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79.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79.4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当下人们畏惧读书、懒得读书、不会读书比比皆是,只是阅读是人们获得心灵成长绕不开的途径,领悟读书之道,深可重要。本书即是这样一部指点读书迷津之作,可帮助读者领会其中要义及关窍。做一个读书种子,由本书开始!
|
內容簡介: |
《读书之道》收入国家图书馆前馆长、著名学者詹福瑞先生五篇以读书为主题的演讲,分为《读书与人生》、《个人性的读书》、《顺从天性,激发好奇》、《经典与大众阅读》、《读书的境界》。作者学养深厚,引论丰富,深入浅出,侃侃而谈,每一篇目紧扣一个阅读话题,对当下的国民阅读很有针对性。
|
關於作者: |
詹福瑞,1991年毕业于河北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党委书记,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学术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学学科规划与评议组成员、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不求甚解:读民国古代文学研究十八篇》(中华书局)、《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中华书局、《南朝诗歌思潮》百花文艺出版社、《汉魏六朝文学论集》河北大学出版社)等。另有学术论文近百篇。
|
目錄:
|
读书与人生
个人性的读书
顺从天性,激发好奇
——关于儿童阅读的一个观点
经典与大众阅读
读书的境界
跋
|
內容試閱:
|
个人性的读书
二、个人兴趣是读书的关键
读书难、难读书是个老问题,一个历史问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不愿读书,造成社会读书率的连年下滑?我过去分析原因时,关注点在当今社会节奏快、没时间读书,还有就是多媒体的发达。但是,想想看,以上两点是理由,但又不成其为理由。现在社会节奏的确加快了,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但不能说就是不读书的决定性原因。请问不管节奏如何快,你看不看电视?恐怕都会看吧。还有媒体发达,也不是主要原因。现在我们也知道了,古代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因此也谈不上冲击,但仍然存在读书危机。可见媒体多分散了人们读书的注意力,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在哪呢?在于没动力。那么动力从哪来呢?这就回到了一个人人都知道的读书目的问题。人为什么读书?即读书的重要意义何在?读书需要动力,这种动力一般来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功利。“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什么高?因为读书是敲开荣华富贵大门的砖头。宋真宗《励学篇》可为代表:“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床前读。”宋真宗说得很简单,读书可以使人荣华富贵。这虽然有点俗,却也是大实话。今天所说的为了职务、职业等等,都属于这个范围。
另外一方面是虚的,属于精神的层面,宋代大作家黄庭坚的话可为代表,他说了:“士三日不读,则其言无味,其容可憎。”林语堂1932年12月8日在复旦大学演讲时引了黄庭坚的话,解释说:“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可以使人可爱而有味。这便是读书的整个目的,也只有以这为目的的读书才称为一种艺术。”林语堂又说:“黄山谷所说的可憎,也并不是指容貌的丑陋……这种脸并不是用粉与胭脂所装成,而是用深刻的思想力所装成的。”“所谓面目可憎,不可作面孔不漂亮解,因为并非不能奉承人家,排出笑脸,所以‘可憎’;胁肩谄媚,面孔漂亮,便是‘可爱’。若欲求美男子小白脸,尽可于跑狗场、跳舞场,及政府衙门中求之。有漂亮面孔、说漂亮话的政客,未必面貌不可憎。读书与面孔漂亮没有关系,因为书籍并不是雪花膏,读了便会增加你的容辉。所以面目可憎不可憎,在你如何看法。有人看人专看脸蛋,凡有鹅脸柳眉皓齿朱唇都叫做美人。但是识趣的人如李笠翁看美人专看风韵,笠翁所谓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有人面目平常,然而谈起话来,使你觉得可爱;也有满脸脂粉的摩登伽,洋囡囡,做花瓶,做客厅装饰甚好,但一与交谈,风韵全无,便觉索然无味。黄山谷所谓面目可憎不可憎亦只是指读书人之议论风采说法。……章太炎脸孔虽不漂亮,王国维虽有一辫子,但是他们是有风韵的,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简直可认为可爱的。”1933年2月《申报月刊》3卷2期。后面一段话收入《大荒集》,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3-184页读书为什么使人可爱起来呢,所谓“腹有诗书‘面’自华”了呢,就是因为“书是人类所有经验的总仓库”(叶圣陶语),他通过书籍,上与古人为友,也与不曾谋面的外国人、今人交友,与他们对话,与他们交流,吸收他们的思想成果,打破了他个人知识、视野的局限,增强了思想力。这实际上是讲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精神气质。读书目的有很多,只此宋代君臣的一虚一实、大雅与大俗的概括就很全面了。俞平伯讲:“讲到读书的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泳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愈穷。”
而在这二者中,最根本的动力,我以为是精神的需要。这是我们读书兴趣形成的根本原因。而兴趣才是根本的动力,久长的动力之源。英国小说家、戏剧家毛姆(1874—1965)说:“有些名著是著名批评家们一致公认的,文学史家们也长篇累牍地予以论述,但现在的一般读者却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读了。它们对文学研究者来说是重要的,只是随着时间和兴趣的转移,它们原来的诱人之处已不再诱人,所以现在要读它们,是很需要有点毅力,也需要花一番功夫的。举例说吧:我读过乔治爱略特的《亚当比德》,但我没法从心底里说,我读这本书是种享受。我读它多半是出于一种责任心,坚持读完后,才不由得松了口气。关于这类书,我不想说什么。每个人自己就是最好的批评家。不管学者们怎么评价一本书,不管他们怎样异口同声地竭力颂扬,除非这本书使你感兴趣,否则它就与你毫不相干。别忘了批评家也会出错,批评史上许多明显的错误都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在读,你就是你所读的书的最后评判者,其价值如何就由你定。这道理同样适用于我向你推荐的书。我们各人的口味不可能完全一样,只是大致相同而已。因此,如果认为合我口味的书也一定合你的口味,那是毫无根据的。不过,我读了这些书后,觉得心里充实了许多,要是没读的话,恐怕我就不是今天的我了。所以我对你说,如果你或者别人看了我在这里写的,于是便去读我推荐的书而读不下去的话,那就把它放下。既然它不能使你觉得是一种享受,那它对你就毫无用处。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义务,一定要读诗歌、小说或者任何纯文学作品。他只是为了一种乐趣才去读这些东西的。谁又能要求,使某人觉得有趣的东西,别人也一定要觉得有趣?”(《毛姆读书随笔》,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5页)
古人虽多为功名而读书,但也有明白人反对这样的读书态度。清人陆世仪《思辨录》云:“读书不绝干禄念头,终无得处,亦终无乐处。”
林语堂反对为了功利读书。他说:“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读书向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他还反对为增长学识而读书,极力主张为兴趣读书,他说:“一个人读书并不是为了增长学识的,因为他如果一想起要增长学识,那么所有的读书的乐趣都完全失败了。”
读书的境界
三、陶然忘机:理想的读书境界
今人读书,最害怕经典,很难读进去,就是不容易接受。在与学生和读者的交流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原因何在呢?经典本身思想深刻、叙事宏大,不太能够轻易进入,是客观原因;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社会的现代传媒造就了大量的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读物,使人们习惯于阅读即时、消闲、浅显的读物,不再适应思想深邃、史诗般的叙事的作品;再加上青年人阅历有限等等原因,造成了阅读经典的障碍。这是一个很难破解的怪圈。越是难于接受经典,就越难培养高水平的阅读能力和习惯。而越是阅读水平低,也就越畏惧经典,当然就更难于进入自由的阅读境界。打破这个怪圈,没有其他途径,关键还在于读者个人的努力。要克服习惯于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阅读心理和阅读方式,选择与自己兴趣相近的经典读物阅读。开始进入也许是强迫的,因此也是痛苦的。但是因为所有的经典之作不仅在于它的内涵,其表达与表现也是经典的。美国著名作家艾略特说过:“当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经典诗人的时候,他所用竭的就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了,而是他那个时代的语言;在他的笔下,那个时代的语言将达到完美的程度。”所以,我们相信经典的语言艺术也是极为优秀,因而也是有其吸引力的。在最初的强迫阅读之后,一定会带来阅读的愉悦。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经典阅读量之后,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就会有相应的提高,我们也就有了与经典对话的资格,也就容易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