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7.4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HK$
143.4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編輯推薦:
这是一本教你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求生存的书,内容精彩,激动人心。奥图尔博士对行为分析以及人性内涵的理解十分令人钦佩。——《纽约时报》
本书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行为分析,预测人的行为,推断出人的意图,识破人的心机,并作出恰当的应对。
本书的作者奥图尔博士,在FBI行为分析部(BAU)任职14年,是名副其实的FBI行为分析第一人。
本书提供了几十例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情境案例,帮你评估和降低社交风险,从而让你的生活更加安全。
本书设置了“风险评估能力”和“危险识别能力”等测试题,帮你评估自身的危险识别和行为分析能力。
When the dangers coming,Will you become a victim?
离你最近的人可能是你最不了解的人!
★一个新朋友问了你很多奇怪问题,几天后他又单独约你,你该答应吗?
★让你搭便车的是位朴实的大叔,可是一转方向盘他就变成了变态的恶魔。
★你看到的只是木讷文静的快递员,可打开门后你才看见他手里的匕首。
★深夜,一辆虚掩车门的轿车停在你家楼下,你会走上去打开车门吗?
內容簡介:
你知道吗?你最不了解的人,可能就是离你最近的人!而且,与关系亲近的人相比,陌生人构成的威胁要小得多!
本书作者在FBI行为分析部(BAU)任职14年,堪称“FBI行为分析第一人”,在处理各种极端案件的过程中,他发现人们内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致命盲点”,以至于对生活中潜在的危险视而不见。
他还发现行为分析学可以规避心理盲点,其关键点就是通过解读人们的行为洞悉他们的个性特点,一旦掌握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就很容易准确推断出他在既定环境中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本书还提供了几十例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案例,帮你评估和降低社交风险,从而让你的生活更加安全 。
關於作者:
玛丽·艾伦·奥图尔(Mary Ellen O’Toole)行为分析专家,曾为FBI行为分析部(BAU)工作14年,主攻观察及分析犯罪行为,见识种种残酷事件,深谙各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作为FBI行为分析第一人,奥图尔博士曾经为世界各地的执法机关提供建议和咨询,帮助他们侦破最暴力、最复杂的案宗。
退休后,奥图尔博士致力于将专业的行为分析和应对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与畅销书作家艾丽莎?鲍曼合著《FBI行为分析学》,该书一上市就登上美国Amazon畅销书排行榜。
目錄 :
第一章 在危险面前你是不是羔羊?
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判断他人的能力,虚假的安全感让他们所托非人,这些人也许是骗子、恋童癖、连环强奸犯、杀人犯、跟踪狂、家暴狂或精神变态。他们也许躲在黑车里,也许藏在回家的路上,他甚至已经离你很近。
你真的那么相信直觉吗?
请不要将没有发现危险视作安全
行为识别术能让你远离危险
测一测:在危险面前你是不是羔羊?
情境案例l:征婚广告是否有诚意
情境案例2:从言谈举止中鉴别暴力分子
情境案例3:让孩子留宿的风险分析
情境案例4:让陌生人进入房间的风险评估
情境案例5:出租车安全系数分析
情境案例6:“受害者”真实性分析
情境案例7:如何应付“网络跟踪狂”
第二章 直觉可靠还是理智可信?
在极端危险的情形中,人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和恐惧,这种时候情绪和感觉比在放松时更不可靠。基于“行为识别术”,不管你遇到的情形是安全的,还是潜藏着某些看不到的或无法预料的威胁,你都会知道自己不能掉以轻心。
好运气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相信理智还是相信直觉?
训练能让习惯成为本能
决策不能依靠直觉或者本能
第三章 个性特征决定行为模式
个性就像人的马达,驱使人们做出各种决定和选择。个性主导着你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他人的态度,也主导着你对别人怎么看你所持的态度;个性还影响着你的行为,你对周围环境做出的反应,以及你和其他人打交道的方式。
基于情势的逻辑推理
个性特征决定行为模式
关于个性的6大误区
误区l:成年人的个性会发生显著变化
误区2:人可以将自己的个性挡在门外
误区3:有些人具有双重人格
误区4:沉默寡言的人没个性
误区5:心境障碍比人格障碍更令人担忧
误区6:人可以拥有好个性
第四章 精神变态的行为逻辑
犯罪分子看起来可能和普通人无异,在别人的印象中,他们甚至可能平易近人,讨人喜欢,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有威胁。是什么误导了我们?我从哪里才能看得出,谁才是是真正的精神变态?
你不可不知的印象操控术
是什么误导了我们?
精神变态者的特征
关于精神变态的十四种误区
误区l:人只有精神变态和非精神变态之分,非此即彼
误区2:“反社会者”和“精神变态者”可以通用
误区3:精神变态者就是精神病患者
误区4:精神变态者是非不分
误区5:脑瘤或脑外伤会把一个守法公民变成精神变态者
误区6:大部分精神变态者童年时期都遭受过虐待
误区7:精神变态者也会有爱
误区8:大部分精神变态者都很暴力
误区9:白领中不会有精神变态者
误区l0:精神变态者比普通人要聪明?
误区ll:他残暴是因为他太冲动了
误区l2:母性的本能是保护孩子
误区l3:所有的陌生人都很危险
误区l4:危险的人看起来都很可怕
第五章 行为识别的盲点
我们一生中也许都曾经历过“闪光球综合征”。新工作、新房子、新车子,一个个看上去闪光发亮,就像闪光球,我们急于得到这些闪光球,所以就把深入的风险评估忘在了脑后。
从一起离奇的少女失踪案说起
“闪光球综合征”——高估利益低估风险
致命盲点就藏在你的身边
为什么我们对潜在风险视而不见?
合理解释无法隐藏潜在的危机
电影神探救不了你的命
细节l:一件阿玛尼西装
细节2:一个干净整洁的客厅,墙上没有挂照片
细节3:一间装饰有各种奖章、学历和奖品的办公室
细节4:一个双臂交叉抱在胸前的女人
细节5:一个说话时目光游离不定的男人
细节6:她的书架上摆满了关于精神变态、连环杀手及性犯罪方面的书籍
第六章 如何评估和降低社交风险
很多人说到安全和规避问题时,往往只关心自己会不会受到伤害,而实际上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处于不断变化中。某些因素可以即刻将低风险或者中等风险转变成高风险。
不要让回家的路充满危险
风险评估训练
测验:风险评估能力
多一个心眼, 多一份安全
情境案例l:女儿的车子在外地抛锚
情境案例2:可不可以去酒吧?
情境案例3:遭遇校园小混混
情境案例4:遇到闹心的女邻居
情境案例5:小区连续遭窃
情境案例6:遇到极端情况
第七章 如何获取关键信息
信息资源的对称,是现代商业决策的关键因素。因为只有了解对手,你才能随机应变见招拆招。而获取关键信息资源的手段,就是询问和倾听。
法庭上的表演家
提问的技巧
做好充分的准备
5分钟就能搞定你想要的
如何提出更有效的问题
问询的时候最忌讳什么?
测验:你是否善于倾听
倾听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如何捕捉对方的言外之意
如何识别被询问者的破绽
如何应对欺骗
如何同未成年人沟通
第八章 如何识别变态行为
我们大部分人对陌生人会有本能的恐惧和戒备心理,但陌生人并不是我们生活中唯一的危险来源。其实,与关系亲近的人相比,陌生人构成的威胁要低得多。越亲密,越危险
越亲密,越危险
变态行为背后的人格特征
问题l:冲动是魔鬼
问题2:愤怒的困境
问题3:危险的自恋狂
问题4:冷漠的杀伤力
问题5:斤斤计较的破坏性
精神变态者的潜在危险
注意那些熟悉的陌生人
每个人都有五张面孔
面貌l:公众自我
面貌2:职业自我
面貌3:个人自我
面貌4:隐私自我
面貌5:秘密自我
第九章 如何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在做决定的时候,记得思考你所做决定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潜在的消极影响,你的目光要放得长远一些,比如想到一星期后、半年后、一年后或者三年后的影响。
谨慎是训练出来的
情境案例l:雇佣小时工
情境案例2:团队旅行
情境案例3:让孩子接纳新男友
情境案例4:陌生人来敲门
情境案例5:女儿的男朋友是个施虐狂
情境案例6:遇上问题员工
情境案例7:给广大房主的额外建议
情境案例8:健身房里遇色狼
情境案例9:儿子遭遇性变态
第十章 别让自己成为他人的目标
自卑、缺乏安全感、孤独、悲伤、恐惧等脆弱的情感会让你放松戒备,从而成为犯罪分子眼中的“软柿子”。
不要被别人盯上
不要成为别人眼里的“软柿子”
做自己生活的真正主宰
內容試閱 :
关于个性的6大误区
关于如何解读他人行为,了解他人个性,本书稍后会有更加详细的论述。但是现在,我想先说一说人们对个性的一些错误看法。
误区l:成年人的个性会发生显著变化
100多年前,一个名叫菲尼亚斯·盖吉的铁路工人遭遇了一次严重的事故,一根铁棍刺透他的面颊,穿入了大脑前叶。
幸运的是,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又走过了长达12年的人生历程。但是事故之后他的性格却完全变了,铁棍破坏了他大脑中负责对行为后果进行分析的部分。所以,曾经聪明而又讨人喜欢的盖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冲动、反复无常、对谁都怀有敌意的讨厌鬼。
能够彻底改变人的个性的情况并不多,用铁棍击穿大脑前叶算是其中之一。其他的情况还包括疾病、外伤以及会对大脑同样部位造成影响的药物。
除了这些情况外,大部分成年人的个性并不会有太多改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女人嫁给男人,希望他们会有所改变;男人娶个女人,希望她们会永远不变。所以最后男人女人都必然会失望。”
女人嫁给男人,希望他们会有所改变。这个愿望的不现实之处在于:人的个性大概在80岁之前就已经定型,之后虽然年龄不断增长,但个性却不会有太大改变,所以他现在的个性基本上会一直陪你到老。
个性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活跃而又充满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的个性是由先天遗传(即天性)加后天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形成的。后者通常被称之为这个等式中的教养部分。能够反映一个人个性特点的迹象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然后个性会继续发展和进化,直至固定成型。而在定型之后个性还有没有变化的可能,就值得怀疑和研究了。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人员把20世纪60年代老师们对2400名小学生的个性评价记录与40年后对同一批人进行的采访录像进行了对比。结果他们发现,这些人在童年时期的许多个性特质都保留了下来,而且还影响着他们成年以后的行为方式。比如,童年时期口头表达能力强(定义为说话滔滔不绝,非常健谈)的人往往口齿伶俐,反映了很高程度的智力水平,成年之后大多才华横溢,偏爱从事脑力型的工作;而童年时期口头表达能力不强的人,面对障碍和挫折时习惯选择放弃,成年以后在为人处世方面会比较笨拙。
个性一旦成型,出现重大改变的可能性就很低了。如果一个人在30岁时表现出冷漠的个性特质,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一辈子都冷漠;如果你身边有比较自我的成年朋友,那么这个朋友很可能一辈子都会以自我为中心。
的确,我们可以沟通和妥协,人们也能成功改变自己某些特定的行为模式。例如,人们能够成功戒烟,能够克服恐高症或恐狗症。但这些都不是固定的个性特质。他们只是患上了恐惧症,或者是对某些东西上瘾,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治疗——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复原的。
成年人身上诸如外向和内向这样的个性特质是不容易改变的,或者说不容易出现重大的改变。所以如果和你结婚的这个人性格内敛、安静、低调、不善交际,那么你就不要指望能把他(她)改造成一个活跃又好动的交际达人。同样,如果一个人很难相处,对任何事都吹毛求疵,对他人也漠不关心,那么这种人要想变得平易近人、乐善好施、乐观积极也是不太
可能的。如果你的配偶对生活消极低落,哪怕全世界所有美好的事情都发生在他(她)的身上也无济于事,同时性格冷淡、多疑、不近人情,那么你今后的生活很可能会充满巨大的挫折与伤害,或者最终会以离婚结束。
所以我们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对方的个性,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永远无法钻进别人的脑袋,但我们可以观察别人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表现,假以时日,我们便能对他们的性格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关键是要寻找对方的行为模式。你对一个人观察得越多,了解也越深。我们每个人偶尔都可能会做出一些自私或奇怪的举动,有些甚至完全违背了我们的性格。举例来说,本质上,你是一个平静而随和的人,但当你疲惫的时候就很容易发怒。如果别人观察到的只是你疲惫时刻的举动,就可能产生你这个人脾气暴躁的错误印象。可是如果这个人持续观察了你在许多不同情境下的举动,他(她)就能对你的个性得出一个更加准确的判断。
误区2:人可以将自己的个性挡在门外
主管们经常要求员工们收起他们的个性,不带任何抵触或异议地走进——比如,会议室。人真的可以把个性挡在门外吗?实际上员工们根本做不到这一点,除非你把他们的身体拒之门外。个性决定为人!它影响着人的交流和交际,影响着人对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和评价自己的看法。个性令每个人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个体。一个冲动易怒的员工不会因为从一个房间走进另一个房间就改变了性格。个性是固定不变的。
要想避免会议不被某个总爱惹是生非的员工干扰,方法只有两个:一、不要邀请这个人参加会议;二、干脆别雇用这样的员工。
误区3:有些人具有双重人格
在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中篇小说《化身博士》中,杰基尔医生在服药之后,就显露出他人性中恶的一面,渐渐变成了狂躁不安、暴力成性的海德先生。现实生活中,似乎有许多人相信,即使没有那充满魔力的药水,人也有可能会出现这种天差地别的个性转变。所以,当某些人偶尔做了非常恶劣的事情,他们的朋友、亲戚和爱人们就可能会说“我从没见过他这样”或者“他一定受了什么刺激”。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被丈夫虐待的女人很少会说“从第一眼看到他我就知道,他将来一定会虐待我的”。倘若她们知道这个结果,恐怕就不会和这个男人约会直至最后结婚了。所以当男朋友或丈夫变得粗鲁,女人们通常认为是他们的人格发生了从好到坏的转变。于是她们会说“他已经不是我嫁的那个人了”或“他变了”。
我们必须得承认,正常人偶尔也会闹闹情绪或发发脾气,当人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时,也会做出异于平常的举动,某些疾病会破坏人类大脑中负责判断是非的部分,从而导致人的行为失常。
但这些情况不是我在此要讨论的对象。我要说的是绝对正常的普通人。这些人身上天生就有暴力的倾向,只是没有被人察觉、识别或者进行正确的解读而已。如果是这样,通常会出现下列一种或两种情况:
1.本性危险、粗鲁和凶恶的人却经常表现得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且与人为善。比如,有暴力倾向、易怒、攻击性很强的人并不会一天到晚都表现出让人不敢靠近的样子。他们的亲人、同事和朋友往往只看到他们的优点,而忽视了他们的缺点或者某些他们也不理解的地方。女人在和一个本质上很粗鲁的男人约会时,最初可能会忽略他的嫉妒和多疑,甚至可能会做出令自己安慰的解释:“他太爱我了。”而当这种嫉妒发展成身体上的虐待,她又错误地认为是对方变了心。
2.危险人物很可能非常善于操纵人们对他们的印象和隐藏自己个性中会令人警觉的方面。以家庭暴力为例,有施虐倾向的丈夫在恋爱之初会表现得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一旦他知道自己已经把女人骗到手了,渐渐地,就会露出他的本来面目了。
印象操纵或许正是加拿大皇家空军罗素·威廉姆斯上校能够逃过侦查并逍遥法外多年的一个原因。他被控88项罪行,其中包括两项一级谋杀。
这些罪行前后发生在数年时间内。从刚开始的窥阴癖发展到入室盗窃女性内衣裤,并在女性床上手淫。然后,发展到入室性侵害,最后发展到强奸、谋杀。他的罪行极其恶劣,令人发指,但威廉姆斯非常善于伪装自己,他看上去和正常人无异,所以长久以来一直没有人怀疑他会和这些罪行有关系。他过着双重的人生。他一面是个备受尊敬的空军指挥官,而另一面则是个性变态和强奸犯。
误区4:沉默寡言的人没个性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别人这样形容某些人:“他这个人没个性。”或“她这个人的个性为零。”除非他们形容的这个人已经不在人世,否则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个性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其实人们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这个人很腼腆、沉默、内向、不善交际。
人们通常容易犯的另一个错误,是把腼腆要么与危险联系在一起,要么与老实(无害)联系在一起。例如,他们可能会认为,腼腆内向的人大都不善与人交际,所以看上去一定非常怪异,让人恐惧不安。或者,他们可能会认为,沉默寡言的人大都很感性、敦厚,所以是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的。然而个性的开朗或沉默与这个人是不是危险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都有可能做出非常危险的事情。
误区5:心境障碍比人格障碍更令人担忧
在写作本书时,恰逢一位好菜坞明星被媒体炒得火热。在一则报道中,媒体评论说“所幸这位明星没有患上躁郁症,而似乎只是普通的人格障碍”。
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可能并不清楚,心境障碍,比如躁郁症,是可以通过药物和各种疗法成功治愈的。而许多人格障碍通过标准疗法治愈的成功率就相对低很多,而且某些类型的人格障碍比大部分心境障碍都要更加棘手。尽管有些人格障碍可能会对标准疗法产生积极反应,但另一些则不然。
误区6:人可以拥有好个性
每当我听到有人说某某某是个好人时,心里就不禁暗想:“这也太笼统了。”因为它没有告诉我任何与这个人性格有关的信息。这只是一种礼貌的敷衍,对我们了解一个人的个性没有丝毫帮助。如果一个人以“好”来描述另一个人,只能说明这个描述者为人处世比较谨慎,他不愿说人长短,以免被人指责太主观。当然,他可能并不太了解这个人或者他担心自己的话会传到对方的耳朵里。我们不能单纯地用好坏来划分人。人的个性复杂而又活跃,不是简单的一个字就可以概括的。当我问某人怎么样时,我想知道他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他的世界观,他对自我的认识,以及他对别人对他的看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