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马拉松名将手记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决战
》
售價:HK$
79.4
《
大家小书 译馆 骑士:历史与文化
》
售價:HK$
56.4
《
没有一种人生是完美的:百岁老人季羡林的人生智慧(读完季羡林,我再也不内耗了)
》
售價:HK$
56.9
《
日耳曼通识译丛:复原力:心理抗逆力
》
售價:HK$
34.3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HK$
135.7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9.7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
編輯推薦: |
整个世界就在他的手中。——史景迁(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
世界史著作中写得最为清晰透彻之作。——汤因比(享誉全球的史学大师)
叙述和解释整个人类史的著作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部。——休·特雷弗-罗珀(英国史学泰斗)
★全球通史不可逾越的巅峰;
★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历27年而成的心血巨作;
★以全球视野精彩讲述地球上最伟大的冒险旅程——整个人类的历史;
★开创性的全球史观,第一部真正以世界眼光写作的全球史;
★其出版是“汤因比时代向麦克尼尔时代”的转变,标志着全球史的诞生;
★荣获美国图书最高奖“国家图书奖”;
★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入选“20世纪百大英文非虚构著作”;
★塑造欧美一代又一代社会精英世界观;
★全球畅销50年经久不衰,唯一授权中文版首度出版;
★阿诺德·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本特利、史景迁、许倬云、马克垚、刘新成、高毅、钱乘旦、王晋新等国内外史学权威倾力推荐。
*1967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为“学生和一般读者”将《西方
|
內容簡介: |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是全球通史的奠基性杰作,以全球视野讲述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让你一本书了解人类文明和世界格局的演变。唯一授权中文版首度出版之际,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寄语复兴中的中国,专门撰写《致中国读者》,将这部历史杰作献给希望以新颖路径洞悉人类历史的中国读者。
现今蔚然成势的全球史,始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部成功的著作便是威廉·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从1936年开始构思,1954年动笔,1963年出版,麦克尼尔历时27年才完成这部史学巨著。面世后,立即受到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特雷弗-罗珀高度评价,一度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更荣获美国图书最高奖“国家图书奖”。
《西方的兴起》采用从古至今的叙事结构,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0世纪末,聚焦于中东、印度、中国、欧洲等主要文明,以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为主线,勾画整体而生动的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跨越民族、国家的樊篱,将全球文明看作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整体,把人类历史分为中东统治的时代、欧亚文明均势的时代和西方统治的时代三个阶段;以“欧亚大陆生存圈”为核心,纵览了在这个大生存圈中各个文明交融传承、兴衰演变的宏观全景。
麦克尼尔以优美流畅的笔触,将贸易、旅行、迁徙、征服、冲突、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传播、技术的扩散、疾病的流行等,人类长期的跨文化互动的历史;以及犁、战车、马镫、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工业革命、民主革命、科技革命等,关键性的人类科技和文化变革,编织成了一部恢宏、通透、高潮迭起且极具吸引力的整体世界史,带给读者史诗小说般的阅读体验。
《西方的兴起》确立了麦克尼尔的史学地位,它的出版被史学界认为是“汤因比时代向麦克尼尔时代”的转变,标志着全球史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诞生。麦克尼尔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所有人类社会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相互联结的;各个文明之间的交往互动是促进文明演化、历史变革的主要动力。麦克尼尔书写全球文明的互动,让之前隔离、孤立的世界史,变成动态、交互的世界史,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的交互网络图。
作为公认的“全球史奠基之作”,《西方的兴起》也是欧美最著名、最流行的世界史著作,历经多次再版,50年畅销不衰,被赞誉为“已出版过的叙述和解释整个人类史的著作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部”,并且已经成为“在人类文化史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巨著”。
倘若您只想阅读一部有关世界历史的著作,那么,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就是您要找的那一部!
|
關於作者: |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1917—)
当世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
芝加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开辟了一个西方世界史学的新时代。
1963年,他以一部《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一举成名,并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麦克尼尔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迄今已出版30多部作品。
1996年,威廉·麦克尼尔因“在欧洲文化、社会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伊拉斯谟奖。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为威廉·麦克尼尔颁授国家人文勋章,以表彰其在人文科学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威廉·麦克尼尔毕生追求博大宽宏的视野,努力揭示人类在世界历史中的命运,不断地通过世界历史写作带给我们理解历史与世界的新观念、新框架。他学识渊博,洞见精辟,叙事优美流畅,不仅受到专业历史学家的赞誉,也得到普通大众读者的喜爱。
在史学界,他的声望不仅超越了前辈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汤因比等人,也超越了同时代的专业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随着近年来全球史视野下的世界历史研究不断升温,威廉·麦克尼尔已成为当今西方世界声誉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历史学家。
威廉·麦克尼尔所获赞誉
战后历史学家中最卓越的集大成者。
——威廉·帕尔默(William
Palmer,马歇尔大学历史学教授)
以其对世界历史的整体性观照而享誉全球。
——凯斯·托马斯(Keith
Thomas,著名历史学者)
他笔下的世界在时空范围和人类活动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扩展。
——帕特里克·曼宁(Patrick
Manning,匹兹堡大学世界史中心教授)
世界历史的真正开始书写,关键的奠基人是威廉·麦克尼尔。
——杰里·本特利(Jerry
Bentley,著名历史学家、《新全球史》作者)
世界历史作为一场运动或是一个研究领域的兴起,人们会异口同声地把它归功于威廉·麦克尼尔。
——凯文·雷利(Kevin
Reilly,著名历史学家、美国世界史学会前主席)
|
目錄:
|
(上册)
致中国读者
推荐序 郭方
二十五年后再评《西方的兴起》
英文第一版前言
第一篇 中东统治的时代(至公元前500年)
第1章 历史的发轫
第2章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勃兴
第3章 文明的传播:早期阶段
第4章 中东世界性文明的兴起(公元前1700—前500年)
第5章 印度、希腊、中国三个外围文明的形成(公元前1700—前500年)
第二篇 欧亚文明的均势(公元前500—公元1500年)
第6章 希腊文明的扩张(公元前500—前146年)
第7章 欧亚生存圈的联结(公元前500—公元200年)
第8章 野蛮人的进攻与文明人的反应(公元200— 600年)
第9章 中东的复兴(公元600—1000年)
第10章 草原征服者与欧洲的远西部(公元1000—1500年)
(下册)
第三篇 西方统治的时代(公元1500年至今)
第11章 遥远的西方对世界的挑战(公元1500—1700年)
第12章 蹒跚起步的世界均势(公元1700—1850年)
第13章 西方的兴起:全球范围的世界主义(公元1850—1950年)
结语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1章 历史的发轫
人类历史之初是一片混沌。虽然我们已经在世界很多地方发现了类似人骨的碎片,但它们未必能使我们了解多少有关人类起源的情况。比较解剖学家和胚胎学家们把智人作为动物的一个物种,同猿、猴和狒狒一起归入灵长目;但有关人类进化的所有细节尚模糊不清。经过打制的石块、陶器碎片和其他考古学遗物都是消失了的人类文化的证据,可惜这些证据都不充分。有经验的考古学家能通过对遗物的型制、组合情况及其所处地层的比较研究推断出有关人类系列工具逐渐进步的大量情况,并且推断出另外一些我们今天所不知道的人类生活方式的某些特点。但是,从上述调查方式中得到的图景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因此,专家们的意见分歧和学说上的争议是相当正常的,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惊讶。
从旧大陆各地发现的各种头骨和其他骨骼清楚地表明,在更新世地质时代已经出现了不是一种,而是若干种人类生命形态。木器和石器的使用不限于现代人种,因为人们发现,中国的北京人已经毫无疑问地使用这类人工制品了,至于当时非洲和东南亚的其他猿人遗迹是否有人工制品,尚未完全确定。北京人在他们居住的洞口也留下了用火的痕迹,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同样既会使用工具,也会用火。
在非洲发现充足的类人和人类化石说明这片大陆是人类诞生和发展的主要摇篮。今天位于非洲赤道雨林地带东部和北部的大片弓形热带草原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我们最早的人类祖先可能就是在那里繁衍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巨兽出没之地,在茫茫草海中生长着密集粗壮的树林,而且没有冰冻之虞。大约在过去的50万年内,气候一定有过剧烈的变化,可能当冰川覆盖了欧洲部分地区之时,在非洲,也许还有阿拉伯和印度部分地区,可能存在着一个位置变幻不定的热带大草原。在这片陆地上,人类可以用植物充饥,并以动物性食物做补充,高大的树木是人类夜间栖息和遇险时的避藏所,那里的气候也允许人类赤身裸体。人类的幼儿出生时无法自立,生长发育又十分缓慢,这给成年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于最初出现的人类来说,这样的地方无疑是最适合居住的了。
当初,幼年的人类毫无自立能力,他们能够生存下来,的确是一种极大的偶然。但这种不利条件得到了补偿,并最终促成人类独具的优点,因为它不仅在生物学上,而且尤其在文化上为人类的进化打开了宽阔的大门。尽管人类祖先的牙齿和肌肉并无出众之处,但一旦时机适当,文化进化就变成一种手段,使人类得以从群兽中脱颖而出,无可争议地确立了他的突出地位。根据条件许可,当然也是为环境所迫,人类教他们的孩子掌握各种生存技能。人类的婴儿期和童年期比较长,使人类群体有可能最终超出他们开始时的那种动物水平。生存的技能是可以逐步积累,并不断完善的,到一定的时候,人类就能掌握动物、植物以及矿产资源,从而越来越成功地让它们为人类服务。
文化进化一定是从现代人的前人祖先那里开始的。幼年期的初步教育在许多高等动物中都可以观察到,与人类祖先在亲缘关系上最为接近的那些动物,其生活方式都是社会性的,而且习惯于用嗓子发声。可以设想,正是这些特征为原始人群作为狩猎者而发展其高等技能提供了基础。当男人们学会通过语言和使用工具越来越有效地协调他们的活动时,他们便能经常地获得大量猎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象,甚至在他们本人饱餐之后也常会留些多余的肉给女人和孩子吃,这就有可能在两性间产生新的分工。男人可以不再频繁地采集野果、根茎及其他食物(以前这些东西是他们的主要食品),而把精力集中在打猎上。相反,女人则像以前那样继续采集食物,她们可以从自我供养的艰苦生活中解脱出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保护和养育她们的婴儿。初生婴儿毫无自立能力,长大成人的时间又很长,只有生活在这种原始人类群体中,且主要食物由熟练的猎手提供,这些幼儿才可能生存下来。
现代人的起源仍是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上未能解决的疑题之一。现代人的不同种族可能是人类各支祖先在旧大陆各个相互隔绝的地区平行地向着完全形成的人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但我们手头一些十分零碎的证据也许同样能有力地支持另外一种假说:智人是在某一个中心地区兴起的,在向世界各地迁徙的过程中产生了种族的变异。
大约在三万年以前,当最后一次大冰川开始向北消退之时,智人出现在欧洲。有理由认为,他们是从西亚分两路而来,一条是地中海南岸,另一条是地中海北岸。这些新来者都是熟练的猎人,他们无疑是被鹿群、猛犸象、野马和其他食草动物吸引到欧洲这块沃土上来的,因为这些动物就栖息在冻土带和冰川退却后的南部稀疏森林地带。尼安德特人在欧洲生活的时间比智人早,但随着智人的推进,尼安德特人却消失了。也许是新来者把他们赶尽杀绝了;也许是发生了其他变化,比如流行病,致使尼安德特人遭到了毁灭。尽管在欧洲没有发现具有混合特征的骨骼,但也不能据此推断没有发生过杂交。与之相对照,在美洲,智人出现在一个过去从未有人到过的地方,但是他们到达的时间(公元前10000—前7000年?)以及第一批美洲移民的骨骼特征至今仍不清楚。
在世界上那些冰川消退而且几乎没有引起剧烈的生态变化的地区,生产工具看起来也几乎没有什么发展。确实,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发明创造事实上可能已经在欧亚大陆有人居住的北部边缘大部分地区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偏西一带。这里气候比较严酷,动植物群变化剧烈,迫使人类为生存而接受大自然的挑战。因此,我们在欧洲找到的一些旧石器时代的杰出遗物,或许不能说是偶然的发现。
智人看来从初次到达欧洲那时起就能自如地使用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工具。用骨头、象牙、鹿角制作的工具补充了此前尼安德特人所使用的燧石器(可能还有木器)。骨头和鹿角能做成燧石所做不到的某些形状,像针、鱼叉头这类有用的工具,就只能利用那些比燧石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材料来做。制作骨质或角质工具的秘密是在制作特殊的削石器的过程中发现的。用工具来制造工具似乎首先是智人发明的,这是人类能成功地适应欧洲近北极地区自然条件的一个关键。
根据当代孑遗的这类狩猎民族推测,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可能生活在一种不超过20~60人的小群体内。这样的集体便于迁徙,一年中只有部分时间回到他们居住的洞穴或其他固定的避藏所。狩猎过程中的领导权很可能是以某个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他以技术娴熟、本领高强而赢得了权威。估计在分布得相当分散的猎人群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或者至少是邻近的群体之间划定了猎场范围。可能还存在着族外婚姻和集团间的礼仪性交往。毋庸置疑,当一个集团侵犯了另一个集团的领地时,有时也会发生争斗。有证据表明,当时已经有了远距离贸易,但往往很难断定,某件物品究竟是从远方通过交换带进来的,还是在季节性迁移或其他形式的迁移过程中偶然拾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