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90.9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4.4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5.2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9.4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3.3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12.7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102.4
|
編輯推薦: |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由王震中所著,《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论述的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乃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这个重大学术课题的核心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內容簡介: |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内容简介: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然而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经历了什么样的历程产生形成的?许多学术界前辈、国学大师都曾探讨过这一问题。《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作者采取多学科交叉结合的研究方法,广泛运用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的理论,系统整理、分析考古学发现材料,对传世典籍的种种古史传说试做整合解释,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新意的理论观点,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古史研究体系。这部力作是对作者近年来提出的“文明和国家起源路径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进入国家社会之后所经过的“邦国王国帝国”说,以及“夏商周三代为复合制国家结构”说这些学术体系的系统展示和进一步深化、完善。
|
關於作者: |
王震中,1957年生于陕西榆林市,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教授委员会委员。兼任河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榆林学院兼职教授;担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等。出版的著作有:《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1994年初版、1997年再版、2013年增订本)、《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2005年初版、2006年再版)、《商代都邑》(2010年)、《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2010年)、《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合著,1997年初版、1998年二版、2007年三版)、《国际汉学漫步》(合著,1997年)、《民族与文化》(合著,1990年)、《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合著,2012年)等著作。发表论文90余篇。
|
目錄:
|
序
上编 从村落到都邑邦国
导论 国家起源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
一 国家概念与定义
二 古代国家形成的标志
三
“三次社会大分工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
四 “军事民主制”、“部落联盟”说之得失
五 酋邦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六 社会分层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七 文明与国家起源途径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
八 “邦国一王国一帝国”说
九 余论
第一章 平等的农耕聚落社会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的起源与农耕聚落的出现
1.洞穴、贝丘聚落遗址
2.河谷、盆地、丘陵、平原的农耕聚落遗址
二
新石器时代中期平等的农耕聚落社会
1.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的环境、生产和精神文化生活
2.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的社会组织结构
三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农耕聚落的平等与内聚
1.聚落内的社会结构:家庭一家族一氏族
2.聚落内的生产、分配与消费关系
第二章
不平等的中心聚落与原始宗邑和酋邦社会
一 雏形阶段的中心聚落与社会初步不平等
1.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雏形阶段的中心聚落
2.崧泽文化东山村遗址的社会复杂化与中心聚落形态
3.刘林墓地的家族一宗族组织结构
二 中心聚落形态时期诸种社会现象
1.凌家滩聚落内的不平等与宗教神权现象
2.大汶口文化聚落的不平等与家族一宗族结构
3.陵阳河、大朱家村遗址中的“□”、“□”等图像文字
三 中心聚落时期的殿堂与家族分间房屋
1.大地湾遗址F901殿堂式建筑
2.大河村、黄楝树等遗址中的家庭和家族建筑物组合结构
四
蒙城尉迟寺环壕聚落的社会形态
1.尉迟寺遗址排房与墓葬年代关系刍议
2.尉迟寺聚落的组织结构与社会类型
3.尉迟寺婴儿瓮棺上刻画“□”、“□”图像文字的社会机制
五 中心聚落时期的城邑:澧县城头山与郑州西山
1.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头山城邑
2.大溪一屈家岭文化时期澧阳平原的中心聚落与聚落分布
3.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郑州西山城邑及其聚落群
六 中心聚落时期的原始宗教圣地神庙和大型祭坛
1.红山文化中的女神庙与积石冢
2.红山文化中的社坛和天坛
七 中心聚落、原始宗邑和酋邦社会的一般特征
1.“宗邑”与“原始宗邑”及其与中心聚落和酋邦的关系
2.中心聚落、原始宗邑与酋邦社会的一般特征
第三章 阶级产生的三种途径
一 阶级产生的广泛基础与主要途径父权家族
二
由战俘转化而来的奴隶阶级
三 由社会职务而产生的统治阶级
第四章 史前权力系统的演进
一 权力的空间性与宗教的社会性
1.仰韶早期的权力特征
2.仰韶早期的图腾崇拜对聚落空间的突破
3.图腾的转型与神权的拓展
4.红山文化中神权对聚落空间的突破
二 战争对史前权力生长的促进
1.史前战争的考古学证据
2.史前战争的文献证据
3.战争对内、外关系的改变:征服与奴隶
4.战争与军功贵族和军事首领的产生
三 权力的集中性与社会职能
1.社会职能与职官的起源
2.族权的分级与集中
3.“最高酋长一邦君~王权”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第五章 中国早期国家龙山时代的都邑邦国
一 龙山时代的都城与国家
1.城邑的涌现
2.国家形成的标志与都邑邦国的特征
二 陶寺都邑与邦国:个案研究之一
1.陶寺的城邑和宫殿及其诸文明现象
2.陶寺墓地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和阶级关系
3.陶寺的天文建筑与龙山时代的历法水平
4.陶寺的聚落群与都鄙聚落结构
5.陶寺都邑与唐尧关系的研究
三 古城寨都邑与邦国:个案研究之二
1.版筑城墙与大型宫殿建筑及其他文明现象
2.古城寨的聚落群与国野结构
四 余杭莫角山都邑邦国与良渚文明特色:个案研究之三
1.余杭莫角山都邑
2.良渚文化中的阶级分化
3.良渚聚落群与都鄙聚落的等级和形态
4.良渚文明的特色
第六章 从部族国家到民族的国家与华夏民族的形成
一
民族和部族的概念与华夏民族的自觉意识
1.民族与部族的概念、定义和关系
2.“华夏”、“诸夏”:民族称谓与民族自觉
3.“华夏”合称的缘起
4.夏王朝与华夏民族的形成
二 五帝时代的部族国家与族邦联盟
1.五帝传说的时代划分
2.颛项尧舜禹时期的族邦联盟与向华夏民族的迈进
下编 从邦国到王国和王朝国家
第七章 夏族的兴起与夏文化的探索
一 夏族的兴起
二 夏文化的探索
1.夏文化探索的回顾
2.夏文化定义的困惑与重新定义
3.夏文化分期
三 作为王都的二里头遗址
1.二里头的宫城与宫殿
2.二里头遗址的青铜器
3.二里头遗址的玉器
4.二里头遗址的龙形器
……
第八章
夏代的国家与王权
第九章 先商邦国的起源
第十章 商代的国家与王权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