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6.7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2.6
|
編輯推薦: |
蔡元培:一代宗师开教育先河 梁启超:革命先驱,国家脊“梁” 王国维:钻研学问无穷尽 陈寅恪:“教授的教授” 章太炎:民国祢衡,“疯子”傲世 大师巳经远去,但是他们成了国人心中的典范和象征。欧阳悟道编著《民国岁月(那些文人大师们)》讲述身历那样波谲云诡的历史时期,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伟岸人格,发出了超凡绝俗的时代巨响。他们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是一个个“达则兼济天下”的倔强挺拔的背影。
|
內容簡介: |
欧阳悟道编著《民国岁月(那些文人大师们)》 对民国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 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内容进行了深度的 释解,令人读来在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 ,扼腕浩叹。同时,本书独辟蹊径,反映他们精彩的 人生,表现其鲜明的个性,将真实的历史现场还原, 让读者自我抉择,时人风骨,惟君自现。全景呈现民 国时期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
|
目錄:
|
胡适:言动出于常轨,大儒堪忍重负
给后进“指示一条应走的路”
“你还是多管管正事吧”
被骗参加总统候选
“胡说”与“著作监”
现代版“三从四德”之首倡者
章太炎:民国祢衡,“疯子”傲世
“流血从我起”
“我是有神经病”
“袁贼烧死矣”
“上海人都知道我是章疯子”八
史上第一个登报征婚的人
黄侃:末代醇儒,才与天高
“好酒好菜,放马过来”
胡适“往哪里去”
“今天天气黄不到”
名师与高徒的转换
三十不发文,五十不著书
一词定情
钱玄同:性格教授,疑古宗师
纸上“双簧戏”
《狂人日记》催生始末
“钱二疯子”
从不判卷的教授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中学肄业的北大教授
发奋读成“国家博士”
“教我如何不想她”
“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
“我不希望她缠足吃苦头”
赵元任:专精他业的语言大家
就喜欢琢磨
语言就是个“好玩儿”
“中国的舒伯特”
“言有易,言无难!”
新人物的新式婚姻
吴宓:严谨治学,耿介做人
备课时是个“苦力”
上课颇有欧美之风
“那不是听报告,简直是看演出”
“无情无理无法无天”
王国维:钻研学问无穷尽
人生如钟表之摆
做学问的境界
“文化神州丧一身”
先后得贤妻
陈寅恪:“教授的教授”
一颗真正的“读书种子”
“教授的教授”
“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天作之合,情深意笃
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
“胡先生又考证错了”
“一生为故国招魂”
“吾乃国文教师,不必识英文”
“枯桐欣有凤来仪”
刘师培:激烈的少年大师
激烈派第一人
少年国学大师
一个人的“革命”
“惧内泰斗”
刘文典:亦癫亦狂亦君子
“蒋介石一介武夫耳”
“只吃鲜桃一口”
狂傲有如辜鸿铭
梁启超:革命先驱,国家脊“梁”
“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
从共和派转向立宪派
“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
一纸电报点燃“五四运动”
相知相惜不相娶
蔡元培:一代宗师开教育先河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从明天起照常上课”
“你的事,我一直记着”
“离职风波”
三次婚姻苦与乐
梅贻琦:大学真谛在大师
“没人愿意倒霉梅”
“你看怎样办好”
“把12用2除一下”
“青年人要能忍耐,回去教书”
蒋梦麟:开辟现代大学之路
北大“功狗”
“郭子仪第二”
“家是我痛苦的深渊”
梁漱溟:永远剔透的良知
“特务们,你们还有第三颗子弹吗”
不是“学问之人”,而是“问题中人”
回归道德乌托邦王国
仓促结婚细致恋爱
冯友兰:有时直上孤峰顶
演绎不着实际的形式的逻辑
“我毕竟依附在祖国的大地上”
“我做完了我要做的事,你也会的”
“一辈子从来没有买过菜”
潘光旦:寂寞鸿儒,强国优种
“增益民族品性中刚劲的成分”
教授“完全是赚钱机器”
“我的方法也有问题”
张元济:为中华文明“续写”
“此是良田好耕植”
在商言商的政治哲学
送中文打字机参加世博
当了一回没油水的“肉票”
李济:甲骨文的发现者
从清华到哈佛
80年前第一锄
文物在哪里,人就在哪里
叶企孙: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事关抗日”,极力支持
与“三钱”
大师的“专职”提携者
|
內容試閱:
|
刘半农到北大后,自知资历浅,所以十分勤奋, 讲课很受学生欢迎,创作也十分活跃,但在北大这个 学院派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像他这样一个连中学都没 有毕业的大学教授依然被一些人视为“下里巴人”, 对他能否胜任教学工作常常表示怀疑。一次在《新青 年》编委组成人选上,胡适就直接提到了人选的学历 问题,这对刘半农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同时,刘 半农在上海滩染上的才子气,包括衣着打扮等做派也 遭到一些人的诟病。鲁迅后来在《忆刘半农君》中也 指出:“那些人批评他的为人,是:浅。”“但这些 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他的到法国留 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 都说愤怒出诗人,对于刘半农则是发奋读博士。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刘半农考上了官费赴英留学的资 格。1920年2月7日携夫人朱惠和女儿小蕙自上海启程 ,乘坐日本货轮“贺茂丸”赴英留学。
当时伦敦生活费昂贵,一家三口仅靠他一个人的 官费生活十分拮据。半年后,又生下一对龙凤胎,刘 半农因地取名,把“伦敦”一拆为二,男孩先生名育 伦,女孩后生名育敦。家里又多了两张嘴,经济压力 更大了,穷得连摇篮都买不起,只好把从国内带去的 柳条包拆成两截,做成两个简易的摇篮。穷则思变, 听朋友说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书丰富,生活费用也比英 国便宜,于是1921年6月全家迁居法国,转入巴黎大 学学习。
巴黎的生活费虽比伦敦便宜,但对一个仅靠官费 养活五口之家的人来说也实属不易。在给友人信中, 刘半农这样写道:“我近来的情形,真是不得了!天 天闹的是断炊……留学费也欠了数个月不发……我身 间有几个钱时,便买只面包吃吃,没了便算。”穷且 益坚,刘半农出国时本来准备研究文学和语言学的, 到了国外才知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于是忙把文学舍 去,专攻语言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决定专攻实 验语音学。出国前,刘半农有一个宏大理想,希望从 理论上弄清从齐梁以来沈约等人提出的四声原理。此 前国人一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决心揭开这个千 古之谜。巴黎的名胜古迹,他无暇顾及,塞纳河风光 他无意欣赏,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巴黎图书 馆里。业余时间,他还得给国内杂志翻译写稿,挣钱 养家。他的《扬鞭集》、《瓦釜集》中许多作品都写 于这一时期。
实验语音学需要一些记音仪器,记音仪器不仅价 贵且不好购买,于是他就自己动手,从废旧市场买来 各种材料自己组装。凭着顽强的毅力,他硬是发明了 研究语音学必需的仪器音高推算尺和音鼓。法国的博 士学位一向要求极严,没有过硬的高水平论文想都别 想,所以他一点也不敢马虎。所有的语音实验都一丝 不苟,为了用科学的方法测验中国语音的有关数据, 光是一篇两百多字的文章,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经 过三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汉语字音实验录》, 首次对四声原理做出了科学的论述:指出决定汉语四 声的主要因素是高低。1924年冬天,刘半农终于通过 了巴黎大学的各项预试科目,获得了参加国家博士考 试的资格。
1925年3月17日是刘半农参加博士学位答辩的日 子。这一天,全家人早早地起来了,朱惠给全家准备 了丰盛的早餐,又给三个孩子穿上了最漂亮的衣服。
赵元任一家和蔡元培夫妇也前来助阵。考场设在阶梯 教室,台上坐了一排身穿着深黑色长袍、肩披彩色绶 带的巴黎语音学专家。考试分两场,上午口试,接受 教授专家的提问;下午做实验示范演示。答辩一共进 行了七个小时,最后专家组宣布:“刘先生做了一番 惊人的科学工作,经过认真的讨论以后,我们一致认 为应该授予他国家博士学位!”一位青年教师给刘半 农戴上了圆形的博士帽。仪式结束,刘半农从台上走 下来时,已经精疲力竭,几乎被人扶着走了出去。
刘半农的博士论文于1925年获得康士坦丁·伏而 内语言学专奖,因成绩突出,刘半农还被吸收为巴黎 语言学会的会员。这是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第一次获得 这种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刘半农对此十分自得,经常 得意地称自己是“国家博士”。寒窗苦读,总算有了 扬眉吐气的一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