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宋金茶盏

書城自編碼: 246513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收藏/鉴赏
作者: 艾丹
國際書號(ISBN): 9787515325958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7-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156/80千字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416.0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6.4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知宋·宋代之科举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102.4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102.4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3.9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4.4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9.8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85.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07.0
《中国纹样》
+

HK$ 127.7
《米兰布雷拉美术馆——伟大的博物馆》
+

HK$ 156.4
《吃茶一水间》
編輯推薦:
《宋金茶盏》是艾丹先生继出版高古玉器的收藏心得后,对高古瓷器的梳理、研究。本书图文并茂,是研究、欣赏之佳作。
內容簡介:
《宋金茶盏》以古人品茶悟道引出茶盏主题,按照南方窑系与北方窑系两大块分别介绍不同窑口的茶盏特征。一件件精美的瓷盏子跃然纸上,尽显清雅、古朴之气。使读者对宋瓷独特的美学意蕴有些体悟。梳理出一段茶文化的文明轨迹。
關於作者:
艾丹,作家、古董收藏家。著有长篇小说《下个世纪见》、《东张西望》,散文集《纽约札记》,作品集《艾丹作文》,二十多年收藏心得《玉器时代》等。
目錄
茶事
ABOUT TEA  
茶盏
TEA BOWLS  
集盏
THE COLLECTION OF TEA BOWLS  
南方窑系
KILN SYSTEM OF THE SOUTH  
北方窑系
KILN SYSTEM OF THE NORTH  
附录
APPENDIX  
相关年代
Chronology
图片索引
Image Index
內容試閱
茶事
这个话题有点趣味,提起茶的历史,会聊到一个人物——陆羽。这位被誉为“茶圣”的唐朝人,在其《茶经》一书中认为,饮茶“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意思是:饮茶的风气盛行于唐朝,长安、洛阳和湖北、四川一带,家家户户都饮茶。
唐以前,茶是作为药用的。唐之后,饮茶方式有所变化,方法也不止一种,但大体上是将焙干的茶饼碾为细末,放入锅釜中煮沸之后,盛入茶盏,点少许食盐后饮用。
锅釜中的茶汤每煮沸一回,味觉都会有变化,陆羽认为第二沸的味道最可口。
唐代有位诗人名叫卢仝,偶得友人赠送的贡茶,煎煮之后连饮数碗,诗情大发,写下一首《七碗茶歌》,其中唱道: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今天读来,不免有点诧异,饮茶竟能如此疯癫、如此之“嗨”。对此,历代文人多有应和,北宋的苏东坡就有:“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唐代有许多喜好喝酒的文人,留下不少与酒相关的诗文;也有许多好饮茶的文人,也留下一些与茶相关的诗文,比如柳宗元、杜牧、白居易、元稹、韩愈。唐代诗僧皎然与茶圣陆羽饮茶后写诗一首:
九日山僧院,
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
谁解助茶香。
皎然、陆羽与书法家颜真卿同为挚友,常在一起饮茶赋诗。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之后,怀念这一君子之交,为此建了“三葵亭”。
诗僧皎然,茶圣陆羽,书圣颜真卿,正是一幅“高仕图”。
唐之后是五代,虽是一派乱象,饮茶之风依旧不衰,瓷器茶具的烧制特别优良,包括南方的越窑、北方的邢窑,这一时期的制瓷工艺直接影响了北宋。
历史上,宋朝是中原文化的盛期,经济上也比较富足,但给后人的印象是重文轻武,文化大家辈出,面对外族却屡吃败仗,签署屈辱条约。但政权是一回事,生活和艺术又是一回事,宋人追求安逸、崇尚雅趣、讲究吃喝,所谓“茶事”又有了升级版。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福建的建州设立了皇家茶园,名为“北苑”,设专职监制御用茶业。
初期的御制茶饼上压有龙纹和凤纹图案,时称“龙凤团茶”。其制作有多道工序,包括采茶、蒸茶、研茶、焙茶等。先要选择清明时节的嫩叶,通常是在日出之前,女子净手之后用指甲尖来摘取,以免受到体温的影响,再细选出长短近似的叶片进行蒸,之后研磨成泥膏状,再经模具压制成饼,以炭火焙烤成型。精工细做,不计成本,产量显然有限。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建州“北苑”皇家茶园御贡“龙凤团茶”计“一斤八饼,共五十余斤”。此类团茶为皇家垄断,有时也会赏赐给臣子。
宋仁宗时,蔡襄撰写《茶录》一文,刻印成书时,欧阳修为之作序,其中写道:“茶为物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叙所谓上品龙茶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贡焉。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赏辄赐,唯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
瞧瞧,在一次祭祠大典之后,皇帝开恩赐茶,现今总理级的大员,四位平分一块御制茶饼。这不是野史,也非戏说,而是宰相欧阳修的亲身经历。蔡襄是分管皇家制茶的官员,又是北宋“苏、黄、米、蔡”四位书法名家之一。
至宋徽宗时期,皇帝赵佶对茶事更加精益求精。当时有一款御制团茶的制作方法是:将新茶嫩叶的外皮去掉,留取一缕细芯,放入泉水中浸泡,形成银丝白线后,取出压制成形,再焙烤成“团茶”。时称“新龙园胜雪”。此类做法有点像菜肴里的烧“孔雀舌头”。有史学家将北宋的灭亡归结于皇帝的穷奢极欲,具体说就是像赵佶这类“茶纲”和“石纲”所致:为了在北方的皇宫里营造出江南园林的景象,将南方的树木和奇石大量运至开封,劳民伤财,致使国力衰竭。
皇族往往追求极致,将一些本来简单随意的事情搞得繁复十足。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都是日常的基本需求。民间的饮茶习俗,从当时描绘市井生活的画面中可知一二。而在宋代文人的笔底,又是一番景象。还是那位可敬可爱的苏东坡,将制茶和饮茶融入到一首《水调歌头》之中: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成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起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这里既有诗情画意,又有典故伏笔。“旗枪”指茶树嫩芽,尖叶为枪,伴叶为旗,“建溪”指北苑的泉溪,写到采茶、捣茶、碾茶的场景,又写到“龙凤团茶”和兔毫茶盏,感慨滋味无穷。话机一转,想起当年贬职青州时浑浑噩噩的时日,又提起唐朝“茶疯子”卢仝的诗句,也梦想化为仙人。
北宋时期,茶叶、瓷器、丝绸均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和对外经贸的主项。国人喜好饮茶,周边国家也是如此,北宋与辽国接壤,辽国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已建立,属于游牧生活与农耕生活的结合体,游牧一族在饮食上似乎更需要茶叶。
从考古资料中可以看到,辽代一些契丹贵族的墓室墙壁上,绘有《备茶图》和《备酒图》,是迎亲送友的情景再现,从中可以了解当时的饮茶和饮酒方式,同样,也能了解当时所用的茶具和酒具。如今的一些专家和收藏家往往会将茶具和酒具混为一谈,属于厘不清。宋人与辽人在饮茶上是相似的,基本属于“点茶”方式。在一些细节上,比如辽人似乎喜好浅色的茶具,而宋人喜好深色的茶具;辽人看中定窑茶盏,宋人看中建窑茶盏,后者与皇家的嗜好相关,上行下效,成为风尚。
辽与北宋相继被女真族的金人灭亡。长江以南建立起南宋朝庭,与北方的金国对峙,时打时和,前后相持了一百五十年。多数时间是南宋委曲求全或以岁贡来换取和睦。双边贸易中,南宋向金国出口丝绸、茶叶等,换回马匹、药材以及白银,南宋的岁贡通过边贸又赚了回来。金国一度规定,官阶七品以下的不得用茶,这显然属于昏招。
金国在瓷器烧制上并不逊于南宋,耀州窑、定窑、磁州窑生产出的各类茶具,从品种到数量都很可观,饮茶已成为日常的生活习惯。
南宋诗人陆游,曾任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所谓“常平”,有维持物价平稳之意,此时,盐和茶已经并举了。陆游也有关于茶的诗作: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一首诗,像一幅画,透出江南春雨小巷的氛围。
南宋时期,建窑以烧制茶盏而著称,兔毫盏受到朝野追捧,大江南北争相仿制。
宋徽宗曾于政和二年为大臣蔡京举办宴会。蔡京所写《太清楼特燕记》中有:“以惠山泉,建溪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斗茶饮之。”这里提到了兔毫建盏和太平嘉瑞团茶。
南宋时期,宫廷和民间饮茶成习,寺庙亦如此,清净的环境适合品茗。在寺院中,茶文化精细而玄妙,饮茶与禅学融为一体,影响深远。东瀛的僧人前来取经,将南宋的“茶道”带回,传承至今。
元朝一代,蒙古统治者对于饮酒的热情似乎远胜于对饮茶的喜好。茶事就没那么讲究了,形式逐渐简化。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传统的饮茶方式提出异议,以简化了的饮茶方式取而代之,一直延续至今。
前面说过,茶文化有宗教渊源。唐代时,寺庙里的僧人就植茶,制茶,钻研茶艺,不仅修身养性,又有助于静思冥想。在唐代陕西扶门法门寺遗址的地宫中,曾出土一整套皇家御赐的金银制地的茶具,计七大类,三十余种。
在福建,属于宋元时期的“乾元寺”和“天宫院”遗址中,出土了底足写有“茶”和“茶头”字迹的残盏。“茶头”应是寺庙中掌管“茶事”的僧人。
一件宋代磁州窑红绿彩的瓷碗中,写有“有客方沽酒,无僧不点茶”的诗句。
宋代吉州窑的工匠,能够将树叶烧制在茶盏上,让观者马上想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意。
茶道也可以理解为“品茶悟道”。
明代朱元璋之子朱权,从藩王之位退隐江湖,常以饮茶为乐,所著《茶录》一书中,将饮茶升华为“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他强调归真返璞,只有体验了茶之真味,方能引发精神的升华,从而“忘形于天地”,即天人合一。
只是如今,谁又能领悟朱权这类古人的心境呢?
茶事也是如今随时会遇见的事情,人们对此再熟悉不过了。所谓温故而知新,薄文一篇,简略地聊聊茶的渊源,茶的往事和一些“茶人”,算是茶余饭后的闲话。
其实还有个目的,是为了引出下面所涉及的主题:茶具中的茶盏。
茶事
这个话题有点趣味,提起茶的历史,会聊到一个人物——陆羽。这位被誉为“茶圣”的唐朝人,在其《茶经》一书中认为,饮茶“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意思是:饮茶的风气盛行于唐朝,长安、洛阳和湖北、四川一带,家家户户都饮茶。
唐以前,茶是作为药用的。唐之后,饮茶方式有所变化,方法也不止一种,但大体上是将焙干的茶饼碾为细末,放入锅釜中煮沸之后,盛入茶盏,点少许食盐后饮用。
锅釜中的茶汤每煮沸一回,味觉都会有变化,陆羽认为第二沸的味道最可口。
唐代有位诗人名叫卢仝,偶得友人赠送的贡茶,煎煮之后连饮数碗,诗情大发,写下一首《七碗茶歌》,其中唱道: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今天读来,不免有点诧异,饮茶竟能如此疯癫、如此之“嗨”。对此,历代文人多有应和,北宋的苏东坡就有:“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唐代有许多喜好喝酒的文人,留下不少与酒相关的诗文;也有许多好饮茶的文人,也留下一些与茶相关的诗文,比如柳宗元、杜牧、白居易、元稹、韩愈。唐代诗僧皎然与茶圣陆羽饮茶后写诗一首:
九日山僧院,
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
谁解助茶香。
皎然、陆羽与书法家颜真卿同为挚友,常在一起饮茶赋诗。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之后,怀念这一君子之交,为此建了“三葵亭”。
诗僧皎然,茶圣陆羽,书圣颜真卿,正是一幅“高仕图”。
唐之后是五代,虽是一派乱象,饮茶之风依旧不衰,瓷器茶具的烧制特别优良,包括南方的越窑、北方的邢窑,这一时期的制瓷工艺直接影响了北宋。
历史上,宋朝是中原文化的盛期,经济上也比较富足,但给后人的印象是重文轻武,文化大家辈出,面对外族却屡吃败仗,签署屈辱条约。但政权是一回事,生活和艺术又是一回事,宋人追求安逸、崇尚雅趣、讲究吃喝,所谓“茶事”又有了升级版。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福建的建州设立了皇家茶园,名为“北苑”,设专职监制御用茶业。
初期的御制茶饼上压有龙纹和凤纹图案,时称“龙凤团茶”。其制作有多道工序,包括采茶、蒸茶、研茶、焙茶等。先要选择清明时节的嫩叶,通常是在日出之前,女子净手之后用指甲尖来摘取,以免受到体温的影响,再细选出长短近似的叶片进行蒸,之后研磨成泥膏状,再经模具压制成饼,以炭火焙烤成型。精工细做,不计成本,产量显然有限。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建州“北苑”皇家茶园御贡“龙凤团茶”计“一斤八饼,共五十余斤”。此类团茶为皇家垄断,有时也会赏赐给臣子。
宋仁宗时,蔡襄撰写《茶录》一文,刻印成书时,欧阳修为之作序,其中写道:“茶为物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叙所谓上品龙茶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贡焉。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赏辄赐,唯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
瞧瞧,在一次祭祠大典之后,皇帝开恩赐茶,现今总理级的大员,四位平分一块御制茶饼。这不是野史,也非戏说,而是宰相欧阳修的亲身经历。蔡襄是分管皇家制茶的官员,又是北宋“苏、黄、米、蔡”四位书法名家之一。
至宋徽宗时期,皇帝赵佶对茶事更加精益求精。当时有一款御制团茶的制作方法是:将新茶嫩叶的外皮去掉,留取一缕细芯,放入泉水中浸泡,形成银丝白线后,取出压制成形,再焙烤成“团茶”。时称“新龙园胜雪”。此类做法有点像菜肴里的烧“孔雀舌头”。有史学家将北宋的灭亡归结于皇帝的穷奢极欲,具体说就是像赵佶这类“茶纲”和“石纲”所致:为了在北方的皇宫里营造出江南园林的景象,将南方的树木和奇石大量运至开封,劳民伤财,致使国力衰竭。
皇族往往追求极致,将一些本来简单随意的事情搞得繁复十足。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都是日常的基本需求。民间的饮茶习俗,从当时描绘市井生活的画面中可知一二。而在宋代文人的笔底,又是一番景象。还是那位可敬可爱的苏东坡,将制茶和饮茶融入到一首《水调歌头》之中: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成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起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这里既有诗情画意,又有典故伏笔。“旗枪”指茶树嫩芽,尖叶为枪,伴叶为旗,“建溪”指北苑的泉溪,写到采茶、捣茶、碾茶的场景,又写到“龙凤团茶”和兔毫茶盏,感慨滋味无穷。话机一转,想起当年贬职青州时浑浑噩噩的时日,又提起唐朝“茶疯子”卢仝的诗句,也梦想化为仙人。
北宋时期,茶叶、瓷器、丝绸均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和对外经贸的主项。国人喜好饮茶,周边国家也是如此,北宋与辽国接壤,辽国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已建立,属于游牧生活与农耕生活的结合体,游牧一族在饮食上似乎更需要茶叶。
从考古资料中可以看到,辽代一些契丹贵族的墓室墙壁上,绘有《备茶图》和《备酒图》,是迎亲送友的情景再现,从中可以了解当时的饮茶和饮酒方式,同样,也能了解当时所用的茶具和酒具。如今的一些专家和收藏家往往会将茶具和酒具混为一谈,属于厘不清。宋人与辽人在饮茶上是相似的,基本属于“点茶”方式。在一些细节上,比如辽人似乎喜好浅色的茶具,而宋人喜好深色的茶具;辽人看中定窑茶盏,宋人看中建窑茶盏,后者与皇家的嗜好相关,上行下效,成为风尚。
辽与北宋相继被女真族的金人灭亡。长江以南建立起南宋朝庭,与北方的金国对峙,时打时和,前后相持了一百五十年。多数时间是南宋委曲求全或以岁贡来换取和睦。双边贸易中,南宋向金国出口丝绸、茶叶等,换回马匹、药材以及白银,南宋的岁贡通过边贸又赚了回来。金国一度规定,官阶七品以下的不得用茶,这显然属于昏招。
金国在瓷器烧制上并不逊于南宋,耀州窑、定窑、磁州窑生产出的各类茶具,从品种到数量都很可观,饮茶已成为日常的生活习惯。
南宋诗人陆游,曾任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所谓“常平”,有维持物价平稳之意,此时,盐和茶已经并举了。陆游也有关于茶的诗作: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一首诗,像一幅画,透出江南春雨小巷的氛围。
南宋时期,建窑以烧制茶盏而著称,兔毫盏受到朝野追捧,大江南北争相仿制。
宋徽宗曾于政和二年为大臣蔡京举办宴会。蔡京所写《太清楼特燕记》中有:“以惠山泉,建溪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斗茶饮之。”这里提到了兔毫建盏和太平嘉瑞团茶。
南宋时期,宫廷和民间饮茶成习,寺庙亦如此,清净的环境适合品茗。在寺院中,茶文化精细而玄妙,饮茶与禅学融为一体,影响深远。东瀛的僧人前来取经,将南宋的“茶道”带回,传承至今。
元朝一代,蒙古统治者对于饮酒的热情似乎远胜于对饮茶的喜好。茶事就没那么讲究了,形式逐渐简化。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传统的饮茶方式提出异议,以简化了的饮茶方式取而代之,一直延续至今。
前面说过,茶文化有宗教渊源。唐代时,寺庙里的僧人就植茶,制茶,钻研茶艺,不仅修身养性,又有助于静思冥想。在唐代陕西扶门法门寺遗址的地宫中,曾出土一整套皇家御赐的金银制地的茶具,计七大类,三十余种。
在福建,属于宋元时期的“乾元寺”和“天宫院”遗址中,出土了底足写有“茶”和“茶头”字迹的残盏。“茶头”应是寺庙中掌管“茶事”的僧人。
一件宋代磁州窑红绿彩的瓷碗中,写有“有客方沽酒,无僧不点茶”的诗句。
宋代吉州窑的工匠,能够将树叶烧制在茶盏上,让观者马上想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意。
茶道也可以理解为“品茶悟道”。
明代朱元璋之子朱权,从藩王之位退隐江湖,常以饮茶为乐,所著《茶录》一书中,将饮茶升华为“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他强调归真返璞,只有体验了茶之真味,方能引发精神的升华,从而“忘形于天地”,即天人合一。
只是如今,谁又能领悟朱权这类古人的心境呢?
茶事也是如今随时会遇见的事情,人们对此再熟悉不过了。所谓温故而知新,薄文一篇,简略地聊聊茶的渊源,茶的往事和一些“茶人”,算是茶余饭后的闲话。
其实还有个目的,是为了引出下面所涉及的主题:茶具中的茶盏。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