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4.8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HK$
78.2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HK$
92.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HK$
66.7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HK$
92.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HK$
81.4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HK$
151.0
|
編輯推薦: |
《媒体融合新论》一书抓住了当下国内传媒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提供了许多新鲜而有价值的信息,也提供了许多富有启迪意义的思考,有助于人们在研究如何应对媒体融合大趋势时拓宽视野和打开思路。
——新华通讯社新闻研究所唐润华
《媒体融合新论》一书是小广的第一本专著,当下出版可谓正当其时。他关注思考的问题,他提出的见解建议,对于我们认识媒体融合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闵大洪
|
內容簡介: |
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应该如何推进媒体融合,以更强大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值得每一个媒体人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
本书关注和思考传统媒体在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的“道”与“术”。具体而言,一方面从理论层面探究网络新媒体技术所催生的新传播生态,包括它的主要特征、对新闻人与新闻业的影响以及传统媒体的应对战略;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分析新闻报道、新闻伦理、新闻生产模式以及舆论引导应当如何创新,以适应新闻舆论场的新变化。本书还对“病毒式传播”“大数据”“自媒体”“物联网”等几个影响新闻业发展的大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从更广阔的视野探究媒体融合的未来走向。
本书抓住了当下国内传媒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提供了许多新鲜而有价值的信息,也提供了许多富有启迪意义的思考,为学界人士认识媒体融合的必然性、媒体融合的形态及其机理、媒体融合的影响提供了崭新视角,有助于业界朋友在如何应对媒体融合大趋势时拓宽视野并打开思路。
|
關於作者: |
万小广,新闻学博士,先后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2010年进入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研究新闻实务、新媒体与媒体融合发展战略以及打工群体与大众媒介。先后在《中国记者》《国际新闻界》《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南方传媒研究》《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
目錄:
|
序一:从趋势中寻找对策唐润华
序二:探索前行的媒体融合之路闵大洪
第一章媒体融合为何重要?如何展开?
第1节新传播生态:专业新闻媒体的“新常态”
第2节新传播生态下的新闻、新闻人与新闻机构
一、新传播生态下的新闻
二、新传播生态下的新闻人
三、新传播生态下的新闻机构
第3节对媒体融合实践路径的再思考
一、鼓励小型新闻信息创业项目,
探索体制机制融合路径
二、基于用户需求再造产品,重塑专业价值
三、借力社会平台,巩固发展自有平台
四、小心尝试新兴业务,大胆升级传统业务
第二章新闻报道如何更专业?
第1节新闻事实如何核查?
一、为公共利益核查事实PolitiFact
二、社会化传播时代的通讯社Storyful
三、新传播生态下事实核查的意义与争议
四、国内事实核查的尝试与评价
第2节新闻话语如何创新?
一、新闻话语的范式创新
二、如何创新新闻话语表达?
第3节新闻把关如何有效?
一、新传播生态下新闻把关遇到的挑战
二、对传统媒体新闻把关的建议
第4节如何向“全媒体记者”转型?
一、“全媒体记者”的内涵
二、“全媒体记者”的前提条件
三、向“全媒体记者”转型
第三章新闻伦理如何坚守?
第1节传统媒体新闻伦理的变与不变
一、传统新闻伦理原则受到冲击
二、专业媒体面临的新伦理问题
第2节新传播主体的传播伦理反思
一、真实性问题
二、公共利益原则
第3节新闻传播伦理:从职业规范走向社会规范
第四章新闻生产模式如何重塑?
第1节
|
內容試閱:
|
探索前行的媒体融合之路
闵大洪
2015年5月8日,小广给我发来短信,希望我给他即将出版的专著《媒体融合新论》写序。巧的是,当晚《新闻联播》的一条要闻是全国政协7日下午在京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受邀到会的多方面人士围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主题建言献策。双周协商座谈会的选题都是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设立的,体现出务实参政的特点。这次以“媒体融合”为主题,一是说明高层对这一问题始终给予高度重视,二是说明媒体融合一年来在实际推进中虽然有所进展,但整体状况正如与会者评估的那样,在理念观念、体制机制、技术力量、资金投入、人才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标志着党中央在传媒领域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文件出台后,业界和学界人士纷纷就媒体融合的环境、条件、路径、前景等展开阐述,成为中国传媒领域中最热门的话题。《媒体融合新论》是小广的第一本专著,当下出版可谓正当时。坦率地说,如果从“新论”,即偏重理论构建的角度看,不管在整体的架构上,还是内在逻辑的联系上,这本书都还显得稚嫩和不足,但他关注思考的问题,他所提出的见解建议,对于我们认识媒体融合仍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小广的主要观点呈现在第一章中。基于媒介技术在时间、空间上发展的不均衡,他并不简单地认同网络新媒体取代传统新闻媒体的“取代论”,而主张新旧媒体可能长期共存博弈的“生态论”。这种生态论既考虑新媒介技术对原有的新闻传播格局造成的冲击,包括对旧的新闻信息传播机制、话语方式乃至盈利模式的全面冲击,也要考虑传统新闻媒体对于新媒介技术的学习、适应与创新,更要考虑政治、经济与社会状况对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约束与塑造。尽管专业新闻机构不会消亡,但小广认为新闻机构在形态和结构上可能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一是报业、广电业、通信业等基于媒介形式形成的行业界限将逐渐被打破,跨界将成为传媒机构的“新常态”,而综合性的全媒体平台将成为新型主流媒体;二是少数“巨无霸”媒体平台,与大量“小而美”的专业性新闻机构以及“自媒体”将和谐并存,形成多层次的新新闻信息传播生态。我对于小广的上述观点是赞同的。
小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就读时,就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他对网络传播有浓厚的兴趣,上课讨论甚至下课后会提出一些问题“为难”我。2009年2~3月间,我利用给报社记者讲课的机会,进行了一次新媒体使用状况的问卷调查。后期的数据处理工作,便是由小广在其导师刘晓红指导下及时完成的。我和小广共同署名的《记者与新媒体使用——对240名报社记者的调查》一文,随后发表在《青年记者》5月号(上)。他2010年毕业后到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工作,先后在新闻报道研究室和新媒体与舆论研究室从事相关研究,2014年10月借调到《中国记者》当编辑至今。新华社作为通讯社技术最强有力的国际级传播平台之一,为小广提供了难得的研究环境和条件;新华社作为国内新闻业务要求最高的媒体机构之一,对小广的业务能力的提升提出了严格要求和机制保证。正因为如此,工作六年来,小广已在社内外刊物发表了40多篇论文,参与了一系列重要课题写作和项目调研。其中有关国内外新媒体传播的文章占有最大比重,如《国内外新闻类客户端发展情况及对我社的启示》《赫芬顿邮报的探索与启示》《从“全媒体记者”到“全媒体采编团队”》《透视人民日报微博》《从伦敦奥运看社交媒体时代的舆论特征》《大数据,面面观》《美联社Twitter账号被盗折射媒体账号管理须重视》《新传播生态下如何整合UGC资源——以腾讯拍客为例》《盘点“小而美”的新闻初创项目》……这些成果的积累可以说成就了他的第一本专著的出版。我在此祝贺他,并期待他更有深度和力度的著作问世。
目前谈论媒体融合,一般有两个层面,一是从普遍的意义上展开论述,包括对融合媒体形态研究、未来发展趋势判断和对国外案例的介绍与解析等;一是基于中国国情及中国媒体的具体情况展开论述。自然,中国语境下对媒体融合的阐释更具有直接意义。中国自1994年接入互联网以来,媒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居于边缘位置的互联网等新媒体迅速走向中心位置,原来占据中心位置的传统媒体则滑向边缘位置。党中央看到了传媒领域20年来持续且迅猛的变革,提出“媒体融合”正是应对这一新态势。《指导意见》确定的对象主体是传统媒体,目的是重占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时间上要求用1到2年时间打下坚实基础,迈出实质性步伐,用3到5年时间取得突破性进展,显示了这一战略实施的紧迫性。一些文章将2014年称为“媒体融合元年”,其实并不准确。因为从1995年中国新闻媒体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始,传统媒体就开始了“+互联网”的进程,开始了向新媒体领域的进军。“媒体融合”“全媒体”等概念不仅多年前在中国传媒界已经出现,而且成为众多媒体特别是媒体集团制定转型发展规划的核心理念。2014年《指导意见》的出台,只不过把媒体融合提升到了中国新闻媒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从而被赋予了特别意义。由于数字技术具有“开放、兼容、共享”的本质特点,因此,已完成数字化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在技术层面没有任何障碍。关键在于,中国的传统媒体市场并非是完全开放的,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运营则是高度市场化的。也就是说,以新媒体为主体融合传统媒体可能性很小,而传统媒体为主体融合新媒体又受到体制机制的制约。因此,在政协双周会上,与会者深入讨论的话题是,一是怎么融合,是原体制的对接,还是打破原体制创造新的融合体制;二是怎么支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媒体融合绝非主流新闻媒体多开几个法人微博、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那样简单,它涉及思维创新、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平台再造、渠道开拓、形态创新、用户争夺等系统性的改革。对于未来可见的发展趋势,媒体评论人魏挥武有这样一个判断(小广亦在书中引用):“基于中国国情,大部分传统媒体并不会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死掉’”,而“可能会走向财团化的道路,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很多所谓市场化新媒体项目”。对此,我十分认同。传统媒体的高层在论及媒体融合时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内容是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及核心竞争力。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必须看到,一些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的竞合进程中,不仅受众流失、广告下滑,而且由于在不少新闻事件中的报道缺位失语乏力,也导致公信力有所下降。传统媒体只有做到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不可替代的,而且是受众高度认可的,才有光明的未来。因此,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传统媒体自身的深化改革也应是不可或缺的议题。
媒体融合对传统媒体来说,是一个不断接受挑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过去20年各行各业基本是“+互联网”的思维和运作,如今,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必须加大加快前进的步伐。我作为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一个老人,经历了传统媒体光彩夺目的时期,也经历了互联网新兴媒体高歌猛进的时期,现有幸目睹二者汇流融合的壮观景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必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必将产生全新的传播格局和全新的传播形态,以更强大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为每个人的信息需求提供更周全的服务。传统媒体能否再铸辉煌,很大程度上就在此一役了。
(序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