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阿德勒的儿童性格教育

書城自編碼: 251840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家教理论
作者: ﹝奥﹞阿德勒 著,马丽 编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12709850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30/23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5.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1.0
清洁
《 清洁 》

售價:HK$ 65.0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第十三位陪审员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3.8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89.4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5.5
《爱弥儿(精华本)》
+

HK$ 51.8
《俗物与天才——塞德兹早期教育法》
+

HK$ 51.8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

HK$ 55.5
《卡尔?威特的教育》
+

HK$ 59.2
《教育漫话》
+

HK$ 59.2
《斯托夫人自然教子书》
編輯推薦:
丛书特点:
1.最权威、最畅销、最值得每位父母收藏的家教经典
2.推动西方教育革新,影响全世界几代人成长,历经百年而不衰的教育精华
3.影响世界教育进程的大家作品与时下父母的教子需求的完美结合
4.让高高在上的教育论著走下神坛,最接地气的编译版本
5.每位父母都能读懂、都应该学习的教子法则,培养优秀儿童的必备读物
本书特点:
◎享誉世界的个体心理学之父呕心沥血之作
◎贴近父母、贴近生活的儿童心理学
◎把握好5岁前性格形成的黄金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好孩子
◎5岁前,孩子的心理会为自己制订下一生的目标。这个目标有时候并不易被察觉,但它却支配着孩子所有的行为。因此,父母要在孩子一出生,便逐渐引导他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为他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关记录显示,人类最早的记忆一般都是关于5岁以前的经历。这些记忆直接影响了人类成年后的行为模式。因此,5岁前的经历决定人的一生。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家教经典大师文丛》系列丛书包括:
《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精华本)》
《卡尔威特的教育》
《爱弥儿(精华本)》
《教育漫话》
《母爱教育》
《阿德勒的儿童
內容簡介:
5岁前,孩子的心理会为自己制订下一生的目标。这个目标有时候并不易被察觉,但它却支配着孩子所有的行为。因此,父母要在孩子一出生,便逐渐引导他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为他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孩子之所以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性格的原因。这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其中,有些不好的性格会逐渐占领孩子的心。并且具体告诉父母,怎样根据这些性格的典型行为模式,及早发现孩子的变化,引导他远离这些负面情感,形成优秀性格。
關於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其理论研究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阿德勒曾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并在学校系统中指导、组织儿童心理临床研究活动,并成立了儿童指导中心。阿德勒的一生都在研究儿童心理,并提出了很多相关教育理念,帮助家长使自己的孩子摆脱一切负面心理的影响,形成积极的人格,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阿德勒的主要代表作有《自卑与超越》《生活的科学》《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等。
目錄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生活的意义是人生的方向
 5岁时,行为模式基本确定
 童年经历对生活意义的影响
 赋予儿童正确的生活意义
第二章 早期记忆中的秘密
 围绕兴趣形成的早期记忆
 不同的早期记忆形成不同的性格
 探究早期记忆的宝藏
第三章 儿童的成长
 儿童的心理成长
 成长的三种准备
 成长中的困难
 内心的目标决定生活方向
第四章 儿童的性格与情感
 三种攻击性性格
 四种非攻击性性格
 疏离型情感
 结合型情感
第五章 儿童心理与行为
 安全感的建立
 心理引导身体建立与目标达成
 心理影响身体和行为
第六章 儿童的自卑感与优越感
 自卑感
 优越感
 自卑而超越
第七章 儿童的青春期变化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为成年做准备
 典型儿童的青春期表现
 两性与性别
第八章 儿童与家庭
 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与影响
 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与影响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与影响
第九章 儿童与学校
 学校教育
 学校是一种新的考验
 了解教师的工作
 竞争多于合作
 成绩与智商无关
 遗传与成绩
 教师与成绩
 学习进度
 学校里的人际交往
第十章 儿童与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
 交往障碍
 对交往产生兴趣的训练
第十一章 儿童的职业发展
 母亲也是一种职业
 影响儿童职业选择的两个因素
 职业目标与成长
 影响儿童职业发展的两个因素
 早期职业训练
內容試閱
孩子自卑并不可怕,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卑。而且,正是因为自卑的存在,人才想方设法地超越自卑,达成优越感目标。只不过,孩子年龄尚幼,在选择实现优越感目标的途径时,往往会误入歧途,导致一生的失败。因此,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自卑的所在,帮助孩子寻找超越自卑的途径,并建立起正确的优越感目标。
自卑感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并且为世人所熟知。许多心理学家都已接受这一观念,并用自己的方式验证着这一理论。虽然我并不清楚他们是否真正地理解并掌握了这个概念。比如,直接告诉病人他们有自卑情结,会让他们更加消沉。病人深陷于自卑的氛围中是没有一点儿好处的,要让他们努力去克服这种情结,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我们应该在病人情绪低落的时候积极鼓励他,在他将要气馁的时候努力帮助他。自卑情结几乎存在于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身上。所以,想区分带有自卑情绪的患者与不带有此情结的患者,是根本行不通的。
1.自卑的差异化表现
如果你去问一个精神病患者是否自卑时,他肯定不会承认,甚至还会说:“我不仅不会感到自卑,我还清楚地知道自己比身边的人都强很多。”所以,与其询问他们,不如关心他们的行为。通过分析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是通过什么办法、耍了什么手段使自己看起来重要的。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傲慢的人时,可以推断这个人的真正想法是:“我必须突出自己,让那些看不起我的人知道我到底有多重要!”那些说话时表情过于丰富、举止非常夸张的人,他如此表现的真正意义是:“我要通过强调我的言行,让别人认识到我的重要性。”平时在行为上努力突出自己想要超越别人的人,我们很容易认为:他一定是想掩盖自己强烈的自卑心理才会下这么大功夫强调自己的。打个简单点儿的比方,踮起脚尖走路的人通常都是矮个子,他们想使自己看起来高一点儿。小孩子在比身高的时候也是这样。担心自己个子不够高的孩子,一定会使劲挺直身体并尽力保持住,为了能使自己看起来高一些。但如果你直接问他:“你觉得自己不够高吗?”我们相信他大抵不会承认的。
但是,有强烈自卑感的人并不一定就具有温柔、静谧、拘谨、不爱与人争辩的性格。自卑的性格有着千差万别的表达方式,下面我们以3个孩子第一次到动物园的故事为例来讲述自卑的不同表达方式。
3个孩子来到狮子面前时,第一个孩子躲到了母亲身后,用瑟瑟发抖的声音说道:“妈妈,我想回家……”第二个孩子立在那里一动不动,尽管脸色已经苍白,声音也已经发颤,还是说着“我才不害怕”。第三个孩子在看到狮子后,死死地盯着狮子看,同时还对母亲说:“我可以用口水吐它吗?”
这3个孩子在面对狮子时,都感到了自己的弱小,但他们的表达方式却完全不同,都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觉。
2.自卑的意义
没有人愿意永远生活在自卑中,所以一定会想办法改变自卑的现状。就算这个人对自己的努力已经开始灰心,就算他意识到按部就班地前进也不会有任何改善,他还是会想尽办法逃离这种无助的自卑感。由于这个人想战胜困难的想法不变,但却无法真正地战胜困难,于是,他开始用一些想法来麻痹自己。但这样做,无异于单纯地告诉有自卑情的结患者“你现在具有自卑情结”,这是无法帮助他们的,就好比告诉患有头疼病的患者“你现在头很疼吧”一样。以前就存在的矛盾会变得越来越尖锐,并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他。从表面上看,他的行为毫无意义。在他人看来,他也没有任何想要改变现状的打算。他只是随波逐流地生活着,尽量让生活波澜不惊,他的所作所为都透露出自己不想改善现状的意思。比如,他认为自己过于软弱,于是让自己加入到一个强大的群体中。他这么做的目的不是让自己得到锻炼变得强大,只是为了使自己看起来强壮而已。他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并不能让自己获得真正的成功。如此下去,他要面对的这些问题并不能得到解决。所以,为了突出自己的重要性,这个人有可能会变得专横暴躁。通过麻痹自己的方法获得优越感,并不能真正消除他的自卑感。当某些情景再现时,他的自卑感便会重新浮现,从而形成一种长期的心理折磨。这种情况就被我们称作“自卑情结”。
这里我们具体定义一下自卑情结:一个人处在某种情景中面对一个难题时,他心里认定自己没能力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种心理便是自卑情结。定义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当一个人流泪、发怒和感到歉意时,很有可能就是自卑情结的体现。自卑会使人紧张,这个时候用优越感来掩盖或缓解紧张感,并不能真正消除自卑。如果将真正的问题隐藏起来不去面对,那么优越感也不能对自己的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逃避失败并不能带来成功,这样做的后果反而约束了自己的行为。对待困难的方式如果总是消极的,只会让人更加纠结、踌躇或者望而生怯。
3.自卑者的行为特点
我接触过的案例显示,惧怕公共场合的人都有自卑情结。这类人往往会给自己留下心理暗示:一定不能离家太远,一定要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因为四周充满埋伏,我一定要小心谨慎地远离一切危险。当一个人心中具有这些想法,并执着于此的时候,会把自己关起来,躲在家里不愿离开。当他身陷困境不敢面对时,最直接的逃避办法就是自杀。选择自杀这一行为也表明这个人无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他也不想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前面我们讨论过,自杀这种行为本身带有责难或者报仇的意味,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自杀是如何给人带来优越感的。每一个自杀案例中,死者的死亡原因总是与其他人有关。这些自杀者仿佛在向世人诉说,自己是多么仁慈善良,结果却被世人辜负。
爱哭的孩子往往明白眼泪是要挟别人最好的武器,但这类孩子成人后很容易患上忧郁症。我将眼泪和抱怨称为“水的力量”,因为这二者具有极强的力量可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总是希望能够消除自卑获得优越甚至将别人贬为奴仆。爱哭、抱怨、过度羞涩、惺惺作态和有罪恶感的人身上,都有着自卑感,这也暗示其实他们知道自己的懦弱,并且已经放弃了拯救自己。他们表现出有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的样子,平时充满盛气凌人的气势,并将自己不愿被人所看到的一面隐藏起来。喜欢炫耀卖弄的孩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优越感,但如果不去听他说什么,只观察他的行为的话,便能发现被他掩盖起来的自卑情结。
具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孩子,大多是被母亲惯坏的。他们从小就习惯了别人帮自己完成心愿,所以他们不可能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是可以在家庭成员以外的人群中得到爱与温情的。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仍然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母亲身上。他们寻找的爱情对象,并不是与他平等的伴侣,而是像他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照顾他的奴仆。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患有俄狄浦斯情结。只要孩子的母亲无限地宠溺他,他的父亲不去关心他,那么他的所有兴趣就都会集中在母亲身上。
心理健康出现状况的人都会表现出某些行为受限的特征。例如,在学校时总是落后的孩子,30多岁仍然没有工作或者找不到婚姻伴侣的男女,强迫自己重复做同一件事的精神疾病患者,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导致晚上失眠的人等,这些人的表现都是自卑情结的映射,而这种自卑情结使他们无法很好地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如果问他们:“这么踌躇不前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们对这种行为进行的唯一解释就是:“我总是对自己感到不满意!”
4.自卑带给人类动力
自卑感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它甚至可以促使人们提高自己的能力。当感到自己对自然社会知之甚少时,当想了解未来时,人类便不断地依靠发展科学来满足自己的这些需求。同时,人类还通过科学的手段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不断地探索未知宇宙,努力掌握自然规律,试图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我看来,人类文明取得的进步都是建立在自卑感上的。我们试想某位外星来客访问地球时,它看到我们的生存环境一定会说:“地球人为了不被雨淋建造了屋顶,为了不挨冻制作了棉衣,为了出行方便修建了道路,为了社会安定建立了各种机构,为了人类安全做了多种防备,这一切都显示出他们的弱小。”确实,和许多动物相比人类都不够强壮。我们不如狮子凶猛,甚至连大猩猩也不如,很多动物都能比我们更好地独自生存。虽然群居动物同样依靠集体的力量弥补自己的弱小,可人类比起世界上任何动物都更需要团结合作。人类的孩子更是格外娇弱,在出生后很多年间都需要成人的保护与照顾。每一个人都是从婴儿时期成长起来的,都经历过弱小与稚嫩的阶段,无论谁离开了群体的保护都无法生存下去。所以,一个不懂得合作的孩子,最终只能走向自我毁灭之路,他的自卑情结也会更加地根深蒂固。要明白的是,就算是擅长与人合作的人,生活中也会不断地有需要他们面对的困境。人生苦短,我们也不够强大,且人生面临的三大问题也一直不断地对我们提出挑战。我们不断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会仅因为眼前一点点成功而对生活满足。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不间断的,懂得与人合作的人会激发出更多的能量、对人生有更多的期许、对社会有更多的贡献,同时也能与他人演绎出更多动人的画面。
优越感
人类永远无法完成自己的最终梦想,这点几乎是毋庸置疑的。试想一个人或者整个人类群体终于完成了自己所有的梦想,人类不会再遇上任何困难,那么人类的生活将是多么无趣。到时候,我们能预测每一件即将发生的事,并且能左右它的结果。未来不会再有意外,我们也不会再有新的希望。生活正是因为充满无限可能才变得有趣。当人类能决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人类便不用再讨论问题,也不会有新的发现,科学也就不再需要发展了。人类再提起宇宙万物就如同在讲一个故事。我们的人生不会对未来有渴望,我们的精神世界不再因为艺术与宗教陶醉。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生活没有这么容易被探究清楚。我们有无限奋斗的机会,并能不断地发现新的难题,人类也有更多机会去奉献、去互相帮助。有心理疾病的人与正常人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有能力接受困难的挑战,通过解决问题,不断地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趋于美好,而前者几乎无法面对问题,也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正常人会尽力帮助别人,不会增加别人的负担,不会要求更多的优待。他们有能力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能坚强勇敢地独立面对挑战,追求自己的优越感。
1.优越感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
优越感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有不同的含义,这一含义关系到这个人对生活的理解。这是一种最深层次的理解,不同于简单说说。它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按照每个人的特性表现在其行为模式中。只不过,每个人生活中所追求的优越感并不简单直接,也不会赤裸裸地显露出来。我们只能通过每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他的优越感。这时候,我们就像读一首诗一样。诗词的背后总是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我们必须反复琢磨才能读懂其中真正的含义。人类的行为模式就如同演绎自己的诗歌作品一样,隐藏着这个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要学会如何解读其中的意义,也就是说,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人生。
2.优越感是人生奋斗的方向
人类对自己生活目标的确定,基本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它是人类在混沌的生活中探索的结果,不是通过确凿的计算方法得出的。这样确定目标,如同盲人摸象一般没有方向,仅仅是自己在对人生有了一点点了解后所做出的判断而已。
优越感与生活目标的确定一样,都是人类通过不断地推测与探索得出的结论。它是人生奋斗的一个大致方向,并不是人生航线上固定的一个点。没有谁能准确无误地描述清楚自己的优越感目标是什么。一个人可能知道自己的职业方向是什么,但这也只是他人生追求中一个很小的目标。就算这个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但是达到目标的路途却是曲折变换的。
比如,有一个人以成为一名医生为职业目标,但在成为医生的道路上是要完成很多事情的。他不光要成为一名专科医生或病理学家,在他的行为中,他还要表现出自己对他人的不同程度的兴趣。他要求自己去帮助别人,但这种帮助是有限度的,所以他得训练自己掌握好分寸。他用帮助别人来弥补自己的自卑感,这点从他的职业要求中便可以判断出他为何想要弥补自卑感。
前面说过,许多想成为或已经成为医生的人都是在童年时经历过死亡。当时,死亡给他们带去了深深的不安。而且,带给他这种影响的人很可能是他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为了弥补失去亲人的痛苦,他们便立志学医,想找出抵御病痛和死亡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消除死亡带来的恐惧。
有些人把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但我们知道,教师之间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有一些教师本身不具备太多的社会感,他们渴望成为教师只是为了统领比自己能力低下的人。当面对比自己弱小和没有什么人生经验的孩子时,他们才会有安全感和优越感。而具有高社会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同样高度的位置看待,他们是真正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一群人。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不同的教师,能力和关注点差异很大,而且他们的优越感目标将深深地影响外在表现。
3.行为配合优越感目标
人们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为了适应已经确定的具体目标。这使得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在种种限制下得以慢慢实现。一个人的行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以既定的目标为方向,并以追求优越感为最终目的而前进。
我们必须去探究隐藏在每个人行为下面的本质。人是会改变他具体的目标的,例如,职业可以说是目标的具体化形式之一。当一个人改变自己的职业时,他的目标便发生了变化。面对如此变化,我们只需要找出这个人潜在性格的一致性,即整体人格,就可以看出他一切行为背后的真正意义。人格总是一成不变的,变换的只是人格的表现形式。假如我们持有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将它放置到不同的位置,那么在每个位置上三角形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这些看起来不同的形状,其实都是由一个三角形摆出来的。每个人的目标也是这样,不会仅仅通过一件事就完全显现。但是,通过这个人的种种行为,我们能看到完整的真相。我们不可能对别人说:“你完成了这件事,并得到了优越感,你的人生完满了。”追求优越感是有伸缩性的,越是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生活受阻时,他越能发现新的方向。而心理出现问题的人对自己追求的具体目标却是这么认为的:“如果不能达到我的目标,我就只有死路一条。”
4.优越感使我们想成为“超人”
对于特殊优越感的划分,我并不想轻率地做出决定,但是努力想要成为神却是每一个人共同的优越感目标。经常能看到小孩子天真地表达自己:“我想变成上帝。”哲学家也有一样的渴望。教育家更是如此,他们中的某些人想把孩子教育成像神一样的人。宗教中的修行也有同样的目标——通过修炼使自己成为神。现实中,“超人”一词就是相较于神比较缓和的目标理想。尼采在精神错乱之后,曾在写给斯特林堡的信上署名“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无独有偶,有很多精神错乱的人都会毫不掩饰地表达出自己的优越感目标,比如,他会大声地说“我是拿破仑”“我是中国的皇帝”等。这类人希望自己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希望自己能预知未来,拥有超能力可以主宰自然界,让所有人都朝拜他们,而他们能感应到所有人的心声。当成为神的目标变得更具体化、更合乎常理时,人便会产生拥有解读一切自然规律的智慧或拥有长生不死的躯体等愿望。希望肉体
凡胎永生,或自己的灵魂不断轮回到人间,甚至得以在另外一个空间中永生不死,这些都是因成为神的欲望才产生的。因为在一切宗教中,神都是永生的,可以经历无数年月而不朽。这里我并不想对此作深入的讨论,无论这些目标是对是错,它们都是人类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所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追求着这些目标,希望成为神圣之人。即便是无神论者也希望自己比神更强大。从中,我们能发现“成为神”是一种具有十分强烈的优越感的目标。
当优越感目标被具体化后,人类的行为模式将不会与之违背。个人的行为习惯以及心理疾病的症状表现都是与其目标相符的,且完美无缺地履行着这一目标。无论是问题儿童、精神病人,还是酗酒者、变态、犯罪分子都用自己的行为,争取达到自己的优越感目标。他们不会指责自己的病症,反而正是因为他们有了相应的目标才会患有这种病。
有个男孩是学校里最懒的学生。老师问他:“为什么你总是不好好学习?”这个学生说:“如果我总是表现不好,你会一直关注我。你从不关注那些好孩子,他们学习好又听话,你才不会关心他们。”这个孩子的本意就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让老师为他操心,所以以后他还是会很懒。让他不再懒惰是不切实际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只会继续这么懒。这种行为按他的目标来讲是正确的行为,如果不这么做,他反倒觉得自己非常愚蠢。
有一个非常听话,却有点儿愚钝的男孩,在学校的表现总是慢半拍,在家里也是普普通通。家中有个大他2岁的哥哥,却与他完全相反。他的哥哥聪明活泼,性格冲动鲁莽,经常招惹是非。有一次,家人听到弟弟对哥哥说:“我宁愿笨一点儿,也不想跟你似的这么莽撞。”由此可见,弟弟的目标是不想闯祸。他平时的处事方式可谓非常聪明,因为他本来就看起来蠢笨,所以别人不会对他有很高的期许,就算他犯了错误也会很快被原谅。这么看来,他并不是真傻,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标而在装傻。
5.纠正不当优越感目标
到今天为止,常规的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都是针对病症表现的。个体心理学却认为,无论在医学上还是教育上这么做都是不对的。一个数学成绩不好的孩子,或者不能很好完成作业的孩子,我们仅仅注意到他的特殊表现,并让他改正是没用的。这些表现的背后隐藏的原因可能是想惹怒老师或者是找借口被学校开除。我们也许修正了他这一行为,但是他会在别的地方又惹出新的麻烦。这与成人的心理问题导致行为异常是一致的。比如,一个人有偏头痛的毛病,当他需要这种病症出现的时候,这种病症便会适时发作。当他见新朋友或者需要做出新的判断时,这种头疼的出现便回避掉了一些社交问题。与此同时,他还有了与身边人发脾气的借口。他怎么会放弃这么好的工具呢?依他看来,这种偏头疼是自己聪明才智的体现,而且还能使自己达到一些目的。当然,我们可以通过特殊手段恐吓他结束这种病症,或者通过药物治疗迫使他无法继续用这个病症当作手段。但是,只要他的人生目标没有改变,结束了现在的症状,他还会有新的替代品出现。他的偏头痛尽管治好了,可他还是会患上其他的病症。有种心理疾病患者能瞬间从一种病症中痊愈,然后飞快地患上另外一种病。他们简直成了疾病目录,不断地增加自己的仓储量。阅读治疗心理疾病的书籍,只会帮助他们认识新的没有机会尝试的病症。所以,通过病症了解这个人的目的,找出这个人的优越感目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的问题。
如果我搬来一架梯子放到教室里,并爬上去坐在黑板顶端,看到的人一定认为我疯了。他们不清楚梯子的意义,我爬上去的原因,以及我为什么要坐在那么奇怪的地方。他们并不知道,我想坐在黑板顶端的原因是,想要自己的身体高过任何人,这正是我的自卑所在。通过俯视自己的学生,我才能获得安全感。
知道真相后,别人便不会认为我过于疯癫了。我用非常明显的行为来完成自己的目的。梯子是合理的工具,我爬上梯子也是按目标方向前进的。我唯一疯狂的行为便是,我对优越感目标的选择。如果有人能让我认识到我的优越感目标选取的不对,我便会改善我的行为。假如我的目标没有改变,但是实施工具——梯子,被拿走了,那么我会将椅子叠起来爬到上面去。如果连椅子都被拿走,我将会跳起来或者徒手爬上去。心理疾病患者的思维也是这样的,他们用自己认为最正确的方法去完成自己的目标。我们需要让他们改变自己的优越感目标,并用新的目标取代旧的,从而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处事态度。
下面举一个因为焦虑而不能与人正常交往的30岁女性的案例。
这位女性因焦虑过重而无法拥有自己的事业,只能靠向家里伸手要钱来生活。她曾经从事过打字员、秘书之类的简单工作,但不幸的是,每次雇主都会向她示爱。这令她非常苦恼,最后只好辞职。但是,有一次工作中的老板对她没什么兴趣,她又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重视而愤然辞职。她因为心理问题接受了长达8年的心理治疗,可她的治疗一直没能帮助她与别人融洽地相处,所以她也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我对这位女性的生活模式追溯到了童年时期。前面说过,只有了解了一个人的童年,才可能了解他成年后的情况。
她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孩,又特别美丽,所以深受家人宠爱,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同时,她家中的条件也比较优越,所以父母几乎可以满足她的所有要求。说到这里,我不禁感叹道:“你简直就是公主,被照顾得无微不至。”“是的,”她回答说,“那时大家都叫我公主。”
我又让她回忆最早的记忆。
这位女性回忆道:“我4岁时,有次走出屋子,看到许多小孩在玩游戏。他们总是忽然就跳起来,叫嚷着:‘巫婆来了!’我很害怕,跑回家问家里的仆人,真的有巫婆存在吗?她告诉我,真的有很多巫婆、偷东西的人和抢劫的人会跟着你一直跑。”自此,这个女孩便害怕一个人待着,这种害怕贯穿她整个行为模式。她认为自己总是不够强大,必须由家里人照顾她,支撑她的生活。
这位女性告诉我的另外一个记忆是这样的:“曾经,有一位男性钢琴老师教过我。一天,他想亲吻我,我马上跑去告诉妈妈,琴也不弹了。从那以后,我都不再想弹钢琴了。”从这时起,她知道要与男人保持距离。在性方面,她也是这样,尽量使自己远离爱情的旋涡。她认为,恋爱使她看起来非常软弱。
在这里,我必须要先交代一下,很多人处在恋爱关系时都觉得自己非常软弱。从某个角度看,人们认为自己软弱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在恋爱时,会比平时温柔许多。另外,将自己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另一个人身上时,也会给自己平添许多烦恼。如果一个人的优越感目标是“我不能成为一个软弱的人,也不能让别人抓住我的弱点”,他就会结束这种相互依存的恋爱关系。这样的人无法谈情说爱,总是远远地逃离爱情。你会发现,每当他认为自己就要开始一段恋情时,这段感情很快就会被他搞砸。他会嘲弄、捉弄甚至耻笑可能与他开始一段爱情关系的人,因为这个人令他感到恐慌。这便是这类人对自己软弱的逃避方式。
这位女性在面对婚恋关系时,察觉到自己的软弱。所以,在工作中,只要有男人向她表达爱意,她就会感到恐慌。除了逃离感情,她别无选择。她的父母在她还没学会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时就已离世,她的公主生活也就彻底结束了。她想让她的亲戚继续庇护她,但事与愿违,她的亲戚没过多久就开始烦感她,也拒绝满足她的需求。她对此非常气愤,责备他们将自己孤零零地丢下,因为她觉得独自一人生活是非常不幸的。结果,这使她避免了孤单一人的命运。可以想象,如果家族里没有人再去关心在乎她,她一定活不下去。她的优越感目标是让家族里的人照顾扶持她,让她不用操心生活中的困难,甚至在她心中出现了一种想法:“我不是地球人。我本是其他星球上的公主,那个星球才是我的家。可怜的地球人根本不懂我,也看不到我有多么尊贵。”这种想法继续下去的话,她就会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幸好她还有些理智,她的亲戚也没有放弃照顾她,所以她还没有走上最坏的道路。
要如何帮助这些用错误的方法实现优越感目标的人呢?假如我们知道追求优越感是人类的共性,这件事处理起来也就相对容易了。这时,我们就能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理解这类人心中的痛苦。他们人生中最大的错误就是努力的方向不对,总是朝向没有意义的那一方。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