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系的创始人。他的许多著作使他在年轻时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他于
1970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美国第一个获得此项大奖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教授曾长期为美国《新闻周刊》的经济学栏目撰稿,曾担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经济顾问,属于那种能够同普通民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为数极少的科学家之一。萨缪尔森常出席国会听证,并为联邦储备、财政部、许多私人机构和非营利机构担任咨询专家。除了在麻省理工学院做研究工作和经常打网球之外,萨缪尔森教授还是纽约大学的客座教授。他的6个孩子(包括一次三胞胎)为萨缪尔森家族衍续了
15 个子孙。
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美国杰出经济学家之一,出生于新墨西哥州的阿尔布开克。本科就读于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现任耶鲁大学斯特林经济学教授,考尔斯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理事,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研究员。诺德豪斯的经济学研究范围很宽,包括环境、能源、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以及利润和生产率的增长趋势。此外,对经济政策研究非常感兴趣。1977~1979
年是卡特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成员,曾多次出席政府顾问委员会的会议,不时为《纽约图书评论》和其他报刊撰文。在耶鲁大学他主讲经济学原理课程。诺德豪斯教授与妻子芭芭拉居住在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市。教学写作之余,他喜欢音乐、旅游、滑雪,和家人在一起。
目錄:
A Centrist Proclamation xxix 一位中道老者的宣言
Preface xxxi 前 言
For the Student: Economics and the Internet xxxvi 经济学与互联网
PART ONEBASIC CONCEPTS 1 第一编 基本概念
Chapter 1 The Central Concepts of Economics 3 第1 章 经济学的主要概念
Appendix 1 How to Read Graphs 18 第1 章附录 如何看图
Chapter 2 The Modern Mixed Economy 25 第2 章 现代混合经济
Chapter 3 Basic Elements of Supply and Demand 45 第3
章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PART TWOMACROECONOMICS: ECONOMIC GROWTH AND BUSINESS CYCLES
63第二编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与商业周期
Chapter 4 Overview of Macroeconomics 65 第4 章 宏观经济学概述
Appendix 4 Macroeconomic Data for the United States 83 第4
章附录 美国宏观经济数据Chapter 5 Measuring Economic Activity 84 第5
章 经济活动的测量
Chapter 6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106 第6 章 消费与投资
Chapter 7 Business Cycles and Aggregate Demand 126 第7
章 商业周期与总需求
Chapter 8 Capital, Interest, and Profi ts 151 第8 章 资本、利息和利润
Chapter 9 Money and the Financial System 169 第9 章 货币与金融体系
Chapter 10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Economy 191 第10 章 货币政策与经济
PARTTHREE GROWTH, DEVELOPMENT, AND THEGLOBALECONOMY
215第三编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
Chapter 11 Economic Growth 217 第11 章 经济增长
Chapter 12 The Challen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237 第12
章 经济发展的挑战
Chapter 13 Exchange Rat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第13
章 汇率与国际金融体系
Financial System 259 Chapter 14 Open-Economy Macroeconomics 280 第14
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PART FOUR UNEMPLOYMENT, INFLATION, AND ECONOMIC POLICY
303 第四编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政策
Chapter 15 Unemployment and the Foundations of
Aggregate Supply 305 第15 章 失业与总供给的基础
Chapter 16 Infl ation 325 第16 章 通货膨胀第
Chapter 17 Frontiers of Macroeconomics 346 17
章 宏观经济学的前沿问题
Glossary of Terms 370 专业术语表
Index 397 索 引
Postscript 411 后 记
“在中世纪末期,英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乔叟。一天,他看见三个人正在忙碌,遂上前问道:‘诸位在忙些什么?’第一个人随口答道:‘我在挣钱,这活挣得多。’第二个人慢条斯理地说:‘我在把这些宝石和玻璃镜片雕拼成神圣的图案。’第三个人振振有词:‘我在建一座伟大的教堂。’”这段话是1998
年萨缪尔森在麦格劳– 希尔出版公司为其重印第1 版50 周年纪念版时专门撰序的开头所讲的一段故事。在完成第1
版写作任务的艰难的三个月时间里,萨缪尔森讲自己“始终同时扮演着这三个不同的角色”。
这就是只属于萨缪尔森的永恒世界,三者兼而有之。
1948 年第一版的畅销,几乎使萨缪尔森一夜之间成为拜伦式的英雄。这一奇迹,保持了30
年之久。过去的四五十年中,出现了几本经济学教科书对萨翁的经济学教科书形成了挑战,有的甚至一度超过了该书的销量,但迄今仍然没有一本经济学的教科书能够历经61
年,18 次再版,版版精品,版版畅销。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既是麦格劳– 希尔出版公司造就了萨缪尔森,也是萨缪尔森造就了麦格劳–
希尔。对于幼年艰难经历的保罗而言,19 个版次的出版发行,历时60
余年源源不断的版税收入对于其儿孙满堂的晚年生活更有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实质意义。这一点萨缪尔森更像东方人,一个地地道道的犹太人。
1915 年的5 月15
日,萨缪尔森出生在印第安纳州的盖瑞市。父亲是一位来自波兰的犹太移民,依托当地新兴的钢铁工业,一家人的日子靠父亲经营的药店过得红红火火。然而,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持续使全家几乎濒临破落,只好举家迁往芝加哥。此时的芝加哥,百业凋零,即便是中产阶级的家庭,也只能是“我们在饥饿中挣扎,谁又能施舍我们一颗土豆?”这就是留在萨缪尔森心中挥之不去的关于芝加哥的童年记忆。这样的早期生活经
永远的萨缪尔森,定格的19 版
历促使正在海德高中读高一的保罗开始研究股票市场。在20
年代的牛市期,一次偶然的机会,萨缪尔森帮助自己的代数老师买进的几支股票,着实让老师猛赚了一把。直到70
多年后的一次专访中,萨翁还能如数家珍、津津有味地形容它是针对人之本能思维惰性的“系统误导性检验”(proof of the
fallibility of systems )理论。从此,萨缪尔森走上了一条天才经济学家的道路,让我们这个前50
年危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大萧条)后50 年和平(萨缪尔森在17 版的前言中对20
世纪的精辟断代)的世界拥有了一位真正的经济学大师。
这是萨缪尔森的第一个永恒世界。
早在芝加哥和哈佛大学读书期间,萨缪尔森就是一位“既不考虑资历也不考虑地位、率直批评教授们的弟子”,这是耶鲁大学的诺奖得主詹姆斯?托宾对萨翁的回忆和评价。萨缪尔森这种在学术上桀骜不驯的精神也使其与具有同样个性的哈佛大学经济系主任哈罗德?伯班克的关系既牢固又飘忽不定的微妙,学术观点上针锋相对,个人关系上融洽温暖。在萨缪尔森被美国经济学会授予40
岁以下最有成就的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
)时,就受到了来自哈罗德的强烈抵制。这个奖项也最终导致萨缪尔森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被伯班克教授强烈批评的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也在其后被全世界的经济学家们热捧20
多年之久。保罗常把这件事笑谈为“甜蜜的报复”。
直到弗里德曼去世之前,萨缪尔森与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间的学术纷争在经济学界始终是家喻户晓的事情。两人都是芝加哥大学的同门弟子,弗里德曼是师兄,萨缪尔森是学弟。从那时开始,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两人几乎在任何问题上都是针锋相对的对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萨弗二人在学术之外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相互嘘寒问暖的兄弟。
萨翁的经济学教材从根本上讲是一本哲学教科书,一本特殊的哲学论著,萨缪尔森本人也在这一最新版本的前言部分第一次作了明确的表达。这也是萨翁经济学教材60
多年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即便是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也普遍认为读懂萨翁的经济学教材着实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这当然指的是本书内容约30%
以上的部分,这些内容是萨缪尔森将人类几千年文明(当然是欧洲文明),特别是文艺复兴600
多年以来的现代文明精髓矢志以求的集大成之作。它们是每个新的版本重点修订的内容之一,散布于全书的各个章节。
这些内容就是笔者对本书的重点注疏部分。* 它集中了笔者几十年来的探索与思考,其所涉范围绝不仅仅局限于萨翁第19
版的经济学教材,同时覆盖了从第1 版到第19 版的每一个版本的精华。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内容是对与萨翁的19
个版本同步走来的战后世界伟大和平的半个多世纪的反思,是对1949 年之后新中国崛起过程的深层次思考,是对未来构建大中华(the
Grand China )文化的冷静思索(cool heads at the service of warm hearts
,萨翁语)。由于能力所限,这些注疏部分一定会有一些有待商榷之处,衷心希望读者不吝赐教。同时,也借此机会希望此书的读者能够回归到拜读原著的原生状态。像萨翁经济学这样的经典原著,必须依赖于经典而权威的英文原版词典阅读,所谓的电子词典乃少儿不宜之物,严重一点讲犹如毒品,应尽可能地远离为好。这里,顺便向读者推荐欧美学术界公认的三本各具特色的案头词典:
1.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2.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3.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