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HK$
51.8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503.7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12.7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8.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5.7
|
編輯推薦: |
中文世界第一套《汉书》白话译本
《汉书》的内容比《史记》更繁富,保留了大量的重要历史文献。
《汉书》顺应时代的要求,开创了断代史的叙史方法,体例为后世所沿袭。
《汉书》有着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极力维护当时盛行的封建神学统治,比《史记》更加符合当时的统治思想。
|
內容簡介: |
《汉书》又称《前汉书》, 由东汉初期历史学家班固编著,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式的断代史书。《汉书》通过纪、表、志、传开创了我国编撰断代史的先河,奠定了此后编修正史体例的基础。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将其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以史料丰富、文赡事详、博学洽闻而著称,为后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史资料,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十志》的撰写,更为后代学者们所推崇。
|
關於作者: |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享年六十一岁。著有《白虎通德论》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此外,班固还是东汉时期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
译者简介
程新发,湖北省孝感市人,1954年2月出生于武汉市。自幼随父母迁居河南省新乡市,在河南生活、读书、娶妻、生子。1970年1月1日,以知识青年身份上山下乡,在农村劳动五年;1976年1 月1日返城进入工厂,做学徒工(钳工);1978年2月考入河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就读4年;1982年2月分配至新乡市四中,任英语教师;1986年5月正式调入广东珠海市拱北中学,任英语教师,退休前在珠海市二中任英语教师。
|
目錄:
|
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 1
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 19
卷二 惠帝纪第二 32
卷三 高后纪第三 35
卷四 文帝纪第四 39
卷五 景帝纪第五 50
卷六 武帝纪第六 56
卷七 昭帝纪第七 75
卷八 宣帝纪第八 81
卷九 元帝纪第九 95
卷十 成帝纪第十 103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114
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119
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124
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125
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128
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129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130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132
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133
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第七 134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145
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 146
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 162
统母
纪母
五步
统术
纪术
岁术
世经
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183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199
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213
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226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242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261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276
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303
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318
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339
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355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372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391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422
卷二十九 沟洫志第九 450
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463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497
陈胜
项籍
卷三十二 张耳陈余传第二 515
张耳
陈余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522
魏豹
田儋
韩王信
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529
韩信
彭越
黥布
卢绾
吴芮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548
荆王刘贾
燕王刘泽
吴王刘濞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558
楚元王刘交
刘向
刘歆
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579
季布
栾布
田叔
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584
齐悼惠王刘肥
赵隐王刘如意
赵幽王刘友
赵共王刘恢
燕灵王刘建
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592
萧何
曹参
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601
张良
陈平
王陵
周勃
子周亚夫
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622
樊哙
郦商
夏侯婴
灌婴
傅宽
靳歙
周緤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633
张苍
周昌
赵尧
任敖
申屠嘉
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 638
郦食其
p style="text-ind
|
內容試閱:
|
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尚书·洪范》中,有八项施政要务,第一是食,第二是货。食即是粮食生产,生产可供人们食用的粮食;货指的是像人们所穿的布帛,用五金(黄金、白银、赤铜、青铅、黑铁)龟贝制成的货币。有了货币,人们即可以在市场上进行货物交易,互通有无,从而生财牟利。这二者关系着国计民生,从上古时神农氏时代,即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易经·系辞下》中有:“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耕种,指导百姓使用。”有了先进农具,即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满足人们生活中的需求。《易经·系辞下》中还有:“日中为市,百姓聚集,汇聚各地来的货物,交易完毕归去,互通有无,各取所需。”通过货币进行交换,货物才会有流通。有了充足的粮食,还有流通顺畅的货物,国家才能够富强,百姓的生活才能够富足,礼仪教化的作用也才能够体现出效果。黄帝以后,“货物交易更加方便,人们通过交换,获取巨大的利益,乐此不疲。”《尚书·尧典》中记载,尧帝诏命自己的四个儿子:“指导人们按照时令转换,掌握农业生产中的播种与收获。”舜帝诏命后稷:“解决农业歉收,粮食不足的问题。”把这些当作施政中的要务。禹率领民众平息洪水后,将全国划分为九州,按照土地肥瘠,距离京畿远近,交纳贡赋,进贡土畜特产。商业贸易促进了货物流通,人们通过互通有无,诸侯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殷商和周代,商业活动更为频繁,这些在《诗经》和《尚书》中均有记载,通过商业流通,人们的生活富足,安其居,乐其业,有了富裕的生活,再施以教化和引导,辅之以文化教育。因此《易经》中讲:“天地的功德,在于使万物茁壮成长,圣人所重视的,是享有尊贵的地位;如何巩固王权,在于实施仁政,团结民众,让民众拥有财产。”人们拥有了财产,帝王才能够更好地团结民众,巩固王权。治理好属下的百姓,顺应天地时令的变化,这是帝王治国理政的根本要务。古人还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平均财富,减少贫困,百姓和睦,不拘众寡,就没有国家危亡的忧患。”圣王为了治理百姓,修建城郭,百姓在城郭中安居乐业,在城郭外修建井田、庐舍,圣王还要安排集市贸易,通过货物流通,让百姓互通有无;圣王还要建立庠序学校,通过学校教育,让百姓接受教化;士农工商,各行各业均有着归属。以读书从政做官为主的,称为士;以种田生产粮食为主的,称为农;以技艺制作器物为主的,称为工;以流通货物贸易为主的,称为商。按照主业不同,即有了职业上的分工,各行各业均有着本行业的杰出人才,凭借能力从事本业,政府中没有无能的官员,城邑中没有无业的游民,农村中没有闲置的土地。
君王治理百姓,要重视土地对于百姓的重要性。因此要精确地丈量土地,确定井田边界。六尺为一步,百步为一亩,百亩为一夫,三夫为一屋,三屋为一井,一井有方圆一里,共有九夫。由八家百姓共同拥有,每家耕种私田百亩,公田十亩,八家共耕种八百八十亩田地,剩余二十亩用来建造房屋和庐舍。八家农户,出入为邻,相互帮助,如果家中有病人,则相互救助,团结在一起,和睦共处,共同接受教育,共同生产劳动,共同负担国家的赋税徭役。
百姓从国家接受农田,上等农田为每家一百亩,中等农田为每家二百亩,下等农田为每家三百亩。每年耕种的上等农田,不必休耕;中等农田需要耕种一年,休耕一年;下等农田则需要耕种一年,休耕两年。三年中如何轮换耕种,由农民自行掌握。每户农家,由一位户主接受农田,家中的其他男丁,以劳动力人口接受农田。士工商也接受国家授予的农田,只是五户接受的农田,相当于一户农家接受的农田。平均分配国家资产,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如果是山林、湖沼、土塬、丘陵、盐碱地,则按照土地的肥廋程度,划分出等级。按照规定,农民耕种国家的土地,需要缴纳赋、税。公田要缴纳十分之一的赋税,手工业,商业,经纪人,按照授田的亩数,同样要缴纳赋税。收缴上来的赋作为供养军队中的车马,训练士兵,还有一部分作为政府、国库的物质储备,以及赏赐的需要。税收则作为祭祀天地、宗庙、百神的费用,以及天子的花费和百官俸禄的开支,官府诸项事务的开支,等等。年满二十岁的百姓开始接受国家授予的农田,年满六十岁则交还农田。七十岁以上,由国家供养;十岁以下的儿童,由国家抚养;十一岁以上,开始参加劳动生产。在粮食种植的过程中,五谷杂粮要交替播种,以预防农作物发生病虫害。农田中不得栽植树木,以免妨害作物生长。农田要精耕细作,收获时要快收、快打、快藏。在庐舍的周围,要栽种桑树;菜园的管理,要畦垄整齐;瓜果蔬菜的种植,要精心打理。鸡犬猪羊的繁殖,要按照时令,妇女养蚕织布,五十岁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七十岁的老人可以享受肉食。
百姓居住的房屋,靠近农田的叫做庐舍;住在城邑或者聚居地的叫做里巷。五家为一组,称为邻居;五邻二十五家组成一个里巷;四个里巷组成一个族群;五个族群组成一个乡党;五个乡党组成一个州;五个州就是一个乡。一个乡,有一万二千户人家。邻长的职务最低,由此往上推,一级高过一级,到了乡,就是乡卿。在每个里设置学校,叫做序;到了乡,学校的名字称为庠。序是基础教育,对礼进行启蒙,到了庠就要进行礼的训练。在春天里,百姓居住在田野旁边的庐舍,开始一年的耕作;到了冬天农事完毕,再一起返回城邑里的家中居住。《诗经》中有:“二月春耕到,我与妻儿,吃饱喝足,准备农耕。”《诗经》中还有:“十月蟋蟀,床下躲藏,迎来年关,我与妻儿,返回旧屋。”官府告诫百姓顺应时令的变化,平时预防盗贼,演习礼仪,学习文化。在春天的农忙时节,里巷中的小官吏,一大早就会坐在右边的小屋里,邻长坐在左边的小屋,等到人们下了农田,他们才能返回家中,晚上也是如此。收工回来的农民要带上柴禾,多少不等,头发花白的老人,可以不带。到了冬天,百姓回到城邑中的家中守冬,同一里巷的妇女,夜里聚集在一起纺线,加上晚上的时间,妇女在一个月中,等于做了四十五天工。大家聚集在一起,不仅节省了灯油,妇人们聚在一起,还可以相互间学习技艺,交流民风民俗。男女青年没有成家的,则会对唱情歌,相互挑逗。
从进入冬季的这个月起,儿童开始进入序室,接受教育。八岁进入小学,学习简单的算术、地理、方位、识字等基础知识,认识家庭中的成员,长幼等伦理关系。十五岁进入大学,学习先圣的礼仪音乐知识,了解朝廷君臣间的相关礼仪。优秀的学生,进入乡学的庠校;庠校学习优异的学生,再进入诸侯国中的少学。诸侯国每年要向天子举办的太学推荐优秀学生,然后在京畿的太学里继续深造,这时的学习叫做造士。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还要培养他们射箭的本领,完成学业后,由天子授予官职爵位。
在农历的正月,聚居的百姓分散在田间劳动,国君派出使者,摇动木铃,在路上巡视,采集民间百姓吟唱的诗歌,送交宫里掌握音律的官员,配上动听的乐曲,再上报给天子。因此说君王不必深入民间,也能够了解到民情。
这就是先王制定的土地政策,使得百姓富裕,再实施教育的大致情况。孔子讲:“治理千乘之国,官员恪尽职守,诚实守信,节省费用,爱护百姓,善用民力,不误农时。”百姓之间相互勉励,为国效力,先公而后私。《经诗》中有:“凉风习习,小雨绵绵,降落公田,润我私田。”百姓三年的耕作,可以有一年的积蓄。衣食足而知荣辱,谦让生而诉讼息,朝廷规定,三年考核一次官员的政绩。孔子说:“如果国君使用我,治理一年可以初见成效,治理三年可以大功告成。”孔子所说的成功,指的就是这个。三年考核,决定官员的去留,有了三年的粮食储备,叫做“登”;再次达到“登”,叫做“平”,这时候就有了六年的粮食储备;三次达到“登”,叫做“太平”;如此经过二十七年,可以有九年的粮食储备。帝王的恩德遍布于天下,礼仪、教化、礼乐制度遂大功告成。因此孔子说:“如果要想成为圣明的君王,一定要有三十年的仁政,才能够达到仁的治理效果。”其中的道理就在这里。
周王室衰落之后,诸侯国中的暴君和贪官污吏,忽视了先王制定的制度,井田制遂遭到破坏,官员们横征暴敛,王室的政令不行,欺上瞒下,公田无人管理。鲁宣公(公元前608-前591年)时期,开始实施“初税亩”。《春秋》中对此进行讥讽。此时的国家治理已经是上贪下怨,灾害频发,祸乱横生。
这种对井田制的破坏,一直延续到战国,诸侯国间崇尚的是阴谋诡计,鄙视的是仁义道德,大家所追求的,首先是富有,其次才会想到礼让。在当时,李悝为魏文候制定充分利用地力的政令,李悝认为,方圆百里的土地,共有九万顷的面积,除去山丘、湖泊、城邑、住宅占去三分之一,还剩下六百万亩可以作为农田,农民精耕细作,每亩地可以多收获三斗粮食,缺乏精耕细作,则少收获三斗粮食。方圆百里的地方增减平均下来,可以收获粟米一百八十万石。李悝说:粮食太贵则会伤害民众,粮食太贱又会伤害农民;民众受到伤害,买不起粮食就会逃离国家;农民受到伤害,就会失去种粮的积极性,国家因此而会陷入饥困。粮食无论太贵还是太贱,均会造成一方面的利益受到损害。善于治理国家的国君,要让民众不受到伤害,同时还要兼顾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现在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民,种植一百亩农田,每亩地一年收获一石半,一共收获粟米一百五十石。除去十分之一的租税十五石,剩余下一百三十五石。全家吃饭,每人每月一石半,五口人一年共用去粟米九十石,还剩余四十五石。每石三十钱,可以得到一千三百五十钱。除去各种祭祀的花费,用去三百钱,还剩下一千零五十钱。五口人的穿衣,每人要用去三百钱,五口人一年需要用去一千五百钱,不足的部分还差四百五十钱。假若家中不幸有人患病,或者殡殓丧葬,需要付出费用,还要缴纳国家的赋税,这些还没有计算在内,农民就会感觉到生活艰难,因此农民不愿意种田。种田的人数少了,粮食价格就会变得昂贵。要掌握粮食价格的平衡,须注意粮食收获的丰歉。一般来说,粮食收获有上中下不同的年景。大丰收年的收成可以增产四倍,剩余粮食四百石;中等丰收年的收成可以增产三倍,剩余粮食三百石;小丰收年的收成可以增产一倍,剩余粮食一百石。荒年粮食的收成只有一百石;中等荒年,粮食的收成只有七十石;大饥荒年,粮食的收成只有三十石。在大的丰收年,官府要收购农民手中四分之三的存粮;中等丰收年,官府要收购农民手中二分之一的存粮;小丰收年要收购农民手中一百石的存粮。农民手中存留下适当的余粮,粮食价格就会稳定下来。小荒年官府要向市场抛售相当于小丰收年收进的粮食,中等荒年抛售中等丰收年收进的粮食,大饥荒年抛售大丰收年收进的粮食,由国家掌控粮食价格,即可以使粮食价格保持稳定。即使遇到水旱灾荒饥馑的年景,民众也不会因为粮食过于昂贵,而不得不流离失所。施行这种平抑粮价的政策叫做取有余,以补不足。这种政策在魏国施行以后,魏国变得富强起来。
秦孝公重用商鞅的法家治理,废弃井田制,土地可以自由地进行买卖。秦国鼓励百姓种田,鼓励战士们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受奖,虽然这不符合古时候的农业政策,但还是以农为本,发展农业的效果超过了其他诸侯国,在诸侯国间称雄一方。然而周王室的礼制,在秦国已经遭到彻底地破坏,其他的诸侯国,僭越礼制的行为也越来越普遍。百姓中富裕的人家,可以积累万万家产,贫穷的百姓却只能吃糠咽菜;强大的诸侯国兼并弱小的诸侯国,跨州连郡,弱小的诸侯国,失去了祖宗的社稷。到了秦始皇,天下终归统一,始皇帝开始在国内大兴土木,对外征伐四夷,征收百姓的赋税超过了土地上收成的一半,征发住在闾左的百姓到边郡戍边。男子一年的辛苦,不足以交纳赋税;女子辛勤纺绩,不足以穿衣家用。秦朝耗尽天下的资财,满足奢侈花费的需要,欲壑难填,最终导致海内愁怨,酿成天下大乱,众叛亲离。
汉建国之后,接手的是秦恶政留下来的烂摊子。汉建国初期,诸侯国间仍然是征战不息,楚、汉两个大诸侯国对峙五年,百姓生活在兵荒马乱之中,农民无心种田,天下面临着大饥荒。米卖到每石五千钱,出现人吃人的情况,路上的饿殍令人触目惊心。高祖命令汉地的百姓可以买卖儿女,遭灾的百姓可以到蜀郡、汉中郡粮食较为富裕的地方就食。天下安定以后,经过战乱的百姓,家无余财;天子上朝乘坐的御驾,拉车的四匹舆马颜色不同;京师中居住的将相,上朝只能乘坐牛车。高皇帝简化法律禁令,减少百姓赋税,农民收获的粮食只需要缴纳十五分之一的租赋,官吏的俸禄也相应地减少,皇帝尽量减省宫中的花费开支,让百姓休养生息。山川、湖泊、集市贸易租税的收入,作为天子到诸侯的开销。有封土的诸侯,有汤沐邑的公主,以分封土地上的收益,作为花费开支,不再划归到朝廷的国库中来。崤山以东转运至长安的粮食,供给京师官员的需求,每年只需要几十万石粟米。孝惠帝朝、高后执政时期,经济情况略有好转。文帝继位,率先垂范,倡导节俭,想的还是让百姓休养生息。当时百姓刚刚脱离战乱,很多人抛弃农业,从事获利较快的商业,贾谊为此而向文帝上书,贾谊说:
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百姓家中没有存粮,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从古至今,还没有听说过。古人常说:“一人不耕种,即会有饥饿的危险;一女不纺绩,即会有受寒的可能。”生产有时令,而消费无止境,物资储备必然会被消耗殆尽。古人治理天下,考虑得极为周到,生产出来的物资,同时要留有足够的储备。现在很多人家抛弃农业,去从事牟利的商业,吃饭的人远多于生产的人,这是国家治理的一大祸患;奢侈淫靡的风气,天天在滋长蔓延,这是国家治理的一大祸害。祸害肆虐,难于制止,国家就会陷入危险之中,难以拯救。生产的人太少,消费的人太多,天下的财富怎么可能不枯竭!汉朝立国至今已经有四十几年,国家和私人间的财富积累仍然是少得可怜。时令到来,却久旱不雨,民众担心,来年又是饥荒年;一年收成不好,朝廷又要卖爵,筹集钱款,民众又要卖掉子女,度过荒年。这些传闻已经在流传,那里有国家已经危险成这样,皇上还不着急!
农业生产有丰歉,自古以来如此,上古时的圣贤大禹、商汤也经历过水灾、旱灾。如果今天国家不幸遭遇到大旱灾,赤地千里,国家拿什么去赈济平民百姓?假若边境突然出现紧急情况,需要调动几十万军队,国家能否即刻供给所需的军饷?天灾、战祸同时发生,国家的物资储备匮乏,不法之徒就会聚众抢劫,贫弱百姓将被迫易子而食。国家政令到那时未必能控制得住局面,远方的诸侯国一旦起来造反,与朝廷对抗,出现了这些情况,再想去安定国家,还来得及吗?
国家的粮食储备,是国家稳定的命脉。农业粮食丰收,国家财政有余,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攻必取,守必固,战必胜。招抚敌寇,让远方的敌人前来归附,还需要发愁吗?当今首先需要做的,是劝说农民回到土地上去,要加强国家对粮食的控制,让天下的民众粮食富足,让那些从事商业的游民,回到农业生产上去,增加国家的粮食储备,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得天下人民安居乐业。本来可以使得国家储备富足,人民享受安乐,今天竟然落到如此岌岌可危的地步,臣实在是为陛下感到惋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