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98.6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HK$
98.6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HK$
60.5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徐复观先生散见于各处的关于智识分子论文的结集,内容涉及智识分子的历史性格、立言处世、社会责任、学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等诸多方面。此书对于把握中国智识分子的性格及历史、命运问题,对于从传统深处发掘儒家精神的内在生命力,把中国固有的人文精神传承并光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
關於作者: |
徐复观教授,始名秉常,字佛观,于一九〇三年元月卅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家坳凤形塆。八岁从父执中公启蒙,续在武昌高等师范及国学馆接受中国传统经典训练。一九二八年赴日,大量接触社会主义思潮,后入日本士官学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国。授身军职,参与娘子关战役及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任军令部派驻延安联络参谋,与共产党高层多次直接接触。返重庆后,参与决策内层,同时拜入熊十力先生门下。在熊先生的开导下,重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并从自身的实际经验中,体会出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国的理念。年近五十而志不遂,一九五一年转而致力于教育,择菁去芜地阐扬中国文化,并秉持理念评论时事。一九七〇年后迁居香港,诲人笔耕不辍。徐教授于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辞世。他是新儒学的大家之一,亦是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智识分子的典范。
|
目錄:
|
一统与国防:为读王芸生之《一统与均权》而作
中国科学事业的另一危机
?
中国民族精神之坠落
学问的方法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及其历史的命运
懒惰才是妨碍中国科学化的最大原因
按语:《论联合国人权法案》
钱大昕论梁武帝:保天下必自纳谏始
古人在危难中的智慧
袁绍与曹操
方望溪论清议
反极权主义与反殖民主义
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方法与态度问题
从“外来语”看日本知识分子的性格:东京旅行通讯之四
立言的态度问题.
当前思想家的任务
一个中国人文主义者所了解的当前宗教(基督教)问题
简答毛子水先生
中国文化的伏流
提倡一种新“正名”运动
对学人的尊重
言论的责任问题
聪明 知识 思想
如何读马浮先生的书?
吴稚晖先生的思想
纪念吴稚晖先生的真实意义
自由主义的变种
悼念新亚书院
我们在现代化中缺少了点什么:职业道德
文化上的家与国
回答我的一位学生的信并附记
历史与民族
国家的两重性格
一个伟大知识分子的发现
个人与社会
知识分子与共产党
明代内阁制度与张江陵(居正)的权、奸问题
“三贱”与“三狗”
“现在”与“未来”中的“人”的问题
写给中央研究院王院长世杰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略谈民主社会主义
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
没有“精神属籍”的人们
人文研究方面的两大障蔽:以李霖灿先生一文为例
悲鲁迅
中国人对于国家问题的心态
从唐君毅先生论翻译文章中的“厚古弃今”及“自相矛盾”说起:请教张裕民先生
辛亥革命的意义与教训:在联合书院史学会辛亥革命六十周年纪念会上讲辞
请大家原谅这位“吹不响喇叭的号手”吧!
人民及大专学生的判断能力问题
政党立场和国家立场不能完全一致(答问记录)
概念政治?人民政治?
有关周公问题之商讨
关于中国当前问题与海外知识分子的态度(答问记录)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性:悼念章士钊先生
什么是人生究极的意义?
五十年来的中国:为《华侨日报》创办五十周年纪念而作.
辩证法下的人类前途
汤恩比对中国的待望
知识良心的归结:以汤恩比为例
读顾亭林《生员论》及其他
一段往事
中共文化界中的“风派人物”
多为国家学术前途着想
面对我们国家若干问题的思考
国族无穷愿无极,江山辽阔立多时:答翟君志成书
良知的迷惘:钱穆先生的史学
文化卖国贼:看上海四人帮余孽
烈士暮年忧国之心
保持这颗“不容自已之心”:对另一位老友的答复
来的是哪一位“王先生”
“精神参与者”之声
答邓文先生“论国是”书
思辨、实践、良心等问题:答××× 博士书
听其“衔”而观其言
辛亥革命成功的两大要素及其伟大的精神传统.
从“哈哈亭”向“真人”的呼唤:读韩道诚先生《儒林新传》
独立舆论的待望
|
內容試閱:
|
良知的迷惘:钱穆先生的史学
一
《明报月刊》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号刊出了《钱穆伉俪访问记》,纪录了钱先生对史学的见解。这是他一贯的见解,但此时此地,他又加强地重复出来,使我的良知感到万分迷惘。钱先生此次以高年重到香港来作短期讲学,虽因他坚拒新亚研究所的邀请,以致无缘见面,但每听到朋友说他的精神矍铄、风采依旧的情形,总是私衷为他庆幸。我所不能了解的是,大陆经“封建专制”(这是北京大字报所提出的名称)统治二十多年,民不聊生,国几不国。现正当北京许多良心血性之士,在“四五运动”口号之下,发出了强烈的对民主自由要求的时候,当然每一以国家人民为念的人,无不凝神屏息,祝祷他们能得到某一程度的结果。而钱先生却依然发表假史学之名,以期达到维护专制之实的言论,对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十亿人民所发出的沉痛的呼声,泼上一盆冷水。这未免太不应当了,所以我再不能把我良知上的迷惘沉默下去。
二
我首先要指出,从史学的基础在史料的立场来说,钱先生的史学著作,是不宜作一般读者之用的。钱先生天资太高,个性太强,成见太深,而又喜新好异,随便使用新名词,所以他对史料,很少由分析性的关连性的把握,以追求历史中的因果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所以然;而常作直感的、片段的、望文生义的判定,更附益以略不相干的新名词,济之以流畅清新的文笔,这是很容易给后学以误导的。例如钱先生在一九五五年出版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主要是从“历代中国政治制度”,以证明“秦以后政治传统,不是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煞”的。政治制度应以丞相为骨干。钱先生首先从三公九卿谈起,根本不知道三公九卿,在汉成帝以前,只不过是观念上的官制,这是他研究所未及,可以原谅的。他“依照文字学原义”所作的“丞相”一词的解释是“丞是副,相也是副。丞相正名定义,就是一个副官。是什么人的副官呢?他该就是皇帝的副官”。若据《说文》以言“丞”的原义,则“丞,翊也……山高奉承之义”,所以应劭对《汉书?百官表》丞相的解释是“丞者承也,相者助也”,即是《百官表》所说的“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副”的原义在《说文》是“判也”,转注而有“副贰”之义。“丞相”二字之义,与“副”之义,渺不相涉。把“丞相”二字皆释为“副”,更由“副”字联想到今日军中的副官,因而把丞相说成是皇帝的副官。钱先生根本不知道军中的副官是处理杂务的,与作战、训练等重要业务无关。若是“随从副官”,则是为长官处理生活上的杂务,实际是勤务兵头儿。准此以推,则汉代官制中的光禄勋、卫尉、太仆、少府四大官署里面,倒有许多官职,可称为皇帝的副官。把丞相说成是皇帝的副官,未免把丞相的地位,糟蹋得太不像样子了。
丞相又称宰相,钱先生的解释是:“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的事在祭祀。祭祀时最重要的事在宰杀牲牛,象征这一意义。”是钱先生把“宰相”之“宰”,当“杀”字解,却不知先秦使用“宰”字,都取治、主、制三义,决没有作“杀”字用的。“宰”解作“杀”,今日可以查到的,最早是《汉书?宣帝纪》的“损膳省宰”注“宰,屠杀也”。若是“宰相”之“宰”,是象征屠杀的意义,未免太可怕了。这里所举的不是特例,而在钱先生大著的《国史大纲》中所犯的这类错误,更为严重。
三
钱先生并不认为专制是好的,而是说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专制,不可以用专制的名称;所以由秦所建立的专制政治,钱先生在《国史大纲》中称为“第一次统一政府之出现”。然则周初“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封建政治,不是“统一政府”吗?他用这个笼统的名称,便把秦是中央集权、个人专制的政治特性,隐瞒过去。不过这个名称虽然笼统,但还可以沾到一点边。钱先生对汉代所继承的大一统的专制政治,却赋与以“平民政府”的名称,因为刘邦及其功臣,多系平民出身的原故。对宣、元、成三帝时代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因为有许多士人加入到政府里面的原故。并总结说“自此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智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从钱先生看,这都不是专制政府。钱先生的说法中有两个问题须先提出讨论:第一个问题是他认为由平民出身取得政权的,便是平民政府;等于说本是由摆地摊而后来发大财的人,只能算是地摊之家,而不可称为豪富之家,是同样的可笑。陈涉以雇农起兵称王,六月而亡,但他的雇农老友去看他时,尚惊叹为“涉之为王沉沉者”。钱先生想没想到叔孙通制的朝仪第一次应用时,“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在“置法酒”时,“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想没想到汉继承二十等爵,二十等爵的最高爵是列侯,列侯之上还有“诸侯王”,诸侯王之上才是皇帝,所以皇帝与平民的等差是二十三级。想没想到刘邦何以要屠戮同样平民出身的有能力的功臣如屠戮犬羊,连萧何以“相国”之尊,要把他下狱便下狱,要放出来便放出来,不需要任何理由。何以要把政权交给吕后手上,而吕后便能大王诸吕。何以他死后要郡国为他立庙,而在长安的庙每月要奉衣冠出来巡游两次。更想没想到与贾谊约略同时的贾山向文帝上书中述皇帝的威势是“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势重,非特万钧也”。大陆上幼稚的史学家,以为李自成们起自雇贫农,假定他们取得政权,便会以阶级成分改变政权的本质。这实是与钱先生的史学,同一血脉。其次,是所谓代表一般平民的问题。不错,汉高祖、文帝们的确是重农抑商,他们有程度不同的爱民观念,后世开国之君,也多数只如此。但一个史学家应了解这种爱民观念,系通过何种政治机构去实行,随政治机构的好坏,而自然受到制约。提倡爱民观念最强烈的莫过于周初,它是通过封建制度去实行的,其效果自然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秦所建立的一人专制,本是要以自耕农及小手工业者为政权基础的;但专制这套机构的本身,因皇帝与人民的地位悬绝太远,要保护也保护不了。何况它必然很快地腐败堕落,并使皇帝自然会骄奢昏暴,小人宦戚自然会得志,成为一切残毒人民的根源。所以黄梨洲在《明夷待访录》的《原君》中,对“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的专制之君,指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里最值得重视的,是“视为当然”四字。这类的话,西汉儒生不断用“反秦”的方式向当时的皇帝说了出来。钱先生何以都闭目不睹。毛泽东不断说“一切为人民”,不应认为他讲的全出于虚伪。但他的“封建专制”的体制,使他得到恰恰相反的结果。这在今日中共的内部,也不能不沉痛地加以承认,因而发出民主自由的要求。这就是为什么史学家必须在政治社会制度之内来讲人与故事的原因。
四
西汉到了宣帝时代,儒生渐渐得势;元帝、成帝两代,儒生进入到朝廷重要地位的人也更多,他们在各方面都发生了良好的作用。但因此而可将此时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吗?我们称政府的性质,必须就权力根原之地是由谁来运用而言,这应当是一种常识。通过二十四史一直到现代,都证明凡是站在平民的立场进入到仕途的人,地位愈高,与皇帝愈接近,他命运性的困扰、艰难,必定来自专制的机构与专制的观念。宣帝起自民间,精明练达,他的权力是由自己运用。而帮助他的是宦官弘恭、石显。元帝好儒,但他以“中人无他肠”,弘恭、石显得到加倍信用。即位后年余之间,与元帝有特别关系的萧望之、刘向、周堪等大儒,俱因弘恭、石显们的谗害,萧下狱自杀,刘向免为庶人,终元帝之世未尝复起,周堪的弟子张猛被迫自杀于车中,周堪终“因显(石显)白事,事决显口”,“疾喑不能言而卒”。武帝破坏宰相制度,开以后由大司马(内朝臣)秉政之局。成帝时,外戚王氏以大司马秉政,绳绳不绝,直至王莽之篡。这是非常明显的事实。所以这是专制皇帝下的宦官外戚政府,如何可称为“士人政府”。钱先生书中也叙述到外戚宦官之祸,但他决不肯指出外戚宦官,是专制下的必然产物。西汉的政治社会,影响到以后的两千多年。对西汉的真切了解,是了解以后历史的基础。我们读钱先生《国史大纲》有关秦汉的叙述,只能看到一片紫褐色的浓雾,此时代中最严重最基本的政治社会问题,都在浓雾中隐去。这对初学而言,是非常有害的。
五
钱先生在《明报月刊》的访问记中反对用封建社会、专制政治这类“空洞的名词”,认为“我们要批评历史,不能单用空洞的名词名称来概括,何况还是由西洋翻译过来的名词。全部二十四史,没有用过帝王专制四个字,不要人家说中国是封建社会,是专制政治,我们就相信,就接受了”。钱先生这段话,包涵了许多纠结。首先,钱先生之所谓“空洞名词”,是指抽象名词,亦即是荀子之所谓“大共名”而言。像有些历史哲学家,常根据一小部分事实,加以推演,以推演出一个抽象名词出来,以为这个名词可以概括整个历史。或者有如中共许多人滥用“封建”一词,以否定历史的一切,这都是应当反对的。但由具体向抽象,由“单名”向“兼名”,由“兼名”向“大共名”的演进,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把握客观事物,所必然经过的历程。否则有系统的知识不能成立,人面对客观世界,只能感到一团混乱。问题只在这类大共名,是否系由许多具象事物中抽象而得。抽象的过程,是否周密谨严?及由抽象建立大共名后,是否能回过头来对相关的事物作适切的解释?不考虑这种实质问题,而对于大共名用“空洞”两字加以否定,这等于否定了认识自身的功能,否定了由饾饤性的认知,向知识系统、思想系统的演进。并且这种不加分疏的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