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HK$
55.8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HK$
54.9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77.8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201.6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HK$
76.2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43.4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常有父母抱怨说:“爱的教育是没用的,只会让孩子变得没规矩!”
真的是这样吗?——请看一看《三分管教,七分爱》这本书
这是一本为不知道怎样管孩子的爸爸妈妈准备的爱+管教教养法。
告诉父母如何爱在心窝里,管到点子上,帮助优秀的父母努力寻找爱与管教的平衡点。
让孩子在充满爱的家庭中,爆超强的成长力!
|
內容簡介: |
有爱才能让孩子拥有安全感;有管教才能让孩子有规可循,也才能帮助他建立正确的行为,发展健全的人格。“爱”与“管教”在孩子人格的建立与成长中是缺一不可的。本书针对家庭教育中如何平衡管教和爱这一问题,分别从:认识孩子、放养、尊重、规则、惩罚等方面,帮助父母理解孩子,走出管教孩子的误区,成为一个懂得爱孩子,善于管教的优秀父母。
|
關於作者: |
赵田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小学老师,从事教育工作数年,曾多次被评为教育先进工作者。发表论文多篇,其中《新课程下的美术欣赏课》获得市二等奖,《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获国家二等奖。凭着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对工作与教育孩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
目錄:
|
上篇 爱要爱到孩子心窝里
第1章 认识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了解孩子的气质特点
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们之间的“流行密语”
读懂孩子的“潜台词”
和孩子保持顺畅的沟通
孩子的“小心情”
认清“问题孩子”的“问题”
孩子只是想让你陪着她
不做揠苗助长的农夫
少做横比,多做纵比
第2章 放手,爱孩子的最高境界
允许孩子做“野孩子”
不该担心时就不担心
精彩的世界也有磨难
做不到的事情就不做
相信孩子是好样的
兴趣班的选择权在孩子
不干涉孩子的“内政”
第3章 尊重,做孩子的大朋友
与孩子保持心灵互动
孩子的自尊心堪比高压线
不要漠视孩子的感受
“狠心”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和孩子说话善用“问号”
伤害孩子的话莫出口
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
给责备加点儿“糖”
学会孩子的“语言”,沟通更通畅
幽默的老爸老妈最受欢迎
第4章 走出爱的误区,不要让孩子被错爱笼罩
别让你的爱有附加条件
不必给孩子“最好”的生活
小错不改,终酿大祸
孩子不是父母的一切
不做“母鸡型妈妈”
衡量孩子的标准是多样的
下篇 管孩子要管到点子上
第5章 善用规则,管出孩子的规矩意识
让孩子在规则中自由成长
记录过失并改正陋习
用契约精神让孩子懂得规矩
临时隔离,及时终止不良行为
懂规矩的孩子最受欢迎
制订可持久执行的现代家规
第6章 巧用惩罚,管出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沟通的最佳时机常常出现在惩罚之后
批评孩子不要“上纲上线”
宽容孩子的小过失
学做赏罚分明的父母
第7章 财商教育,管出孩子超强的理财能力
理财教育要尽早
让孩子学记“零花钱支出账”
“穷爸爸”教育出“富孩子”
网上拍卖“失宠物品”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盲目攀比的心理不可取
淡化电视广告的负面影响
第8章 避开管教的误区,管出杰出的孩子
管教不等于惩罚
从众心理要不得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孩子的缺点不是父母的“利刃”
学会用平常心面对孩子
“和风细雨”管出优秀的孩子
不要用唠叨来管教孩子
|
內容試閱:
|
爱要爱到孩子心窝里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怎样才能爱到孩子心窝里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父母只有会爱,才能让孩子汲取健康有益的爱之营养,否则就是有害无益的溺爱,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人格的培养。
第1章 认识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爱孩子,首先要从认识孩子开始。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父母真正的爱是准确知道孩子的能与不能、需要与不需要。给孩子所需要的,让其做自己能做到的。了解孩子,让教育不再盲目,让孩子更加成功。
了解孩子的气质特点
每个父母都有爱孩子的本能和能力,他们能用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将孩子团团围住。但是并不是每个父母的付出都能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爱,或者让孩子最完整地享受到他们的付出,甚至还有些父母的爱完全用错了方向,对孩子有害而无益。
这是为什么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养了一只小猫做宠物,每天喂它吃鱼,天生爱吃鱼的它自然会在进食时津津有味,身体也自然会健康;如果有一天你改养一只爱吃萝卜和青菜的小兔子做宠物,但也同样每天拿香喷喷的鱼喂它,相信过不了多久,它就会食欲不振,健康状况直线下降。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很明显就是因为不懂得不同宠物各自不同的习性,无法投其所好。
教养孩子其实和养育小动物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宠物有自己的习性,孩子也各有各的气质特点。另外,相对于大人而言,孩子的表达能力稍差,往往需要大人学会主动理解。如果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的气质特点,那么就很有可能让自己的爱“无的放矢”,努力对孩子付出了很多,但却无法爱孩子到“点子”上,无法给他最想要的东西,或者无法让他得到最好的成长与发展。
那么,到底什么是孩子的气质特点呢?其实说白了就是孩子的个性,是除了身体发育不同及智能高低差异之外的一些特性。比如,在婴儿时期,有的孩子饿了哇哇哭一两声就算了,有的孩子则哭个没完;到了有自我意识萌发的幼儿时期,有的孩子看见陌生人便兴奋地想去亲近,看见新鲜事物则想探个究竟,有的孩子则只是远远躲在一边观察,不敢接近……这便是孩子不同的气质特点。对于不同的孩子当然也不能仅用一种方式进行教育,否则不但无法正确引导孩子规避性格缺陷、培养健康心理,还有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变得更加糟糕。
了解孩子的气质特点,然后选择相应恰当的方式爱护、教育,在这个方面,很多名人都给我们作出了榜样。留美华人作家刘墉在教育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时,就针对他们不同的气质,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儿子刘轩5岁时,刘墉应邀赴美推展中华文化,经常往返于美国和台湾两地,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两年之后,刘墉被聘为纽约圣若望大学的专任驻校艺术家,一家人定居美国,才结束了分居。然而,刘墉这时才发现,由于自己的长期“冷落”,再加上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刘轩的性格变得十分内向甚至懦弱,加上语言不通,他几乎没有朋友,渐渐自闭起来。刘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用传统的中国强权式教育来改造自己的儿子。
刘墉给儿子制订了严格的生活制度:严格作息,不准偷懒,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在母亲身边娇生惯养的刘轩,对于这些强制的管教很不习惯,经常委屈得掉下眼泪,但刘墉从来不手软,坚决执行强权式教育。
刘墉发现儿子特别惧怕小虫子,甚至连小蝴蝶也怕。于是,刘墉经常带刘轩到野外去玩儿,让他对小昆虫加深了解,并且利用大自然培养他勇敢、开朗的性格。为了克服儿子的恐惧,刘墉甚至亲自捉蝗虫让儿子烧着吃。渐渐地,刘轩不再畏惧小昆虫,竟然很乐于和爸爸一起烧蝗虫吃。
而每当发生一些好玩或者印象深刻的事情时,刘墉都会让刘轩把这些经历写进作文里。因为有亲身体验和感受,刘轩的作文写得妙趣横生,不断获得老师的好评,刘轩也因此渐渐变得自信起来。
另外,刘墉还训练刘轩玩他讨厌的丢飞盘、投球等游戏,每次都会当仁不让地赢过他,并且不允许刘轩在输掉时生气或哭喊,而必须立正向爸爸敬礼,高声大喊:“您真是真功夫!”刘墉的意图很明显,是想让刘轩在遭遇困难时不气馁,要有不服输的精神。
在刘墉的这一系列引导下,刘轩很快融入学校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们打成了一片。
而对于比刘轩小17岁的女儿刘倚帆,刘墉则采取了十分宽松的教育政策。为此,刘轩没少抱怨:“你为什么老是管着我,而对妹妹却那么温柔?”刘墉自然有他的道理。刘倚帆是个活泼外向的女孩,并且各方面都表现优秀。用刘墉的话说:“她可以趴在地毯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做功课,每科还照样拿A,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正是由于两个孩子的气质特点很不相同,刘墉才采取这样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并将两个孩子都教育得十分优秀。由此可见,了解孩子的气质特点,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对于每一个父母,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以平常心接受孩子的特质,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才是对孩子最佳的爱护方式。
孩子的性格特点可能多种多样,父母如何快速了解自己孩子的气质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教育呢?一般来说,孩子的气质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及表现,父母可以参考以便采取相应不同的教育措施。
◎活泼型的孩子。活泼型孩子喜动厌静,精力旺盛。他们往往不愿意老实地长时间待在某一个地方,也不喜欢总跟在父母身边,而是喜欢自己到处乱跑,并且喜欢结交朋友。有时,他们还会干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坏事”来。
对于这种十分活跃的孩子,父母就不能再溺爱他,而要时不时给他一点儿“小教训”,让他从中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如果放任不管或者溺爱,那么其长大之后则有可能目空一切,不知天高地厚。
◎腼腆型的孩子。腼腆孩子的主要表现是胆小、怯懦,和同龄孩子在一起时会显得不合群。对于这类孩子,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适应新环境、新事物。如果一味逼迫,则有可能使孩子心里更加害怕、信心不足。另外,针对这类孩子,父母还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热情唤起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兴趣。比如,父母可以在每天吃饭时谈论一些有趣的集体活动,让孩子逐渐对与他人交往产生兴趣。
◎乖巧型的孩子。乖巧型孩子对父母来说最为省心,他们不爱哭闹、撒娇,虽然不怕陌生人,但对陌生人的热情也不那么高。
由于这类孩子的适应性比较强,对父母也很少提出反抗意见,因此很容易让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不断对他们提出过高要求,强迫其接受自己的意志。要知道,这样很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长大后对自己缺乏自信心。
如果你有一个乖巧型孩子,千万不要因为他的不反抗而不断对其提出高要求。应该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他除了听话之外,要有自己的想法,以及主动行动的自觉性。
◎问题型的孩子。问题型孩子最让父母操心。他们除了像活泼型孩子那样活跃之外,还有着对新环境难以适应、做事虎头蛇尾、情绪多变的特点。
对于这类孩子,父母需要保持极大耐心,不要给他过多责难,但更不能听之任之。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在感受到重视与关爱的同时,学会换位思考,冷静处世。比如,在发现孩子总欺负年龄小的小朋友时,父母不妨放弃让孩子逆反心理更强的责备,让孩子换位思考:如果自己被大孩子欺负了,心理会做何感想?并且,父母还可以告诉孩子,要树立保护小弟弟、小妹妹的意识,让孩子心中有一个高大的自我形象,日后就可以逐渐改善其霸道、蛮横、自我的态度。
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
很多父母出于为孩子的将来考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报很多特长班,绘画、乐器、武术……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几年之内成为全能。也许父母心中认为这样做是对孩子爱的表现。但其实很多时候,这不但无法给孩子的人生加分,还有可能使他们压力过大,失去对很多事物的信心与兴趣。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既然如此,又何必非要强迫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呢?要知道,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就是强迫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费尽心思,孩子委屈接受,双方都痛苦。结果,不是“有心栽花花不开”,落得孩子一事无成;就是孩子委曲求全,长期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则被扼杀。汪晨原本是个活泼快乐的女孩,非常喜欢唱歌,很小的时候就总跟着电视里的歌声咿咿呀呀地唱。可是,妈妈对汪晨的这个爱好十分反对,每次她刚一开口,妈妈就立刻要求她停止。汪晨的妈妈认为:爱唱歌的女孩,长大了难免有往娱乐圈发展的想法,可现在的娱乐圈太复杂,绝对不能让汪晨往这方面发展。
为了让汪晨打消唱歌的念头,妈妈决定把她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妈妈给汪晨报了一个绘画班、一个钢琴班。虽然汪晨一再表示自己对这两项活动都不感兴趣,但妈妈还是要求汪晨必须去参加。无奈,汪晨只好在妈妈的压力下屈服了。
由于两门课程的时间挨得特别近,汪晨每次都是下了绘画班的课程之后,再跑步到公交站,然后坐车到钢琴学校。因此,汪晨经常迟到,每次都会因为打断了大家的学习而遭遇冷眼。汪晨变得越来越不快乐,也越来越不自信。
终于有一天,汪晨的妈妈发现了汪晨的变化,她不但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儿,就连原来最爱的歌曲,也不感兴趣了。面对女儿的变化,汪晨的妈妈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多父母选择给孩子培养的技能往往都不是孩子的天赋和潜能里最优秀的。也不乏有些父母会刻意扼制孩子的某些兴趣爱好。但要知道,这对孩子是十分不利的。孩子就像一株幼苗,有自己独特的生长方式。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将孩子强扭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尤其对于孩子的正常爱好,他们更是不会平白无故“掐断”。明智的父母,不但善于发现孩子的最佳才能,并且懂得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尽量挖掘孩子这方面的潜能,让孩子在享受兴趣的同时,也能培养出一项特长来。这种两全其美的做法,父母何乐而不为呢?
达?芬奇就是在父亲的合理教育下,将自己的兴趣发展成了一生的成就。达?芬奇的父亲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父亲。他十分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并且给予了孩子最大的自由,让他充分发展。
达?芬奇6岁进入小学,在学校里学习了很多知识,但他对绘画最感兴趣。他一有空就拿起笔画画,有时甚至在课堂上也不专心听讲,调皮地给同学画素描。一次,达?芬奇竟然趁老师讲课时,给他画了一幅速写,并且拿回家给父亲看。谁知父亲看后并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和老师本人很像。父亲觉得达?芬奇很有绘画天赋,于是决定培养他在绘画方面的才华。
有了父亲的支持,达?芬奇全身心投入到了自己喜爱的绘画当中。若是普通事物画烦了,他甚至会动点儿“坏心思”,画一些恐怖画来吓一吓父亲。一次,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看起来十分可怕的女妖怪的头。而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他还动足了心思,将窗户关紧、窗帘拉上,用台灯的一缕光线打到女妖怪的脸上。结果可想而知,父亲一进门,就被盾牌上可怕的头颅吓坏了。达?芬奇达到了目的,开心地哈哈大笑。尽管如此,父亲在回过神来之后还是没有责怪达?芬奇,并且在了解了他的构想之后,更加支持他走绘画的道路。
在达?芬奇16岁那年,父亲把他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习绘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最终成为了一代绘画大师。一个伟大人物的背后往往都有一对出色的父母。他们也许不富有、不优秀,甚至不聪明,但他们一定是明智的、宽容的。他们能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求知欲,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宽容他们在发展兴趣过程中所犯的小错误。而达?芬奇父亲的做法也告诉我们:好父母对孩子兴趣爱好的态度,往往能决定孩子一生的成就。
父母要树立这样的意识:认可孩子的爱好、支持他发展兴趣。但如果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该怎么办呢?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帮助父母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留意孩子关注什么。孩子最关注的事物,往往就是他的兴趣点,也是他的“最佳才能区”。有些孩子表现得明显一些,有些并不那么明显。这就需要父母拥有敏锐的眼睛和细腻的心思。比如,孩子如果经常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父母切不可以为孩子只是对看电视感兴趣,甚至大声呵斥其关掉,要留意什么内容的节目才会使孩子目不转睛。假如孩子常常将电视锁定在科普频道,观看各种科学现象,那么父母的呵斥则有可能扼杀孩子的科学兴趣和科研潜能。
◎多和孩子玩各类游戏。孩子往往能在某种游戏中展现兴趣。父母可以与孩子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如果孩子对一项活动聚精会神,在其中玩得时间很长,表现特别好,父母就应该有意给他提供更多的机会。比如,有的孩子听到音乐就想动,这个孩子可能比较擅长肢体活动。这是父母须及时发现并注意培养的。
◎鼓励孩子多接触各式各样的知识。如果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父母也不能就此放弃。父母可以鼓励他们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广泛参加各种活动,帮助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一旦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或者“最佳才能”后,就要给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其将自己的才能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孩子们之间的“流行密语”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孩子们接触新知识、新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很多事情,他们不再需要父母手把手地教,并且由于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有些新事物甚至比父母了解得还早、还多。尤其在网络词语泛滥的当下,孩子们又大多对电脑“无师自通”,因此很容易就能从网络上学到很多新词,并在同龄人之间津津乐道地传播。而通常这些词是父母没有听过的,孩子偶尔在家里冒出一个来,父母难免“大眼瞪小眼”,无法理解孩子的意思。发生这种情况时,不仅大人会觉得尴尬,孩子也会觉得父母“落伍”或者“无趣”,而渐渐减少与父母的交流。长此以往,“代沟”很容易就产生了。天天今年上三年级,对电脑游戏十分感兴趣,可一学习就一点儿精神都提不起来。这不,几次考试下来,他的数学还勉强能及格,语文却总是“亮红灯”。为此,天天的妈妈不知有多焦急,她不止一次对天天说:“你才上小学,语文就这么差,长大了岂不成文盲了?再说了,语文学得这么差,以后在理解其他题目时也会受影响。”可面对妈妈的教诲,天天却显得很不屑:“我在语文方面是‘菜鸟’,在计算机方面可是‘大虾级’人物!以后我做个计算机工程师不就行了!”
妈妈一听这话,瞪了半天眼睛,费劲儿地理解了一番之后,开口问道:“多吃些大虾就能帮助你把语文成绩提上来,把语文学得像摆弄计算机一样好是吗?”天天一听,说了句:“Oh,Myladygaga!”两脚朝天倒在了地上。妈妈看到天天又摆出这副姿态,不禁不耐烦地踢了踢他的小屁股,说了句:“你以为你学鸭子嘎嘎叫,就不用学语文了?去,学习去!”
天天更加无语了,丢下一句:“真是跟您没法沟通!”就回屋玩游戏去了。
妈妈愣在原地,不知自己哪句话说错了。相信很多父母都有像天天妈妈一样的困惑,有时想和孩子多沟通沟通,但却发现孩子满嘴冒出来的都是自己听不懂的词。孩子在那里说得口若悬河,父母却在这边听得云山雾罩,既不忍心打断孩子的兴致询问,又不想装得很懂欺骗孩子。这种状况别提多“囧”了。张涵是个拖拉成性的孩子。每天的作业总要等到快睡觉时才磨磨蹭蹭地开始写;每个周末也总是以玩为先,到周日晚上才开始疯狂赶写。张涵的妈妈为此苦口婆心开导了她很多次,但张涵就是改不掉这个拖拉的毛病。
又是一个周五,张涵的妈妈对她说:“涵涵,如果你能在周六睡觉上前把家庭作业写完,周日妈妈就答应你的一切合理要求。”张涵一听高兴地跳了起来:“真的吗?那我想玩跑跑卡丁车,可以吗?”原来,平时张涵的妈妈对她要求十分严格。除了查阅资料外,一概不准碰电脑,更别提玩游戏了。这次有一个争取的机会,张涵不假思索地提出了自己想玩网络游戏的要求。
谁知,张涵的妈妈听后干脆地回答:“当然可以呀!不就是个玩具嘛!说吧,那种车多少钱一个?超市里都有卖吧?”
张涵一听,顿时无力地瘫倒在了床上。如果在和孩子沟通时,经常出现这样的状况,那么父母就应该给予重视了。尤其在常常听到孩子们在一起兴致勃勃地用这些自己听不懂的话语交流时,父母就更应该去学着了解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密语”了。因为只有听懂了孩子们之间流行的“密语”,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所想。除了能更好地和他们沟通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能判断他们的观点是否健康、正确,是否需要自己去纠正。比如,如果发现孩子在和同龄人交流时喜欢将“你妹”挂在嘴边,父母千万不要纳闷:怎么孩子的同学都有妹妹?为什么他们的妹妹总是孩子喜欢谈论的对象?要知道,这在网络上可是一个骂人的热词,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制止了。
网络中所涵盖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而网络热词更是层出不穷、变化无常。父母不可能为了达到和孩子沟通的目的,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之余,再抽出很多时间来恶补“网络词汇”。那么有没有什么便捷的方法,能够帮助父母快速理解孩子口中变化无穷的“怪言怪语”呢?
◎“模糊音”方法。就像大部分拼音输入法的“模糊音”功能一样,一些网络词汇正是运用了这样的原理,故意将一些音念成相近的音,以达到一种趣味化效果。比如,当父母听到孩子对着电视冒出“油菜”,千万别单纯地以为孩子在看“农民频道”,或者晚餐想吃油菜。也许孩子只是对某个人发出“有才”的夸赞。又如,孩子在茫然时蹦出一个“肿么办”,也别慌乱地认为孩子被压力弄得“口齿不清”了,其实这只是网络上流行的“怎么办”的模糊音。
◎用其他相似的语法帮助理解。很多网络短语虽然看似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其实往往还是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只是其中某个词汇变新了而已。比如,孩子如果在和同学打电话时,冒出一句:“待会儿我Q你。”父母则可以根据常用的“我call你”来帮助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我待会上QQ找你聊天”。
◎根据孩子的关注领域理解。大多数孩子心中都有自己的偶像,其中都免不了有歌星、影星等娱乐圈人物。如果孩子嘴里经常蹦出来“周董”“玉米”等词语,父母可别以为孩子在和某个食品公司的老总打交道。看看孩子平时经常看的节目,你就会明白,孩子是个小小追星族。这些只是代表了他对歌星周杰伦、李宇春、张靓颖、何洁的狂热迷恋。
如果即使有了这些技巧,父母还是无法顺畅无阻地听懂孩子之间全部的“密语”,也千万不能一急之下就怪孩子“不学好”,或者说话“阴阳怪气”。这些流行语言即使很多不入我们的耳朵,但还是体现了这个时代的发展,反映了某些事实,甚至有些带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并且,很多网络语言也确实显示了创造者的独特思维和丰富想象,有些甚至比传统语言更加富有张力和内涵。孩子们喜欢这些网络语言,至少说明他们是关注社会的,是追求新事物的,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如果父母一味纠正孩子的这些说法,要么会阻断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追求欲,要么就会给自己和孩子的沟通带来更大的障碍。因此,不管父母是否能听懂这些“密语”,都要对孩子的言论持宽容的态度。
读懂孩子的“潜台词”
中国人讲究听话要听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也就是要听懂别人话语背后的潜台词,不要只听表面。这听起来似乎只需要在跟成年人交流时运用,而在与童言无忌、直言不讳的孩子交流时则可以省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小孩子虽然并不会拐弯抹角地说话,但由于其和成年人的思维有不同,或者受表达方式限制,他们说的话往往更需要父母多加揣摩,才能真正明白其用意。
孩子和大人一样,有时候也很“爱面子”。犯了错误,或者遭遇丢脸的事情时,也常常会为了维护自己小小的自尊心,而不敢说出实情,甚至干脆不开口。这时,父母就要开动脑筋、睁大双眼,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了解孩子的“潜台词”是什么了。幼儿园里,午睡后老师在当天的日常训练课程中训练小朋友的自理能力,主要通过教小朋友自己穿衣服、叠被子。
老师示范几次之后,小朋友们纷纷自己动起手来,有的还把被子叠得像模像样的,得到了老师的赞美。谁知有个叫张泽的小朋友,一直坐在床上没有动,老师连续叫了他两次,他依然像没听见一样。
等小朋友都离开睡房之后,老师悄悄来到张泽面前,问他:“小泽,你为什么不起床呢?”张泽有些害怕地看着老师,没有说话。老师又说道:“好吧,让老师来猜一猜。你是不是不会叠被子,怕叠不好,小朋友会笑话你?”张泽点了点头。“那么让老师来帮你,我们一起叠,好吗?”张泽看着老师,又犹疑地点了点头。
老师手把手地教张泽把被子叠好,又教他穿好了衣服。没过几天,小朋友们午睡后自己整理衣服和被子时,张泽不但自己穿好了衣服、叠好了被子,还主动帮助其他比较慢的小朋友整理,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自尊,身为父母,要能够看透孩子的这点“小心思”,正视他们的问题,理解他们的想法,并鼓励他们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另外,理解孩子的潜台词,还要求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试着用孩子的思维理解问题,才有可能读懂孩子看似“不着调”的话语。
一位幼儿园教师曾经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天,一个小朋友来到学校后,很委屈地对老师说:“老师,我爸爸今天早上打我了。”老师一听,连忙问道:“爸爸为什么要打你呢?你犯了什么错误吗?”孩子回答:“因为我说,我很喜欢美国大妞,他就说我不学好,狠狠地打了我。”老师听到这个回答也愣了一下,接着又问:“你为什么喜欢美国大妞呢?”小朋友回答道:“因为我喜欢吃薯条,美国大妞也喜欢吃,所以我也喜欢美国大妞。”……也许听到这个故事,很多人会一笑了之,但仔细想想,这件事其实反映出父母的不耐心、不细心。孩子的思想往往是单纯而天真的,他们可能会为了我们想象不到的某个原因就讨厌或者喜欢某种事物。很多父母没有耐心听孩子说话,总是以大人的角度为出发点思考问题,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孩子。这就使得父母常常会对孩子产生误解,无法解读他们语言背后的“潜台词”。这就警示所有父母,不能仅仅在生活上给予孩子细心呵护,了解尊重他们的思考方式、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更为重要。
孩子的表达方式常常也是令大人费解的,甚至与大人的观点相背离。如何能够在童言无忌的表象背后,领悟到孩子真正的话语含义,读懂他的潜台词呢?父母不妨了解以下几种孩子常见的潜台词,再根据具体情境分析,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情感关注。有时孩子的某种表现,如不停要吃的、吵着要玩具等,也许并不是真的希望得到那些吃的或玩具,而是由于长期处于孤独之中,感觉受到冷落,希望能够以此来唤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这就要求父母不能单纯听孩子表面的要求,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多花一些时间来陪孩子玩、和孩子沟通,不要让孩子经常感觉到被冷落。
◎孩子出于攀比心理,总希望得到别人拥有的东西。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在你面前提起,如“圆圆有个可爱的毛绒兔玩具”“牛牛的喷水枪比我的好多了”等,那么多半是孩子也羡慕对方,也希望得到这件玩具,只是怕遭到父母的拒绝或责备,而不好直接说出口。这时,父母就要酌情考量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如果想打消他们的念头,那么就要跟他们讲清楚道理,消除孩子滋生的攀比心理。
◎孩子看似不着边际的话其实都出于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由于孩子和大人的思维方式和关注范围不同,他们常常说出一些令大人费解、甚至很“不入耳”的话,就像上文中的“美国大妞”一样。不过,大人在听到这些话时千万别认为孩子是“瞎说”的。其实,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样的话,都是经过他们的小脑瓜思考才说出来的,都代表他们一定的观点和欲望。父母在听到孩子说“稀奇古怪”的话时,或者站在他的角度试着去理解,或者及时与之沟通,
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