、和承包商合作、与企业协同已成为公共管理者的常规化工作。出现于第三版的“公共企业”一章已合并在“签约外包”与“管制”两节中。
第四部分(第10~13章)考察
了在公共部门变革的情境下相关机构存在的内部问题,并进一步明确地探讨这些问题分别在传统
公共行政模式和公共管理模式下是如何运行和组织的。重大的变革在以下几方面确然发生:财政体制已然发生了转变;
人事管理开始广泛地借鉴和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实践,而非假定传统行政是最佳的管理途径。以上种种都表明公共管理已经远而卓越地超越了传统公共行政。譬如第11章对“领导力”的探讨就表现出与韦伯官僚制的极大对立性。在官僚制看来,任何形式的人格化特征都应严格地从一切组织关切中移除。第14章讨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发展中国家是否在转向公共管理途径前须首先遵从传统官僚模式的路径依赖而加以缓冲。基于此,
该章审视了公共管理的区域适用性。
最后,第15章思考了一些贯穿于本书始终的普遍性问题: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能否被视为一种典范;有关管理主义改革的诸多批评是否言之有理。这些批评来自其他一些学者的观点看法,即一种新的典范是否已经诞生(或者是“新瓶装旧酒”),是否存在着一场公共部门变革的全球化运动以及任何实质性的变革是否已经发生。本书的论点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确已发生,并且足以
被称为典范的变迁。任何公共服务的工作者都看到
,变化确实发生了。公共管理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抛开评论声,我们看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变化。然而,改革并
不是没有成本的。责任问题仍然持续存在,一些管理主义的改革措施或许并没有带来任何实际效益,但是,这并不是说公共管理应该被舍弃,而走向传统公共行政的复归。事实上,近来在公共管理领域兴起的诸多理论学说,如领导力、协作、合作生产
甚至治理等都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渐行渐远。
我应当对许多人表示感激。首先,我要感谢自本书1994年的第一版起就与之合作的出版商——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
出版公司的史蒂文·肯尼迪(Steven Kennedy)。我还要感谢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以及学界的前辈
。在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领域,他们(排名不分先后)是:彼得·德利昂(Peter deLeon)、琳达·德利昂(Linda deLeon)、德尔默·邓恩(Delmer Dunn)、科林·坎贝尔(Colin Campbell)、克里斯托夫·理查德(Chirstoph Reichard)、尼尔·卡特(Neil Carter)、戈登·克拉克(Gordon Clark)、费雷尔·黑迪(Ferrell Heady)、史蒂芬·奥斯本(Stephen Osborne)、埃里克汉斯·克利吉(ErikHans Klijn)、伊格纳西奥·克里多(Ignacio Criado)、董克用、张成福、李冰以及琼·哈特利(Jean Hartley)。此外,我亦要感谢那些莫纳什大学工作的同事们,他们是戴尔德丽·奥尼尔(Deirdre ONeill)、琳达·麦圭尔(Linda McGuire)、罗布·布鲁克斯(Rob Brooks)、
戴维·沃森(David Watson)、朱利安·泰歇(Julian Teicher),已调任的迪恩斯(Deans)、吉尔·帕尔默(Gill Palmer)以及史蒂芬·金(Stephen King)。我还要感谢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学院的同事——约翰·奥尔福德(John Alford)与艾伦·费尔斯(Allan Fels)。另外,我必须要提及的是科林·雷尼(Colin Reaney)和卡里·达尔(Karee Dahl),本书的第一版就是在他们法国的居所中完成的。最重要的是,我还要感谢凯茜·伍德
沃德(Cathy Woodward)和我们的三个女儿,凯特琳(Caitlin)、索菲(Sophie)和露西(Lucy),她们现在分别是15岁、12岁和9岁。
欧文·E·休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