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0.9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2.7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8.2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77.8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7.2
《
瘦肝
》
售價:HK$
99.7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直指人心的独立思想 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
当代中国真正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坚守人道主义立场,被誉为“中国的巴尔扎克”;
三十年来思想精华,直面社会现实,反思文化传统,剖析国民性格,倡导公平正义,高扬人文主义旗帜;
言语振聋发聩,思想直指人心;民众良知,家国情怀,感人至深……
|
內容簡介: |
自20世纪80年代,梁晓声就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整体思考,这也是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之外另一个重要写作路径——具有作家个性化特征的梁晓声式的政论文和杂文的写作。在本书中,梁晓声站在平民的立场,以作家、思想者、学者等多维视角谈论和分析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状况和社会生态。他关注政治、经济、民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笔端常带感情,直面社会现实,反思文化传统,剖析国民性格,倡导公平正义,高扬人文主义旗帜,言语振聋发聩,思想直指人心。可以说,这部作品凝聚了作家梁晓声三十年来思想的精华,展示了梁晓声作为平民代表、人生导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深刻思考和真诚言说,是作家梁晓声告别理想主义之后高高举起的一面人文主义旗帜。
|
關於作者: |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1968年至1974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劳动,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副厂长等。代表作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浮城》、《年轮》、《知青》、《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迄今创作小说、散文、杂文等1600余万字。《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父亲》分别获1983、1984年全国短篇小说奖,《今夜有暴风雪》和《雪城》分别获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和1988年第六届中国电视剧金鹰奖。其多部作品在港台出版,并被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
|
目錄:
|
第一章 艰难的中国人
倘言普遍之中国人的心情,那么我认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普遍之中国人的心情几乎可以由“郁闷”二字来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自豪甫过,就不断“折腾”,很快便使各阶层先后品咂到了“郁闷”的、欲说还休的滋味。有些郁闷是国家转型时期各阶层所必然遭遇必须渐适的心理过程,有些则是治理国家的经验不足导致的,更有些时候体现为“极左政治”的危害。
1. 变动的中国人 3
2. 中国人的郁闷 4
3. 勇于羞耻的现代公民 7
4. 从奴性到理性:国民性的变迁 10
5. 中国中产阶级,注定艰难 17
6. 我们的下一代真是“小上帝”吗? 21
7. 当今中国青年阶层分析 25
8. 扫描当代中国女性 33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沉思
千年之交,回眸凝睇,看中国百余年文化云涌星驰,时有新思想的闪电,撕裂旧意识的阴霾;亦有文人之呐喊,儒士之捐躯;有诗作檄文,有歌成战鼓;有鲁迅勇猛所掷的投枪,有闻一多喋血点燃的《红烛》;有《新青年》上下求索强国之道,有“新文化运动”势不两立的摧枯拉朽……
1. 百年文化的表情 79
2. 传统文化之断想 83
3. 指证中国文化之摇篮 87
4. 国人辩论的表情 91
5. 文化的反省 94
6. 论文化在政治之上 99
7. 皇帝文化“化”了什么 104
8. 论文痞的起源 108
9. 论“苦行文化”之流弊 111
10. 中国“尼采综合征”批判 114
11. 沉思鲁迅 135
第三章 呼唤人文教育
人文在高层面关乎国家的公平、正义,在最朴素的层面,我个人觉得,人文不体现在学者的论文里,也不要把人文说得那么高级,不要让我感觉到,“你不说我还听得清楚,你一说我反而听不明白了”。其实人文就在我们的寻常生活中,就在我们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我们人性的质地中,就在我们心灵的细胞中,这些都是文化教养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学文化的原动力,而且是我们传播文化的一种使命。
1. 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 145
2. 论大学 153
3. 论大学精神 158
4. 大学生真小 161
5. 走出高等幼稚园 165
6. 论教育的诗性 167
7. 倦怠的时代 175
8. 人文教育——良知社会的起搏器 179
9. 一种愿望,一种理想 186
10. 父母是最朴素的人文 191
第四章 社会的疼痛
我进一步认为,“公平”在人类的词典中是这样的一个词——若抽掉其“人文”的,亦即自觉自愿地关怀弱势群体的内涵,那么也就失去了人类社会学的主要含义。这时的“公平”一词,只不过成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已。人类社会若依据丛林法则行事,“泛达尔文主义”必成独步天下的主义。而“泛达尔文主义”是反人类的。
1. 崇尚“曲晦”乃全社会的变态 199
2. 税是社会公平的砝码 202
3. 一位地税员的自白 204
4. 社会黑洞 212
5. 权力与金钱 215
6. 贴官贴商 222
7. 关于“跑官” 228
8. 中国档案制度质疑 230
9. 医生的位置 233
10. 木匠哪里去了? 236
11. 站直了,不容易 242
12. 敬畏为何在中国水土不服? 244
13. 俯瞰商业时代 247
第五章 做立体的中国人
我愿我们未来的中国,“纸板人”少一些,再少一些;“立体人”多一些,再多一些。我愿“纸板人”的特征不成为不良的基因传给他们的下一代。我愿“立体人”的特征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有良好的基因体现。
1. 地质局长和一顶帐篷 275
2. 做立体的中国人 278
3. 拒做儒家思想的优秀生 284
4. 推荐《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287
5. 法理与情理 291
6. 不能保护,难以文明 293
7. 文明的尺度 295
8. 时常想起方志敏 297
9. 父亲 300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艰难的中国人
倘言普遍之中国人的心情,那么我认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普遍之中国人的心情几乎可以由“郁闷”二字来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自豪甫过,就不断“折腾”,很快便使各阶层先后品咂到了“郁闷”的、欲说还休的滋味。有些郁闷是国家转型时期各阶层所必然遭遇必须渐适的心理过程,有些则是治理国家的经验不足导致的,更有些时候体现为“极左政治”的危害。
1变动的中国人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职业呢?它们又将世人划分成多少种人生形态呢?
谁能说得清楚啊!
然而很久以前的中国人,特别喜欢将世界数字化。开句玩笑,比今天由电脑科技所体现的世界数字化情况早很久的时代,中国人已经大致地将世界数字化了,比如用代表“十干”和“十二支”的文字配成六十组专门词,来规定年、月、日的次序;比如三十六颗天罡星,七十二颗地煞星(《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即是那些天上的神煞之星在凡间的化身);比如二十四节气,这是世界上只有中国才家喻户晓的节气的细分法。而有些节气极富诗意,清明、谷雨、白露、惊蛰、大满、小满,等等。
数字的意象,也每体现在汉语言的形容方面和诗词佳句之中——如“九曲黄河”、“万里长江”、“一马平川”、“百年好合”,等等。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如“微觉三四五点雨,闲看八九十枝花”……
很久以前的中国,一向是一个农业大国。其职业的种类是非常有限的,故用“五行八作”来形容。“五”、“八”是单数,概括不了的,于是又有“七十二行”、“三十六业”的说法。太啰唆,于是也有人干脆一言以蔽之曰“百工”。“百”在中国人的数字意识中是虽有限但意象很大的数,于是,似乎包罗了世间一切职业;自然,也便似乎包罗了许多种人生的状态。
有些民间职业,在中国曾普遍存在。比如“锔缸锔碗”的、修理雨伞的(他们的吆喝声是“扎鼓雨伞”)、吹糖人的、捏面人的、弹棉花的、磨刀剪的、走街串巷完全手工制作家具的木匠,等等。比如蒸汽火车时代的验轮工……
现在,中国的最后一辆蒸汽火车早已寿终正寝,开蒸汽火车的司机和司炉以及站台上的验轮工早已改行;现在,家具都是由流水线上生产的材料组装的了,于是游走木匠销声匿迹了。而我,最后一次见吹糖人的艺人,已是二十余年前的事了……
现在,中国早已不是从前的中国。它正由一个农业国变化为现代工业国和现代科技国。但是和全世界一样,由职业而形成的人生状态,依然是社会常规。也和全世界一样,最平凡的人们,往往从事最平凡的职业;而从事特殊职业的人们,也往往有较为特殊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这样的中国人,那样的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少,精神面貌已和从前大不一样了。
2中国人的郁闷
倘言普遍之中国人的心情,那么我认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普遍之中国人的心情几乎可以由“郁闷”二字来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自豪甫过,就不断“折腾”,很快便使各阶层先后品咂到了“郁闷”的、欲说还休的滋味。有些郁闷是国家转型时期各阶层所必然遭遇必须渐适的心理过程,有些则是治理国家的经验不足导致的,更有些时候体现为“极左政治”的危害。
新中国成立是一次国家性质的根本改变,中国自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工商改造公私合营是必然的,触及的只是少数人的利益,郁闷也是少数人的感受。
互助组、高级公社当年在农村也起到过好的作用,但所谓人民公社化,迫使农民吃食堂则分明犯了主观主义、激进主义的大错误。农民不情愿,也根本不习惯,很抵触,牛不喝水强按头,广大农民很郁闷。并且,不只是习惯不习惯的问题,而是大人孩子都饿肚子的苦楚。饿肚子不许说,还得强装出每天都撑着了的样子。
大炼钢铁虽然具有闹剧色彩,但当时清醒反对而又面对势不可挡的局面却无可奈何的某些党内领导人心中实感郁闷。知识分子亦是如此。看得分明却不能道出,而且批评有罪,于是郁闷之极。
“文革”自不必说,那不仅是清醒的、正直的、多少具有独立思想的人空前郁闷的十年,而且是命运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十年。独立思想稍有流露,必招致迫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许许多多过来人,当年感觉“四人帮”之被粉碎,“文革”之终结是“第二次解放”,将这个大事件与新中国成立相提并论。应该承认,即使放在全世界看,那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正义行动,没有牺牲,没有流血,顺应民心党心军心,自然举国欢腾。当年那一种全国大喜悦,不但遍及从城市到农村的各个地方,而且持续了三四年之久。
接着是党中央批准知识青年可以返城。
“右派”获得平反。
纠正一切冤假错案。
思想理论界迎来了春天。
科技迎来了春天。
教育迎来了春天。
文艺、文化迎来了春天。
工农业生产迎来了春天。
仿佛是没有冬天的几年。
那是和解放初期一样让中国人舒心的几年。但是,中国还没做好面临多方面思想解放的各种准备。不但准备不足,而且乏经验可循。文化思想界自我表达的激动,与“拨乱反正”后亟待走上某种正轨的具体国情发生了对冲矛盾。这使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再一次郁闷了。
当年政治家们有句话是——“一放就乱,一治就死”,说明有些政治人士还不是主观上完全不愿“放”,也不是完全看不明白“放”是大趋势,是改革潮流。但,他们难以估计到后果,也不知该如何“放”,该“放”到什么程度,才既“放”了而又不至于“乱”了。故换位思考,当年的他们肯定也很郁闷。
接着是工业实行体制改革、优化组合,“甩包袱”、“结束大锅饭”、“砸掉铁饭碗”、工人“下岗”——于是,千千万万的“领导阶级”体味了空前郁闷。
再接着是“股份制”,绝大部分中国工人没钱入股,于是被“制”于股份利益之外了。现在看来,当初的股份制,化公为私的过程中权钱交易现象肯定不少,国有资产、集体资产流失到个人名下也是不争事实。中国工人不但郁闷,进而愤懑了。那是中国当年剧烈的阵痛。
刚刚“分田到户”,最大程度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们喜悦过后也再次郁闷。种子贵、化肥贵,不用种子、化肥就保证不了收成,用又用不起。而且粮价低,一年辛苦下来,得到的钱甚少。倘若遇到灾年,往往白辛苦一场。收了粮向农民打白条的现象屡禁难止。
全中国都在同情地呼吁——农民们压力太大了,救救农民!
那时的中国农民是厚道极了,也老成惯了。没人当面问,心中的郁闷是从不往外吐的。自然,被当面问的时候极少。偶被问,每有假农民替他们回答——不苦不苦,很幸福。
城市人面临房改了。
不少城市人郁闷了,因为凑不足钱买下本已分到自己名下的房产。现在看来,即使当年借钱买下的,也是买对了,买值了。因为毕竟从此有了大幅增值的一宗私产。
但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们郁闷了。按从前惯例,单位是要解决住房的,不过时间早晚而已,房屋大小、新旧而已。人们习惯了分房子,从没料到还得买房子。而且刚参加工作的他们也买不起商品房,尽管今天看来当年房价还极低,比现在房价的十分之一还低。
教改了——择校要交赞助费了,学校不包分配了,找工作也颇为不易,学子们大为郁闷。
医改了——虽然单位不是根本不负担医药费了,却并不全面负责了。医改实行在前,医保条例出台滞后,这又使中国人郁闷了。一户人家,一旦有了重病之人、久病之人,医药费问题每使倾家荡产、家徒四壁……
入学托关系,住院托关系,找工作托关系,转单位托关系。托关系成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生存之道。有关系解危救难,没关系寸步难行。关系不仅是交情,还是人情。并且人情性价比越来越高。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不得已地或热衷于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经营各种复杂而微妙的甚至蝇营狗苟的关系。更精明的一些人,根据局面,不断调整关系。民间的关系经营催生了一笔又一笔人情债,官场的关系经营酿成了一茬又一茬裙带及背景庇护之下的腐败。
矿难接二连三,瞒报也接二连三,被“给予”或索取高额“封口费”成为某些记者的灰色收入。
大型项目争先上马、竣工、剪彩,喜气的表情还未褪去,豆腐渣工程让更多人郁闷。
比起饿肚子的年代,人们不愁吃喝了。但不知从何时起,苏丹红、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硫黄姜出现了,甚至“爆炸西瓜”、“绝育黄瓜”等闻所未闻的食物也被“发明”出来。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简直没法逃避郁闷了。
人们郁闷于这个时代,可又不得不郁闷地适应本时代的五花八门的规则。被两种力量拉扯长大的中国人,像极了一张单薄的纸:心灵之扁平状态呈现于脸,而满脸写的只不过一种表情——失我之郁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