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內容簡介: |
本书针对 ANSYS 14.5在有限元分析领域内的应用进行编写。书中讲述的内容是使用 ANSYS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必备知识。通过全面学习本书,用户可以获得使用 ANSYS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技能,并能快速掌握使用有限元分析进行工作的一般方法。
本书共分为 2北京上地 5章,根据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可划分为基础知识与专题应用两大部分。其中基础知识部分包括前 7章,主要内容包括 ANSYS基本操作、坐标系与工作平面、几何实体建模、有限元模型、加载与求解、后处理及 APDL编程。专题应用部分包括后面 18章,既涉及了有限元分析中一些较为基础的分析(如静力学分析、模态分析、屈曲分析等),也涉及了一些较为高级的分析(如子结构分析、子模型分析、疲劳分析、复合材料分析、接触分析等)。书中所有实例的相关文件都保存在随书附赠的光盘中,此外还附赠 ANSYS 14.5的 133页的超值内容。
本书是理想的自学参考书,适合广大 ANSYS初中级读者使用;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的教师和在校生相关专业,以及社会有关培训机构的教材。
|
目錄:
|
前言
第 1章 ANSYS基本操作
1.1 ANSYS GUI介绍
1.1.1 GUI界面布局
1.1.2 GUI普通组件
1.1.3 对话框
1.2 ANSYS使用环境
1.2.1 数据库
1.2.2 程序处理器
1.2.3 ANSYS文件
1.2.4 启动与交互
1.3 图形化选取
1.3.1 鼠标功能
1.3.2 空间选取与实体选取
1.3.3 查询选取
1.4 ANSYS分析入门
1.5 CAD文件输入
1.6 本章小结
第 2章坐标系与工作平面
2.1 坐标系
2.1.1 全局坐标系
2.1.2 局部坐标系
2.1.3 节点坐标系
2.1.4 单元坐标系
2.1.5 显示坐标系
2.1.6 结果坐标系
2.2 工作平面
2.2.1 创建工作平面
2.2.2 工作平面操作
2.3 本章小结
第 3章几何实体建模
3.1 图元基本操作
3.1.1 点
3.1.2 线
3.1.3 面
3.1.4 体
3.1.5 实体体素
3.2 图元通用操作
3.3 图元布尔操作
3.3.1 布尔操作设置
3.3.2 布尔操作
3.4 本章小结
第 4章有限元建模
4.1 有限元建模概述
4.1.1 网格划分过程
4.1.2 网格划分方式
4.2 定义单元属性
4.2.1 定义单元类型
4.2.2 定义实常数
4.2.3 定义截面
4.2.4 定义单元坐标系
4.2.5 定义材料特性
4.3 网格划分控制
4.3.1 网格划分 GUI
4.3.2 网格属性设置
4.3.3 网格尺寸控制
4.3.4 网格形状控制
4.3.5 划分方式控制
4.4 网格划分
4.5 网格检查与修改
4.5.1 网格细化
4.5.2 删除网格
4.5.3 网格单元检查
4.6 直接生成网格
4.7 耦合与约束方程
4.7.1 耦合
4.7.2 约束方程
4.8 本章小结
第 5章加载与求解
5.1 对象选取、组件与集合
5.1.1 对象选取
5.1.2 组件与集合
5.2 加载
5.2.1 加载过程
5.2.2 加载对象
5.2.3 载荷类型概览
5.2.4 自由度约束
5.2.5 对称边界条件
5.2.6 集中载荷
5.2.7 面载荷
5.2.8 体载荷
5.2.9 惯性载荷
5.2.10 载荷通用操作
5.2.11 载荷步通用设置
5.2.12 加载方式
5.3 求解
5.3.1 分析类型
5.3.2 求解器
5.3.3 求解输出
5.3.4 多载荷步求解
5.3.5 重启动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 6章后处理
6.1 后处理概述
6.2 通用后处理器(POST1)
6.2.1 读取结果数据
6.2.2 图形方式查看结果
6.2.3 面操作
6.2.4 列表显示结果
6.2.5 将结果映射到路径
6.2.6 结果查看器
6.2.7 部分其他操作
6.3 时间历程后处理器(POST26)
6.3.1 时间历程变量查看器
6.3.2 定义变量
6.3.3 变量数据运算操作
6.3.4 查看变量
6.4 本章小结
第 7章 APDL编程
7.1 工具栏设置
7.2 使用参数
7.2.1 参数名
7.2.2 标量参数操作
7.2.3 使用字符参数
7.2.4 参数表达式
7.2.5 参数函数
7.2.6 数组参数
7.3 APDL宏编程
7.3.1 创建宏
7.3.2 执行宏
7.3.3 局部变量
7.3.4 程序控制
7.3.5 宏嵌套使用与示例
7.4 本章小结
第 8章线性静力学分析
8.1 概述
8.1.1 线性材料
8.1.2 常用单元
8.2 线性静力学分析过程
8.2.1 建模
8.2.2 加载与求解
8.2.3 查看结果
8.3 简支悬臂梁算例
8.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8.3.2 前处理
8.3.3 加载与求解
8.3.4 后处理
8.4 2D与 3D分析对比算例
8.4.1 问题描述与分析
8.4.2 前处理
8.4.3 加载与求解
8.4.4 后处理
8.5 本章小结
第 9章非线性静力学分析
9.1 概述
9.1.1 几何非线性
9.1.2 材料非线性
9.2 非线性静力学分析过程
9.2.1 建模
9.2.2 求解控制与求解
9.2.3 查看结果
9.3 几何非线性分析算例
9.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9.3.2 前处理
9.3.3 加载与求解
9.3.4 后处理
9.4 材料非线性分析算例
9.4.1 问题描述与分析
9.4.2 前处理
9.4.3 加载与求解
9.4.4 后处理
9.5 本章小结
第 10章屈曲分析
10.1 概述
10.2 屈曲分析过程
10.2.1 线性屈曲分析
10.2.2 非线性屈曲分析
10.3 线性屈曲分析算例
10.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10.3.2 前处理
10.3.3 静态分析
10.3.4 求解屈曲分析
10.3.5 后处理
10.4 非线性屈曲分析算例
10.4.1 问题描述与分析
10.4.2 前处理
10.4.3 加载与求解
10.4.4 后处理
10.5 本章小结
第 11章模态分析
11.1 概述
11.2 模态分析过程
11.2.1 建模
11.2.2 加载与求解
11.2.3 查看结果
11.2.4 施加预应力效应
11.3 弹簧振子固有频率分析算例
11.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11.3.2 前处理
11.3.3 加载与求解
11.3.4 后处理
11.4 矩形板模态分析
11.4.1 问题描述与分析
11.4.2 前处理
11.4.3 加载与求解
11.4.4 后处理
11.5 本章小结
第 12章瞬态分析
12.1 概述
12.2 瞬态分析步骤
12.2.1 完全法分析瞬态过程
12.2.2 模态叠加法分析瞬态过程
12.3 完全法瞬态分析算例
12.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12.3.2 前处理
12.3.3 加载与求解
12.3.4 后处理
12.4 模态叠加法瞬态分析算例
12.4.1 问题描述与分析
12.4.2 前处理
12.4.3 模态分析求解
12.4.4 加载与求解
12.4.5 扩展求解
12.4.6 后处理
12.5 本章小结
第 13章谐响应分析
13.1 概述
13.1.1 谐响应概念
13.1.2 谐响应分析理论简介
13.2 谐响应分析过程
13.2.1 完全法分析过程
13.2.2 模态叠加法
13.3 完全法谐响应分析算例
13.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13.3.2 前处理
13.3.3 加载与求解
13.3.4 后处理
13.4 模态叠加法谐响应分析算例
13.4.1 问题描述与分析
13.4.2 前处理
13.4.3 模态分析求解
13.4.4 模态叠加求解
13.4.5 后处理
13.5 本章小结
第 14章谱分析
14.1 谱分析概述
14.2 谱分析过程
14.2.1 单点响应谱分析过程
14.2.2 随机振动功率谱密度分析
14.3 单点响应谱分析算例
14.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14.3.2 前处理
14.3.3 模态分析求解
14.3.4 谱分析求解
14.3.5 组合模态
14.3.6 后处理
14.4 功率谱密度分析算例
14.4.1 问题描述与分析
14.4.2 前阶段分析
14.4.3 功率谱分析求解
14.5 本章小结
第 15章线性扰动分析
15.1 线性扰动分析概述
15.1.1 假设与限制
15.1.2 线性扰动分析理论概述
15.2 线性扰动分析过程
15.2.1 线性扰动模态分析过程
15.2.2 线性扰动屈曲分析过程
15.2.3 线性扰动谐响应分析过程
15.3 线性扰动谐响应分析算例
15.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15.3.2 预分析
15.3.3 线性扰动分析
15.3.4 后处理
15.4 本章小结
第 16章初始状态分析
16.1 概述
16.2 施加初始状态
16.2.1 施加初始应力
16.2.2 施加初始应变
16.2.3 施加初始塑性应变
16.2.4 使用初始状态文件
16.3 初始应变分析算例
16.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16.3.2 前处理
16.3.3 加载与求解
16.3.4 后处理
16.4 本章小结
第 17章垫片分析
17.1 概述
17.2 垫片分析过程
17.2.1 垫片单元
17.2.2 垫片材料
17.2.3 网格划分
17.2.4 求解与查看结果
17.3 垫片分析算例
17.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17.3.2 前处理
17.3.3 加载与求解
17.3.4 后处理
17.4 本章小结
第 18章断裂力学分析
18.1 概述
18.1.1 模式
18.1.2 力学参数
18.1.3 力学仿真方法
18.2 断裂力学分析过程
18.2.1 建模
18.2.2 J积分计算
18.2.3 能量释放率计算
18.2.4 应力密度系数计算
18.3 应力集中点断裂参数分析算例
18.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18.3.2 前处理
18.3.3 加载与求解
18.3.4 后处理
18.4 本章小结
第 19章脱落分析
19.1 概述
19.2 脱落分析过程
19.2.1 基于 VCCT的裂纹扩展分析
19.2.2 基于接口单元的界面脱落分析
19.2.3 基于接触单元的界面脱落分析
19.3 脱落分析算例
19.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19.3.2 前处理
19.3.3 设置裂纹扩展路径
19.3.4 加载与求解
19.3.5 后处理
19.4 本章小结
第 20章疲劳分析
20.1 概述
20.2 疲劳分析过程
20.2.1 疲劳分析过程介绍
20.2.2 疲劳分析命令流样式
20.3 疲劳分析算例
20.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20.3.2 前处理
20.3.3 加载与求解
20.3.4 查看结果
20.3.5 疲劳计算
20.4 本章小结
第 21章梁壳分析
21.1 概述
21.1.1 梁分析概述
21.1.2 壳分析概述
21.2 梁单元建模分析
21.2.1 创建梁截面
21.2.2 使用非线性及复合材料梁截面
21.3 壳单元建模分析
21.3.1 普通壳截面
21.3.2 合成壳截面
21.4 梁单元分析算例
21.4.1 问题描述与分析
21.4.2 前处理
21.4.3 加载与求解
21.4.4 后处理
21.5 壳单元分析算例
21.5.1 问题分析与描述
21.5.2 前处理
21.5.3 加载与求解
21.5.4 后处理
21.6 本章小结
第 22章复合材料分析
22.1 复合材料分析过程
22.1.1 单元选择
22.1.2 定义材料构造
22.1.3 设置失效准则
22.1.4 建模与后处理
22.2 复合材料分析算例
22.2.1 问题描述与分析
22.2.2 前处理
22.2.3 加载与求解
22.2.4 后处理
22.3 本章小结
第 23章强化材料分析
23.1 强化材料分析概览
23.1.1 强化方式
23.1.2 强化材料建模过程
23.1.3 强化单元
23.2 离散强化分析算例
23.2.1 问题描述与分析
23.2.2 前处理
23.2.3 加载与求解
23.2.4 后处理
23.3 本章小结
第 24章接触分析
24.1 概述
24.2 GUI交互工具
24.2.1 接触管理器
24.2.2 接触向导
24.3 面面接触分析
24.3.1 面面接触单元
24.3.2 面面接触分析过程
24.4 点面接触
24.4.1 点面接触单元
24.4.2 点面接触分析过程
24.5 梁梁接触分析
24.5.1 梁梁接触单元与建模
24.5.2 梁梁接触分析过程
24.6 线面接触
24.7 点点接触
24.7.1 点点接触单元
24.7.2 点点接触分析过程
24.8 多点约束和装配
24.8.1 实体—实体装配与壳-壳装配
24.8.2 壳—实体装配
24.8.3 基于面的约束
24.9 过盈配合算例
24.9.1 问题描述与分析
24.9.2 前处理
24.9.3 加载与求解
24.9.4 后处理
24.10 实体—实体装配算例
24.10.1 问题描述与分析
24.10.2 前处理
24.10.3 加载与求解
24.10.4 后处理
24.11 本章小结
第 25章多体运动分析
25.1 概述
25.2 运动学分析
25.2.1 柔体建模
25.2.2 刚体建模
25.2.3 连接部件
25.2.4 分析过程
25.3 多体运动分析算例
25.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25.3.2 前处理
25.3.3 加载与求解
25.3.4 查看结果
2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光盘目录
Contents
第 01章自适应网格划分
01.1 概述
01.1.1 自适应网格划分前提
01.1.2 自适应网格划分使用建议
01.2 自适应网格划分过程
01.2.1 自适应网格划分基本过程
01.2.2 修改基本过程
01.3 自适应网格划分算例
01.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01.3.2 前处理
01.3.3 自适应网格划分
01.3.4 查看结果
01.4 本章小结
第 02章 2D转 3D分析
02.1 概述
02.1.1 要求
02.1.2 限制
02.2 2D转 3D分析过程
02.2.1 分析流程概览
02.2.2 关键命令
02.2.3 分析流程关键步骤
02.3 2D转 3D分析算例
02.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02.3.2 基础分析
02.3.3 拉伸模型
02.3.4 拉伸后分析
02.4 本章小结
第 03章循环对称结构分析
03.1 概述
03.1.1 分析概览
03.1.2 求解限制
03.2 循环对称模型
03.2.1 基本扇区
03.2.2 边缘组件
03.2.3 结构验证
03.3 循环对称结构分析过程
03.3.1 循环对称静力学分析
03.3.2 循环对称模态分析
03.3.3 循环对称屈曲分析
03.3.4 循环对称谐响应分析
03.4 循环对称结构分析算例
03.4.1 问题描述与分析
03.4.2 前处理
03.4.3 加载与求解
03.4.4 后处理
03.5 本章小结
第 04章子结构分析
04.1 子结构概述
04.1.1 子结构优势
04.1.2 超单元 MATRIX50
04.2 子结构分析过程
04.2.1 子结构分析通用过程
04.2.2 输入样式
04.2.3 自顶而下子结构分析
04.2.4 超单元嵌套
04.2.5 有预应力的子结构
04.3 子结构分析算例
04.3.1 问题分析与描述
04.3.2 生成过程
04.3.3 使用过程
04.3.4 扩展过程
04.4 本章小结
第 05章组件模态合成
05.1 概述
05.1.1 CMS方法
05.1.2 CMS使用的求解器
05.2 CMS分析过程
05.2.1 生成过程
05.2.2 使用过程和扩展过程
05.2.3 超单元扩展
05.2.4 绘制模态形状
05.3 CMS算例
05.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05.3.2 生成过程
05.3.3 使用过程
05.3.4 扩展过程
05.4 本章小结
第 06章子模型分析
06.1 子模型概述
06.2 子模型分析过程
06.2.1 创建并分析较粗糙的模型
06.2.2 创建子模型
06.2.3 创建切割边界插值
06.2.4 分析子模型
06.2.5 比较验证
06.2.6 子模型分析输入样式
06.2.7 壳到体子模型
06.3 子模型分析算例
06.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06.3.2 基础分析
06.3.3 创建并分析子模型
06.4 本章小结
第 07章单元生死
07.1 概述
07.1.1 单元生死过程
07.1.2 支持单元
07.2.3 使用建议
07.2.4 改变材料
07.2 单元生死分析过程
07.2.1 建模
07.2.2 施加载荷并求解
07.2.3 查看结果
07.2.4 使用结果控制单元生死
07.3 单元生死分析算例
07.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07.3.2 前处理
07.3.3 加载与求解
07.3.4 查看结果
07.4 本章小结
第 08章结构热分析
08.1 热分析概述
08.1.1 单位
08.1.2 单元类型
08.1.3 基础理论
08.2 分析过程
08.2.1 稳态热分析过程
08.2.2 瞬态热分析过程
08.3 扇面热应力分析
08.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08.3.2 热分析前处理
08.3.3 求解温度场
08.3.4 热分析结果处理
08.3.5 结构分析前处理
08.3.6 求解应力场
08.3.7 结构分析结果处理
08.4 圆筒壁瞬态热分析
08.4.1 问题描述与分析
08.4.2 前处理
08.4.3 施加载荷并求解
08.4.4 查看结果
08.5 本章小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