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3.4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99.7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HK$
44.6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33.8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2.2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99.7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0.6
|
編輯推薦: |
《隐身与现身——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译例丰富,文笔生动有趣,分析深入浅出,既可作为从事翻译研究与教学的师生们的译学研究参考,也可作为广大翻译爱好者的译学普及读物。
|
內容簡介: |
《隐身与现身——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站在当代译论的学术立场上,运用译介学的研究视角,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西翻译史的基础上,对各种翻译问题及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审视、分析和探讨。作者从莫言作品外译的成功谈起,指出翻译决不是简单的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而是一个跨文化交际活动和行为。
作者认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是传统译论发展到当代译论的转折点:两千年来的传统译论强调“原文至上”、“忠实是判断译文优劣的唯一标准”,要让译者“隐身”;而当代译论则彰显译者的主体性,要让译者“现身”,强调翻译的本质是达成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有效交际,要促成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这一崭新的立场看翻译,作者因此得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
關於作者: |
谢天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学者,国际知名比较文学家与翻译理论家。中国比较文学译介学创始人,中国翻译学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
目錄:
|
总序
引言 隐身与现身:传统译论向现代译论视角的转变
第一章 换个视角看翻译
第一节 从莫言作品“外译”的成功谈起
第二节 电影Lost in Translation 片名的翻译及其无奈
第三节 译介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交汇和接
第二章 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
第一节 中西翻译研究史的回顾与反思
第二节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和两大转向
第三节 国内翻译研究的认识误区与译学观念的更新
第三章 翻译与翻译研究的本质揭示
第一节 对翻译界两场争论的反思
第二节 理论支柱——创造性叛逆
第三节 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第四章 对翻译文学的发现与承认
第一节 翻译文学:从隐身到现身
第二节 翻译文学史:翻译文学的归宿
第三节 中国翻译文学史的编写与问题
第五章 翻译研究的理论空间
第一节 翻译研究的理论意识
第二节 解释学: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
第三节 解构主义:对“忠实”翻译观的再思考
第四节 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
结 语 翻译即跨文化交际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具体归纳一下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莫言获奖背后的翻译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
首先是“谁来译”的问题。莫言作品的外译者,除了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葛浩文外,还有法译者杜特莱(No?lDutrait)和尚德兰(Chantal
Chen-Andro)夫妇,瑞典语译者陈安娜等。这都是些外国译者,他们为莫言作品在国外的有效传播与接受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诺奖评委马悦然所指出的,他们“通晓自己的母语,知道怎么更好地表达。现在(中国国内的)出版社用的是一些学外语的中国人来翻译中国文学作品,这个糟糕极了。翻得不好,就把小说给‘谋杀’了。”马悦然的说法也许不无偏激之处,因为单就外语水平而言,我们国内并不缺乏与这些外国翻译家水平相当的翻译家。但是在对译入语国家读者细微的用语习惯、独特的文字偏好、微妙的审美品味等方面的把握方面,我们还是得承认,国外翻译家显示出了我们国内翻译家较难企及的优势,这是我们在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学和文化时必须面对并认真考虑的问题。
其次是作者对译者的态度问题。莫言在对待他作品的外译者时表现得特别宽容和大度,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他不仅没有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奴隶”,而且对他们明确放手:“外文我不懂,我把书交给你翻译,这就是你的书了,你做主吧,想怎么弄就怎么弄。”正是由于莫言对待译者的这种宽容大度,所以他的译者才得以放开手脚,大胆地“连译带改”,从而让莫言的外译本跨越了“中西方文化心理与叙述模式差异”的“隐形门槛”,并成功地进入了西方的主流阅读语境。有人曾对莫言作品外译的这种“连译带改”的译法颇有微词,质疑“那还是莫言的作品么?”对此我想提一下林纾的翻译。对于林译作品是不是外国文学作品恐怕不会有人表示怀疑吧?这里其实涉及一个民族接受外来文化、文学的规律问题:它需要一个接受过程。我们不要忘了,中国读者从读林纾的《块肉余生述》到读今天董秋斯或张谷若等翻译家的全译本《大卫?考坡菲》乃至《狄更斯全集》,已经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然而西方国家的读者对于东方、包括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真正兴趣却是最近几十年才刚刚开始的,这里存在着一个“时间差”。在西方目前还远远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接受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化的读者群体,因此我们不能指望他们一下子就会对全译本以及作家的全集感兴趣。但是随着莫言获得诺奖,我相信在西方国家也很快会有出版社推出莫言作品的全译本甚至莫言作品的全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