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6.7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8.9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9.0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81.7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12.7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8.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9.7
|
編輯推薦: |
船山认为,“尽天地只是个诚,尽圣贤学问只是个思诚”。“诚”不仅仅是德性意义上的真诚、诚实,更为主要的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终极范畴—“实有”,也即真实的存在。回归真实的存在构成了王夫之哲学的根本问题。本书从有无到隐显—哲学视域的转换,引出问题并揭示船山对传统哲学进行的范式转换。从天道、人道以及两者的关系三个方面,回答什么是真实的存在。从个体知行活动与历史过程两个层面,探讨真实的存在如何可能。
|
內容簡介: |
王船山是明清之际最具理论深度的思想家,他的哲学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成就。围绕关于真实存在的探索,本书对船山哲学进行了颇为独到的诠释。作者从古典哲学的历史衍化以及传统形而上学批判入手,考察了船山哲学所实现的视域转换,由此,进一步从天道、人道等方面,探讨了船山对中国哲学所作的理论推进。对以往研究中所忽视的问题,如有无与隐显的差异、谓之与之谓之辨、理一分殊与万法归一所代表的不同趋向、同天法道与继天继道所展现的天人关系的不同类型、船山哲学中的时间性与世界性问题等,进行了颇具新意且有一定深度的论述。同时,本书还对中国哲学中的诸多问题,做出了不同于前人的解释与分析。全书资料翔实,不囿陈说,在史料引证、理论阐释等方面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
關於作者: |
陈赟,1973年12月生,安徽怀远人。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困境中的中国现代性意识》、《中庸的思想》、《天下或天地之间:中国思想的古典视域》、《现时代的精神生活》等。另有论文多篇在海内外发表。
|
目錄:
|
导言
第一章 从有无到隐显:哲学视域的转换
第一节 有无的主题化与存在的实体化
第二节 视觉视野:有无话语的认识论根源
第三节 隐显的视野及其时间内涵
第四节 幽玄意识与批判哲学的识度
第二章 形而上与形而下:以隐显为中心的理解
第一节 谓之与之谓
第二节 形上、形下之分是隐、显之别
第三节 形而上:以思会通隐显的存在方式
第四节 形而下:以感性实践会通隐显的存在方式
第五节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与合
第三章 理气之辨:存在的自在性与自为性
第一节 气的概念与真实存在的自在性
第二节 作为气化运行有效性的理
第三节 气生理成与真实存在的能动性
第四章 隐显语境中的体用之辨
第一节 善言道者,由用以得体
第二节 体用论范式的革命:从“贵体贱用”到“相与为体”
第三节 存在显现的时间性
第五章 理一分殊:存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一节 早期理学中“理一分殊”观念的演变
第二节 “万法归一”的形而上学神话
第三节 “理一分殊”:存在特殊性与普遍性的重建
第六章 化“天之天”为“人之天”:天道与人道的沟通
第一节 化“天之天”为“人之天”:天道与人道的分化
第二节 从同天法道到继天继道:天人关系的变革
第三节 有为与无为:“天之天”和“人之天”的统一
第四节 “俟命”与“至于命”:天人相继的不同层次
第七章 天地之始终与性日生日成:时间的存在与存在的时间性
第一节 天地之始终今日是:世界的始终与主体的时间性
第二节 性日生日成:人道的时间性
第三节 识、思、虑:主体的时间意识结构
第四节 “过去未来皆其现在”:时间的境域性特征
第五节 时间的存在与存在的时间性
第六节 时间视域中的生死现象
第八章 理欲合一:理性的开显与感性的解放
第一节 薄夫欲者亦薄夫理:存理去欲观念的理论困境
第二节 理以导欲:理欲关系的原初形态
第三节 公共性与个体性:理性概念的双重特征
第四节 理性的开显就是感性的真正实现
第九章 在知行过程中回归真实的存在
第一节 道的理化与知行观的变迁
第二节 实践优先性原则的双重内涵
第三节 从知行到诚明:主体与自身的沟通
第四节 能必副所与因所发能:主体与客体的沟通
第五节 从人禽之辨到我你之辨:主体的自至与主体间的沟通
第十章 在政治—历史中回归真实的存在
第一节 历史文化主题的发现以及自然和历史的存在论区分
第二节 理势合一:自发性的秩序与历史的大视域
第三节 通向历史性生存之路
第四节 知几与知时:历史性生存的实践智慧
第十一章 余论: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终结与现代性意识的萌生
第一节 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第二节 古典世界观的终结与现代性意识的孕育
主要参考文献 /
索引
|
內容試閱:
|
从理论上看,回归真实的存在,包含着两个理论层面的问题:什么是真
实的存在,以及如何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赞同张载如下的说法:“性与
天道合一存乎诚。”这一表达的含义是,真实的存在展开为天道和人道的交
互作用,换言之,真实的存在是天道意义上的存在和人道意义上的存在的统
一。由此,对于什么是真实的存在的理解,就可以在以下三个层面来进行:
天道、人道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它们分别构成了王夫之哲学的天道观、人
道观与天人观。
王夫之的天道观主要围绕着理气之辨、体用关系、理一(存在的普遍性)
与分殊(存在的特殊性)等等论题展开。
理气之辨主要用来阐明真实的存在是自在和自为的统一。存在的自在
自为性从消极的层面来讲,就是它的非人为构造性。王船山认为,气本身具
有通乎隐显(可见与不可见)的“一物两体”性质,气是一个标志着人的能力
界限的概念,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构造“气”,人为构造的总是虚假的“理”,而
不是气。因此,气的概念是天命得以立身的真正基础。所以,王夫之把存在
论范畴架置在气的概念之上,把存在的真实性最终归结为气的真实性。这
样,存在的非人为构造性也即它的自在自为性得到了担保。从积极方面来
讲存在的自在自为性,就是说真实的存在具有能动性、创生性。王夫之区分
了名词性的“理”(条理、秩序)与动词性的“理”(治理),名词性的“理”发源于动词性的“理”,后者具有更为基础性的意义。动词性的“理”是气化过程
中气的自我治理、自我组织的活动,名词性的“理”则是这种活动的结果,是
气化过程显现出来的秩序、条理,因此它正是气化过程有效性的标识。王夫
之对于理气的哲学论证功能作了深刻的分析:气的功能在于开始与创造,在
于“生”物、“始”物;理的功能在于利导和成就,在于“成”物、“终”物。因此,
以气为中心、由气以说理的概念安排使得真实存在具有的活泼、能动特征获
得了天道观上的根据。
体用之辨在王夫之那里主要用来解决本体与主体的统一性以及本体在
主体那里显现的时间性。宋明儒学的存在论范畴以体用为图式而架构起
来,这是一种从对象的角度来谈论存在的独断论的理路,它在某种意义上助
长了人为构造实体的危险,这导致了与宋明儒学相始终的、关于体用究竟是
儒还是佛的往复辩难。王船山把体用严格地限制在隐显的语境中,这就排
除了体用的独断探讨,而获得了批判哲学的识度。王夫之对于体用问题的
另一个突破就在于,他提出了“相与为体”的概念,从而改变了佛教与宋明哲
学传统中那种占主导地位的“贵体贱用”的体用论模式,而代之以“相与为
体”的交互体用论模式。从隐显的视域出发,王船山指出存在的作用以及主
体对于存在的把握都展开为一个时间性的过程,那种妄图在某一个时间点
上一劳永逸地把握存在、完成存在的观念,在本质上是一种敌视存在之时间
性的形而上学的妄念。
理一分殊(一本万殊)的讨论主要是校正那种形而上学本体概念得以立
身的根源。从论证功能上看,理一分殊的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这就是从伦
理学的话语、到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言述、再到消解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策略。
理一分殊一旦为形而上学的意识所支配,就成为万法归一的另一种表达形
式,也就不可能逃脱沦为虚假存在的危险。王船山区分了万法归一和理一
分殊。万法归一把分殊的事物归结为某种形而上学绝对的衍生物或表现形
式,它要求万殊对于本体的根本依赖性,它敌视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因为所
有的事物在此都被视为某个形而上学绝对的展开了的形式,因此也都是同
质的。在这种形而上学意识中,思想与行动被导向的不是人与人、人与事
物、人与世界的关系,而是单个人与某种绝对本源的关联。理一分殊则体现了一本与万殊的统一,它要求的不是万殊对于一本的绝对依赖,而是分殊的
自有性、自主性以及分殊个体之间的相互的承认与沟通,在此,分殊并不具
有后得性意义,而理一仅仅是在分殊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才为人们
所经验。理一的功能在于它是分殊个体的自主性及其相互承认的存在论担
保。换言之,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承认与沟通,构成了理一分殊的真正发
源地。
真实的存在不仅展现在天道领域,它还表现在天道和人道的交互作用
以及彼此的转化过程中,它就是天道和人道的统一,二者统一于主体化“天
之天”为“人之天”的感性实践活动。化“天之天”为“人之天”包含着同一个
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从对象说,主体在感性实践的基础上化“自在之物”为
“为我之物”;从主体说,就是不断从自在走向自为,而从自在到自为意味着
人的存在的依据不再是“天之天”,而是“人之天”。王夫之以“继天继道”的
天人观突破了宋明传统“同天法道”的天人观,他强调的是通过人道来敞开
天道,或者以人道来切入天道。这种进路不同于“性即道”、“心即理”所支持
的“同天”、“法道”的观念,后者是一种不充分考虑主体自身有限性而妄图把
主体和存在无差别的同一的幻象,这种幻象的实质是抽象地割裂本体与主
体的关系,把人道化约为天道,因此也是对人道的消解。化“天之天”为“人
之天”的实践导致了同一个世界成为自在的与为我的分化,也导致了人道从
天道中的自主和独立,看上去这似乎是一个远离天道、远离天之天的过程,
但是,主体正是通过这种远离的方式实现在更高层次上天人的统一。一方
面,从天道中独立出来的总体性规划,构成了人的自由的基础;另一方面,只
有在对天道的继承中,在天道与人道的存有连续性中,生命才不会背离真正
意义上的“原善”。当然,“天之天”与“人之天”本来就是同一个世界,它们
的分化只是意味着同一个世界在主体那里的不同的揭示方式。在主体不同
的存在层次,例如,在君子与圣人那里,二者的沟通也就具有不同的形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