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HK$
124.2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9.7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4.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9.9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3.9
《
真需求
》
售價:HK$
113.9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1.8
《
如见你
》
售價:HK$
52.7
|
編輯推薦: |
“独立教师的资本,是通过自己的课堂获得学生的支持,自由的语文课堂有一种随之而来的光辉,令人沉醉。”
本书不是郭初阳独立执教的纪实,而是他走上自由执教之路的心路历程。
★持续深刻的文本批判
以“母亲”为题的语文教材批判只是冰山一角。“为了心爱的孩子,我们总是选择最好的奶粉,然而我们在选择更为重要的精神养料时,却常常掉以轻心。”从《自私的巨人》到《巨人的花园》,王尔德的名篇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孔子拜师》,一个劣质的经不起丝毫推敲的“童话”故事;《走,我们去植树》,一篇充满意图而无法培养良好文学趣味的拙劣习作……这些不恰当文本数十年来存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只要稍加审视便无所遁形。
★望眼欲穿的人生教育
语文教育之为“成人”教育,在于文学千百年来对生命的观照。语文不该也不能缺失对孩子的两大人生教育:性教育和死亡教育。漠视性教育,让人不懂得去爱自己的伴侣,影响的是今后的婚姻;漠视死亡教育,让人不懂得此生为人的珍贵与短暂,造成生命的轻视。应当如何开展性教育和死亡教育?“无论是性教育、死亡教育、公民教育,都不是我的专业擅长。屡屡越界,意在引起更多专业人士的研讨与建设”。
★纯正趣味的课堂
|
內容簡介: |
语文,应当有着惊人的美丽。十七载教学探索,重构语文精神;五年独立执教生涯,践行教学勇气。郭初阳的经历不可复制,但他的思想值得同行者倾听。
教育是一种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一面呈现于课堂,一面凝结成文章,本书是郭初阳近年来的评论结集。内容包括了学科建设、教材批评、教师身份的思考,以及非学校化教育的探索。
这位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第一名得主,弃体制而成为独立教师,步履坚定地走在越来越广阔的教育自由中。
|
關於作者: |
郭初阳(1973- ),杭州人,任教于越读馆,追求有趣、有料、有种的语文课堂。著有《言说抵抗沉默》、《颠狂与谨守》、《大人为什么要开会:运用规则获得自由》等。
|
目錄:
|
序 瘦的郭初阳,瘦的语文课堂
第一章 爱杀柴桑隐
性教育和死亡教育,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两大缺失。漠视性教育,让人不懂得去爱自己的伴侣,影响的是今后的婚姻;漠视死亡教育,让人不懂得此生为人的珍贵与短暂,造成个体对生活的冷漠和生命的轻视。
《致女儿的信》:一次并不成功的性教育
望眼欲穿性教育
我对范美忠文章的看法,兼谈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问答录
问答录:传播、行动、改变
第二章 名溪近讼庭
《祭十二郎文》作为中国典型朝代的典型文人作品,暴露了中国人典型的缺陷:情感失控,依赖感,借他人来确定自己,垂直型的家庭结构只重父子母子,不重夫妻关系,遇挫折自暴自弃……孙隆基写于1983年的那句话,总是如丧钟,鸣响不已——
不论“现代化”与否,中国“人”被设计的方式是否根本上有问题?
与性无关的纯洁——读《第一次抱母亲》
从濒死五阶段看《祭十二郎文》
陈情表?残肢令!
不意老山之中,有此嫩妇
尴尬的孔孟——大陆现行中小学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原典
古书绝对的不可读,倘若是强迫的令读
语文背后的思想迷局
第三章 扫沙开野步
生活与文学有着各自的原则:生活要尽量计算成本与收益,坚持精力节省原则;文学要尽量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敏感,“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坚持陌生化原则。两条原则,前者要求节约时间、创造财富;后者要求延长时间、醒觉生命。
牛尾巴为什么要翘起来?——评《画家与牧童》
谎话说不圆:我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魔方的破碎——从《自私的巨人》到《巨人的花园》
那一只断尾多年的麻雀
太少的文学,太多的政治——读《走,我们去植树》
都是虚空,都是捕风——读《孔子拜师》
删节与窜改:从实验教科书《语文》的一篇课文谈起
米粒之珠,也放光华?
看大作家怎么写日出
高考作文二则
第四章 摇舸出闲汀
泡桐树中学,给出了超越代沟的几乎相同的中学感受,难以言表的暗处私隐。与其说是因为十五六岁少年记忆的相似,不如说是这中学的泡桐培植体制,一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正如这条贯穿文一路文二路文三路的教工路,打开又合上,二十年后必定还会再来一次,只是苦了道路两旁无处腾挪的树木,与灰尘中眼巴巴的小店主。
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读《过去的中学》
虚构的父亲,虚构的国文教师
你可曾就读于泡桐树中学?
仿佛远亲,似曾相识——新概念作文大赛与中学语文
我们无可补救的罪
写作是一种治疗
第五章 宿简邀诗伴
既然现状不尽如人意,那么索性自己动手来创造,米奇尼克的as if,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一旦你采取行动,那些心造的幻影就消失了,你就在事实上踏入了另一个空间,感受到一种自由的气氛。
《我选我》之后
《阅读的力量》:从研究中获得的启示
一次对话:教师可以做研究?
自我惩罚者的痛苦及其意义
我与枫林晚的情仇恩怨
《老王》的四个关键词
谁曾经这般磨灭?——记我的兄弟蔡朝阳
离开这一行,也能活得很好
第六章 余花在酒瓶
我们当知道,再伟大的教师也不过是人,要自知己身的限度,圣女小德兰自比为一朵小白花,特蕾莎嬷嬷说自己只是一支铅笔。跌倒后又站起、破碎了方愈合、心里作难的教师,深知三折肱为良医的道理,带着自己的伤痕,来更温柔地帮助那未成年的孩子们。
《师说》:韩愈有过教师内心的恐惧吗?
米兰 昆德拉是后现代教育家?
多么反动的一本书!
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
教师是负伤的治疗者
逃离学校,逃离评价体系
中学教师:一个寓言
|
內容試閱:
|
序 瘦的郭初阳,瘦的语文课堂
俞琦杰
对不起,我在标题里叫他郭初阳。郭初阳是独一无二的,他不可能跟全国的郭老师保持一致。正如他所提倡的“独立”精神。前人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一种存在的价值追寻过程。
我说,我的身体一直是贫困的,我希望脑子早日脱贫。郭初阳是瘦的,对于瘦的人我有好奇。比如庄子,他大概也是瘦的。孔子则不一定。比如我看到的优秀的哲学家、作家、艺术家都是瘦的,这跟他们从事的事业有关。身体容易拖累思想,也是思想面貌的直接体现。
由于事先的这一层猜测,加上之前看过郭初阳的一些课堂实录,我对他是好奇的、有好感的,甚至认为他的课堂也是清瘦的。清瘦是一种思想的状态。他的“于勒 列那尔小品两则”,在整体构建上是瘦的,没有峰回路转,山重水复。课堂活动安排相对丰富而简约,丰富指让儿童进入的精神状态,简约指实际的操作。结合我的猜测,具体如下:
一, 读《天鹅》、《蟋蟀》,一人一节。猜测:以这堂课的指向来说,不像我们平时操作的那样,彻底地在读正确通顺等问题上纠缠,仅是感受,有个直观的大概的印象。
二, 在喜欢的段落上打钩,提出活动要求:1.学生自由分工,最少两人,最多六人。2.商定有感情的朗读形式,合理分工。3.背诵尤佳,朗读亦可。4.用三分钟时间把喜欢的那篇背下来。猜测:郭初阳的活动安排很有意思,他彻底破坏了固定座位的课堂形式,这算不算一种自由精神?还有一个正经的玩笑,非常有意思!听着,不觉麻木。
三, 时间关系,两组学生展示。
四, 找出两篇中的共通点,写作的秘诀、方法。猜测:从读转折到发现文本的特色,这个特色不是老师去发现,是学生自己发现,老师只是一个“隐身人”,不控制,像个“高人”一样指点一下。
五, 全班交流,概括出作品特点。1.拟人化写法。2.比喻。3.心情。4.事物。板书得出:1.行动2.事情3.物品4.心情。猜测:这里有多种写作方法的结合。另外,郭初阳显然在课堂里呈现出了某些国外的思想,他的表述有那么一种味道,新鲜。这一部分是整节课的重点,花的时间较多。
六, 看描述瓢虫、屎壳螂、蚊子的视频。时间有长有短,短的放两遍。猜测:这里的意图已经出来了:从学到用。也是一种课程资源的体现。
七, 拿出方格纸,运用概括出的方法,描述视频中的一样昆虫,写两百字。
课堂构架新颖、指向明确、信息量大。给我的一种感觉是,郭初阳一直在学生的外围,跟其他激情而疯狂的老师有很明显的区别。这是一种“独立”的感觉,而真正要做到独立,是需要勇气和极大的胸怀的。在我所听到的话语中,对“独立”一词保持极大尊重的只有少数人。犹如梵高身前,犹如卡夫卡身前,几乎得不到环境的认同和宽容,他们更孤独寂寞。
活动后,跟郭初阳擦肩而过,高耸的额头差不多是他整个面孔中的标志性建筑。郭初阳不可能跟全国的郭老师的思想有很多的交集。他只能是郭初阳。
在一个虚胖和膨胀的时代,需要瘦子发出声音。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和他深入地聊天。我想非常尊重地叫一声:郭老师,您好!
牛尾巴为什么要翘起来?
——评《画家与牧童》
一、 出处
根据杨学良作品改写的《画家与牧童》,源于苏轼的《书戴嵩画牛》,原文是这样的: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这篇与苏轼的《书黄筌画雀》一样,以名家作品中与现实不吻合之处,来证明艺术家的观察要仔细,要向有经验者求教的道理。
改写本认同苏轼的观点,径直略去了收藏家杜处士的角色,设计戴嵩现场作画的场景,以及围观者的赞叹,让牧童的评论,直接指向画家本人,还增添了这样一个结尾:“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意在强调画家戴嵩的虚心,牧童的求真与勇敢。
二、 镜子说
把艺术比作一面镜子,是相当悠久的说法,它如镜子一般,映照、再现万物,模仿生活的种种。古希腊的柏拉图是镜子说的首创者,他视艺术家为工匠,认为这一类的制作,“不难,方法很多,也很快。如果你愿意拿一面镜子到处照的话,你就能最快地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很快地制作出太阳和天空中的一切,很快地制作出大地和你自己,以及别的动物、用具、植物和所有我们刚才谈到的那些东西。”
镜子是一个虚空的反射物,本身并无任何物像,却可以准确无误地映照出现实的一切细节。然而这种平板写实的理论,一方面将艺术家降低到了微不足道的地位他只不过是亦步亦趋的虚空的记录者,自己一无所有,另一方面也无视艺术品独特的表现力 要根据与真实物的相似程度,来定夺作品的价值。改写本《画家与牧童》中“围观的人”,显然缺乏基本的审美素养,他们衡量画作的标准,便是“像不像”——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牧童更是如此,他以放牧的经验与天真的勇敢喊出“画错啦”,是因为根据他的经验,这翘起来的牛尾巴,不会出现在两牛相斗之时。
三、 比较
很巧,另有一个故事,恰恰与此相似,可以比较阅读,是苏联作家伊利亚 爱伦堡1891—1967讲述的:
“有一次,法国画家马蒂斯给我看非洲黑人用骨头雕的两只怒气冲冲的象。其中一只使我很喜欢。马蒂斯问我,是否觉得这只象的雕像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我的回答是否定的。马蒂斯就给我指出,使我喜欢的那只象,它那对长牙齿和鼻子一同向上翘起,这使它显得像活的一样。马蒂斯微笑了一下说:‘有一个傻瓜来说,象的牙齿翘不起来;黑人听了他的话,又刻了另外一个……请看——这里的牙齿在原来的地方,但是艺术也就完了。’果然,第二只象就毫不动人。”
看来马蒂斯是想说明,呆板的现实主义者,乃是艺术的杀手。事实上,艺术家长期的劳作中,必定包括了对自然反复细致的观察;问题的关键在于,追求酷似,远远不是艺术创造中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反,它却有可能是最不能达到美的坏因素。对于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来说,要让作品逼真是非常容易的。
这样看来,改写本《画家与牧童》与苏轼原文,又有了高下之分。
在苏轼原文中,可以看出杜处士是极为高明的鉴赏家,他爱这画,爱到画不离身的地步,听了牧童的意见后,他“笑而然之”,心知牧童说得不错,然而这外行的意见,并不妨碍这作品的艺术价值,读者可以推断,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轴画依然是“锦囊玉轴,常以自随”。因为处士达到了这个艺术层次。
而在《画家与牧童》中,改写者让“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还要他“连连拱手”多谢指教。戴嵩是谁?他以韩滉为师,尤善水牛,与韩幹并称“韩马戴牛”,岂是浪得虚名之辈?他画饮水之牛,精细到连牛的水中倒影,都唇鼻相连,怎么会不知道牛相斗时尾巴的状态?
也许,他服从的是更高的艺术准则,正如克莱夫 贝尔所言:“不懂艺术的人总以为,创造艺术只要解决如何把生活中关于事物的概念‘正确’地复现出来就行了。这些人根本不懂,要求艺术家直接解决的问题,除了‘形似’之外,还要用一个四边形、圆形或立方体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要运用平衡来达到和谐或对某种不谐调的现象进行调合;要获得某种节奏感;还要克服媒介造成的种种困难。这种外行人的错误见解,便是他们对艺术的种种愚蠢的批评的根源所在。”
幸亏有明代的李日华,可谓隔世知音,把其间的苦心与奥妙,一语道破:“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贵得其神而捷取之耳。”艺术的真理超越时空,马蒂斯写于1908年的《画家笔记》,也仿佛在为戴嵩辩护:“有两种表现事物的方式:一种是未经提炼地展示它们,另一种是通过艺术召唤它们。离开拘泥细节地反映动态,一个人就能获得更高的美和宏伟。”
改写者以外行人对艺术低层面的理解,在虚构中矮化了戴嵩,将名画家降格到不如山野牧童的地步,就这样用相当糟糕的方式,把不高明的见解灌输给了孩子们。
四、 忠实描绘与纯粹客观
不妨将问题再深入一步,艺术家完全忠实地描绘,就能达到纯粹客观的真实?就眼睛所能观察到的世界,“真实”其实是相对的。
德国插图画家路德维希 里希特Ludwig Richter在自传中说过一件趣事:他和另外三个画家一起去写生,他们决心要画得精细入微,努力把自己看到的东西绝对精确地转录下来,“对每一片草叶、每一条细枝都爱不忍弃,坚持巨细不遗。人人都尽其所能把母题描绘得客观如实”。但是他们到傍晚比较他们的劳动成果时,他们的转录稿差异之大仍然令人吃惊。情调、色彩、连母题的轮廓在每一幅画中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形……明明是同一场景,为什么不同画家画出全然不同的景象?这正表明了,艺术家决非一面冷漠的镜子,而是丰富了人类灵魂的创造者和引导者;艺术乃是长期艰难的劳作,不是简单轻率的模仿。
难怪左拉给出这样的定义:一件艺术作品,乃是“通过某种气质所看见的自然一角”。
五、 假如我上这课
让学生识记“戴、价”等生字,流畅朗读课文,讨论人物性格特点之后,会设置一个赏画的环节。
首先展示戴嵩传世的《斗牛图》幻灯一,让他们看,画上的两头牛,尾巴翘起来没有?适当的时候,补充乾隆在画作上的涂鸦诗:“角尖项强立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微露尾垂垂。”
戴嵩的《斗牛图》不止一幅,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的这幅,画面上奔逃的那头牛,尾巴显然是下垂的;追逐的那头呢,尾巴略微上扬,但也不太明显。牛尾巴到底是夹在后腿中间,还是翘起来的?让孩子们讨论争辩,发表各自的看法。
然后再依次出示吴冠中1983年的《斗牛图》幻灯二,张录成《斗牛图》幻灯三,英国画家弗朗西斯 培根的《斗牛研究一号第二版》2007年11月14日,该作品在纽约以4590万美元的高价被人买下。幻灯四。
问:为什么这三幅画里的牛尾巴,都要翘起来?是作家没有仔细观察生活吗?
问:牛尾巴翘起来,与夹在后腿中间,你觉得哪一种形象更美,更具有力量?
结合学生的讨论,适时地出示马蒂斯的故事幻灯五,对张录成的采访幻灯六。这样比较分析之后,孩子们容易领悟到两点:
第一点,艺术真实,并不是等于低级的精确,艺术有属于自己的内在真理;只满足于形似到乱真,拘泥于无足道的细节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
第二点,也许牧童没见过牛争斗时翘起的尾巴,而戴嵩见过。苏轼原文因戴嵩不在场,无法对证;改写本《画家与牧童》让戴嵩与牧童对话,并承认自己失误,拙劣至极。所以不可迷信他人的意见,即使是放牛专家如牧童,看到的也只不过是浩瀚自然的一角。优秀的艺术家,有的是持久、深入、广泛的观察——加倍的观察。
六、 尾声
为了心爱的孩子,我们总是选择最好的奶粉,然而我们在选择更为重要的精神养料时,却常常掉以轻心。与其花大力气,去纠正一个伪劣的文本,不如从一开始就选择优秀的文本来学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教材的编写者,责不可卸。然而,小学教材中这样糟糕的例子,难道仅有这一个吗?
多么反动的一本书!
这么反动的一本书,怎么会印刷出来,流传人间?不信?你看——
“我想说的是,孩子提出的种种问题可以有许许多多十分不同的答案。因此教师的角色在于利用这些问题来传递他认为重要的信息。一种教学计划的存在将捆绑住教师,使他觉得必须讲述这样或那样被规定的事物,而事实上他是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讲些另外的事情。我觉得教师带着他们的学生忙乱地追随——一种没人能明白的教学计划是一种可悲的状况。从孩子智力发展的角度讲是令人遗憾的。应该让教师更好地利用机会深入地阐述一两个题目,而不是走马观花地处理另外一些题目。”——页66—67。
我的天,这家伙竟然说不需要教学计划!更别提什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了。这叫我们这些所有力气都用到制定大纲、计划、标准、参考……的人,怎么活?
爱理论的专家板起脸,严肃地指出:
“没有一种教学可以没有理论指导!”
“作为语文教师,认可学生这样说尚且不可;自己这样说,就更不允许了!”
“愚以为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不清晰的,或者说是‘非语文’的!”
——这本白色封面的小小册子,要是落在这专家的手里,怕早已碎尸万段灰飞烟灭了。
跟这家伙对话的人名叫皮埃尔亨利 达沃尤,他回应得很机智,以请君入瓮的方式:“问题在于要了解:您是怎样接受教育的?您是否必须在学校努力学习,遵循它的各种计划,参与考试竞赛等等?”
没想到这家伙竟然过了河就拆了桥:“我努力好好学习,我是好学生;我想向所有人证明我是最出色的人之一,这是很荒诞的。可不管怎样,我还是准备考高等综合技术学院并且被录取,这证明些什么?我是一个遵循惯例的人而已。我按教学计划学习,学习它让我学习的东西。没有什么比这种态度更愚蠢的了。说到底,我们20岁时被人在我们不饿的时候依据我们喝汤的能力对我们进行筛选。我的化学很好,可我却什么也不懂。我为考试学习背诵,可考试的第二天就忘光。我的历史正说明什么应该做而什么不应该做。同样,如何考入国家管理学院l’ENA?靠在25岁时奉承60岁年长的人。这不是什么好征兆。他们聪明,但他们同样是因循惯例的人。我还是幸运的,遇到些帮助我脱离这种逻辑的人。
在写了些十分复杂难懂的书后,我对自己说,如果我想让人们理解我最终要说的东西,我一定要换一种写法。”——页67—68。
该死!我们精心设计的,设计得头发都变白的教学计划,竟然被你说成一锅无用的汤!单元导语,课文提示,课后问题,优化设计,一课一练,同步训练……全都凝集着我的心血!竟然把我的计划说成是愚蠢,竟然把我的创造说成是因循,竟然把我的敬业说成是奉承!反动啊,气得我把茶杯往桌子上一顿,茶水都泼出来,溅在了胡子上。
这家伙满口胡言,他还胡乱配置教育资源,好老师应当待在好学校,再明白不过的事实,他却大放厥词:
“就教育来讲,最敏感的地区不是亨利四世中学或是路易大帝中学法国最著名的两所中学,都有数百年的历史,为法国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没有任何理由给这两所学校配备好老师,应该将这些好老师分派到我们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这不是一个教师才能的问题,是一个教育经验和自我态度的问题。”——页49—50。
阿兰 雷诺毕竟是知名哲学家,巴黎第四大学教授,他反问得一针见血:“那么其他那些老师呢?你让他们做什么?”
瞧这家伙不负责任的回答:“这些其他的老师?我将把他们派去亨利四世中学。应该在这样的学校里让那些尚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老师得到锻炼,反正这些学校的学生会学有所成,即使没有老师也一样。”——页50。
抄到这里,终于忍不住要去认一下这家伙的姓名,以便日后攻击批判——阿尔贝 雅卡尔。再瞄一眼他的职业身份——遗传学家,人口学家,社会活动家,什么?这家伙竟然是法国教育部长?
万恶的法国!我在心底庆幸他没有来中国当教育部长,我紧握住手中的茶杯宛如一个饭碗。同时,我想给这篇文章拟一个结尾,最好能引述某段经典,且又符合此间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寻思很久,有两段文字约略契合,斟酌难定,索性都摆出来,献给中国的满心是爱,满口是民主的老师们:
结尾一,林译小说中的“那格女士”骂街的一段,曾被钱钟书转引:
“那格……始笑而终哭,哭声似带讴歌。曰:‘嗟乎!吾来十五年,楼中咸谓我如名花之鲜妍’——歌时,顿其左足,曰:‘嗟夫天!’又顿其右足,曰:‘嗟夫天!十五年中未被人轻贱。竟有骚狐奔我前,辱我令我肝肠颤!’”
结尾二,《威尼斯商人》的结尾,夏洛克的哀叹:
“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