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炙野(全2册)
》
售價:HK$
78.2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5.9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
周易
》
售價:HK$
44.6
|
編輯推薦: |
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国宝,是一个极具诱惑力和神秘色彩的名词。她们的绝世芳容与珍贵价值,她们的传奇身世与动人故事,都令人叹为观止,心向往之……《惊世国宝大发现》精选了57件最具影响力的国宝重器,并融入漆器、唐三彩、青花瓷和珐琅器4个专题,让广大读者走近国宝,先睹为快。每一件国宝都配有专职摄影师拍摄的高精度图片,清晰直观地再现国宝的非凡魅力。生动流畅的故事体叙述方式,娓娓道来,却又跌宕起伏,令人思绪万千,欲罢不能。
|
內容簡介: |
《惊世国宝大发现》,全书分为五章,包括国宝惊世再现,千秋不朽匠人心,辗转红尘漂泊路,往昔梦华知多少,海内孤品、绝世遗珍,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现中华五千年顶级传世国宝的前世今生。这里有大家熟知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长信宫灯、金缕玉衣和昭陵六骏,也有我们多数平民百姓比较陌生的杜虎符、陆子冈青玉卮、韩希孟刺绣和渎山大玉海……一器一物一书一卷,都有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暗藏一桩桩悬案,一个个谜团。
|
目錄:
|
第一章:惊世国宝再现
“龙骨”惊世再现——殷墟甲骨
楚乐缥缈——曾侯乙编钟
调兵遣将的铜老虎——杜虎符
复活的地下兵团——秦始皇陵兵马俑
追寻不朽的神话——金缕玉衣
铁锹挖出了“金疙瘩”——西汉金兽
佛祖的灵光——法门寺佛指舍利
大鹏展翅越千年——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专题:漆器——永不褪色的华彩
第二章:千秋不巧匠人心
千年不朽的锋芒——越王勾践剑
野兽之美——虎噬鹿器座
薄如蝉翼,渺若淡烟——素纱禅衣
两千年前的环保灯具——长信宫灯
滇国重器——纳贡场面贮贝器
公主墓中的波斯首饰——嵌宝石金项链
千年卧佛 不朽金身——卧佛寺铜卧佛
飞龙在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名匠名器永流传——陆子刚青玉卮
珠翠编织的荣耀与奢华——金累丝点翠凤冠
神针绣画——韩希孟刺绣
瓶里乾坤玲珑心——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
中西合璧的稀世珍品——金嵌珍珠天球仪
专题:唐三彩——流光溢彩的奇葩
第三章:碾转红尘漂泊路
浴火重生——四羊方尊
宝鼎历险记——后(司)母戊鼎
从废品到国宝——何尊
曾是王府喂马槽——虢季子白盘
乾隆皇帝的最爱——三希帖
天涯相隔 故国难回——昭陵六骏石雕
坎坷归乡路——五牛图
千古奇书 命运多舛——永乐大典
天朝绝音——金编钟
专题:青花瓷——素装淡雅的美丽
第四章:入昔繁华知多少
守卫女将军的秘密——圆雕玉虎
古蜀人的登天之梯——三星堆青铜神树
远去的匈奴——金鹰冠饰
见证秦帝国的奢华——云纹高足玉杯
满握幸福与财富——玉奔猪
天马回头笑紫燕——铜奔马
秋水长天意缠绵——洛神赋图
绮罗丰肌盛时妆——簪花仕女图
绝代之舞——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一席流转千年的盛宴——韩熙载夜宴图
瓷枕通灵气——定窑孩儿枕
梦断紫禁之巅——瑞鹤图
一代天骄 魂归何处——成吉思汗鎏金马鞍
狂生徐渭的悲剧人生——墨葡萄图
洋画师的宫廷生活——乾隆皇帝大阅图
雅克萨之战的功臣——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年年岁岁贡如意——清宫玉如意
专题:珐琅器——错金镂彩的华丽
第五章:海内孤品,绝世遗珍
中华第一龙——红山碧玉龙
特殊的申奥大使——陶鹰尊
一鼎一《尚书》——毛公鼎
青铜时代的绝唱——莲鹤方壶
扑朔迷离的“中华第一行书”——兰亭序
千秋功过 留予后人评说——乾陵无字碑
尊贵的异邦来客——兽首玛瑙杯
中华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
惊世骇俗的大酒缸——渎山大玉海
“钟王”传奇——永乐大钟
|
內容試閱:
|
"龙骨"惊世再现--殷墟甲骨
几片中药材中的"龙骨",引领世人发现了中国方块字的"鼻祖"。更令世人为之震动的是,考古学家沿着这一发现继续探索,竟唤醒了沉睡3000年的商朝文明。甲骨文如何变为了"龙骨"?"龙骨"又如何复生?其间隐藏着许多传奇故事。
"龙骨"复生
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位金石学家名叫王懿荣,在北京担任国子监祭酒一职(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官员)。
1899年的夏天,家住北京东安锡拉胡同的王懿荣患了疟疾。一位老中医为他开了个药方,其中有味药叫"龙骨"。家人到菜市口的达仁堂药店抓药回来,王懿荣像往常一样查看药物。突然,他惊讶地发现"龙骨"的残片上面隐隐约约地刻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的兽骨,上面怎么会有符号呢?长期从事金石文字研究的经验提醒他,这其中一定大有文章。于是,他拖着病体来到达仁堂药店,向店老板打听"龙骨"的来历。原来,这家药店是从去年(1898)开始购进"龙骨"的。当时,山东潍县有名的古董商范春清从河南买进大量"龙骨",并以珍贵药材的名义卖到达仁堂,隔几天就来送货。
果然,在王懿荣发现"龙骨"的几天后,范春清又来到达仁堂,并带来了十二片"龙骨"。王懿荣听到消息,马上赶到药店,仔细端详这些"龙骨"碎片。这次的发现让他惊喜不已--上面刻着的符号很像远古象形文字,可以辨认出有的是"云"字,有的是"雨"字,还有些是商朝帝王的名字。王懿荣由此初步判定这是"商朝卜骨",上面的符号是比钟鼎文更古老的文字!他当即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将这些"龙骨"买下,并让范春清继续收购,有多少要多少。同时,他又派人到京城各大药店高价买入"龙骨",最终竟陆续收集了1500余片。
如此重大的考古发现,自然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一时间,四面八方的古董商、考古专家都争相打听"龙骨"的出处。曾有人质疑,王懿荣为何没有将这样有价值的发现写成书呢?事实上,正当他准备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之时,北京城便遭到了八国联军的侵袭,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当时已是日薄西山的晚清政府并没有抵抗多久。1900年夏天,慈禧太后率领皇亲国戚仓皇出逃。王懿荣万分绝望,高呼:"吾义不可苟生!"然后写下绝命词,服毒投井 。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家乡山东省烟台市建成了王懿荣纪念馆,并称誉他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的发现,与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址的发现一起并称为20世纪初中国三大考古发现。甲骨文在后世研究中发挥的作用,都不得不归功于王懿荣这位发现甲骨文的始祖以及那段传奇的"龙骨复生"故事。
"甲骨"变"龙骨"
既有"龙骨复生"的故事,必然就有"甲骨"变为中药"龙骨"的前因。这还要从小屯村的一个村民说起。
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恳地耕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们时常会刨出一些古代骨片,上面刻有一些奇怪的符号,村民们便将这些骨片称为"龙骨"。
19世纪末的一个夏天,小屯村的剃头匠李成害了脓疮,因为家里穷,没有钱去药铺买药,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所谓"病急乱投医",一天,他痛痒难耐,便将从田间捡来的一片"龙骨"研磨成细碎的粉末,涂抹在患处。没想到,奇迹发生了,脓疮很快不疼不痒了,连流出的脓水也被骨粉吸干了。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敷了几次,没过多久竟然痊愈了。李成由此发现,骨粉有止血的功能,可以治疗创伤和疟疾,便萌发了靠出售"龙骨"来赚钱的念头。他把村民们丢弃的龙骨碎片都收集起来,拿到县城的药铺里面去卖,据说那时一斤才卖六文钱。
起初,药铺掌柜对于"龙骨"能够治疗创伤和疟疾也将信将疑。后来,他遍查医书,终于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找到了印证。书中说,龙骨是古代爬虫动物的化石,有防腐生肌的奇效。于是,这家药铺开始从李成手中大量买进"龙骨"。李成因而赚得了一大笔钱,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然而,许多药铺都不愿意收购那些刻有符号的"龙骨"。这时,李成显示出了他的"愚昧的小聪明"。他竟用锉刀将"龙骨"上面的纹面一点一点地磨平,然后继续卖到当地的药铺。不仅如此,他还将一些收集来的"龙骨"直接研磨成粉末,装成一小袋一小袋地卖往各地大小药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没过多久,"龙骨"就作为名贵药材享誉医药界,京城各大药铺也开始争相购进"龙骨"。人类文化史上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甲骨,就这样成了千家万户治病疗伤的良方。
据说,李成就是贩卖甲骨的第一人。这个"化文物为药材"的传说真是既可笑又可恨,荒谬的是村民李成的致富方法,痛恨的是因为他的愚昧而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然而倘若没有这个发现,或许也不会发生"龙骨复生"的那一幕,那么甲骨文的面世就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日。因而李成这个"第一发现人"的是非功过,恐怕只有让历史来评说。
再现3000年前的文明
甲骨文的发现,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仅是一个文字或者文化领域的概念。当王懿荣首次认定它是商朝文字时,恐怕也没有想到,这小小的"龙骨"碎片会最终引发了一个3000年前的文明出土。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死后,他收集的"龙骨"转归其好友刘鹗所有。到了1908年,刘鹗的亲家翁罗振玉第一个找到了甲骨的出处,这就是河南安阳的小屯村。罗振玉一方面继续收购甲骨,另一方面认真研究上面的文字,认为小屯村就是《史记》上所说的"殷墟"。后来,王国维沿着罗振玉的思路继续考证,最终提出,小屯村一带就是商朝第二十代君王盘庚在公元前1318年迁都的地址。在这里,商王朝又延续了273年,历经了8代12王,缔造了青铜器时代的又一个辉煌。这个考证,意味着中国有据可查的历史又提前了1000年。
后来专家们经过几十年的研究逐步确定,小屯村一带正是商朝迁都之后宫殿宗庙的所在地,是君王处理政务和起居生活的场所。殷墟占地面积约24平方千米,在商朝迁都后的近300年间,一直是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打败了商朝最后一位君王纣,殷都沦陷,商朝灭亡。周代将都城迁走后,小屯村一带也逐渐由繁华走向没落,最终成为废墟。
确定了殷墟的位置,对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自抗战期间到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机构、各类人群对殷墟进行了数十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不仅又发现了大量的甲骨,还发现了商朝的宫殿、宗庙遗址和墓穴等,出土了商朝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生产、生活用品,全景式地再现了3000多年前的辉煌文明。
方块字的鼻祖
自殷墟甲骨发现以来,殷墟先后出土甲骨约15万片,上面的文字记载涉及商朝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隐含了造字的许多规律法则,对于研究历史文化和文字演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事实上,甲骨的最初用途可不是那么高深莫测的。商朝人迷信鬼神,盛行占卜之风,不论大事小事,都喜欢询问于鬼神。甲骨其实是商朝的人们占卜用的工具。人们先把兽骨或龟甲加工整齐,然后在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就一边把自己要问的事情向鬼神诉说清楚,一边拿火烤甲骨的窝槽。经过灼烧,甲骨便出现了裂纹,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可以判断事情的凶吉。占卜后,人们将结果刻画在甲骨上,流传后世,便形成了现在的甲骨文。由于商朝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甲骨文便留存了当时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宝贵资料。
甲骨文是中国现代汉字的鼻祖,它的出现将中华文明带入了一个有据可查的新阶段。甲骨文已经初步具有象形、指事、会意等构字方法,在书写上也显现出后来中国书法的用笔、结构、章法等要素,实在是当之无愧的汉字鼻祖。甲骨文发现后,不仅有学者专门研究其中的文字奥秘,也有不少书法家学习"甲骨文书法"。现在,我们如果到书画市场转一转,也许还能看到这样的"甲骨文书法"或展或卖,真是别有情趣。
如今,这座人类文化的宝库被收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大学和研究室,继续发挥着它的无上价值和恒久荣光。
楚乐缥缈
曾侯乙 编钟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出土了一套保存完整的大型青铜编钟--曾侯乙编钟。它不仅外观宏伟气派,还具有纯正优美的音色,每个听过它演奏的人都不禁深深陶醉其中。它的出土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和 "精神世界的圣山"。
深藏于水中的珍宝
1978年2月,在湖北省随州市郊擂鼓墩的一个山冈上,驻随县(现随州市)某部队正在扩建营房,开山平地。突然,士兵们挖出了一片同附近地面颜色大相径庭的"褐土",这说明下面可能存在古代遗址。经过发掘,一个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面积达220平方米的古墓出现在人们面前。墓中巨大的棺椁上盖有47块巨型石板。当人们费尽周折吊走石板,揭开椁盖板后,出现在眼前的是几米深的浑水,水面上横七竖八地浮着一些棺木。考古人员迅速对古墓加以处理。随着水面的下降,一座举世瞩目的豪华地宫出现了。
该地宫由四个墓室组成,其建筑结构好似一座豪华的"三室一厅"。东室放置着一具主棺,重达7000千克。棺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内棺外面有彩绘的门窗及神兽武士。东室另外有陪棺八具;西室放置陪棺十三具;北室放置兵器、车马器及竹简;中厅则放置着大量的礼乐器,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地下音乐宫殿。根据墓中出土的许多青铜器上"曾侯乙作持"的铭文,考古专家考证出这是战国时期曾国一个名叫"乙"的王侯的墓,约葬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于是将该墓命名为"曾侯乙墓"。由于墓的位置处于地下水位之下,埋葬后不久,地下水就渗透到了墓中,致使陪葬品长期以来一直处在水的浸泡中,保存大都比较完好;也正因为如此,墓中的珍宝才没被盗墓者窃取。
经过发掘整理,曾侯乙墓中共出土文物1.5万余件,分为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竹器八大类,有很多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比如墓中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的盖子上绘有二十八星宿的天文图像,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星宿体系的国家之一。墓中还出土了一件带盖金盏,重2156克,采用青铜范铸工艺,盖顶有环形纽,边缘有与盏扣合的卡,盏底有"S"形凤足,盖顶和盏口外沿饰有华丽的蟠纹和云雷纹,其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墓中还出土了大量乐器,有编钟、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保存完好的大型青铜编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曾侯乙编钟"。
最宏伟精美的古代乐器
曾侯乙墓出土的这套编钟,是中国目前出土的40多组编钟里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组。整套编钟共 65枚,总重量达2500多千克。轻重、大小不同的编钟按照发音原理,依次排列在钟架上,分上、中、下三层。横向看,从左到右编钟依次增大;纵向看,由上到下编钟逐渐增大。整套编钟排列整齐,气魄雄浑,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宏伟精美的古代大型乐器,实在令人惊叹!
上层19枚较小的编钟称为"钮钟",最大的重11.4千克,最小的重2.4千克。中、下层是编钟的主体部分,共有"甬钟"45枚,其中最大的重203.6千克,最小的重8.3千克。此外另有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制造的镈钟一枚,挂在下层右面甬钟中间。根据不同的形状,45 枚甬钟又可以分为三组,一组称为"琥钟",由11枚长乳甬钟组成;第二组称为"赢司钟",由12枚短乳甬钟组成;第三组称为"揭钟",由22枚长乳甬钟组成。
编钟的钟架通长11.83米、高达2.73米,呈曲尺形,铜木结构。木质的梁架上涂着亮闪闪的黑漆,装饰着彩绘的花纹。钟架共分三层,每层的立柱都是一个英俊的青铜佩剑武士的形象,支撑着横梁,十分巧妙美观。钟架十分坚固,承受着全套编钟的质量,历时两千多年,出土时仍矗立如故,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每枚编钟上都有错金篆体铭文,共有2800多字。甬钟正面刻有"曾乙侯乍(作)时(持)"的字样,其他的铭文都是有关古代音乐方面的记载。钮钟的铭文为乐律名和音阶名。甬钟正面隧部(钟口沿上部)和鼓部(两角部位)的铭文为音阶名,反面各部位的铭文则记载了曾国与楚、晋、齐、周等其他国家的乐律名和音阶名的对应关系。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音乐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音律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出土的时候,钟架旁还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槌,是敲钟工具;还有两根彩绘长棒,是撞钟工具。据专家推测,这组编钟演奏时一般需要五六个人,由三个乐工双手各执一个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的三组甬钟,兼及上层钮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另由两名乐工各执一根木棒,分别撞击下层低音甬钟,配以和声,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音乐史上的伟大奇迹
曾侯乙编钟不仅形制宏伟壮观,精美绝伦,而且历经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其性能依然良好。除了当年楚王赠给曾侯乙的那枚大型镈钟不能发音外,其他64枚编钟的音色依然十分优美,中上层的甬钟和钮钟清脆悠扬,下层甬钟则雄浑醇厚。最为神奇的是,每枚钮钟和甬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呈和谐的大小三度关系,这在世界音乐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全部编钟的音域跨越五个八度以上,比现代的钢琴只少一个八度。它的音阶结构与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基本相同,而且其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备,因此可以自如地旋宫转调。现在用这套编钟,不仅可以演奏悠扬动听的古典乐曲,还能演奏中外现代流行音乐。
一直以来,由于缺乏相关的记载,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战国时期只有五声音阶,还有人认为中国音乐的十二律是从希腊传入的"舶来品"。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为曾引起争论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答案,驳斥了那些错误的论调,也为中国古代乐律学研究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古代青铜钟的铸造从选矿到冶炼、铸造,从温度的计算到熔点的控制,都需要非常精密的技术和工艺。科技人员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曾侯乙编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编钟铸造、制作上的一系列谜底。如:古代工匠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编钟奇妙的"一钟双音"的现象;在铸造时采用了铜、锡、铅三种成分的最佳比例配方,以使编钟获得优美的音色;古人还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铸造出音高有规律变化的编钟……这都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堪称中国音乐史和铸造史上的伟大奇迹。
编钟乐舞
曾侯乙编钟出土之后,湖北省歌舞团受到它的启发,决定创作、编排一部大型歌舞剧,来反映古老的荆楚文化风貌。经过三年的筹备,1983年,规模宏大的歌舞剧《编钟乐舞》正式上演。
全剧共10场,由钟磬古乐(荆楚雄风)、祭祀乐舞(迎神)、乐歌(桔颂)、武舞(出征)、巴人舞(山猎)和大飨礼(楚宫宴乐)等组成。它以悠久的楚国历史和古老的荆楚文化为依据,以曾侯乙编钟等古代乐器作为主要的演奏和伴奏乐器,运用古老的歌、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古代楚国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和社会风貌。该剧整体风格古朴粗犷,旋律和配乐新颖别致,塑造的音乐形象也十分生动感人,在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道路上作了可喜的探索。
《编钟乐舞》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以创新的精神给人们带来了崭新的艺术风貌。该剧公演后获得极大的成功,受到中外人士的高度赞扬。美国纽约市市长看了《编钟乐舞》后说:"编钟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今天湖北省歌舞团无疑是给纽约人民送来了人类最好的礼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