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安·劳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意大利最知名雕塑家,建筑家,画家。 巴洛克美术最出色的代表。1598年他在意大利出生,此时距另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的去世,已经过去34年,欧洲渐从文艺复兴迈向巴洛克时代。或许天意使然,数十年后的贝尼尼成为了巴洛克艺术最为耀眼的光束。正是贝尼尼给予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在历史上无可撼动的影响。
如果在我们今天的时代,这会被叫作恋童癖—一个25岁的男人迎娶一个12岁大的女孩—但是在现代之前的欧洲,这即使说不是普遍的,也完全是合法的。早在还有人记得的远古以及后来漫长的时代,在教会和国家的眼中,这样的婚姻就一直是完全合法的。只要双方年龄到了青春期—女孩12岁,男孩14岁—法律就允许达成结婚协约,无论丈夫和妻子在年龄上的差距是多么悬殊。于是,1587年1月17日,在那不勒斯一场私人的家庭典礼上,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的父亲,生于1562年的托斯卡纳,是雕塑家彼得罗(Pietro)与那不勒斯少女安洁莉卡迪乔瓦尼加兰特(Angelica di Giovanni Galante)的儿子。根据他们的结婚登记记录,安洁莉卡“大约12岁”。在那个年代,男人选择一个年龄比自己小得多的女孩,一个头脑易受影响、意志薄弱的儿童新娘,是出于一种实用性的考虑:她们更容易被塑造成完美的妻子—安静,顺从,耐心。这其中的原由就是她的美德还是未受损伤的—换句话说,她还是一个处女。而且,她的青春和活力能够保证她在未来的年岁里成功地生儿育女,担负起对家务的操持,尤其是对女人可以得到的生活要抱有极其低的期待。而教会,似乎也积极地鼓励一个年轻的女孩跟一个年龄相差悬殊的男人结婚。毕竟,他难道不是一直在不断地提供最完美的已婚眷属圣约瑟和他的新娘玛利亚,也就是耶稣基督的母亲作为婚姻角色的模式吗?今天,在天主教遍布欧洲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宗教艺术把他们描述成怀抱幼年耶稣的“神圣家庭”,他,一个鸡皮鹤发的老人,而她几乎还是一个脸色红润的青少年。
因为乔凡尼洛伦佐是在接连5个女儿出生之后出生的,彼得罗就担心他不会再有更多的男继承人了,于是他给大儿子起了两个名字,一个是他祖父的,一个是他父亲的,乔凡尼(约翰)和洛伦佐(劳伦斯)。但是,成年以后,我们的艺术家好像曾经提到他真正的名字就只是洛伦佐。当时关于贝尼尼最详细的传记—在他生命最后一年由他最小的儿子所整编—告诉我们,在贝尼尼早年艺术生涯中第一批成熟的雕塑作品中有一件是作为“虔诚的奉献之举”为纪念他的守护神、遭受火刑的圣劳伦斯而着手创作的(1617年)。圣劳伦斯的节日,8月10日,被贝尼尼看作是他自己的“命名日”,他后来对巴黎的朋友、日记作者保罗弗雷特德川特罗(Paul Freart de Chantelou)也提到了这一点。贝尼尼的第一个名字,乔凡尼(Giovanni),在现存的文件中,经常被潦草地缩写为“Gio.”,或者干脆简单地省略掉了。在他死后,有时候乔(或乔凡尼)洛伦佐 〔Gio.(or Giovan)Lorenzo〕就让位给了更加流畅的“乔凡尼洛伦佐”(Giovanni Lorenzo),这是他今天最广为人知的名字形式。
至于姓氏,贝尼尼(Bernini)—或者在当时的资料中更经常出现的Bernino—源自Barnini,这是我们在彼得罗1587年的结婚文件中找到的彼得罗姓氏拼写。进一步的,Barnini 这个姓氏来自“del(或者di)Barna”,意思是“Barna的孩子”,是Barnabas的缩写形式。巴纳巴斯(Barnabas)在当时的托斯卡纳地区是一个常见的姓氏,1289年早期传教者圣巴纳巴斯(Saint Barnabas)从天而降,在战争中奇迹般地捍卫了归尔甫派(the Guelfs),帮助他们取得了对吉柏林派(Ghibelline)敌人的决定性胜利,从此这个姓氏就流行起来。前面提到过多美尼科(Domenico)所著的《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骑士的生平》一书中说,至高无上的上帝也在1598年12月7日忙于送给彼得罗和安洁莉卡第一个儿子。惊叹于孩子那结构完好的身体,尤其是他那机警的眼神,这对骄傲的夫妇无疑要开始编织对婴儿乔凡尼洛伦佐远大前程所寄予的奇妙希望。他们当然还不知道他们已经成为一位罕见奇才的父母,他作为雕塑家、建筑家、画家、剧作家以及舞台设计师,要注定作为他所处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从而在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是已经成为传奇人物的李奥纳多、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Leonardo, Raphael, and Michelangelo)当之无愧的后继者。他还是意大利在辉煌文艺复兴时代内的巴洛克世纪里所产生的世界性艺术奇才中殿军式的人物(最后一位)。到他去世的1680年,长达400年的意大利文化居领军地位的时代就结束了。
“不要以为天命比童年里所占据的事物更重要。”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在他《杜伊诺的哀歌》(Duino Elegies)中的第17首当中写道,这种观点在现代心理学中可以引起有力的共鸣,从弗洛伊德开始就以此揭开了人类的神秘性。不幸的是,我们对贝尼尼早年跟父母在一起时的日常生活细节知之甚少,无论是公开的还是私密的。他的父母都是怎样的人呢?他们是怎样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就跟欧洲历史上许多重要人物的妻子们和母亲们一样,安洁莉卡贝尼尼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讲,也是完全不可见的,尽管新近对我们这位艺术家的生平又增加了这么多的研究。除了几条已经给出的基本事实,我们对她一无所知。一度,大概在1620年,贝尼尼画过一幅他母亲的油画肖像,我们从这户人家的家庭财产清单中可以得知这一点,但是那张肖像现在却丢失了,或许挂在意大利某个私人收藏的场所,画中人物的真实身份是不为人知的。除了她的临终遗嘱,安洁莉卡的一张没有标注日期的信件(但也有可能是某个更识字的人代她写下的),她就没有留下任何属于个人的物品了。但是有一封很可能是写于1638年的简短而生动的信,却向我们打开了一扇罕见的窗户,可以如实地向我们展现出血气方刚的单身状态下贝尼尼的性格。贝尼尼一定会被这个不幸的事实大大激怒,那就是在所有他的父母来信中,偏偏这一封历经将近400年千难万险保存了下来。安洁莉卡的信是谦逊的,但却绝望地请求教皇的侄子弗朗西斯科巴贝利尼红衣主教(papal nephew Cardinal Francesco
Barberini),是贝尼尼在圣彼得大教堂工厂(the
Fabbrica)工作室的雇主,乞求他帮助管教她那狂野的儿子乔凡尼洛伦佐。她说,乔凡尼洛伦佐只把自己当作“padrone del mondo”(全世界的大师),行为失检,骇人听闻,形同犯罪。那种行为失检究竟是什么呢,安洁莉卡在那封信中又说了她的儿子什么呢?我们将在下一章当中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