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双城史
》
售價:HK$
110.9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HK$
55.8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HK$
50.4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490.6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內容簡介: |
对于神经外科医生而言,如果他们有幸访问赫尔辛基大学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学系,并且获得这本书籍留作纪念,他们将是何等的幸运。该著作可能是神经外科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之一,引人入胜,令人欣喜。如标题所述,Lehecka,Laakso及Hernesniemi医生在赫尔辛基期间,就开始从事神经外科学的撰稿工作,然而他们的贡献远不止此。他们与赫尔辛基中心医院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与JuhaHernesniemi及其同事齐心协力将赫尔辛基中心医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神经外科中心。用国际化形容这个地域偏远的北部地区绝非夸大其辞,名单列及的访问者名望显赫,更像是全球神经外科学领域的名人录。
著者用生动有趣的插图展示了芬兰神经外科学的历史(虽然部分在当时的环境下影响深远),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芬兰气息。更为重要的是,从对赫尔辛基中心医院的理念、例行程序和惯例的论述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热情、诚实、正直的品性。这些特质在许多学员的文章中予以强调,他们对在赫尔辛基的经历提供了轻松有趣的报道。毋庸置疑,这段经历深深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Juha虽然沉默寡言,但温和幽默。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他竭尽全力完善外科技能。他指导学员尽职尽责,赢得学员和同事的钦佩和敬仰。当然,读者还可以得到大量神经外科学基础操作方面的实际性的指导(详见于显微神经外科学原则、方法,病理学具体操作策略及神经麻醉学的相关章节)。
最重要的内容在Juha提供的“策略及窍门”标题下予以总结。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可以通过分析自己与Juha外科手术的不同方式,从中获益。
本书涵盖了赫尔辛基中心医院与神经外科学相关的任何细节,包括Juha对手术室的运作要求、个人习惯和工具的明细,确保合作人员能够理解手术进展过程。一个能够敏锐感知外科医生需求并且运作和谐的团队,对于患者而言,其优势不容小觑。如此精良的团队是确保神经外科手术高效安全完成的可靠保障,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培养发展精良高效的优质团队,仅仅是Juha众多才华的一项而已。
Juha可谓是技术精湛的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切身感受到他对专业的激情、领会他独有的见解、目睹他无私的献身精神,可谓是今生有幸。为保存正常的解剖结构,他提倡简洁、安全、快速的外科手术。这一点值得我们效仿。Juha在书中与读者分享了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照亮了一条苏格拉底式的道路:兼收并蓄,尊重并包容不同方法。这样既尊重已被证实的专业知识,又鼓励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访问过赫尔辛基中心医院的医生而言,他们有幸切身体会到这些特点;对于无缘赫尔辛基之旅的人而言,阅读这本著作也是幸运至极的。
|
目錄:
|
1 绪论
2 赫尔辛基大学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2.1 赫尔辛基及芬兰的神经外科学发展历史
2.1.1 芬兰神经外科学的奠基人——Aarno Snellman
2.1.2 芬兰的血管造影术
2.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40年代晚期
2.1.4 显微神经外科学和血管内治疗外科学
2.1.5 曾经发生的变革
2.2 目前科室构成
2.3 工作成员
2.3.1 神经外科医生
2.3.2 神经外科住院医生
2.3.3 神经麻醉医生
2.3.4 神经放射医生
2.3.5 病区
2.3.6 重症监护室(ICU)
2.3.7 手术室
2.3.8 管理人员
2.4 综合手术室
2.4.1 综合手术室的结构设计
2.4.2 手术室的环境氛围
3 麻醉
3.1 基础生理学理论及其对麻醉的影响
3.1.1 颅内压(ICP)
3.1.2 脑血流的自主调节
3.1.3 CO2反应性
3.1.4 脑组织代谢偶联
3.2 麻醉的监测
3.3 术前评估与麻醉诱导
3.4 麻醉的维持
3.5 麻醉的终止
3.6 体液的管理与输血
3.7 不同体位的麻醉要求
3.7.1 仰卧位
3.7.2 俯卧位,侧俯卧位和跪俯卧位
3.7.3 坐位
3.8 术后在ICU中的监护
3.9 特殊情况
3.9.1 动脉瘤手术中的暂时夹闭
3.9.2 腺苷与短暂的心脏停搏
3.9.3 术中神经电生理的监测
3.9.4 抗血栓形成药物与血栓栓塞
4 赫尔辛基显微神经外科理念
4.1 基础理念
4.2 显微神经外科原则
4.3 手术室布局
4.3.1 设备配备
4.3.2 显示器
4.4 患者体位与头部固定
4.4.1 手术台
4.4.2 患者体位
4.4.3 神经外科医生的工作姿
势与活动情况
4.4.4 头部固定
4.5 必需或有用的手术工具
4.5.1 手术显微镜
4.5.2 托手架
4.5.3 双极电凝与单极电刀
4.5.4 高速磨钻
4.5.5 超声吸引器
4.5.6 纤维蛋白胶
4.5.7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
4.5.8 显微多普勒及血流仪
4.5.9 神经导航
4.5.10 术中DSA
4.6 显微手术器械
4.7 消毒、铺单的习惯
4.8 开颅手术的一般原则
4.9 赫尔辛基显微神经外科的基本手术方法
4.9.1 简单、安全、快速、保持正常解剖结构
4.9.2 镜下操作
4.9.3 显微镜的移动
4.9.4 左手持吸引器
4.9.5 右手持器械
4.9.6 双极镊
4.9.7 显微剪刀
4.9.8 棉片
4.9.9 锐性分离与钝性分离
4.9.10 冲洗法与水分离技术
4.9.11 最小牵拉
4.10 关颅
4.11 赫尔辛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模式的关键要素
4.12 Hernesniemi教授的一般习惯与手术器械
4.12.1 一般习惯
4.12.2 手术器械
5 常用入路
5.1 外侧眶上入路
5.1.1 适应证
5.1.2 体位
5.1.3 切口和开颅
5.2 翼点入路
5.2.1 适应证
5.2.2 体位
5.2.3 切口和开颅
5.3 经纵裂入路
5.3.1 适应证
5.3.2 体位
5.3.3 切口和开颅
5.4 颞下入路
5.4.1 适应证
5.4.2 体位
5.4.3 切口和开颅
5.5 乙状窦后入路
5.5.1 适应证
5.5.2 体位
5.5.3 切口与开颅
5.6 暴露枕骨大孔的侧方入路
5.6.1 适应证
5.6.2 体位
5.6.3 切口和开颅
5.7 乙状窦前入路
5.7.1 适应证
5.7.2 体位
5.7.3 切口和开颅
5.8 坐位——幕下小脑上入路
5.8.1 适应证
5.8.2 体位
5.8.3 切口和开颅
5.9 坐位——四脑室和枕大孔区入路
5.9.1 适应证
5.9.2 体位
5.9.3 切口和开颅
6 针对不同病变的特殊技术和策略
6.1 动脉瘤
6.1.1 不同部位动脉瘤的手术入路
6.1.2 破裂动脉瘤的手术策略
6.1.3 未破裂动脉瘤的手术策略
6.1.4 脑脊液释放和颅内血肿清除
6.1.5 动脉瘤的暴露
6.1.6 侧裂开放
6.1.7 临时夹闭
6.1.8 永久夹闭和动脉瘤夹的选择
6.1.9 术中动脉瘤破裂
6.1.10 腺苷
6.2 动静脉畸形
6.2.1 动静脉畸型手术基本策略
6.2.2 术前栓塞
6.2.3 手术入路
6.2.4 硬膜剪开与初始脑组织分离
6.2.5 进一步分离及临时阻断夹的使用
6.2.6 分离与电凝细小供血动脉
6.2.7 动静脉畸型切除的最终步骤
6.2.8 动静脉止血
6.2.9 术后管理及影像学随访
6.3 海绵状血管瘤
6.3.1 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手术治疗的基本策略
6.3.2 术中定位
6.3.3 手术入路
6.3.4 分离与切除病灶
6.3.5 术后影像检查
6.4 脑膜瘤
6.4.1 凸面脑膜瘤的手术策略
6.4.2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策略
6.4.3 镰旁及天幕脑膜瘤的手术策略
6.4.4 颅底脑膜瘤的手术策略
6.4.5 肿瘤的质地
6.4.6 手术入路
6.4.7 切断血供
6.4.8 肿瘤切除
6.4.9 修补硬膜
6.5 胶质细胞瘤
6.5.1 低级别胶质瘤的手术策略
6.5.2 高级别胶质瘤的手术策略
6.5.3 手术入路
6.5.4 术中肿瘤的定位及肿瘤边界的确定
6.5.5 肿瘤切除
6.6 三脑室胶样囊肿
6.6.1 胶样囊肿的手术策略
6.6.2 体位摆放和开颅术
6.6.3 经大脑半球入路和胼胝
体切开
6.6.4 胶样囊肿的切除
6.7 松果体区病灶切除
6.7.1 松果体区病灶手术策略
6.7.2 入路和开颅
6.7.3 硬膜下操作
6.7.4 肿瘤切除
6.8 四脑室肿瘤
6.8.1 四脑室肿瘤的基本手术策略
6.8.2 体位和开颅术
6.8.3 硬膜下暴露四脑室
6.8.4 肿瘤切除
6.9 脊柱硬膜下肿瘤
6.9.1 脊柱硬膜下肿瘤的手术策略
6.9.2 体位
6.9.3 手术入路
6.9.4 硬膜下分离
6.9.5 关闭手术切口
7 赫尔辛基神经外科的培训、教育和科研
7.1 赫尔辛基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养
7.1.1 住院医师培养计划
7.1.2 在赫尔辛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师——住院医师培训那些年
7.2 学术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7.2.1 科学博士培养
7.2.2 我在赫尔辛基做博士论文的经历
7.3 Hernesniemi教授的显微神经外科进修人员
7.4 医学生
7.5 国际访问者
7.6 国际实况手术课程
7.6.1 赫尔辛基手术演示课程
7.6.2 LINNC-ACINR课程(J. Moret和C. Lslak组织)
7.7 出版活动
7.8 赫尔辛基神经外科的研究小组
7.8.1 Biomedicum小组(研究动脉瘤瘤壁)
7.8.2 神经外科转化医学研究小组
7.8.3 赫尔辛基脑动脉瘤研究
(HeCARe)小组
8 赫尔辛基神经外科的访问计划
8.1 为期两年的神经外科进修医生计划
8.1.1 为什么要做专科进修医生?
8.1.2 寻找一个专科进修医生职位
8.1.3 了解进修医生计划
8.1.4 抵达赫尔辛基
8.1.5 非常重要的第一天
8.1.6 一天的生活(作为一名专业进修医师)
8.1.7 协助手术
8.1.8 护士
8.1.9 麻醉医师
8.1.10 手术室里的音乐
8.1.11 查房
8.1.12 访问学者
8.1.13 图钉和他们的故事
8.1.14 实况转播的介入神经放射学和神经外科学课程(LINNC)及实况手术课程
8.1.15 这里的气候及四季
8.1.16 公寓
8.1.17 赫尔辛基
8.1.18 芬兰食物
8.1.19 语言
8.1.20 名言
8.1.21 练习,练习,再练习
8.1.22 视频编辑
8.1.23 Juha Hernesniemi的手术
8.1.24 专科进修医师职位的选择
8.2 适应芬兰文化与社会
8.2.1 “谈应该谈的”和“走应该走的”之间的区别
8.2.2 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但对生活非常有益(芬兰语)
8.2.3 就要像芬兰人一样生活
8.2.4 从来没有好天气
8.2.5 芬兰人吃苦耐劳的态度
8.2.6 “他”和“她”都是同一个词“HAN”
8.2.7 总结
8.3 赫尔辛基的印象
8.4 赫尔辛基大学神经外科的2年进修经历
8.5 我对在赫尔辛基“手术”的回忆
8.5.1 对芬兰人的第一印象
8.5.2 赫尔辛基大学中心医院
8.5.3 Hernesniemi教授和他的手术技巧
8.5.4 我目前在日本的日子
8.5.5 总结
8.6 一年进修医生经历以后
8.7 在赫尔辛基神经外科一年的研修经历
8.8 六个月的进修经历
8.8.1 怎样开始
8.8.2 地域和人民
8.8.3 彩虹团队及其主席
8.9 两个月的进修经历
8.10 赫尔辛基回忆
9 给青年神经外科医师的一些职业建议
9.1 阅读和学习解剖
9.2 训练技能
9.3 树立心目中的榜样
9.4 保持健康
9.5 坚持临床医生的责任感
9.6 以最熟悉的方式进行手术
9.7 显微外科手术入门
9.8 进行研究并做好记录
9.9 对病人进行随访
9.10 写作和发表论文
9.11 了解你的团队和病人
9.12 科室氛围
10 神经外科之路——我的历程
11 神经外科的未来
[附] Hernesniemi教授的一般习惯与手术器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