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2.7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199.4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HK$
66.1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HK$
445.8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HK$
221.8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HK$
99.7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HK$
109.8
《
不止江湖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形态繁复多样,宗教则是印度文化里面最优活力的思想文化要素。中国佛教经典中的印度哲学资料,过去很少被人注意,研究印度哲学最活跃的欧美哲学家主要是从梵文资料寻找研究素材,日本学者注意到这些资料,并在以往的研究中加以充分利用。《印度哲学通史》是对《印度哲学史》《印度近现代哲学》《印度近代哲学家辨喜研究》三本书的整编重版。
|
內容簡介: |
包括印度古代哲学、印度近现代哲学以及印度哲学家辨喜研究等内容。
|
關於作者: |
黄心川,1928年生,江苏常熟人,汉族。1946年-1948年,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195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玄奘研究中心主任,印度龙树大学荣誉教授等。兼任国际印度哲学研究协会执行会员、国际梵文研究协会顾问、印度罗摩克里希那——辨喜国际研究运动顾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南亚学会副理事长等。
他对东方哲学、宗教特别是印度哲学、宗教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史》、《印度近现代哲学》、《印度佛教哲学》、《印度近代哲学家辩喜研究》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分科主编、编委)、《南亚辞典》、《宗教辞典》(副主编)、《世界十大宗教》、《亚太地区的宗教》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一部分已经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孟加拉文。
|
目錄:
|
上编
印度古代哲学
第一章 导言
一、印度概说
二、印度哲学史概观
(一)古代哲学
(二)中世纪哲学
三、印度哲学的基本特征
四、研究印度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二)当前印度哲学史研究中的主要倾向
五、印度哲学与中国
第二章 吠陀中的哲学思想萌芽
一、《梨俱吠陀》时代
二、名称和内容
三、多神论与一神论
四、哲学思想萌芽
五、社会伦理思想
第三章 奥义书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时代
二、名称
三、唯心主义哲学的中心思想
(一)梵我同一
(二)轮回解脱
四、素朴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五、对立的时空观
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阵营、两条路线的斗争
———邬达罗迦与耶若婆佉
第四章 沙门思潮
一、沙门思潮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六师”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富兰那·迦叶的道德否定论
(二)阿耆多的唯物论
(三)婆浮陀的七原素说
(四)拘舍罗的命定论
(五)散惹耶的不可知论
(六)尼乾子的多元实在论
四、对“六师”的评价
五、“六师”在中国的影响
第五章 顺世派的哲学
一、名义和史料
二、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基本特征
(二)自然观
(三)认识论
(四)社会伦理思想
三、顺世论的历史发展线索
四、在中国的影响
第六章 生活派(邪命外道)的哲学
一、名义和史料
二、生活派的历史发展线索
(一)前期的生活派
(二)后期的生活派
三、哲学和社会伦理思想
(一)命定论
(二)原子论
(三)宇宙观
(四)认识论
四、余论
第七章 耆那教的哲学
一、名义和史料
二、哲学思想
(一)非一端论
(二)世界观
(三)认识论
三、宗教和社会思想
四、耆那教的历史发展线索及其影响
第八章 佛教哲学
一、分期和史料
二、原始佛教
(一)佛陀的生平
(二)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学思想
三、部派佛教
(一)成立的时代
(二)佛教的结集
(三)统一佛教的派别分裂和原因
(四)部派佛教所争论的主要问题
四、大乘佛教
(一)兴起的时代
(二)大乘思想的特性
(三)大乘佛教兴起时期的经典和思想
(四)大乘的主要派别———中观派与瑜伽行派
五、密教
(一)兴起的时代
(二)派别和经典
(三)哲学思想
六、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其原因
第九章 数论派的哲学
一、婆罗门教系统诸派哲学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与派别斗争情况
二、数论派的哲学
(一)名义、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数论的起源和发展
三、古典数论的二元论学说
(一)世界观
(二)认识论
(三)社会伦理学说
(四)古典数论的社会作用
四、简短的结论
第十章 瑜伽派的哲学
一、名义、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瑜伽的起源和发展
(一)早期瑜伽
(二)古典瑜伽
(三)后期瑜伽
三、瑜伽与佛教的关系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四、对瑜伽的几点评价
第十一章 胜论派的哲学
一、名称、经典和主要思想家
二、胜论的起源与发展
(一)早期胜论
(二)古典胜论
(三)后期胜论
三、古典胜论的世界观
(一)原子论
(二)范畴论(句义论)
(三)因中无果论
(四)简单的结论
四、认识论
五、社会伦理思想
六、胜论在中国的影响
第十二章 正理派的哲学和逻辑思想
一、正理派的起源与演变
二、十六谛义论
三、认识论
(一)认识的定义和分类
(二)知觉
(三)推理
(四)类比
(五)证言
(六)真理的标准
四、自然观
五、社会伦理思想
六、正理论的近代影响
第十三章 弥曼差派的哲学
一、名义、史料
二、弥曼差的起源和发展
三、认识论
四、世界观
(一)范畴论
(二)“无前”与无神论
(三)言语不灭论
五、弥曼差的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的斗争
六、社会伦理思想
第十四章 吠檀多派的哲学
一、名义、史料和主要思想家
二、吠檀多哲学的主要派别及其分野
(一)《梵经》的哲学思想
(二)乔荼波陀的不二论
(三)商羯罗的不二论
(四)罗摩奴阇的制限不二论
(五)摩陀婆的二元论
(六)尼跋迦的二元不二论
(七)筏罗婆的纯粹不二论
三、吠檀多的现代影响
下编
印度近现代哲学
序
第十五章 罗姆·摩罕·罗易与梵社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印度启蒙运动的社会经济背录
二、印度封建制度瓦解时期的思想斗争情况
三、罗姆·摩罕·罗易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宗教、哲学思想
(三)社会、政治思想
四、德本特拉那特·泰戈尔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五、阿·俱·达德及伊·钱·维迪耶萨伽罗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六、凯沙布·钱陀罗·孙的“新天道”
第十六章 亨利·狄洛吉奥与青年孟加拉派的理论活动
一、青年孟加拉派
二、狄洛吉奥的著作和思想
三、青年孟加拉派的影响
第十七章 达耶难陀·娑罗室伐底与圣社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宗教、哲学思想
三、社会政治思想
四、圣社的影响
第十八章 罗摩克里希那和辨喜的哲学及社会思想
一、罗摩克里希那的宗教、哲学思想
(一)生平
(二)“人类宗教”
(三)“行动的吠檀多”
二、辨喜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宗教、哲学思想
(三)社会政治思想
(四)辨喜的影响
三、印度近代启蒙思想的特点
第十九章 纳奥罗吉和罗纳德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达达巴伊·纳奥罗吉的社会政治理论
(一)生平和著作
(二)论帝国主义
(三)“经济涸漏”
(四)论印度自治
(五)论社会改革
三、罗纳德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理性的有神论”
(三)双重真理观
(四)社会改革的目标和方法
(五)论经济改革
(六)论“自由主义和稳健”
第二十章 提拉克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二、宗教、哲学思想
三、政治思想
四、社会改革思想
第二十一章 奥罗宾多·高士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二、哲学思想
(一)整体吠檀多不二论
(二)梵、物质和精神
(三)世界“进化论”
(四)“两个否定”
(五)“双重真理”的认识论
三、社会政治理论
(一)论人、家庭、社会和国家
(二)社会史观
(三)“绝对的自治”
(四)论理想社会
第二十二章 甘地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生平、著作
三、宗教、哲学思想
(一)真理观
(二)非暴力原则
(三)宗教和道德思想
四、社会政治理论
(一)“不合作主义”
(二)“变心说”和“托管说”
(三)“共同繁荣”的社会全义
五、经济思想
六、甘地哲学和社会思想渊源
七、甘地与中国
第二十三章 泰戈尔的哲学和社会思想
一、生平、著作
二、哲学思想
(一)哲学的特征
(二)论神、世界和个体灵魂
(三)论世界的运动和规律
(四)论人
(五)认识论
三、美学思想
(一)美感的来源
(二)论真、善、美
(三)艺术的任务
(四)艺术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四、哲学思想的渊源
五、社会政治理论
(一)论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
(二)论未来社会
(三)论民族主义
(四)论人民群众在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