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那三届:77、78、79级大学生的中国记忆

書城自編碼: 219637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纪实文学
作者: 王辉耀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00138976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4-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92/268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8.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2.7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4.2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真谛全集(共6册)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6.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7.5
《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我们台湾这些年》畅销30万册,姊妹》
+

HK$ 93.6
《走出历史的烟尘(听传奇人物讲述传奇历史_)》
+

HK$ 79.0
《你不知道的旧社会(旧社会混搭老照片,"过来人"全景温故,章诒》
+

HK$ 111.3
《百年风流:文化名人后代回忆实录(名门之后《环球人物》杂志社编》
+

HK$ 95.4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让所有人心动的故事》
+

HK$ 103.4
《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
編輯推薦:
一本关于77、78、79级大学生励志传奇和成功故事的实录;
一个特殊的却不可复制的群体的人生经历和集体记忆;
38位中国当代精英,重新集结出发,把脉中国未来30年发展方向。
內容簡介:
本书汇集了38位“新三届”学人励志传奇、成功故事、反思、梦想,呈现给读者一个难以复制的群体的集体记忆。是一部由回忆录、日记、随笔、散文组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私人札记。书中作者均为各界精英,包括陈平原、陶景洲、王辉耀、刘震云、王绍光、刘宏、徐小平等一批知名的企业家、作家、律师、学者、海外华人。他们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重新集结,为中国梦建言献策,贡献思想,把脉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因此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出版价值。
“新三届”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前三届即77、78、79级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以平均不足5%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毕业30年后的今天,在政、商、学各领域,他们中很多人成长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
在中国当前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关口,在77、78、79级毕业30周年之际,本书既是一种集体的追忆与纪念,也力图唤醒当年的梦想、激情和社会责任感,总结和反思那三届30年的成就与不足,并展望未来的路径,探讨新的趋势与选择。
随着77、78、79级的同学们很多都已经成为中国主流社会的栋梁之材时,他们也已经度过了他们人生的大半难忘时光,也成为一部分难忘的中国记忆。希望他们的独特经历和体验,能够给当下中国的年轻人以更多的启迪。
關於作者:
王辉耀博士,现任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九三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政协顾问等职。先后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等多家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组部国际人才竞争战略研究专家组组长,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起草组特邀专家。
目前还担任全球最大的国际猎头组织国际高端人才咨询协会国际顾问董事会成员,国际大都会的国际执委会委员,加拿大毅伟商学院亚洲顾问理事会成员,德国劳动力研究所(IZA)政策研究员,还曾经担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访问研究员等职务。
历任中国外经贸部(现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官员,全球最大工程咨询公司之一SNC-Lavalin国际公司董事经理和世界最大项目管理公司之一AMEC-Agra国际公司副总裁,加拿大魁北克驻香港与中国首席经济商务代表等职。
广州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专业77级本科毕业,在加拿大温莎大学、西安大略大学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攻读研究生,获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和国际管理博士(PhD)学位,也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进修和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担任访问研究员。
在中国人才战略、企业国际化、国际人才、国际管理、海归创新创业和华人华侨及全球化和智库等领域有广泛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表有关中英文著作近四十部和有关中英文专业文章近百篇。
部分作者简介:
李子实,1977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在国家事业单位担任工程师四年,此后成为外资公司在华首席代表。1997年,进入清华紫光集团,曾担任下属上市公司总经理。现任维信诺集团顾问。三十年沧海桑田,历经中西企业文化的碰撞融合,见证时代起与伏,感悟人生名与利。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1977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1987年夏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亚勤,1978年12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97年,31岁时被授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成为该协会100年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现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负责微软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科研及产品开发的整体布局,推进微软在这一地区的业务发展、市场策略及本土自主创新。此前,张亚勤博士在美国总部掌管微软全球移动及嵌入式产品平台,担纲微软进入PC之外市场的领军者。张亚勤博士是通讯和软件领域世界级的科学家。
陈建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当代知名作家,现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他当了十年矿工,时代的转折使他得以在28岁时走进大学的校门,他的作品里反映了工人、市民、青年学子的生活面貌,一些作品被搬上荧屏,有的还获得国际大奖。代表作有《飘逝的花头巾》、《鬈毛》、《找乐》、《丹凤眼》等。
张隆溪,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1989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唯一健在华裔院士。他始终致力于探寻穿越“中国文学”这一丛林的路径,颇为艰深的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尤其是对于“道”和“逻各斯”的研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被赞誉为“中西方文化的摆渡者”。
罗志田,著名历史学家,1977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师从史学大师余英时先生,出版《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等专著十多种,是当前中国近现代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
俞吾金,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外国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为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暨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内哲学界第一位“长江学者”。已出版个人学术著作二十多种,他的《被遮蔽的马克思》(2012)、《重新理解马克思》(2005)和《从康德到马克思》(2004)、《实践诠释学》(2001)打开了重新理解并阐释马克思思想的新路径。
徐小平,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1987年至1995年,在美国、加拿大留学、定居,并获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创立“真格”天使投资基金。他在新东方提出了鼓励留学生回国创业并成为新东方精神象征之一的“彩虹计划”,他是新东方留学、签证、出国咨询事业的创始人和独立董事,被中国青年一代尊称为“人生设计师”。著有《图穷对话录——我的新东方人生咨询》等多部著作。
目錄
序言
上 篇 如歌岁月
王绍光 大学梦,不期而至
王德禄 高考1977:永远的感动
李子实 伸向远方的清华台阶
陈平原 我们和我们的时代
张亚勤 从“少年班”到微软
陈建功 如歌的岁月
张隆溪 学者,行走中西
罗志田 77级:追忆与反思
俞吾金 我的哲学人生
饶 毅 你可以为中国做什么?
徐小平 把人生经历“设计”成人生财富
陶景洲 实务为国 律师人生
曹 莉 振兴正未有穷期
熊晓鸽 在早晨第一缕阳光中起飞
薛 澜 三所大学 一代传奇
中 篇 奋斗求索
王伯庆 我的教育情结
王辉耀 人生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
叶舒宪 我的“石头记”
宁 滨 人才为中国提速
刘 宏 我的1978:回忆与思考
刘海峰 我与高考的不解之缘
许跃生 我们的大学为何难出人才?
陈圣来 把国际舞台搬到中国
葛 明 中国梦,正当时
蒋述卓 一个学者的中国梦
韩清源 中国梦 美国梦
颜海平 再启程:77级的路
下 篇 建言中国
王振耀 要尊重普通大众的一般需求
朱苏力 满足老百姓的需要是我们的根
关爱和 “李约瑟之问”与“钱学森之问”
刘震云 中国教育的本身需要教育
张 杰 继往开来的一代
陈春声 中国教育的反思
汪晓来 规划是面向所有民众的服务
周 斌 文化自觉的缺乏
段培君 中国的发展需要梦
童世骏 从“中国问题”到“中国贡献”
谢思敏 中国走向世界的途径
內容試閱
在早晨第一缕阳光中起飞

熊晓鸽,湖南大学77级外语系学士,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研究生,波士顿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现任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IDG资本创始合伙人。1993年,协助IDG创始人兼董事长麦戈文先生在中国创立太平洋风险技术基金(现更名为IDG资本),是最早将西方技术风险投资实践引入中国的人士。2004 年,熊晓鸽在母校美国波士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设立了两项个人奖项 “熊晓鸽新闻终身成就奖”和“熊晓鸽亚洲报道年度记者奖”。同年,他荣获波士顿大学“杰出校友奖”。
我们新三届是追梦的一代,梦想的起点大家往往都会提到高考,因为恢复高考的确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于我而言,人生正是从那一年高考开始真正变得精彩而有意义,让我从一名电工到做梦成为歌唱家、新闻记者,到现在成为商业投资企业家并追逐着新的梦想。如果我真的是一只早晨的鸽子,那么1977年高考就是早晨那第一缕阳光,驱走了一切命运的阴霾,照亮了精彩人生的前路。
早晨鸽子爱阳光
母亲生我的时候,一只鸽子恰好飞进喜气洋洋的家里,于是父母给我取名晓鸽,寓意人生就像这清晨的阳光一样绚丽灿烂,像可爱的鸽子一般自由自在,快乐飞翔。
我的成长与我的母亲不可分割。母亲幼年穷苦,从小吃了很多苦,受了不少罪,但她所有的痛苦、辛酸、哀愁、无奈,统统不想让我知道,希望我生活在一个纯粹光明的世界里。她凭着一个母亲的本能,小心地为我维护着一个简单美好的世界:月亮无论盈亏圆缺,都是美丽的;今天虽然是阴天,但明天太阳一定会出来。而母亲自己永远开开心心、乐乐呵呵的笑脸,是这所有光明承诺最坚强的保证。
那时候,有小朋友嘲笑我父亲的残疾,模仿他用假肢走路一瘸一拐的姿势,让我很难堪。可母亲并不生气,只是笑着告诉我,爸爸的腿是为国家打仗受伤的,他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是我们家的光荣!一句话说得我挺直了腰杆,再也不把别人的羞辱放在心上。
成年后,商海弄舟,也经历了不少大风大浪。常常有同事大惑不解地问,你为什么总是那么乐观?在人人垂头丧气的时候依然信心百倍?我只是笑一笑,告诉他,我的乐观已经是一种本能。我没有告诉他的是,我这近似偏执的乐观,其实源自于母亲的信念和坚持是她让我的心里没有阴影和疑云,永远从光明的一面去认知这个复杂凶险的世界;是她让我从孩提时代就坚信:太阳会出来,明天会更好。
阳光灿烂七七年
1977年,中国高等学府在“闭关”多年之后,重新向望眼欲穿求学若渴的百姓子弟敞开了大门。这扇轰然开启的知识大门透出的灿烂阳光,从此照亮并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
我便是这第一批幸运儿中的一个。
1977年,我还是湖南湘潭钢铁厂刚出徒的电钳工,整天在马达轰鸣钢花飞溅中无知无畏地虚掷着宝贵的青春年华。从工厂广播中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我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只是本能地觉得,机会来了,一定要试一试。
于是,我向工厂请了两个星期的假,捡回阔别多年的课本,开始以拼命三郎的方式日以继夜地复习备考。父母把他们住的大房间让给我,大床上堆了半床的复习资料,床头还放了一筐父亲专门买给我的桔子。整整半个月,我在这间屋子里足不出户,闭门苦读。母亲每天宽慰我,让我别太紧张,考不上也没关系,一家人好好在一起过日子。停电的时候忙着给我点油灯,备蜡烛,三更半夜还惦记着给熬夜读书的我煮宵夜。
两个多月没日没夜“头悬梁、锥刺股”式的复习,换来了一张薄薄的湖南大学入学通知书。欣喜之余,却也有点遗憾:当了三年多电钳工,一心一意想报考工业自动化控制专业,却被学校“擅自”调整到基础课部英语班一个有志青年科学救国的梦想,就这样被“扼杀”了。不过我母亲却心满意足,在她心目中,湖南大学是离家最近的、最好的大学,有此两点,夫复何求!
千年学府任遨游
匆匆忙忙脱下油渍斑斑的工作服,欢欢喜喜跨进绿荫森森的校园,诚惶诚恐搬进古色古香的学生二舍,战战兢兢翻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本,满目皆是似曾相识其实陌生的ABCD。
说句实在话,当时的我只会说一句完整的英语:Albania is a socialist lantern in Europe。同学之中却已有人能够捧着英文版的《红楼梦》读得津津有味。如此巨大的落差足以让人望尘嗟叹。好在我虽然惊慌万状,但还不至于惊恐失措。笨鸟没有机会先飞,总还会慢慢飞吧。我和也是从工科转到英语班的张明春同学定了个“君子协议”:每天每人必须背熟一篇英文小故事,不会的第二天就要乖乖受罚,帮对方买饭打开水。正像俗话说的,功夫不负有心人,不知不觉间,我也能和班上最优秀的同学一起比肩而坐,比翼齐飞了。 如今仔细体味,当年的那一股不服输、不气馁的执拗劲儿,得益于自己当过几年工人,能吃苦耐劳,同时也得益于湖南大学淳朴务实的校风,得益于这所千年学府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旺盛人气与文脉。
试想,每天,脚踩着唐宋以来由一代代学子跋山涉水万里求学的执着脚步踏平的山道,聆听着长年累月回荡在岳麓山谷绵延不绝的琅琅书声,瞻望书院“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辉”的联匾,哪一个风华正茂的学子不热血沸腾豪气干云!在同样的讲台上,朱熹、张、王阳明、高世泰、王先谦等一代宗师曾倾囊相授;在一样的浓荫下,彭龟年、王夫之、陶澍、魏源、左宗棠、蔡锷、蔡和森等名士闻人也曾“日常闻教,夜自研习”……与巨人同行的肃然与敬意,敛聚陶冶成一股砥砺、催逼后来者奋力前行的强悍内驱力。遥想当年半个多世纪之前,那位在隔岸相望的湖南第一师范就读的青年湘潭同乡,伫立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或许,他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经过千年蕴蓄勃然焕发的力量的感召之下,激发出浪遏飞舟、挥斥方遒的壮志与雄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所千年学府以其丰厚的底蕴、渊博的学养,给予它所培育的学子一个坚实的起点,一种永远的、温厚的支持。从湖南大学毕业以后,走南闯北,继而飘洋过海,负笈北美。其间的甘苦冷暖,寸心自知。不论是一帆风顺还是身处逆境,不论是春风得意之时还是筋疲力尽之际,我都会时常在心中暗自感念,是母校给予我改变命运、重塑自我的第一个契机,给予我获取知识、认知世界的第一把钥匙,给予我闯荡天下、纵横商场的底气和信心。所以,1995年秋,又一个漫山红遍的季节,在我回国效力、事业初有小成的时候,我便“斗胆”在母校设立奖学金,以激励年轻的学弟学妹们勤奋学习,光大母校一脉相传、弘通博大的人文精神。绵薄之力、寸草之心,难以报答母校的恩泽春晖。虽然母亲早已仙逝,这些年我也曾先后就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波士顿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哈佛大学商学院,但在我的心目中,湖南大学依然是最亲近的、最好的大学。
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说过:“每一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一个不同的世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所拖带的那个世界里去。”
母校是一个人精神的摇篮,是一个人流连忘返的灵魂栖居地。从这个意义上说,湖南大学,这间千年学府的门楣,不仅仅在于四个简简单单的汉字,它更存在并一定光耀于莘莘学子们毕生的眷恋、憧憬和描绘中。
那年高考影像记
2007 年圣诞节,湖南大学77级英语班的同学在母校大团圆。因为是英文专业的缘故,同学大多散居世界各地,疏于联络。人到中年的我们,既是家庭的中梁砥柱,又正朝着各自事业的顶峰冲刺,平日的生活虽不能说日理万机,用惜时如金来形容,却是一点也不夸张。但这次聚会,老班长振臂一呼,立时应者云集,纷纷撇下身后的万丈红尘营营琐事,漂洋过海,来见久违的同窗故友。两鬓微霜,乡音未改,有人贵为一方诸侯,有人已成行业栋梁。酒酣耳热之际,感慨着世道沧桑人事变幻,心里有一个隐隐的困惑:如果,如果中国没有在1977年恢复高考,我们这帮如今热衷于在谈笑间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小人物,又会在哪一方土地、以何种方式谋生呢?
不能不承认:是幸运,是机遇。一个国家在某一个清晨苏醒,而我们,有幸迎来了早晨那第一缕灿烂的阳光。
说起来,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我们这些时代的幸运儿,几乎人人都有一段披荆斩棘排除万难的求学经历。并非夫子自夸这其间捕捉命运转机的敏锐,百折不挠的意志力,求知求真的上进心,又岂是简简单单的“幸运”二字可以囊括?这一段心路历程,是一代人以知识改变个人命运的弥足珍贵的集体记忆,也是一个民族重新焕发生机、开启智慧与创造的原动力的历史见证。
2008年6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巧遇上海电影集团的总裁任仲伦先生,又偶然谈起我们这代人的求学经历,感慨之余一拍即合,约定共同投资拍一部有关当年高考的电影。任总雷厉风行,不久就寄来了剧本和协议书,我只粗粗看了一遍,电话里提了几点意见,就大笔一挥,签下了投资协议书。在我不短的投资生涯中,这是唯一一次没作任何市场调查,没作任何风险评估的投资。因为,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次投资,与金钱无关,与回报无关。
无论你年轻或者年长,当你走进影院,在重温一段青春故事之余,心中留下一帧清晰的历史剪影于我,那便是这笔投资最有价值的回报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