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8.8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8.9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4.4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3.9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4.2
《
清洁
》
售價:HK$
66.7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9.4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5.2
|
內容簡介: |
本书作者在采访国内20位文化大家的基础上,以其丰富的新闻实践、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新隽永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个文化老人的心路历程和精彩的人生故事,讲他们对事业的坚守和执著,讲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杰出成就,讲他们如何在困境和磨难中依然笑对人生,给人以心灵的感动、文化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本书共收入20篇文章,每人一篇,每篇6000—10000字,文章主要内容都已在《光明日报》发表,并被《新华文摘》等广为转载。20篇文章为:王扶林:步步攀爬向红楼;吴良镛:只为“人居”谋;张锦秋:唤醒中华建筑魂;常沙娜:“敦煌之花”优雅绽放;吴宗济:百年风雨近却“无”;樊锦诗:驻心大漠护敦煌;吕厚民:山巅上的风景;裘沙、王伟君:迎着鲁迅的目光;李滨声:远观人生多“趣事”;席泽宗:偏从“冷”处兀奇峰;林林:百岁生涯炼诗心;刘曾复:“腻”在京剧里的生理学家;陈汉元:“一撇一捺”写人生;张祖道:镜里波澜万千重;王希钟:把化装捋成一门艺术;陈宗烈:镜头中的西藏今昔;谢辰生:文物保护一“闯”将;李铎:且歌且吟一青槐;尚长荣:虎虎生气闯梨园。
|
關於作者: |
王国平,1980年出生,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光明日报》文艺部“文学评论”版主编,著有报告文学《一枚铺路的石子》(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
|
目錄:
|
吴宗济:百年风雨近却“无”
生之涯:忧尽甘来作阿翁
师之教:风乎舞雩咏而归
癖之怪:座相忘酒一盅
境之清:但留绿意在人间
刘曾复:生理学和京剧“一肩挑”
他看京剧多可爱,料京剧看他应如是
生理学和京剧在别人画的脸谱上分手,在他画的脸谱上会合
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做人”二字,他就最讲做人
常沙娜:“敦煌之花”优雅绽放
盛开在戈壁滩上的“波斯菊”:父爱如山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顶花饰:唤醒敦煌魂
野地里不知名的小花草:爱亦无声
张祖道:镜里波澜千万重
记录战时的革命激情
定格乡土的生活表情
捕捉大家的日常神情
李铎:且歌且吟一青槐
这棵“青槐树”,种在故乡的渌水河畔
这棵“青槐树”,种在军营哨所旁
这棵“青槐树”,种在文艺百花园里
顾棣:为红色历史影像“站岗”
“小小顾棣”“瓦丽”“小胖子”“74块炖牛肉”
——顶着四个绰号,在沙飞的引领下,他当上了“小八路”
“心里一惊,差点窒息过去”
——闹着小情绪,他跌跌撞撞地成长
“这是×××同志的作品,不许他人随意强夺!顾棣声明”
——他成了“打假斗士”
裘沙、王伟君:迎着鲁迅的目光
他们属于“闪婚”族,鲁迅是远远的“媒人”
他们矢志用线条和色彩“翻译”鲁迅
他们以鲁迅的思维过着平静的生活
南国农:寻觅一盏最亮的灯塔
“话剧王子” 唤醒民众
电话教育?电化教育!
三个“忘了” 言传身教
于蓝:三十而立心磅礴
演戏:扑向生活
爱情:影坛楷模
家园:情浓至深
王希钟:把化装捋成一门艺术
“用现在的话说,那个时候我就是个打工仔”
“机会来了,咱们就得闹一闹”
“正如帽匠关心人头,鞋匠注意人脚,刽子手专盯人脖子一样”
“满街都是曹操”
李滨声:远观人生多“趣事”
一幅漫画,搭上了二十二载年华
身怀“四项全能”,但“艺多”有时也“压身”
一腔惆怅,有太多的东西“没法说了”
马继兴:住在书袋里
治学时,他的眼神如探照灯一般,举目四望,搜寻着他的“宝贝”
作为师长,他的目光如钳,紧紧地锁住后学的研究态度
生活中,他的目光透亮如镜,无杂质,无波澜,无起伏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尚长荣
在紧锣密鼓地排练新编历史京剧《天下归心》的间隙,我翻读了国平文友的这部书稿,顿时感慨万端。
我今年七十有四了,算老叟一个。接到剧组邀请参演这部全本大戏时,还是抵挡不住“诱惑”,决定再拼他一家伙,豁出去了。我饰演的郑庄公,在整出戏里,有上百句唱词,这是我以前没有唱过的,确实是个挑战。但我暗自思忖,作为一名戏曲人,应该要有一股气,即便年龄大了,亦不可甘于“卸甲归田”,而是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再添一把火,再加一把劲。当读了国平文友写下的这些文化长者的故事,我觉得自己更应该接下这部戏了。尽管书中提及的几位老先生已经故去了,但有的在人生旅途上攀爬了上百年,生前的最后一刻依然发挥着光与热。健在的,也在各自的领域奋发有为,擎着大旗,为后学指点迷津、开山辟路。在他们面前,我尚某人还尚年轻!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说得多好!就文化领域而言,老人更是一笔财富。他们摸索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积累的经验,句句堪称金玉良言,挪过来就可以直接用上;他们留下的教训,可以让后来人少走弯路,规避风险,更加轻易地迈上成功的通途。我在戏剧道路上的每一步成长,就离不开前辈的提携与点拨。他们积淀下了优良的传统,宛如一棵参天大树,为这门艺术的发展遮风避雨。如果说我们这些晚辈在艺术上有一点点成绩,就是源于“大树下好乘凉”。
比如说,我是在1960年6月拜侯喜瑞先生为师的。那时候,先生将近七十岁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拜了侯先生以后,我才真正领悟到什么是戏,怎样才算演戏。
随先生学戏,感受最深的是他“发于内形于外”的艺术观点。他经常对我说:“演戏要演人,演人要演心。”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强调将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坚实的传统表现技法相结合。侯先生在艺术观念、表演技法等方面的全面传授,对我的舞台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他就是我的“一宝”,他的谆谆教诲,在我可以说受益终身。
所以,当有人问我,如何对待艺术上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我的经验是“死学、活用”。这是针对成语“活学活用”说的,我主张对前辈、先贤的艺术,要尽量忠实地继承,尽量全面地掌握传统;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再来谈创造。“活用”是创造的基本要求,而“死学”则是“活用”的前提和保证。
通过国平文友的笔,我又知悉了13位长者的人生故事,又有了学习的对象。他们之中,有的我是相熟的。比如刘曾复老先生,在我们梨园享有盛誉。国平文友的采访细致,把他的故事讲得很有味道,让我对老先生有了新的认识,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连连发出“他竟然是这样一个人”的感叹,妙哉!
我很中意国平文友拟定的这个书名,《纵使负累也轻盈》。这是对13位文化长者人生历程的高度概括,既说出了他们历经的苦楚与疼痛,更道出了他们宽阔的胸怀。人一辈子,本来就是要“负累”前行的。脆弱的人,扛不住,颇为无奈,只好“趴下”;但总有一些内心强大的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轻盈”地迈开脚步,一往无前,无所畏惧。此等人生境界,令我辈神往!
2012年4月底,中国戏剧家协会梅花奖艺术团来到苏州昆山千灯镇演出,国平文友受邀前往采访。在蒙蒙细雨中,我们相识。当年的6月初,我们在沪上有一次长谈。尽管我们在年岁上整整相距四十个春秋,但彼此相谈甚欢,成了忘年交。之后,我们时常短信往来,通话不断,不亦乐乎。我到北京演出,总是设法邀请他到现场观摩,印象中已经请他看过《廉吏于成龙》《霸王别姬》《失空斩》等剧目,我想听听他的意见。他来上海,也会到寒舍小坐,谈天说地,很是惬意。
今次,他的这部书稿要出版面世,邀我作序。我慨然允诺,视为职责。于是写下这段文字,谨表祝贺,并愿有缘与这本书相遇的读者诸君,速速静下心来,聆听13位长者“亲授”的人生课。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