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HK$
244.2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HK$
177.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HK$
61.6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HK$
221.8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3.7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4.6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編輯推薦:
★ 斯坦福大学价值9000美元的一堂课
“设计思考”在全球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新加坡政府每年花百万台币送官员去美国学设计思考;韩国三星甚至早在数年前于IDEO总部旁租了一间项目办公室,直捣黄龙来学其精髓;中国政府也将在传媒大学开设中国第一所设计思考学院……
★ “设计思考”是一套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用过去不知道的方法思考问题
★ 四位作者运用“设计思考”取得成功,她们的真实案例能给年轻人更多的启发。
★ 本书一上市就登上台湾“金石堂”排行榜前10名
★ 本书的出版,将掀起“设计思考”课程在中国大陆的思维风暴。
內容簡介:
一堂要价高达九千美元、由顶尖名校斯坦福大学所开设的“设计思考”课程,为什么只用短短三天,就能够让无数人重拾梦想的力量?因为,“设计思考”将教你如何活用“设计师的逻辑”,以最有系统、最有效率、最有创意的方式来解决人生的所有大小难题。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的百科全书,而是开启人生无限可能的黄金钥匙。
我该和其他人一样选择一份最现实的工作吗?
我要如何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简历?
我是否该追随梦想,开创自己的事业?
面对任何关卡,你都要像“设计师”一样,先让自己跳脱舒适圈,以“动手”取代“动脑”,在最矛盾的地方找出最重要的解决关键,如此一来,也才能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选项。
關於作者:
黄菁媺 黄稚晏 李亭仪 施欣妤
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设计思考”课程,是斯坦福大学每年最难选的课程。台湾大学引进了这堂课,改变了四个年轻人的轨迹。为了分享这种震撼,她们创立台湾第一个设计思考的教育组织——台湾大学不一样思考社(NTUd.thinking Club),决心推广这种思考方式,帮助更多的人。
他们的社团刚一成立就成为台湾大学最红社团,她们举办横跨学术、企业、政府单位的教育课程,合作单位包括台大、“政大”、“清大”、台湾创意设计中心等,进而引发了一场风靡全台湾的思维革命。
未来他们也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都能运用“设计思考”来拓展未来!
目錄 :
推荐序
第一章设计思考:解决问题的百宝箱
改变人生的设计思考
设计思考不只是把东西变漂亮
生活不需要设计,需要态度
一堂价值九千美元的课
设计思考初体验:学会从“人”出发
拨云见日,矛盾之处必有问题
天马行空的头脑风暴,没有“不可能”!
第二章从“人”身上找灵感
“人”来“人”去的,到底在讲什么?
设计思考因为你而独特
别让有色眼镜挡住眼前的风景
把自己收起来,用好奇心看世界
换双眼睛就是全新的世界,世界的样貌由你决定!
第一步:知道自己有偏见
关掉大脑的解读功能,看见最初的世界
不要预设“你知道他想讲什么”的立场
以“他”为中心:世界不是围绕着“我”转
第三章遇到问题,别急着找解决方案
人生面临的问题,多半不是选择题
“Need is a verb”的魔力
用“动词”思考
常问自己:What?Why?How?
What?Why?How?帮助你把每一步想清楚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当自己的面试官
TIP3 How Might We (HMW)statement——解决难题的好工具
第四章掌握同理心,让你四海之内皆兄弟
认识世界最好的方式
一样米养千万种人,观看他人精彩的人生经验
拿掉“价值观”的眼睛
让每个朋友都成为你的一面镜子
第五章让创意大口呼吸
如何变得更有创意
可以没有创意,但你一定要有“创意自信”
每个人都有价值百万的点子
什么叫做创意自信
打开尘封已久的创意之门
第六章丢光了脸,创新就不远了
从小到大我们都害怕挨骂
感谢“成本控制家”
在粗糙和完美中取得平衡——速做和测试
速做与测试:具体化想法与得到回馈的过程
爱情、工作也可以试试水温
使用小贴士,让生活与设计思考都更便利
便利贴与设计思考完美结合
TIP4速做与测试有三大主要目的
第七章培养创业家的勇气
站上台,你才是个“咖”
速度是一切,迅速创造体验、收集回馈
要坚持,也要懂得变通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完成比完美好
第八章 实现梦想的养分
坚持你所爱
找到一件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比读什么大学都重要
不要小看细节!它决定你能走多远
梦想家绝不孤单,别把梦想想得太难
勇敢是需要练习的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台大医学系
第九章跳出选择题人生
追求梦想的四个阶段
多少钱能买走你的梦想?
如果因为薪水而放弃自己的梦想,是很可惜的!
除了热情,更要耐着性子等待对的时机
别人羡慕你的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好吗?你快乐吗?
“七个为什么”找回初衷
创造自己的选项,跳出选择题人生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设计思考:解决问题的百宝箱
忽略设计的人同时也忽略了人。
People ignore design ignores people.
——Frank Chimero(著名设计师)
改变人生的设计思考
“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是一个近几年才被创造出来的名词,作为一个从小对于任何事情都需要知道“正确答案”的中国学生,我们不难想象你拿起这本书时,第一个想问的问题一定会是:设计思考是什么?
这问题的标准答案是:用设计师的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听起来有点无聊,甚至有点“关我屁事”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那个只会标准答案的人(例如全校第一名的那个人)总会被其他人讨厌。但如果你认真地去了解设计思考的本质,就像主动去认识“那个全校第一名的人”,你会发现他其实有许多优点值得你学习,他再也不会只是“那个全校第一名的人”,而有可能成为“我的朋友”。
一开始就跟大家说了标准答案,其实是要告诉你:接下来不会再有标准答案了!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许多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问题。从每天早上几点起床、穿什么衣服,到大学应该念什么系、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是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问题,需要被解决。而设计思考,就是一个可以解决人的问题的有效方法,所以它对于每个“有问题需要被解决”的人来说都是有用的,能帮助人系统地、快速地、简单地解决问题。
从2010年9月接触到设计思考,这个简单的概念为我们的人生带来了重大的成长与影响,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上产生了新的视角,因此,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把这些发现与感动传达给各位,让大家知道如何运用设计思考,让生命变得更美好!
思考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将带着大家从认识我的朋友“设计思考”开始。
设计思考不只是把东西变漂亮
虽然设计思考听起来像是一种“把东西变漂亮”的方法,似乎只有学艺术或学设计的人才需要知道。但事实上,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小孩子或是银发族,所有人都跟设计思考息息相关,只是我们过去没有察觉到自己在运用设计思考而已。
设计思考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让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用过去不知道的方法来思考问题,无论是在课业规划、人际关系,甚至是决定自己未来该做什么,几乎所有你想象得到的问题,都可以运用设计思考帮助你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案。
设计思考同时也是一个理念。当你把设计思考的理念贯彻于日常生活之中,它就可能变成一种改变人生、实现梦想的生活态度。
设计思考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有人的生活都和设计思考息息相关,
它甚至可能变成一种生活态度。
生活不需要设计,需要态度
构成设计思考的几个核心观念,其实不是什么新玩意,也不是遥不可及的高深学问。如果你问设计思考是什么,我们会说它是一个“以人为本”、“拥抱创意”,以及“动手思考”的态度。
“以人为本”的态度会让你更了解自己、了解别人,让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也让你看见自己能为身边的人带来什么价值,当然也就让你成为一个更善解人意的朋友,以及一个有自信、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动手思考”让你在错误中学习,也让你有拥抱失败的勇气,及时修正并且找到适当的方法达成目标,让你不再害怕跌倒,学会从失败中学习,使每个下一次更好!“拥抱创意”让你勇于面对内心疯狂的想法,找出生活中源源不绝的点子,生活不再一成不变,也不再局限于现有的选项之中。创意不是艺术家的专利,不是老师或爸妈说了算,你也可以是一个充满创意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你需要认识设计思考的重要原因,这个原因很单纯:因为设计思考真的很好玩!设计思考就像是一个游戏、一趟冒险的旅程,从鼓起勇气踏出第一步开始,你就已经开始学习怎么享受这个过程,并在最后找到改变你人生的宝藏!从过程中一边玩一边学,并渐渐具备“设计思考家”的态度,最后你会发现,并不是设计思考有什么高强的魔力帮你找到方向,而是你会为自己开创出各种可能性。
设计思考并不是维基百科,它无法立刻提供你一个完美的答案,但它能够带领你从“了解”开始,提供一些能够实践的方法,帮助你改变自己,用更好的方式去面对问题。
设计思考强调“以人为本”、“拥抱创意”、“动手思考”,
让你更认识他人和自己。
一堂价值九千美金的课
如果说美国东岸的创新基地是麻省理工学院(MIT),西岸的创新基地无疑就是斯坦福大学,它培育出硅谷无数的创业家,并提供充满影响力的新商业机会。
“设计思考”这门课正是源于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三天的课程,对外收费是一个人九千美金,而且还不包括机票、食宿。
2010年9月,台大将这个斯坦福大学的超人气课程搬到了台湾,并且从一百多位报名者中,征选出30位学员,我们很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接触到“设计思考”以后,发现自己好像踏入了一个不一样的生命旅程。对我们来说,设计思考是串起一连串意外惊奇的开始,同时也是人生中一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美好礼物。
“设计思考”来自美国西岸的斯坦福大学,
它为许多人带来了勇气,
这堂价值九千美金的课是人生中的美好礼物。
设计思考初体验:学会从“人”出发
在“设计思考”第一堂课中,从斯坦福大学邀请来的教练之一布先生,公布了贯穿三天的课程主题——解决银发族的问题,然后告诉大家下午要实地做田野调查,访谈的对象是一群爷爷奶奶们。
从小和爷爷奶奶住的地方有一段距离,也少有和年长者长时间相处的经验,所以对于这个主题难免有些害怕,也不是很了解。然而,在简单的规划访问和分工之后,团队中的Jennifer竟然阴错阳差成为访问的主问人。
第一位受访者是一位外表打扮十分得体的老奶奶。访问一开始,Jennifer抛出了第一个问题:“奶奶,请问您觉得您的生活中有什么问题吗?”
奶奶歪着头想了想,说:“没有吧!现在是我人生最快乐的时候,儿子家住得很近,孙子们很可爱,看到他们我就觉得很幸福,还有上帝陪伴我……一切都很好。”
奶奶说完之后,Jennifer瞬间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才好。
她心想:奶奶的生活没有问题需要被解决,那我们还要做什么呢?四周气氛顿时变得安静,奶奶的脸上也出现了尴尬的微笑。
还好,这时候访问的副手阿J打破了沉默,他试图和奶奶闲聊:“奶奶,那您平常常去儿子家吗?”
就是这个问题,让奶奶的眼中立刻露出了光芒,脸上也出现骄傲的笑容。她从自己的好媳妇、优秀的孙子,谈到和家人的互动方式,再聊到年轻时经历的战乱、白手起家的辛苦等等,很神奇,当阿J问了一个对的问题之后,奶奶就打开了话匣子,宛如遇见多年不见的老友,滔滔不绝地说了一个半小时,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
虽然我们一开始准备的问题几乎都没有派上用场,但也因为奶奶的“脱稿演出”,才能对她有这么深刻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去文化大学进修推广部做访谈,和课堂上的长者们一起上了一堂日文课,又去大安森林公园访问正在公园里散步的银发族,然后来到台大医院、龙山寺捷运站附近的公园,实地观察在那里活动的老人家。
挖掘出使用者的需求是设计思考的第一步。在这个挖掘使用者需求的过程中,会运用到一些像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或是在营销研究、市场调查中的一些技巧,帮助我们更加了解使用者。在设计思考的方法中,与一般的问卷调查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是为了“挖掘”需求,而不是提供使用者一份已经有选项的问卷,来“求证”我们对于使用者需求的假设是对是错。
还记得访问之前,布先生告诉我们:设计思考的第一个步骤是“同理心”,强调所有的设计都应该“从人出发,真正去体验”,观察、体会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如果我们只是假想老人家需要什么,就没有办法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进而解决他们的问题。
在一整天的访问过程中,我们发现银发族们和我们想象的年长者大不相同。每一个长者都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及动人的故事,其中一位长者,还曾经是清朝正白旗的格格呢!我们从来不曾想过这样的人会出现在台湾,而且这位格格就活生生地站在我的眼前。
我们对于爷爷奶奶们也有很多既定的想象,比如说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们或许就会想要减少工作时间,让生活越来越单纯,我却发现有一位爷爷一直渴望创业,期待自己可以活到老工作到老,越活越精彩!
必须“挖掘”使用者的需求,
而非预设选项,用“事实”证明自己对使用者的预测。
拨云见日,矛盾之处必有问题
第二天,讲师告诉大家,接下来的步骤叫做“定义”,也就是当我们获得了许多解决问题的信息、也发现了我们的使用者“银发族”的许多问题后,需要聚焦一到两个问题来解决它。通过这个聚焦的过程,可以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定义”出来。
当下,我们频频点头,觉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当我们回到工作间,看着满墙的便利贴,突然就困惑了起来,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每个爷爷奶奶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人格特质,也有不同的问题,要怎么做判断,哪些是我们想要解决的?哪一些问题是“重要”的呢?实在是令人难以抉择。
“矛盾常常代表着有尚未被满足的需求,也预示着会有洞见出现!”教练之一的亚先生说。
当我们遇到矛盾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思考:为什么会产生矛盾?为什么没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再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可以找到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年长者就算年事已高、体力也不如年轻时健壮,他们还是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进而增加自我价值的机会。但是,当他们主动提供协助的时候,年轻人总是担心他们会过于疲倦或是受伤,因而婉拒了他们的好意。
经过比较分析之后,我们发现这是许多年长者共同的问题。最后,我们终于“定义”出这次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帮助年长者贡献自己的价值?
愈是矛盾之处,
愈有可能隐藏未被发现的问题。
天马行空的头脑风暴,没有“不可能”!
如何帮助年长者贡献出自己的价值?这是个问句,而答案就是接下来的解决方案! 生产解决方案的过程,在设计思考里被称为“创意发想”。
亚先生帮我们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一定要在5分钟内想出超过一百个解决方案。在发想的时候,还要把点子写下或是画在便利贴上,再大声念出来。这样的方式,对于习惯传统制式教育的我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过了15秒都还没有人开始动作。脑海中虽然闪过了几个点子,也迟迟无法下笔……
在一阵鸦雀无声之后,亚先生打破沉默说:“现在,只要任何你想到的点子都可以丢出来,不要考虑执行层面,越疯狂越好!越多越好!”
“一百个点子里面只有一个会是好点子,所以如果你想出来的点子不够好,也完全不用在意。”
“还有,大家都要记得,不要批评别人的点子,任何点子都是好点子。”
就这样,我们努力丢出点子,甚至想出了“年长者阿凡达实境体验”、“年长者弹跳座椅”这些看起来和问题八竿子打不着的解决方案。但是,也因为这些“疯狂”的点子,进而引发出一些很棒的反响,这些又“瞎”又“夸张”的点子,也让大家笑到肚子痛,度过了一个情绪高涨又开心的上午。
最后,我们虽然没有完成一百个点子的目标,但至少在5分钟内酝酿了将近70个点子,也提升了不少自信心!
“创意发想”是设计思考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步骤。
点子一定要越多越好,
因为一百个点子里面只会有一个是好点子。
停止思考,动手去做!
“实作”是最后一天课程。所谓“实作”,就是真的要动手做出一些东西,然后进行测试。
经过教练布先生的讲解之后,我们更进一步知道动手做的过程叫做“速做”,而经由速做做出来的东西,就被称为“原型”。
讲师们准备了像一座小山一样高的原型材料,有各式各样的美术用品、纸箱、绳子等等。我们很快地找到了纸箱、彩色胶带、玻璃纸、彩色笔和板擦,做出了仿真的电视机、机上跑马灯盒及提供视障者使用的按钮遥控器。
通过实做的过程,我们发现即使是原本模糊的点子,也可以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晰。比如说,在制作机上盒的字体时,我们立刻就想到年长者有视力不佳的问题,所以就把字写得很大,选择清晰的字体。
就这样,通过“动手思考”,让我们学会了从做中学、从做中发现问题,进而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动手”代替“动脑”。
让你的“创意自信”出来透个气吧!
在三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从“了解使用者”开始,接着经过整理和分类,“定义”出使用者真正的需求,再针对这样的需求进行一连串的“创意发想”,最后通过“速做原型”和“测试”再度和使用者沟通,这就是“设计思考”的过程。
设计思考的工作坊,严格来说就像是一场游戏。在这场游戏中,我们必须设法到外面找陌生人聊天,体验混乱的创意发想与原型制作的过程。虽然每一个小组最后都能设计出东西,并且这些设计难免是粗糙、不实际的,能够学到的技巧有限,也无法让所有学员立刻摇身一变成为厉害的设计思考家。不过,这个课程带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重新认识了“以人为本”这四个字。
“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地在设计思考课程中重复出现,一开始我们从“人”身上找灵感,到最后要与使用者做测试,整个过程都围绕着“人”。“人”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元素,任何的产品服务都不是从自己的想象出发,而是从了解使用者出发,实地去接触、观察、体会使用者的处境。
除了重新认识“人”之外,这三天的课程,也把我们推出了舒适圈,迫使我们持续地以实际的行动代替脑海中的空想:“不要假设你知道问题是什么,先去了解你的使用者”、“不要七嘴八舌地解释半天,直接用原型做出来告诉我!”这些准则,已经不只是当你得设计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时候才会用到,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行动至上!
此外,经过设计思考课程的洗礼,我发现自己其实是有很多“潜能”的。我们心里都有许多隐藏的“创意”,只是缺少一点让创意出来透气的“创意自信”。创意或是创新并不是一件天马行空的事情,而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设计思考也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选择题时,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把“尺”,而不是众人心中的那一把“尺”。对于未来的选择,有了更多可能性和机会,勇于踏出“不一样”的第一步,去寻找真正的自我!
设计思考流程包括五步骤:
了解使用者——定义需求——创意发想——速做原型——测试
人生就像减肥,该寻找自己的“最适解”
我们常常会听到大家这样说:
“不知道大学要念什么系。念医科好像不错,因为分数最高,而且爸妈也希望我念医科……”
“我的兴趣……电影或是听音乐,我也不确定。”
“想减肥……那就不要吃淀粉!”
这些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回答,很有趣的是,大家选择专业的理念往往相去不远,兴趣也相似,甚至连行为模式跟减肥方式都很像!但是,真的有那么像吗?别人想要的,也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个性不同、知识经验也不同,理论上应该要有不同的选择才对,为什么很多人的选择如此雷同呢?
以减肥为例,以前我们觉得减肥就是要少吃淀粉,所以就每餐都吃很少淀粉或是不吃淀粉类食物。没错,以目前坊问流行的减肥理论来说,这当然是减肥的方法之一,但是,它真的适合自己吗?每次减肥都失败,会不会就是因为一直在用不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减肥呢?
后来,我们与朋友们实行了一个“美好生活计划”,就是大家运用设计思考的方法帮彼此制定减肥计划。结果发现,因为其中一位朋友天生就喜欢挑战不一样的事物,也喜欢分享,所以每天少吃淀粉,似乎不是适合的减肥方式,而是要用不一样的方式交错着进行,并且不断把成果分享给同学们,才是最适合她的减肥之道。
人生就跟减肥方法一样,不是选择题,更不是大部分人选择了什么,我们就要跟着选择。它也不是一种反射动作,脑袋里突然跳出什么就是什么。
人生是一道申论题,没有正确答案,但却有明确的逻辑和脉络可循。逻辑是依循自己重视的人、事、物以及喜好,根据当下所能拥有的最多信息,作出最适当的选择,但是随着时间的转变,“最适解”也随时在改变,永远没有所谓的“正解”,所以每个人的答案不需要一样,也不应该一样。
“减肥”看似是小事,
却能从中体会如何运用“设计思考”改变人生。
第二章 从“人”身上找灵感
除了看着一个人的外在,更应该看进他的内心。
You must look into other people as well as at them.
——Lord Chesterfield
“人”来“人”去的,到底在讲什么?
设计思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一套从“人”出发、把“人的需求”放在中心,再通过一连串的设计流程,把“需求”变成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果你看不懂以上这一大串文字叙述,说明你是个头脑正常的人,请继续看下去。
“人”一般包含几个意思:
1.有高度智慧和灵性的动物。如:“人是万物之灵”。
2.别人,指自己以外的人。如:“推己及人”、“助人为快乐之本”。
3.每个人。如:“人尽皆知”、“人手一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品格、性情。如:“文如其人”、“他这个人满不错的”。
从这些解释当中,如果概括性地归类,以抽象概念来讲,“人”是一种物种,不只是自己,还有跟我们一样具有相同基因排列的所有生物;“人”也不只是物质、生物上的名词,而是具有抽象意义的,例如个性与态度。
而设计思考的流程中所希望你去了解的“人”,也包含了这三个部分:
一、去了解“人”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背后的动机。简单来说,就是去了解“人”在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为什么这么做、这么说?
二、除了自己以外,还要去了解其他“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拥有所有“人”都具有的共同特质。你的任务就是从看似没有不同的“人”当中,挖掘出他们的不同之处;从那些看似不同的“人”身上,找到他们的相同之处。
三、“人”有想法、有个性、有价值观、有偏见、有喜好,这些无形的特征往往不是光看外表就能发现的,但这些特征却又是构成一个“人”最重要的元素。因此想要了解“人”,得搞清楚这个“人”在想什么?他为什么这么想?
设计思考的核心在于“人”,
一切都得从“人”出发。
设计思考因为你而独特
在大学,所谓的“人文学科”基本上就是在了解“人”。几千年以来,人类对于自己的研究已经发展出各式各样的学科,每个学科都用不同的方法试图去更加了解“人”。政治学着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社会学着重群体内的互动关系,经济学着重人在理性选择时会有的行为,人类学则分成研究人的生理发展以及人的文化发展,文学与艺术试图从人的创作中了解人性,哲学则是用逻辑来解决所有其他学科都没办法解释的关于人的问题……至于大家都拚了命想挤进去的商管学系,其实只是把各学科研究了半天的成果,拿来运用在商业领域而已。
那么,设计思考跟这么多关于人的研究之间,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思考之中想要了解的“人”,其实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也就是说,当你在使用设计思考的方法时,第一步虽然是要了解“人”,但设计思考所提供的方法,是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沿用而来的知识,并不是设计思考本身独有的方法。随着你对于不同学科的了解越来越深,搭配使用设计思考时,看到的东西就会越来越不一样。
举Mei的例子来说,她就读台大国际企业系,系上教的科目有经济、会计、财务、营销等等。在营销研究课里学的是怎么设计问卷、如何进行市场调查、人有哪些购买或面对推销的心理状态与行为等等,然后通过市场调查的结果,创造一个能够吸引消费者注意,进而出手购买的广告或商品。
在这种训练之下,当使用设计思考的方法时,无论你面对什么问题,都会很自然地运用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商管知识来进行解读,而不容易看到社会学领域的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无论你所选读的专业是什么,设计思考都能在你身上发挥独特价值的原因。
设计思考会因为你的专长或背景而变得独特。
别让有色眼镜挡住眼前的风景
设计思考所提供的方法,帮助我们掌握一些从各个学科中发展出来,更了解“人”的诀窍。它不是真理,也不是唯一的方法,而贯穿这些方法最重要的是不要抱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
以自我为中心,就容易忽略别人的存在,觉得自己的意见最正确、觉得自己想讲的话最重要、觉得自己观察到的东西最准确、觉得自己下的判断最精准、觉得自己听见的话最真实、觉得自己的想法最特别……
有些人会把这些“觉得”解释成“有自信”、“有主见”,但实际上,它并不会帮助你发现这个世界真正精彩的事物,并拓展你的视野。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了解一切,那又怎么会看见自己不了解的地方呢?
有自信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懂得如何运用这份自信,就不会让它阻隔你的眼界。
过度自信,总以自己那副眼镜去看世界,就会错过真正美丽的风景。
把自己收起来,用好奇心看世界
在运用设计思考中强调的“了解使用者”阶段,你需要把自己的自信“收”起来。
这代表着你懂得适时将自己的意见丢一旁,停下来听对方讲话。把自己当作三岁小孩,用好奇心去观察世界。对于已知的事物也要装作不懂,多问“为什么”……
很多人拥有强大的同理心,特征十分明显。他们对“人”有无比的好奇心,怀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冲劲;他们与你谈话时,聆听的时间远多过于讲话的时间;他们懂得营造一个适当的谈话节奏,用心地听你说话,而且会记得这些信息,把它们转化成对你的理解;他们善于观察,会注意到大部分人都习以为常的小细节……听起来好像在形容有AI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用同理心看世界,正是用心感受这个世界,而不是用你“认为”的方式来理解世界。
培养同理心,
练习聆听、练习观察、练习理解。
换双眼睛就是全新的世界,世界的样貌由你决定!
设计思考的流程第一步强调:要用同理心去了解你的使用者。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观察他眼中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精彩万分的世界里,能够触发“创意”或“灵感”的事物实在太多了,能够运用的方法也很多。而“设计思考”提供的其中一种方法,就是从别人的生活、故事中找寻创意与灵感。
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法国哲学家普鲁斯特曾说:“通往新发现的唯一且真实的旅程不在于寻找新的风景,而是拥有一双新的眼睛。”或许直到今天为止,你仍以为所谓的创新,就是要去找到过去从来没有人发现的那块新大陆。
发现一个全新的东西当然很值得骄傲,但或许对你我而言,创新的第一步应该从换双新的眼睛开始。
换双新的眼睛,
在旧有的世界里看见新样貌。
第一步:知道自己有偏见
想要换双新的眼睛,第一步得先承认自己有一双旧的眼睛,也就是一双具有偏见的眼睛。有偏见并不是一件坏事,偏见来自于我们的成长过程、文化背景,它是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式,也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一个独特个体的因素。偏见可大可小,大自民族认同、政治倾向等意识形态,小至对于金钱、时间的运用方式,都是一般人所持有的偏见。
虽然“政治立场没有对错”,通常大家还是想要说服支持另一个阵营的人,就像想要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加诸在对方身上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在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也常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或许你跟好朋友聊天时,虽然你们的交情很好,也有很多事情可以聊,但总是会碰到某些事情是怎么样说都说不通的,像是有神论或无神论、精英主义或社会主义,有些根本的差异会让你因此忽略自己可能因为打从心里不认同对方,而看不见更多有趣的事情。
作为一个好的访谈者,你必须要先知道自己有偏见,才能在访问受访者时,察觉你们有哪些不同,对方有哪些特质并不是你所认同的。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告诉自己:因为我有偏见,所以我更应该去了解他、用新的角度去看待。
想要拥有新的眼睛不难,只要向小孩子学习就好。
或许你已经忘了自己对于每件事情都充满好奇心的时候,但你应该不难想象,一个小孩子在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对世界是多么的好奇。对于两岁的小宝宝,一个简单的小游戏,不管重复几次,他都可以笑得像是第一次看到一样,这不是因为他看到什么新的把戏,而是对他来说,在他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偏见以前,他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全新的,而这也是我们要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努力达到的。
还记得我们曾说“设计思考不只是方法与流程,更是一种态度”吗?
想要换上一双新的眼睛,就要有“知道自己有偏见”以及“向小孩子学习”的态度。
假设你看到一间从天花板到桌椅、墙壁都是鲜红色的房间,你的第一个直觉反应可能是:“天啊,吓死人了!”那很好,表示你是个有偏见的人。你觉得这间鲜红色的房问很吓人、很恶心没有关系,但你同时也得想想:“居然会有人把房间布置成这个样子,我应该去了解他的想法。”
或许这个把房间布置成彻头彻尾红色的人,其实是个全色盲的艺术家,在他眼中,这间房间是不同色调的美丽灰色,而他是想要对能够看到各种颜色的人传达他的创作理念。
这个世界有太多新鲜的事物等着我们去探索,也有太多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美丽被忽视。大家不妨换双新的眼睛,帮自己开启更多通往精彩之路的大门吧!
偏见虽然没有对错,
但首先得知道自己有偏见,
才能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
关掉大脑的解读功能,看见最初的世界
人类与其他动物不一样的地方之一,就是我们的大脑很擅长做推理与解读,也因此,通过学习,能让大脑帮我们判读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做为一个设计思考家,当然也会需要用到大脑来帮助你建构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在用同理心了解使用者的阶段,你必须先关掉大脑中这项解读的功能。
关掉大脑的解读功能,简单来说就是“眼见为凭”。无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都把它以最真实的样貌记录下来。
回想自己在高中念书的时候,老师会要求大家抄笔记,笔记内容大部分都是老师在台上要求写什么,台下的同学就写下什么,因为在一边听讲的过程中,根本来不及思考,只好照老师讲的,把该写的东西完完整整地写下来。上了大学也是如此,基本上,大学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很多都是教科书里的东西,只要把该抄的东西记下来就好。
当你在进行田野调查或者是访问受访者的时候,秉持着抄笔记的精神就是了!尽可能忠实地记录所有你接收到的信息。虽然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解读数据非常重要,但这个阶段更重要的是,你如何“眼见为凭”地把信息保存下来。
如果你还是觉得在访谈的过程中,把自己听到的、当下产生的想法或感觉记录下来很重要,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是在笔记本或文件中,记录下你所解读到的东西。例如“受访者讲到这里特别激动,应该是因为这是影响他特别深刻的一段回忆”,其他的部分仍然按照忠实呈现的原则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