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7.3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全面细致讲述提问的理论书、工具书、指导书。《提问的艺术》从思维方式的转变、问题思维的建立讲起,分析了各种提问技巧的效果,叙述了运用各种提问手段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也讲到了提问必须注意的禁忌分寸,另外还有一些趣味的提问方法。行文涉及了采访、营销、咨询、教育、交际、家庭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将带给阅读的人更真切的感受和体验。
阅读《提问的艺术》这本书,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提问的知识,学习提问的沟通技巧,从而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而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学习提问,训练思考能力,促进个人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提升个人的生命质量。
|
關於作者: |
李劲,生活写实作者,同时也是一个分析狂,对生活中每一件事情,都喜欢仔细分析一番,探求背后的奥秘。特别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对生活中的各种尴尬事情,总是怀抱别样的心情和理解。热衷于心理学与口才演讲方面的学习和探索,爱好阅读和写作,所写的每一个字,都志在让人获得信心、勇气和尊严。
|
目錄:
|
第1章 领悟提问心法,开启问题大门
1. 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是你的不幸!
2. 主动意识--会问,才会有机会!
3. 简单意识--要是没头绪,就直接问吧!
4. 淘金意识--去问,淘出思想里的金子!
5. 质疑意识--向苏格拉底学习提问!
6. 批判意识--让我们戴上批判的眼镜!
第2章 如何问,对方才愿意回答
1. 表达同情:给予对方更多的理解
2. 激发兴趣:引起对方的关注
3. 拉近距离:问寒问暖缔造良好关系
4. 营造氛围:促使对方答应你的要求
5. 给出解释: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6. 学会倾听:把表演机会送给别人
第3章 问什么,对方才愿意深入交谈
1. 基于行为的问题:刺激对方表达自我的欲望
2. 引起话题的问题:搭建无尴尬沟通的桥梁
3. 充满惊奇的问题:激发对方强烈的好奇心
4. 引发互动的问题:让彼此的关系更融洽
5. 提供选择的问题:巧妙控制对方的行动
6. 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对方进入你的需要
第4章 把握六个分寸,控制一场对话
1. 注意提问的恰当性,不随便乱问别人
2. 注意提问的有效性,不说无意义的废话
3. 注意提问的正面性,不问负面的问题
4. 注意提问的连贯性,不问突兀的问题
5. 注意提问的微妙性,不问非此即彼的问题
6. 注意提问的主动性,不急着回答别人的问题
第5章 学会五个技巧,问出对方的真心话
1. 连续提问:撼动对方的心理防线
2. 反复提问:寻找对方的话语破绽
3. 刺激提问:捕捉对方的异常反应
4. 突发提问:让人在无意间吐露真相
5. 单刀直入:挖出对方的深层渴望
第6章 出奇制胜的几种另类提问法
1.拐弯抹角:找个人帮你问
2.问题干扰:问得对方心生疑虑
3.尖锐提问:探求深层的信息
4.巧妙反问:重掌谈话主权
第7章 解决疑难问题的提问小窍门
1. 用提问代替批评,让人主动认错
2. 用对方的话来问,让人自行寻求答案
3. 反复催问对方,获取想要的结果
4. 讨好加激发,让人接受你的问题
5. 变消极为积极,让人思考解决方案
6. 问问别人怎么做,主动向人请教
第8章 获得满意答案的提问小窍门
1. 怎样问才能获取更丰富的信息?
2. 怎样才能问得更清楚一些?
3. 怎样问才能获得更生动的信息?
4. 怎样才能问出有深度的答案?
5. 怎样问才能让对方多说一些?
6. 怎样问才能获得不同的答案?
第9章 五个经典问题,问完别人问自己
1."你的重点在哪里?" --清楚地问出问题
2."你能与众不同吗?" --去做不一样的事
3."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做事的意愿
4."可以做得更好吗?" --做出最大的努力
5."有什么好处呢?" --引发积极的动机
结束语:你会问问题吗?
|
內容試閱:
|
拉近距离:问寒问暖缔造良好关系
你向某人索取某物,只有一种可能他们会拒绝你,那就是你不够热心和友好。若一个人对你有好感,他就很可能给予你一些帮助,哪怕不能,他也会给予你一些指点。通常来说,你要是和某个人相处得很好,他将很难拒绝你。这就是关系好的益处。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缔造好关系的提问技巧。
缔造良好关系的关键,在于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其实方法很简单。不知道你会不会寒暄?也就是问寒问暖。实际上,这就是极好的表示关心、拉近距离的方法。如果你懂得与人寒暄,那么建立良好关系便很简单。在寒暄的过程中,关切之情,油然而生。当然,有些人讨厌与人寒暄,认为那说得都是废话,没有意义。这样的看法是不对的。
与人交谈,若你想融洽彼此的关系,那么就不要拒绝寒暄,也不要讨厌说废话。现在有不少的人做事目的性很强,说话也有同样的表现,谈话一开始,就直接奔着目标去。这种目的性极强的谈话方式,不是不好,只是它透着浓重的功利色彩,很容易让人产生反感的情绪。
在一次非正式聚会中,有位作家遇到了两名大学毕业生。其中一位大学生很认真地向作家介绍自己:“您好,我叫××,今年刚从××大学毕业,现在正在找工作。”作家愣住了,赶忙接话说:“是吗?那要加油啊,祝你早日找到满意的工作。”
很明显,这名大学生说话方式有问题。要知道,作家和他根本不熟,在对他的背景、个性以及特长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他传达给作家一个自己正在找工作的信息,这根本就是一种无效信息,对他找工作起不到任何作用。
相反,另一个大学生的交谈方式,就非常值得赞赏。他见到作家,很高兴,走上前去打招呼,问了一个看似废话的问题:“您好,先生,听说您是一名作家?”作家谦虚地说道:“哦,哪算得上作家,只是随便写写而已。”这大学生笑着说:“我也是,平时也会写点东西,不过我更喜欢画画,我是一名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
就这样,二人很自然地聊起了写作和画画的话题。两个人聊得很开心,大学生很自然地提到了找工作的事,作家很愉快地表示,自己很愿意引荐他认识在美术馆和画廊工作的朋友。
这就是寒暄之妙,其妙在自然。须知,拉近人的心理距离,最要紧的莫过于把握自然而然的节奏。看似废话的闲聊和寒暄,就有自然而然的力量。在我国,最常见的寒暄用语就是“你吃饭了吗?”想想,这样的问句有什么意思呢?基本上没什么意思。但人们每天都挂在嘴边,问得自然而然。而当你听到对方问这句的话,你会有被关心的感觉。
尽管这些寒暄语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内容,但它却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它能使见面时的气氛变得融洽、活跃,增加人们之间的亲切感,从而促进彼此间的友谊与合作。正如一位人际关系专家所说:“寒暄是人际交往的起点。”
在不同的场合,应该使用不同的寒暄语,这样的寒暄才算得体,才能起到润滑人际关系的效果。下面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寒暄用语及其应用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问候式。最典型的问候方法就是问好,比如“你好吗?”“你们好吗?”“大家好吗?”等,这些是人际交往中用得最多的一种问候语。这种寒暄的好处在于,交际双方都很热情有礼,话也说得比较得体,体现了一种亲和友善的关系,对于密切双方关系、增进彼此的友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诸如“你这是上哪去啊?”“吃过饭了吗”之类的问法,这类问题虽然表面上是疑问句,但并不表示提问,而是交际双方见面时的一种问候,主要适用于熟识的人之间。
(2)攀认式。这个寒暄,简单地说,就是问双方共同或相似的地方,以达到拉近双方关系的目的。与陌生人交往时,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双方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共同点或相似点,比如“同乡”“同龄”“共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经历”等,这些都是拉近双方关系的契机。比如:“你是哪里人啊?啊,上海人,上海人好啊,我也算半个上海人。我在上海读了4年书,上海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
(3)夸赞式。这种寒暄的好处在于,可以融洽和活跃交谈气氛,使人得到心理满足。比如:“哎呀,你这头发在哪里做的?好漂亮啊!”在赞美之前,加上一个恰当的问句,赞美效果会成倍递增。于是对方开心了,而且话题也有了,接下来的交谈自然就顺畅多了。
(4)描述式。针对某种具体的交际场景而发出的寒暄。比如对方正在做什么事、刚刚做完什么事或马上要做什么事,都可以成为寒暄的话题。例如:“哟,最近这么忙啊,刚下班呢?”“买了这么多菜!今晚要亲自下厨啊?”
(5)言他式。交际双方见面以后,以彼此本身以外的事物作为寒暄话题。例如:“今天听天气预报了吗?预报说今天的温度高达38摄氏度呢!”“嗯,这天儿可真叫热啊!”简单的两句话,可以迅速拉近双方的关系,沟通双方的情感。
以上就是几种常见的寒暄方法,别看简单,却十分有效。你可以根据场景选用。最后要提醒你注意的是,在问寒问暖的过程中,要把握三点要求:第一,一定要自然。这点可以参看上面的大学生案例。第二,一定要建立认同感。也就是要问对方感兴趣的事情。第三,保持亲和的态度,表达热情,调谐气氛。
用问题表达亲近之意
“你们好吗?”这是明星出场的时候,必定要喊的台词。喊了一次又一次,从来没有哪个明星觉得这样的喊法是老套的,而下面的观众同样也不觉得老套。没错,类似这样的寒暄式问候,真的很废话,但是它就是有效的。善于提问者不会挖空心思去抠字眼,寻死奇怪的问句,只要有效的,即便是再老套的问句,也不会拒绝使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