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編輯推薦: |
1.99.9%的人都吃过马铃薯,只有01.%的人知道马铃薯的故事,读完此书迅速长知识,成为这0.1%的“精英”人群。
2.这是第一本关于马铃薯前世今生的传记书、科普书、历史书。
|
內容簡介: |
这是国内第一本从历史角度、以传记的表述方式,讲述马铃薯如何被发现、驯化、传播到全球的图书。书中有许多关于马铃薯的传奇故事并配了部分插图,后半部分还写了马铃薯的药用及营养价值和马铃薯的吃法,是一本轻松有趣的马铃薯传记、知识性读物、科普读物,适合马铃薯产业从业人员、学生及一般大众阅读。
|
關於作者: |
陈桂朝 武汉大学 EMBA,新天地集团及新天地投资集团董事长,湖北凯瑞百谷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其中湖北凯瑞百谷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唯一的马铃薯试管薯生产企业和大型微型薯生产企业,长期致力于优质马铃薯核心种和原原种的繁育与供应,支持国家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
目錄:
|
第一章巴巴司——生命食物的起源1
第一节的的喀喀湖的晨光2
第二节上苍的礼物9
第三节白朱诺和黑杜塔15
第四节丰收之神24
第二章拯救欧洲的魔鬼29
第一节新大陆来的移民30
第二节从神明到魔鬼37
第三节在欧洲的第一个朋友——爱尔兰48
第四节“全民英雄”——皇家的座上宾59
第五节新生代——“混血王子”72
第三章美国往事77
第一节到达高山的另一边78
第二节光辉岁月88
第三节一根薯条的飓风效应107
第四章中国之行117
第一节迷离的生平118
第二节马铃薯本不土,奈何叫土豆129
第三节马铃薯被降职了——从主食到副食134
第五章马铃薯满天下143
第一节马铃薯的大生产运动144
第二节子子孙孙的故事172
第六章十全食物187
第一节损有余而补不足188
第二节女性闺蜜197
第三节生活小帮手209
第七章教你如何吃马铃薯215
第一节马铃薯家常菜216
第二节汤不可少227
第三节最后的点心232
|
內容試閱:
|
被尊称为“丰收之神”的马铃薯,在印第安人的眼中是有灵魂的。就像农民要祭天,渔民要祭大海一样,印第安人也会祭拜马铃薯。由于马铃薯的产量对他们影响极大,所以在产量严重减少时,他们会认为是自己怠慢了马铃薯神,于是就会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仪式。这次的仪式并不像马铃薯之前经历的那次自身苦行的磨炼,而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是把马铃薯当做神去祭拜的一场仪式!
好在人类对此事也有记载,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下祭祀的简单流程:祭祀的时候,常常是由当地的族长走在前面,他将带领族人,举行祭祀活动。人们穿着华丽隆重,还会在自己身上装饰一些马铃薯的茎叶和花朵,而孩子手中常常拿着马铃薯。祭品则是杀死的一男一女两个孩童和一头牲畜。还好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没有那么落后了,仪式的祭品已经只限于牲畜而不再杀人。
活在吃着昂贵的炸马铃薯年代的我们,请一起回到当时,去参加那场祭拜马铃薯神的盛大祭祀吧,相信看完你就能明白马铃薯的身价为什么会这么高了。
公元1547年,一位到秘鲁的西班牙人有幸亲眼目睹了这场祭祀仪式,他将他所看、所知的一切都记述了下来。
“在长里约拉姆巴城,很多印第安人和着响声震天的锣鼓声,迈着细碎的有节奏的步伐列队游行。部族的首领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穿着新衣,披着刺绣的斗篷,头上是颜色鲜艳、毛色光亮的羽毛;接着是几列穿着整齐、衣服华丽、手持马铃薯袋的男孩;后边是几列穿着色彩艳丽的服装、拖着长襟、佩环叮咚的女孩,手里拿着金银器皿;再后面是排列整齐的人群,肩上都扛着木制犁锄之类的农具,手里也提着马铃薯;最后却是一头肥壮的骡子,它浑身上下披挂彩饰,黄的赛金,白的似银,辉耀夺目,光怪陆离,五彩相映,俨然一个神奇的庞然怪物。游行之后,大家围着这头怪物,在首领的指挥下载歌载舞。然后首领冲向骡子猛地捅进一刀,祭祀者上前取出骡子的内脏,供奉在马铃薯神像前,其他人用马铃薯蘸着骡子的余血。”
相信谁都没有想到长得土头土脑的马铃薯也能坐上神之宝座,但是谁让它那颗圆滚滚的脑袋还挺适合戴皇冠呢。到了近代,这种祭祀不再仅仅是为祈求马铃薯神原谅人类怠慢的活动,而发展成为印第安部落欢庆丰收的活动仪式了。此外,他们在祭祀列祖列宗之时,也常常以马铃薯作为贡品、祭品。所以说,在印第安人的生活中,马铃薯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也因此,我们考古学家才能在古墓中发现关于马铃薯的艺术制品,这就像是帝王墓中一定会有他生前所钟爱的金银珠宝一样。
“丰收之神”马铃薯确实给印第安人带来了足够的粮食。虽然在被称为“圣湖”的的的喀喀湖周围,安营扎寨的印第安人也种植玉米、豆类等其他作物,但是在安第斯山脉的高山气候下,种植马铃薯仍是最好最适合的选择。现在,印第安人已经驯化了200多种马铃薯了。植株种植地区的扩展与品种的繁育,使得马铃薯的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了印第安人的文化与历史之中。
公元前500年左右,由于马铃薯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保证,阿业库乔盆地出现了瓦利文明。大约在同一时期,的的喀喀湖附近的一个国家蒂亚纳利发明了“台田”技术,这使得马铃薯产量大大提高,每公顷土地可以产出10吨左右的马铃薯。马铃薯的高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在公元800年左右进入一个鼎盛时期,那时仅蒂亚纳利及其附近谷地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达到了50万以上!
经过一段动荡的时期后,在公元1000—1200年期间,印第安人在南美洲创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印加帝国。由于马铃薯对印加帝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印加人进一步促进了马铃薯的生长和推广,使马铃薯开始在整个南美洲普及开来,在山区的种植面积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作物。当然,面对这么多的马铃薯,人们还是用以前的处理方法,将其脱水晒干。这样,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打仗还是大修土木工程,人们都不用担心粮食问题了。所以,在印加帝国之中,从国王到普通老百姓对马铃薯都极其尊重和敬仰。不得不说,马铃薯对于它“生长之母”的封号当之无愧。
马铃薯的丰功伟绩不仅限于印第安人和印加帝国之中,它用自己的魅力征服了整个南美洲!它就像当年静静躺在的的喀喀湖旁等待着被人们发现一样,现在它又静静地盘踞在南美洲大陆上等待命运的另一个转折点。马铃薯们有着它们自己的秘密计划,不知道它们的计划是否无比周密,不知道将来是否会遇到挫折,更不知道它们的计划最终能否顺利完成。然而有着冷静头脑的它们,正在等待一个时机,然后一举成为南美洲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
第二章
拯救欧洲的魔鬼第一节新大陆来的移民
马铃薯传奇——它是如何成为世界粮食的第二章第二章马铃薯传奇——它是如何成为世界粮食的马铃薯的传播路线或许深藏在黑暗土地里的马铃薯如同黑夜里的星星一样多,所以它们通过自身的布局变化就能得知星象的变化。在等待了几个世纪之后,整个世界如同它们预测的一样,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一只无形的手将三艘船推向了它们的身边。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去印度和中国。他率领尼娜号、平塔号和圣玛丽亚号三艘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口扬帆远征。他向正西方向航行,在大西洋上航行了2个多月,于1492年10月12日凌晨发现了美洲大陆。命运就这样阴差阳错地将哥伦布带到了美洲大陆上,在未来几年里,哥伦布仍然以为自己到达的是印度。而马铃薯的历史就在这时翻开了新的篇章。
哥伦布的航海远征给南美大陆带来了第一批殖民者,而马铃薯也第一次迎来了外地人的探访。第一个见到马铃薯的欧洲人是西班牙的一个下士军官。1532年,他率领他的军队到达秘鲁并推翻了印加帝国,建立起了殖民统治。当欧洲文明与当地文化交汇时,殖民者发现了被当地人奉为神明的马铃薯。可是,欧洲人有自己的信仰,他们对这些土里土气的东西嗤之以鼻。在南美洲这个奇幻的天堂里,殖民者找到了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还记得美丽的的的喀喀湖吗?还记得它的传说吗?没错,的的喀喀湖的确是个聚宝盆,在它周围的山里埋藏了数不尽的黄金和白银。黄灿灿的金子与白晃晃的银子散发着诱惑的光芒,把同埋在地里的马铃薯的魅力掩盖了下去。欧洲人历经了千辛万苦后终于找到了宝藏,他们脱下了文明的外衣,穿上了海盗的战服,在马铃薯的家乡肆意抢夺。同时,宝藏的传说也被越说越离奇,越传越广。越来越多的探险家、殖民者、海盗、奴隶都因此而汇集于此。在这段殖民统治时期,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淘金的疯狂之中,没人拿正眼多瞧马铃薯一眼,更没有人真正认识了解过它。在众人狂欢之时,只有来自西班牙的一支考察队没有对马铃薯置若罔闻。
1536年,这支西班牙考察队抵达马格达雷河的上游,即现在哥伦比亚境内万列兹镇罗科塔村附近。考察队队员惊奇地发现当地人都在吃一种结在地下,长相丑陋的食物,当地人称之为“巴巴司”。西班牙人觉得它像欧洲人吃的萝卜,可以和羊肉一起煮食,也可当做饲料来喂养牲畜。其中一位考察队队员卡斯托雅诺在记录这种植物的时候还写道:“我们到达那里发现,印第安人种植着玉米、豆子和一种奇怪的植物,它开着淡紫色的花,基部结球,含有很多淀粉,味道很好,很受印第安人的欢迎,甚至还成为了西班牙人喜欢吃的蔬菜。”马铃薯似乎终于得到了来自外界的关注。可是,稍露头角的马铃薯就像是被选入宫中的秀女一样,虽然进了宫门,但还没有真正得到皇上的恩宠,它就如住在冷宫中一般,时间一晃就过了三十多年。
直到1551年,西班牙人瓦尔德维把智利有马铃薯这种特殊的农作物的情况向卡尔五世皇帝作了报告。这个消息在欧洲大陆不胫而走,1564年,维也纳著名的植物学家克鲁苏斯专程赶到西班牙,他想一睹马铃薯这个新物种。很可惜,他来早了一年,他的愿望落空了。大约在1565年,统治南美洲的西班牙人才将马铃薯当做贡品献给了国王菲利普二世。这是马铃薯登陆欧洲的最早文字记录,也由此开启了马铃薯在欧洲跌宕起伏的不凡旅程。
由于当时带回西班牙的是野生马铃薯,味道还不是太正宗,加之西班牙人又没有见过这种植物,马铃薯便被当成了一种球菌,被认为是类似于蘑菇这种菌类的东西。马铃薯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不说,甚至还受了委屈。西班牙人曾指着马铃薯说这是可以吃的石头。人们的第一眼总是这么在乎事物的外表,西班牙人对马铃薯不感兴趣,却发现马铃薯开出的花非常漂亮,有红的、白的、紫的、蓝的等各色颜色,远远看上去色彩斑斓,繁花似锦。又因为马铃薯的花期比较长,还会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因此他们便把马铃薯当做了一种珍贵的奇花异草,种植在了宫廷花园和贵族、富人的庭院里。
除此之外,马铃薯就像一个礼品一样被辗转赠送给各个官员,这场赠予活动是从西班牙国王开始的。西班牙的一国之君把马铃薯献给了躺在病榻上的罗马教皇庇尤四世。1583年时,罗马教廷的红衣主教把马铃薯当做一种药物从意大利带到了比利时,而红衣主教的随从则把其中的几个块茎赠送给了一个小城市的市长孟萨德?谢弗里。这位市长自己种下了这个奇特的小礼物,没想到还真收获了新的马铃薯。于是,在1588年1月,孟萨德?谢弗里把他收获的两个块茎和一个浆果寄给了克鲁苏斯,没错,就是那个当年大老远跑到西班牙想一睹马铃薯尊容的维也纳植物学家。可以说“皇天不负苦心人”,时隔二十多年,克鲁苏斯终于完成了他的愿望。
克鲁苏斯非常重视这些可爱的小马铃薯们。这很可能是马铃薯来到欧洲后得到的最受重视的接待了。克鲁苏斯种下了块茎,也播下了种子,他对马铃薯们进行了专业的植物学方面的研究。1601年,这位敬业的植物学家还为马铃薯画了肖像呢!并做了相当详尽的植物学描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克鲁苏斯的插图。肖像画得很细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叶子微裂,并有微钝的侧裂片,侧裂片的轴稍短,叶子的基部裂片不长。花萼与花梗明显地分开,花萼的裂片长约为花冠半径的一半。花冠深裂,具有短而尖的裂片,浆果为横椭圆型。根据所有综合性状,这种马铃薯来自秘鲁,现在的德国品种尤别尔Juber就具有这种性状。更通俗更全面的描述马铃薯,应该是这样的:马铃薯看起来有点野生植物的感觉,身高如同小的灌木丛那么高,或者更高些。它的上面有明显的沟纹,叶柄上长有绒毛,绿色簇叶繁茂生长。在春天种植,3个月后,每一个枝条上都会冒出2个小花梗,然后花梗开出花朵。花苞为青紫色,雄蕊为深红色,呈三角状。花朵为五瓣五裂,互相叠交,约3厘米长。花朵受精后,花瓣会脱落马铃薯植物图,子房慢慢变成一个绿色的浆果,果实成熟时变为黑色或白色,里面有许多扁圆形的种子。这样,一副马铃薯的肖像图便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对于这么神奇的植物,克鲁苏斯在做研究的同时,还慷慨地向许多爱好者和植物园赠送了一些块茎。
然而这种礼遇只存在于植物学家和植物爱好者中,马铃薯在欧洲这个异国他乡依然是受尽了冷眼。不得不说,它们有理由变得心理不平衡。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横跨大西洋的西班牙人,还带了另一样东西回到欧洲,那就是烟草。在家乡南美洲地位不如马铃薯的烟草到了欧洲却打了个翻身仗。烟草因为烟雾缭绕的效果被欧洲人视为了神物,受到了大力的追捧。明明从同一个地方来的,在异国的待遇却是天壤之别!如果一定要刨根究底地问个原因出来的话,欧洲人很可能会给出一个这样的答复:《圣经》中没有提到马铃薯。
就这样,马铃薯在欧洲大陆上吃到了第一个闭门羹。第二节从神明到魔鬼
背井离乡的马铃薯们,随着新航线的开辟,漂洋过海,来到了欧洲。但谁也没料到,在南美洲受到盛情追捧的马铃薯到了欧洲却被贬斥为魔鬼,关进黑暗的大牢,前途一片渺茫。它们真的没有出头之日了?还是命运只是跟它们开了一个玩笑?
最开始马铃薯生活在南美洲,那里是低纬度地区,海拔高,有充足的日照,气温低。而欧洲大陆却不具备这些条件。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与传播都不太理想,不得不说是受到了以上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两个世纪以后,欧洲才解决了这一问题,真正培育出适应本地气候的马铃薯品种。但是地理条件的不适只是马铃薯受到冷遇的一小部分原因,文化上的排挤才是它过得不好的真正原因。
首先,马铃薯是来自美洲的安第斯山脉,那里是被欧洲人殖民统治的地方,欧洲人瞧不起那里的印第安人,认为他们是一个落后、没有开化的下等民族。他们不但对印加人嗤之以鼻,更是认为这种未开化民族吃的食物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甚至说是给魔鬼吃的食品,于是连带着把马铃薯一起打入了冷宫。这种文化与思想上的约束,不仅导致被印加人奉为神灵的马铃薯错过了欧洲人的餐桌,更为屈辱的是,它们被送到了猪圈,变成了猪的食物。当然,猪不像人,它们非常欢迎马铃薯的到来,它们明白马铃薯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食物,这实在是太合它们胃口了!猪本来就是杂食动物,它们最爱吃的是根茎类作物,它们的鼻子天生就是用来拱开厚厚的土壤,搜寻营养丰富的根类或块茎。这下好了,不用它们努力,马铃薯全掉到它们碗里来啦,就像是天上掉馅饼一样。而且猪对马铃薯也没有文化上的歧视,于是长途跋涉到达欧洲的马铃薯马上变成了猪的饲料。
其次,马铃薯是从地下挖出来的食物,欧洲人认为它是黑暗的、异教的,也是邪恶的,这从当时各国对马铃薯的称呼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意大利把它称为地豆,法国则称之为地苹果,德国则称之为地梨。大家都是在自己已知和熟悉的蔬果里选择一样与其相近的,再加上一个地下生长出来的属性作为名称。在欧洲人的风俗习惯里,这却并不是什么好东西。欧洲人更信仰谷物,尤其是小麦。美国人迈克尔?波伦在《植物的欲望》中写到17世纪以前人们对马铃薯的看法,曾这样描述过:“小麦是向上指,指向太阳和文明,马铃薯却是向下指,它是地狱的,在地下看不见地长成它那些没有区别的褐色块茎,懒散地长出一些藤叶趴在地面上。”如果欧洲人喜爱的小麦让人联想到的是阳刚、高贵,那么马铃薯则让人联想到黑暗、低下等种种不堪。
另外,除了文化上非常重要的原因,马铃薯受到冷遇与其自身也有点小关系。马铃薯的长相确实有点寒碜,表面上又坑坑洼洼,从欧洲贵族到老百姓都不大能接受它。这样一个完全外来、可以吃的新物种,长在地下不说,长相还如此丑陋,是不大能让人接受。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准备将它当做食物吃入口中,却又接连发生状况。当欧洲人把马铃薯切开以后,他们便发现没过一会儿,马铃薯就变黑了。这是因为马铃薯被切开后接触了空气,发生了氧化,切面变黑。食物自己会发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它肯定有毒,就像中国人用银器测试饭菜里是否有毒,也是根据银器是否变黑作出判断。现在众所周知,马铃薯变黑并不影响食用,营养不会损失,吃了也不会伤害身体。但是对于第一次准备食用它的人们来说,确实有些提心吊胆。但当这种感官上的不适恰恰又与一些真实案例联系起来时,才是真正叫人可怕的。关于马铃薯的谣言就像狂风暴雨一样席卷了欧洲。
马铃薯在16世纪传入欧洲时,不少是野生种,味道没有那么好,还带有它没驯化之前的“野性”,也就是龙葵素含量比较多。印第安人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驯化和付出不少生命代价后才完全弄明白个中原委。但是对马铃薯相当陌生的欧洲人,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又重蹈了一次征服马铃薯的悲惨道路。对如何食用马铃薯一无所知的欧洲人,有的吃了它的浆果,有的则生吃了它的块茎,还有的甚至吃了已经变绿了或者带芽眼的马铃薯,龙葵素迅速进入了这些人的体内,导致了神经中毒。于是,马铃薯被定性为“邪恶的植物”。而人们还把中毒后的症状加大渲染,说成是遭到了魔鬼的报复。欧洲人更是以《圣经》上对马铃薯只字未提作为证据,对可怜的马铃薯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抵制。是的,欧洲人不同于印第安人,在经历了相同的事件后他们选择了与马铃薯分道扬镳。在接下来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马铃薯只是给下等穷人或者牲畜吃的食物,而在更多的地方,它的种植和食用都遭到了明令禁止。比如法国和英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