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
編輯推薦: |
本书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超教授所撰写的一本对联创作教材。本书从常用的对联知识出发,接续我国古代传统的对课研究,结合自身多年的创作对联的经验,为读者逐步讲授如何进行对联创作。
本书不但强调对联创作的实操训练,同时还将对联与书法艺术进行结合,使读者在学习对联创作的同时,领略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
內容簡介: |
本书不但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对联的基础知识、基本创作技法,以及古代对课的基本训练传统,以求使读者通过此书对对联这一我国特有的语言文学艺术有清晰的了解。
本书还结合作者自身多年来对联的深入研究和对联创作的实际经验,结合自身的的大学授课经验,为大学生和广大读者讲授如何对对联,具有很强的实操性。
|
關於作者: |
徐超,1945年生。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崧高唯岳——蒋维崧和他的书法篆刻艺术》、《古代汉语语法》、《贾谊集校注》(合著)、《书法教程》(合著)等。
|
目錄:
|
前言1
第一章对联概论
一、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二、对联是以“对”而能“联”为基本特征的艺术
1.平仄说略
2.律诗的平仄和对仗
3.对联的基本特征
三、对联产生的原因
1.传统观念和民风民俗
2.传统的取士制度
3.古代文学传统
4.汉语特质
第二章实用对联赏析
一、生活联
二、励志联
三、题赠联
四、庆贺联
1.春联
2.其他庆贺联
五、悼挽联
六、行业联
第三章睿智对联赏析
一、析字联
二、集字联
三、集句联
四、嵌名联
五、谐巧联
六、讽喻联
七、格言联
第四章名胜对联赏析
一、自然景观联
二、人文景观联
第五章自撰联释例
一、明确写作目的
二、体现健康的情感
三、思路明确,切合情理
四、充分利用相关材料
五、讲究修辞,注意语体
六、合理改造旧联或利用成词成句
七、创作长联更要精心
第六章自集句联选例
一、集句联概说
二、《全宋诗集句联》选例
第七章对联书法
一、对联书法的文化功能与文化品格
二、对联书法的创作
1.正文的书写
2.款文的书写
3.款文的内容
第八章自书联选例
一、行书对联
二、篆书对联
附录一《对联书目举要》(李振聚辑录整理)
附录二《笠翁对韵》(旧题清李渔)
附录三《派入阴平、阳平二声中的中古入声字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对联概论
一、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著名文史学者程千帆明确说过,“对联是我国文学中一种源远流长、兼有普及提高之长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应该在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程千帆:《关于对联》,《闲堂文薮》,《程千帆全集》第七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5页。)联家白启寰曾用一副对联歌之咏之: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此联上联嵌“对”,下联嵌“联”,给对联作了充分赞美和高度评价,可谓用心良苦,“情真意切”,堪称咏联绝唱。
那么,什么是对联呢?从文辞角度说,对联就是联语,是一种强调对仗的文学体裁。但人们通常说的对联则是指实物。从载体和工艺加工手段着眼,一般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将联语用笔墨分别书写在两张大小相同的竖式纸张或绢帛上,经过装潢后供张贴或悬挂的;一种是写成以后再经过镌刻的。宋代以后,对联通常悬挂、张贴或镌刻在厅堂前的柱子上。柱,即楹,故对联亦称楹联。后代的对联,虽然形制不断丰富,但通常还是叫对联或楹联。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门综合性艺术。首先,从其基本修辞手段角度说,它将以包括平仄和谐为要求的对偶修辞发挥到了极致,是一种最具对偶意义的文学体裁和语言艺术。其次,它是汉字书法的艺术。最后,它又是常常附加各种民族工艺的艺术。可以说,对联是集诗文、书法、印章、装帧或其他相关工艺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艺术品。
说对联为中华文化所特有,是说它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汉字文化圈里的一些国家也有,但那是源于中国,因为对联所用的“基本材料”是汉语、汉字。没有汉语、汉字,无论怎么组织文辞、安排文字,都不可能成其为对联。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从应用角度说,对联能在最大范围内满足各阶层人群日常精神文化上的需求,诸如欢度佳节、庆功祝捷、迁居贺寿、开张结业、婚丧嫁娶……差不多都用得上对联。而一些充满文化雅趣的对联更在士人阶层大行其道:自用可以明志,酬赠可以联谊,吟咏可以抒情,观赏可以广闻,还可以用于布置书房庭院,可以用于美化山水园林。这种集汉字、书法、文学于一身的文化特点,又使它成为中国人特有的“舞文弄墨”的艺术,以至成了“上登天子殿堂,下入百姓草房”的艺术,成了文人墨客醉心、平民百姓喜欢的艺术,成了家家户户、各行各业的艺术。
雅俗共赏是对联的艺术功效,但从根本上说,中国人之所以对对联如此情有独钟,还是在于它独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其内在品质,就是它集汉字、文学、书法和装潢于一身,能用极其精微雅致的艺术形式,来展现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二、对联是以“对”而能“联”为基本特征的艺术
对联强调对仗,而且是格律式的对仗,即强调包括文辞内容、词句结构、平仄分布、幅式对称在内的全方位的对仗。从这个角度说,对联就是对仗的艺术。
说到对仗,就遇到一个最让许多现代人头疼而又不可回避的平仄问题,所以在讲对联基本特征之前先要用一些篇幅谈平仄。
1.平仄说略
平仄是两类不同的声调。古人分汉语的声调为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清代音韵学家江永在《音学辨微》里说:“平声如击钟鼓,仄声如击土、木、石。”(江永:《音学辨微》,《续修四库全书·二五三·经部·小学类》,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4页。)尽管我们对古代平仄的实际音值还不能确定,但是,古人将其分为平仄两类,说明这两类声调在音值上有不同的特点。平仄的交替正是利用平声和仄声的音值不同来造成音律上的节奏变化,增强诗歌、对联的音乐美。
传统所说的平仄是根据中古时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划分的。由于声调的古今变化,现代汉语已经不是平、上、去、入的四声格局,而是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声调系统。普通话的声调虽然也是四个,但它们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古代的四声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入声消失了,古代的入声字混入了阴、阳、上、去四声。下表表示了古四声和今普通话四声的演变关系:
可以看出,普通话的上声、去声都来自古代的仄声,阴平和阳平大部分来自古代的平声,少部分来自古代的入声。也就是说,从普通话的四声观察古代平仄的话,主要是少部分入声字为我们辨别平仄造成了困难。
按照音韵学家的说法,中古的入声既是独立的一种声调,也是以收[p]、[t]、[k]韵尾区别于平、上、去三声。入声的这种特点在普通话里已经不复存在,但在南方许多方言区里还有遗存。比如在吴语区里,中古入声字通常以喉塞音[]收尾。相对而言,粤语里保留最多。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一次,我见到广州某报把英国足球明星贝克汉姆(Beckham)的名字翻译成“碧咸”,说明用当地方言读“碧”实含[k]尾,读“咸”实含[m]尾(古代有以[m]收尾的韵母,如《广韵》中的“咸、覃、谈、衔”等字就是,而普通话里没有[m]韵尾)。因此,在普通话里需要用“贝克汉姆”四个字记录的“Beckham”,在粤语里只要用“碧咸”两个字就行了。这是粤语部分保留中古音的一个例证。这么说,一些保留入声调的方言区的人,判定平仄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语音时空的变化还是给他们区分平仄带来了困难。对于“后平仄时代”想遵循古制写诗写联而又不明音韵的人来说,区分平仄总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入声字问题。那么如何辨别入声字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1)通过自己的方言辨别。自己方言中有入声字的人(以吴、闽、粤、湘、赣、客家方言区最为典型),只要用家乡话读一下,就基本能作出判断。
(2)通过背诵古代诗词帮助记忆。如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绝、灭、雪”,都是入声字。又如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国、得、识、侧、色”,都是入声字。
(3)通过入声字的谐声偏旁记忆。一般地说,一个形声字是入声字,那么与它同声符的其他形声字通常也读入声。如只要记住“各”是入声字,就可以推知其他从“各”得声的字也是入声字,如洛、落、阁、略、络、恪、貉……
(4)通过现代汉语语音记忆。如:
①
声母为b、d、g、j、zh、z而声调为阳平的字都是入声字,如白、别;达、得;革、骨;节、角;逐、职;杂、则等。
②
声母为d、t、n、l、z、c、s而韵母为e的字都是入声字,如德、特、讷、乐、泽、策、塞等。
③
声母为k、zh、ch、sh、r而韵母为uo的字都是入声字,如阔、桌、戳、硕、若等。
④
声母为b、p、m、d、t、n、l而韵母为ie的字都是入声字(“爹”字除外),如憋、撇、灭、迭、铁、聂、列等。
⑤
韵母为üe的字都是入声字(“瘸”、“靴”除外),如疟、掠、绝、缺、雪、月等。
⑥ fa音节的字都是入声字,如发(发展)、伐、法、发(头发)等。
(5)通过排除法记忆。如:
①
所有鼻音韵尾n和ng的字不是入声字。
②
读zi、ci、si三个音节的字不是入声字。
③
读wei音节的字不是入声字。
有了上述方法,记住常用入声字并不困难。为方便读者,本书末有《附录三:派入阴平、阳平二声中的中古入声字表》可供查检。
区分平仄,除了要记住现在读平声的古代入声字外,还要知道有关古今平仄异读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比较复杂,但可以通过查阅《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一类工具书所注反切来解决。
最后再说两个意见:
一是,平仄变化实际就是声调的变化,是汉字读音高低、升降、长短的变化。因为有了这种变化,才使诗歌音律和谐,读起来、听起来都波澜起伏,富有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因而才更有艺术感染力。没有这些变化,也就失去了音乐美。对联脱胎于格律诗,文辞供人吟诵,故历来讲究声律和谐,并以讲究严格的声律为重要特征。所以,只讲字数、词性、结构、语义等方面的相对而不讲平仄的相对,这样的对联就要打些折扣,甚至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对联。
二是也要说明,当代有不少诗家、联家主张按照今普通话定平仄。到底是按古音(本书所谓古音都是指中古音,即隋唐语音)定平仄,还是按今普通话定平仄,学术界没有统一意见,我更不能肯定,因为觉得各有一定道理。在这种无奈、尴尬的情境下,我主张实行“一国两制”,就像汉字可以简繁并行一样——但也像在一篇文章里汉字不能简繁混用一样,用在同一对联里的标准也应该一致。不过本文所论还是依照传统观点,因为如果按今普通话定,那平仄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也就毋劳费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