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年轻可以一无所有

書城自編碼: 247504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青少年励志
作者: 薛涌
國際書號(ISBN): 9787535472939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1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84/200千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5.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7.3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99.7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99.7
吕著中国通史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2.7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199.4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HK$ 66.1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HK$ 445.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8.8
《那些曾让你哭过的事,总有一天会笑着说出来》
+

HK$ 101.4
《城市的迷惘》
+

HK$ 88.5
《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中国公众意见领袖薛涌经典之作)》
+

HK$ 84.8
《跟着薛涌留学去(耶鲁大学博士、美国大学教授薛涌揭示最有价值的》
+

HK$ 86.9
《参与孩子的成长(《一岁就上常青藤》作者薛涌最新力作,一个中国》
編輯推薦:
1.《一岁就上常青藤》作者薛涌,身为教师,也是人父,五十三岁首部致青春之作,用自己走过的青春历程,激励、温暖这个更艰难时代的年轻人:用你的未来界定你的现在,年轻可以一无所有!
2.这绝不是一本讨好年轻人的书,它也没有一厢情愿地打鸡血,或者干巴巴地讲道理,它仅仅站在一个客观冷静的角度,指出年轻人精神压力巨大和青春迷茫的本质。它将刺醒一味自怜的年轻人,粉碎他们偏激的价值观,让不堪一击的他们在暴跳如雷后领悟与改变。
3.剑指压抑浮躁的社会风气,为5亿自嘲为屌丝的年轻人仗义执言:不必把屌丝心态都一竿子打死,它有些体现了年轻人的正能量。年轻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真正动力,不珍惜他们,不在他们身上投资,不为他们创造机会,这个社会就没有前途!
4.谨以此书献给所有表面屌丝、内心执著的青春,让所有感到孤独、身处迷茫的年轻人安心前行!所有功成名就的中年人,都宁愿把自己的金钱和地位统统放弃来换回年轻。好的青春,不惧怕一无所有,战得胜时间,经得起失败,守得住梦想。年轻,可以一无所有!
內容簡介:
·许多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对房子、汽车这种不稳定的产权望眼欲穿,为了拥有几乎不惜牺牲一切。美国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有所谓“先到纽约的地下室和老鼠当同屋”的说法。不管一个社会多么富裕,从底层奋斗,从一无所有奋斗,还是王道。清贫的年轻时代,是人生的幸福和美感所在。你失去了对这种东西的感受能力,你就失去了生活。
·薛涌的文字一针见血,绝不虚假客套。他和你坦诚相见,不回避青春的痛与迷茫,就你的自我、工作、学业、价值、梦想等话题一一探讨。他就像你的严师慈父,那些枯燥的大道理都被他讲得深入浅出、纵古通今、横贯东西,你不会感到无助、愤怒、唠叨、厌烦,更多感受到的是警醒、亲切、依赖、感动。
·作为知名文化学者,他始终肩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自私,不沉默,直指这个年轻时代特有的病灶,犀利揭穿当代年轻人青春迷茫的本质:浮躁、虚荣、漫不经心、急功近利、嫌贫媚富、缺乏体育精神。年轻的你终将懂得,并不是这个世界有多么高不可攀,而是你的内心是否自信充盈,能否找到正确的出口。
·没有美好的年轻人,这个社会的希望在哪里?薛涌五十三岁致青青之作,送给年轻或者不再年轻的你:人生苦短,青春更短。青春是人生的起步。人生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虚度青春。唯有青春,不可辜负!
關於作者:
薛涌说
我今年53岁,我的职业是教师,也是人父。我在北大读本科时扫过厕所,在耶鲁读研究生时从垃圾站捡旧家具……这些我要一直说到老,至少希望我自己的后代学会。这是作为长辈的职责。
《时代》周刊在评论那些二十几岁就已经感到“青春的沦陷”的年轻人时说:成长首先意味着和比自己年纪大的人相处,听他们的教诲。老实说,听我话的孩子,日后一般都比较顺。咱靠这个领工资。
我对年轻人一向恭敬,他们还看得起我,多荣幸呀。但我希望你们有朝一日会不再看得起我了,这说明你们走到我前面去了。
薛涌
著名作家,与林达并称为第三代把美国介绍给中国的学者。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他是《南方人物周刊》评选的50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被认为是中文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公众意见领袖。
出版有《一岁就上常青藤》、《参与孩子的成长》、《谁的大学》、《培养精英》等二十余部作品。
目錄
1 你的付出,青春会看到
屌丝:那些一无所有的年轻人
保住你的牛仔裤
决不贱卖的青春
青春是我们社会的资产
青春的陷落
在自拍中消失的人生
先学会脚踏实地,再追求飞檐走壁
挚友如指
青春不荒芜,人生不迷茫
青春应该如何投入
成功不值得你付出那么多
2 反叛精神是青春的正能量
自恋的一代难自立
青春不叛逆
浪子是怎么回头的
驯化青春
逆子叛女如何当家长
反体制的体制化
听人安排的青春
反叛的意义
中国的品牌何以失败
向上爬与向下看
为所有人拓宽途径
3 这个世界从来不该被物质所界定
物欲能够塑造成功吗
物欲与幸福
“金钱万能”的国度为什么不会算钱
博士生是不幸福的群体吗
教职能用金钱计量吗
年轻人,你凭什么住大房
拼爹时代的恐慌
谁把孩子惯坏了
乔布斯:快乐的蜗居蚁族
家事与国事
4 时尚无法构建富足的人生
不会跑步,却懂跑鞋
当消费代替了生活
生活不是买来的
我从挑战韩寒马拉松中看到了什么
青春难道是卡骆驰鞋和李维斯牛仔裤吗
时髦的人难成功
还是Out一点吧
年轻人正在变傻吗
不听老人言,但要老子钱
什么是富足
5 别把留学当作你梦想的驿站
留美潮会从浪峰跌入浪谷吗
中国学生在常青藤的辍学率为25%?
韩国病?中国病?
错配:应试的副作用
留学商科专业的误区
富二代留美的拍案惊奇
中国式的留美:今天不会申请,明天就不会求职
6 美国并非减压乐土
好教育,归根结底还在于用功
怪罪制度症
美国学校是轻松自由的天堂?
美国家庭作业实录
压力真那么可怕吗
积极压力的再发现
怎样变压力为动力
承压训练法
7 任何成就都要从修身开始
光读书,没有用
劳动是最好的教育
体育对人格的锤炼
青春的葬礼
贵族的苦行
四肢发达,头脑复杂
被忽视的成长过程
青春的使命
习惯界定着青春和人生
经验你自己的生活
內容試閱
屌丝:那些一无所有的年轻人
在当今这个时代,只要接触中文网络媒体,就很难避开屌丝这个词。我在海外生活了快20年,难得回国,开始自然不懂什么意思,见多了就猜个八九不离十。毕竟咱是北大中文系出身,“文革”期间在北京街头长大,说脏话的童子功还是不错的。再上网核实其含义和背景,发现了更多的东西。
2011年年底,屌丝这个词在谷歌搜索结果达4110万,仅新浪一家网站就搜索出超过220万条的相关微博;德国的喜剧被翻译成《屌丝女士》;西南财经大学门口开了“舌尖上的屌丝”餐馆,开业三天净赚上万。2012年11月3日,《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刊发《激发中国前行的最大力量》,文中写道:“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叠加。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屌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某网不久前曾发布一项调查结果,称约有5.26亿人自认屌丝,约占中国人口的40%。
屌丝心态究竟是什么?这40%人口的心态真的危险吗?我自己进行了粗略的查考。据说屌丝一词最开始指的是出身卑微的青年男性:“矮穷丑”,找不到女友。这一下子让我这位年过半百的人拿着30年前的自己对号入座,心有戚戚焉。后来发现,居然还有“女屌丝”的用法。于是,我就把屌丝这个词当作对一无所有的年轻人的描述。不过,一无所有的客观境况,未必产生同一的屌丝心态。事实上,网上对这个词的运用就有非常不同的意味。有人用这个词骂人,觉得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是惨兮兮的输家,对之表示鄙弃;也有人用之自嘲,表述对自身状况的无奈;还有人用之标榜,吐露出自负和潇洒:一无所有怎么了?我才不在乎你们对我怎么看呢。
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屌丝这个词的丰富含义和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就不必把屌丝心态都一竿子打死。社会上嫌贫媚富,许多没办法拼爹的年轻人又不得不从最底层奋斗起,他们也许需要用这个词来显示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反叛,以标举自己的特立独行,创造自我认同。据说屌丝这个词最初的流行,就是因为某网友把别人的蔑称接过来当成对自己的酷称,其传达的意思很清楚:我不在乎你怎么看我,我也不会按照你的评价来生活。在我看来,这里反而有些年轻人的正能量。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年轻人就是应该一无所有的。难道生活刚刚起步,就应该指望别人给你许多许多吗?拜托,你想没想过你给了别人什么?凭什么向别人索取?
美国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有所谓“先到纽约的地下室和老鼠当同屋”的说法。这其中包括许多富家子弟。乔布斯创立苹果前,居无定所,靠捡易拉罐换几个钱,周末到教会慈善机构蹭饭。只是大家觉得这样很酷,社会也对之尊重,不会称之为屌丝。乔布斯自己回忆起来,也称这是最美好的一段生活。遗憾的是,在一个拼爹的社会,你要到地下室和老鼠一起住,你要像乔布斯那样创业,人家就称你屌丝。如果有年轻人敢把这种脏词接过来:屌丝就屌丝,我很自豪,坚持我的生活方式。这有什么不好呢?
年轻人一无所有,造成一代人的悲情,在近年来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特别是当今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剥夺了许多年轻人的工作机会。他们不像中年人那样有积蓄和地位,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无处躲避。
不过,真看看硬数据,中国的情况并非那样凄惨。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13年年轻人失业率预测,中东接近30%,北非在24%左右。这也难怪有些阿拉伯国家动荡不休了。其实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也相当高,接近18%。东亚地区则还不足10%。中国的经济表现相对不错,只是年轻人在就业上脑体倒挂:小学文化程度的失业率仅4.2%,中学文化程度的失业率8.1%,高中的8.2%,技校的11.3%,大学毕业生则高达16.4%。这也难怪,在许多人看来,屌丝往往是指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学生。这里当然有社区的责任。比如,中国明明是个世界工厂,经济由低端制造业主宰,需要的是廉价劳工,但大学偏偏盲目扩招,经济增长又创不出那么多白领工作。
不过,面临这样的现实和挑战,有些大学生沉浸在过去唯有读书高的岁月,觉得自己是盘菜,却没有人来夹,这就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纽约时报》报道,中国的许多大学毕业生放着工厂的活儿不干,宁愿挣更少的钱坐办公室,找不到办公室的工作则干脆待业。其中有一位主人公,为了“不干脏活儿”拒绝当工人,等着公务员的职位,但要靠快60岁的父亲到建筑工地挣钱来接济。对这种放弃自立自强的人,你骂他一句屌丝还重吗?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提出屌丝心态的两个容易被忽视的面向。
第一,嫌贫媚富的社会价值,习惯性地贬低那些不能拼爹的从底层奋斗的年轻人,没有意识到这些人实际上是我们社会真正的财富。这些惨遭白眼的年轻人反叛,把屌丝这种蔑称接过来,以之自嘲、相高,倒是显露了几分骨气。
第二,还有一类年轻人,对嫌贫媚富的社会价值完全屈从,眼巴巴地盯着公务员等职务,不情愿从底层干起,最后高不成低不就,牢骚满腹,于是被赠予屌丝的头衔。虽然难听了点,但我觉得还挺匹配。他们需要通过这样的词汇对自己的无价值有些自我意识,不要总觉得社会或家长欠了自己许多。
那些坦然接受屌丝称谓的,未必是所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那些怕这个绰号的年轻人,反而往往需要这样的称谓提醒,看清自己的位置。
保住你的牛仔裤
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成了屌丝,一无所有,这其实是当今世界的青春悲情之一部分。看看其他国家的情况,也许对中国年轻一代的自励有些帮助。
不妨以许多人羡慕的美国为例。其实,美国这几年的大学毕业生非常悲催。据说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降到了3.9%。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们甘于低就,干了一些不需要大学文凭的工作来糊口,比如餐馆的服务生等。实际上,这种低就业的和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加在一起,占了大学毕业生的一半左右。有统计研究揭示,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和其一生总收入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赶到这个经济萧条的时候毕业,捡起一个学非所用的低薪工作,前景之黯淡自不用说。也正是如此,媒体上有很多对大学毕业生幽默、调侃性的告诫。其中有一段我特别喜欢,不妨摘录出来略用中文添油加醋,与中国的年轻人们共勉。
你没有钱,买不起房,买不起车,一无所有。你真是一无所有吗?其实,你至少拥有一条牛仔裤。这是你最珍贵的私有财产。留着这条裤子,等20年后,你如果还能穿进去的话,你会高兴得如同赢了“超级碗”一样满屋子跑!
想想不是吗?就算你毕业时22岁吧,去问问那些42岁的,有几个还能穿自己22岁时的裤子。记得10年前我在耶鲁结识了一位朋友,他比我年轻快10岁,是来当教授的,属于有房有车的阶层;我则是个年过四十,博士奖学金用完却还没有找到工作的穷学生,属于只穿得起裤子的阶层。他对我讲,当年买这辆车时他刚刚毕业,自己的小屁股坐到驾驶座上,觉得那座位实在太宽大了。可如今,几年有车族的好日子过下来,屁股越来越大,把那驾驶座盖得结结实实。本来很悲情的我听了这些,回家居然找出一条大学时穿过但舍不得扔的裤子,居然宽宽松松地穿了进去。如今52岁了,30年前的裤子照样是属于我的。这私有产权咱看护得多好!我不仅是高兴得满屋子跑,而且是满街跑,乃至练马拉松把腿都练伤了。
别觉得这些仅仅是调侃,我希望年轻人从中看到许多太容易被忽视的生活哲学。大家总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并为之死去活来地争,恨不得把什么都搭上,却不珍视自己所拥有的,不觉得那有什么价值。《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和我正好同年)有一次吐露了真言:大概所有功成名就的中年人,都宁愿把自己的金钱和地位统统放弃来换回年轻!
一无所有的年轻人不妨往前看看:那些有钱有势的中年人似乎拥有着一切,难道他们不是早晚要退出吗?难道你们不是早晚要长到他们的年龄吗?是的,现在确实是拼爹的时代,有钱有势者总要把财富传给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你们。但是,富不过三代的古训并非空穴来风。看看历史就知道,没有哪家能守得住自己的财富。这并不是说你们会取而代之,而是说生活不是一条死胡同,只要努力、耐心、不放弃,有本事贡献于世,时间会给你打开机会之门。
更重要的是:难道财富就是一切?和豪车、豪宅比起来,我看还是你穿得起的那条牛仔裤更重要。四分之一世纪以前,我也一无所有,工资微薄不说,单位领导早就告知:分房子的事情想也不用想!那时正好是市场经济之初,许多人已经先富起来了,我则依然端着个吊儿郎当的心态挺自足。据梁文道先生提示,这“吊儿郎当”的俗语,其实和“屌丝”大致是一回事。但我知道有两样东西是属于我的私有产权,别人想侵占也不可能:一是知识,一是健康。我正是因为精心地守护着这两样东西,而碰到了后来成为妻子的美丽女友——对方居然和我一样的一无所有。
我们认识后几乎闪电般地结了婚,没有婚礼,甚至没有婚床,是一张行军床摆在单人床侧,一高一低。如此“草率”办事,至少从我的角度看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当我们决定一块儿过时,一无所有的她居然抓出一叠钞票,一共800多块,往我的抽屉里一扔:咱们资源集中一下吧。我第一个反应是:结婚吧,要是过得不如意,至少离婚起来不会费什么事。我们双方就是这样把对方看成一个简简单单、一无所有的个人,喜欢就喜欢这个人,不喜欢就离开这个人,没有任何牵累。如今居然一同走过了四分之一世纪的风风雨雨:当年是她把我作为留学生家属带出国,两人靠她的奖学金按当地最低生活线的一半过日子,而且过得快快乐乐。这故事放到今天,据说叫“屌丝逆袭”。
如今呢?我们有了车,有了房,最为重要的是,有了位茁壮成长的女儿,并有能力为她选择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但是,比起许多同龄人来,我们的家庭还是太寒酸了。玩玩儿微博就知道,有些年轻人一看我是个“文科生”马上就骂:你年过半百,一个穷教书匠也配教训人?
看电视上说,如今找女孩子谈恋爱,准入资格是月收入5000元以上;找个上海姑娘,这标准要提高到7000~9000元!钱少的还有资格谈任何事情吗?怪不得大家都说“人比人,气死人”呢!但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要气。看看许多发财的人,他们早就把裤子都输光了。我30多年下来,大学那条裤子则还是自己的。难道输光了裤子的人,不应该听听仍然穿着自己的裤子的人讲讲人生吗?如果说这也叫屌丝心态,我看还是那些能坚守者更可敬重。
年轻人,你凭什么住大房
2013年秋天,网上有一个热帖“女作家买房辛酸史:夫妻月入4万也追不上疯涨的房价”。我看到时,此帖在新浪微博上已经被转载两万多次,评论5000多条。
这位女作家27岁,名校毕业,在著名公关公司做项目总监,夫妇二人月收入4万元,经过种种曲折,最终以2.4万元一平米的价格在北京购入一套89平米的房子,算起来总值要213万多元吧。首付100万元,其中丈夫的父母出了70万元,剩下30万元是两人工作以来攒下来的,还向朋友借了几万。这位女作家2008年大学毕业,买房时工作4年了;丈夫则已工作了7年。文中记述的是买房中的种种折腾,乃至两人几近崩溃,甚至在选房的头一天还大吵到凌晨3点,争吵的是买115平米的还是89平米的。办完买房的全部手续,这位女作家在回家的路上放声大哭……
据说此帖打动了许多年轻人,有人居然读着读着落泪。一位大学生哀叹:难道这就是等着我们的未来?我读了后莫名其妙:不就是一套房子吗?不买能怎么样?至于这样要死要活吗?于是在转发时嘟囔一句:“这代年轻人没什么价值观念,好像不买房就没法活。不理解。”这句评论,如预想的那样,引起了一阵抨击,无非是说我人在国外,站着说话不腰疼,不理解国内年轻人的苦难。
其实,我在北京一直生活到33岁,1994年才离开。这20多年北京的变化固然天翻地覆,但亲友仍然住在北京,北京的情况我并非一点不了解。也许,确实是因为在国外久了,对于年轻人如此津津乐道的“苦难”大惑不解。比如,如果以美国为参照的话,我不理解27岁就买了房子的女作家为什么还要叫苦。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的数据,按美元面值计算,美国的人均GDP将近5万美元,中国是6000美元出头,还不到人家的18。这说明美国富裕得多,中国还差得远。我上网查了一下有关数据。2009年,美国人购买第一套房的平均年龄是34岁;2012年为31岁。2011年,美国人第一次结婚的平均年龄,男不到29岁,女不到27岁。也就是说,美国人一般也是结婚后几年才开始买房的。至少从统计数据上看,人家那里没有不买房无法结婚那么一说。另外,到2010年,美国的中等房价不过22万多美元,大致相当于美国中等家庭收入的四倍多一点。即使房价如此便宜,也不见年轻人为了买不起房子感到这么委屈。
再看这位女作家,27岁就购买了第一套住房,比世界最富裕的国家的同龄人都超前许多。看看她的账目:100万首付居然要丈夫的父母拿了70万元。上代人大部分日子,是一个月几十块的工资过下来的。这70万元是怎么攒下来的?年轻人为买套房说拿就拿?不觉得脸红吗?看看这小两口的日子,合计月收入4万元。在当今的北京,两个人1万元过一个月不委屈吧?况且男方已经工作7年,女方也已经4年。就算起薪要低得多,但4万元的月收入也不会是一夜之间就达到的吧?他们高薪的生活已经有点历史了吧?这样的中高产攒不下钱实在匪夷所思。怎么买房还要让老一代人出大头呢?再说,自己有条件却不攒钱,那为什么不买个50平米的小房呢?为什么到最后一刻居然还梦想着115平米的大房子?
我并不想为中国大中城市的高房价辩护。我相信,目前的房价水平远远超出了老百姓的承受力,是个巨大的泡沫。但是,这个帖子也反映出中国年轻一代的问题。
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介于发展中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之间,比起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准要差一大截。但是,年轻一代对生活的期待,总是要和发达国家攀比,甚至比发达国家的同龄人还要高。
第二,他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高,也许属于别人管不着的私人领域,但是,他们要达到这样的期求,并不靠自己的努力,而是靠前一辈人的劳动果实,这就出现了百万首付中有70万元啃老的现象。
第三,当他们的期求无法满足,或者满足起来比较困难时,就马上觉得自己是天下最苦命的人。像我这样的上一代人如果要说他们几句,他们马上会跳起来,称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好像我们这代人当年一个月20块钱的日子,要比他们舒适得多。
如今的很多年轻人,不仅是要早早买房,还要买大房。买不起就到处泄愤,仿佛别人欠着他们的。我因为号召中国发展高密度城市、小户型住房、多使用公交,立即在微博上遭到一些80后、90后的围攻。大家众口一词地质问:“教授,凭什么你在美国住大房,却要我们住小房?”
我忍住不回嘴说:“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中国土地资源紧缺,中国不是加拿大,一般人在中国就要住小房。你不喜欢,就去加拿大。其实,你即使不去,想住大房就去市场上买,没有人拦着你,但记住:没人欠你这些。”
其实,更不中听的话我还没有说:“为什么我可以住大房,你只能住小房?因为我在美国当教授。你小年轻什么还没干,凭什么轮到你住大房?”
有些网友大概听出我的话外之音,留言说:“你也许很辉煌,但不是谁都有你这样的能力,但难道他们不应该活得有尊严吗?”
我只好告诉他:“我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并不辉煌。至少在物质上是如此。追求物质也不是我的生活目的。不过,中国就这么点土地资源,有这么多人,如果能力一般的人也都非要住大房才有尊严,哪里去找那么多土地?”
在这个年代,用“没大没小”来教训下一代似乎不合时宜了。但是,我在美国、日本都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比较一下,很难想象这些发达国家的年轻人会以如此的口气和长辈说话。特别是在美国,非常讲究平等,不管是代际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年轻人和上年纪的人辩论,年龄不是个需要顾及的因素。但是,很少有20岁上下的年轻人觉得自己配享受50岁的人所享受的东西。毕竟人家干了半辈子,你还几乎什么都没干,怎么能看见别人住大房就觉得自己也得住?这种想法是哪里来的?
我们夫妻,从中国到美国都是一路名校上过来,从北大、复旦一直到耶鲁。这是大部分人没有的幸运,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在许多人眼里,这也算挺成功了。但即使如此,我在48岁以前没有拥有过住房,也没有住过大房。事实上,在我43岁以前(女儿5岁以前),都属于蜗居一族。读书的最后几年,一家三口挤在纽黑文的小阁楼里,夏天的酷热,使放在壁橱中的蜡烛都融化了。现在想想还如同昨天的事,我们没有觉得自己怎么就没有了尊严。我想不明白,我们40岁时在美国过这样的日子都不觉得委屈,怎么现在的年轻人就受不了呢?
记得读博士时,生活最宽裕的一段时间是我们夫妇携着刚出生的女儿在日本研修时。那是1999—2000年间的事情,如同许多中国的留日学生一样,到了日本才知道日本人住得居然是那么挤。我们当时住了一套大概60平米的公寓,日本客人来了都非常惊讶:“怎么能住这么大的房子?”其实,我们住的那栋楼,等于一栋“美国学生宿舍”,是美国十几所名牌大学联合开办的“日本研究中心”进修生们的宿舍。房子大的理由之一是地段很差,就在无家可归者救济中心隔壁,乃至有一天半夜一点钟,有位醉醺醺的无家可归者来敲我家的门。到一般日本人家里访问就能看到,他们住的往往比中国的许多中产阶层家庭要拥挤得多。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的数据,当今日本的人均GDP超过4.5万美元,而中国仅6000美元出头。
再看看波士顿,属于美国最为先进的高科技城市之一,中等住户(包括单身)的年收入超过5.5万美元,人口才60万,密度比起中国大城市来小得多,土地资源多得多。但是,最近波士顿在兴建30平米的小户型,这还是针对年轻的专业阶层的。其目的,就是把租金控制在每月1200美元~1600美元,让年轻人有立足之地。设计者称,这些刚起步的专业阶层,经济能力有限,同时精力旺盛,一天到晚在外面创业、社交,回家不过是睡一觉而已。他们需要的不是昂贵的大房子,而是降低奋斗的成本。事实上,年轻人们也特别欢迎这样的安排。如果有位刚从常青藤毕业的后生对着我这年过半百的教授说:“凭什么你住250多平米,我们就30平米。我的尊严在哪里?”在美国社会,大家恐怕觉得这样的人有点神经病。
不管一个社会多么富裕,从底层奋斗,从一无所有奋斗,还是“王道”。失去了这种精神,社会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清贫的年轻时代,是人生的幸福和美感所在。你失去了对这种东西的感受能力,你就失去了生活。
当然,我不希望用一个80后、90后的概念打倒一代人。事实上,在微博上也有不少年轻一代支持我。恰恰是他们最不在乎80后、90后这种笼而统之的提法,不会动不动就对号入座。恰恰是他们告诉我:同龄人中确实有太多“理所应得的一代”,觉得什么都是应该父辈给他们。在我看来,国内当长辈的太过惧怕年轻人,他们应该大胆地对后生训诫:孩子,还没轮到你。要什么,自己去挣!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