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4.9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所有人都能看懂的艾灸法:24节气顺时施灸,9型体质对照灸,16个特效穴保健灸,21种保健美容灸,58种常见疾病灸,不同保健诉求选穴一一列举,精准图示轻松找穴,所有人都能轻易上手的艾灸书。艾灸让女人更美丽:虚寒是美丽的大敌,艾灸温通气血,匡扶阳气,排除体内毒素,让女人气血旺盛充盈,20岁不痛经,30岁不长斑,40岁不长胖,50岁不绝经,60岁显精神……艾灸让老年人更精神:老年人筋骨渐衰,气血渐弱,对食物营养的吸收能力也逐渐减弱,艾灸能温经散寒、升阳举陷,帮助老年人温煦筋骨气血,让老年人睡眠好、筋骨健、气血旺、精神好!艾灸让男人更强健:男人面临社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运动量也因工作而逐渐减少,身体阳刚之气逐渐减弱,艾灸让男人阳气充足、身体强健,帮助男人消除生活中难以言表的尴尬。
24节气顺时施灸,9型体质对照灸,16个特效穴保健灸,21种保健美容灸,58种常见疾病灸,不同保健诉求选穴一一列举,所有人都能轻松上手。
|
內容簡介: |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加上长期运动量不足,并且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身体气血往往不能旺盛充盈,于是,身体虚寒成为现代人的“文明病”,身体“变冷”,不适和疾病随之而来。对于男性,身体虚寒会导致倦怠易疲劳,甚至可能导致阳痿、早泄,这不仅有损阳刚之美,更对健康不利;对于女性,身体虚寒不仅会导致气色不佳,还可能导致多种妇科疾病的发生,可以说,虚寒是女人健康美丽的大敌;对于中老年人,身体阳气渐衰,虚寒更易导致身体的加速衰老,会降低身体对疾病的抵御能力。而艾灸正是温养驱寒最简单有效的中医理疗法,能帮助现代人对抗虚寒,起到温补身体阳气、祛病疗疾的作用。
|
關於作者: |
王宏才,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及中西医结合研究20余年,擅长内分泌、代谢等疾病的防治。曾应邀赴40多个国家进行医疗或讲学。多次完成外交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医疗任务。主持“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程莘农院士诊疗经验及传承方法研究”,国家穴典课题“少泽穴对乳汁分泌不足的临床多中心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著、主编、合编著作20余部。对经络穴位养生有独到的见解,相关著作有《图解艾灸养生大全(全3卷)》、《实用临床针灸推拿学》、《国际针灸学教程》。
|
目錄:
|
Part 01
艾灸疗法,让保健治病变得更简单
虚寒气滞百病生,艾灸温养保健康
身体虚寒则阳不足
虚寒是美丽和健康的大敌
艾灸即是温养
艾灸温经散寒让容颜更美丽
艾灸行气通络让身体更健康
艾灸扶阳固脱让机体更有活力
快速了解艾灸工具
艾草、艾绒和艾条
艾灸工具的使用方法
掌握灸法和取穴
2种最常用的灸法
正确取穴和施灸
艾灸的用量与施灸顺序
施灸体位
根据灸感判断病症的病愈程度
灸后反应及处理
禁灸穴——这些穴位千万不能灸
Part 02
节气施灸,
健康有如天助
节气是强身的大好时机
不同节气需要避开的外邪
何为节气灸
依节气施灸调整阴阳
冬病夏治用艾灸
春三月,艾灸养肝
立春:养生重在助阳气生发
雨水:谨防湿寒,养肝莫忘调脾胃
惊蛰:排毒祛邪,警惕肝病侵扰
春分:天门开户,顺时养阳正当时
清明:与自然同气相求
谷雨:健脾利湿喜迎夏
夏三月,艾灸养心健脾
立夏:养护心脏,防心火
小满:未病先防,清热除湿正当时
芒种:健脾去湿是关键
夏至:调养身心
小暑:安神除烦,安度苦夏
大暑:谨防湿热,三伏天远离中暑
秋三月,艾灸养肺
立秋:益肺生津,养收顺天地秋气
处暑:阴阳调和,慎防“秋老虎”
白露:养阴润燥
秋分:地门闭合,补益肺气
寒露:防寒清咽养阴
霜降:甘润温养,避寒防寒
冬三月,艾灸强肾
立冬:祛寒护阳,养好肾气
小雪:防寒健肾,清肠排毒
大雪:温补避寒,保暖藏神
冬至:阳气初生,补肾填精
小寒:温肾壮阳,通气血
大寒:壮腰健肾筋骨强
Part 03
辨清体质再施灸,
养生事半功倍
辨清自己的体质
艾灸施治因人而异
认清自己的体质
体质不同,施灸有别
平和体质
气虚体质
阳虚体质
痰湿体质
血瘀体质
气郁体质
特禀体质
Part04
常做保健灸,
补虚祛寒不生病
常灸16穴,养生很轻松
灸关元穴·治疗虚损强壮身体
灸中脘穴·消除胃胀
灸命门穴·提高身体免疫力
灸神阙穴·调气血和阴阳
灸合谷穴·镇静安神,调气镇痛
灸膏肓穴·强身健骨
灸涌泉穴·引火下行好养生
灸足三里穴·滋补身体胜吃老母鸡
灸三阴交穴·赶走妇科疾病
灸大椎穴·消退感冒发热
灸内关穴·宽胸理气
灸太冲穴·防止血压升高
灸阳陵泉穴·调血通络,行气解郁
灸气海穴·调理冲任,益气补肾
灸肾俞穴·滋阴补肾
灸脾俞穴·促进营养吸收
灸走亚健康,改善身体机能
消除疲劳
增强精力
养心安神
调养情志
驱寒暖身
提高免疫力
健脑益智
聪耳明目
补阴扶阳
调理脏腑
软化血管
降脂调压
Part 05
轻松美容灸,养颜塑身驻青春
针对问题肌肤,灸出好气色
去黑眼圈
消除眼袋
消除青春痘
祛斑、淡斑
除皱紧肤
减脂塑身,灸出完美身材
减肥瘦身
丰胸美胸
腰部塑形
腹部塑形
Part 06
对症施灸,让疾病无处遁形
常见小病用艾灸,去除烦恼添活力
失眠
神经衰弱
头痛
感冒
咳嗽
慢性支气管炎
呃逆
胃痛
腹痛
慢性腹泻
便秘
痔疮
空调病
急性结膜炎
过敏性鼻炎
牙痛
口腔溃疡
三叉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
舒筋活络,灸走关节肌肉痛
颈椎病
肩周炎
落枕
腰肌劳损
腕关节扭伤
足跟痛
踝关节扭伤
风湿性关节炎
灸走女性常见病,守护幸福
痛经
月经不调
闭经
乳腺炎
乳腺增生
卵巢囊肿
盆腔炎
带下病
外阴白斑
外阴瘙痒
女性不孕
性冷淡
更年期综合征
宫颈炎
子宫脱垂
子宫肌瘤
功能性子宫出血
习惯性流产
灸除男性常见病,魅力常驻
遗精
阳痿
前列腺炎
前列腺增生
男性不育
灸除中老年高发病,尽享安康
高血压
高脂血症
糖尿病
心绞痛
卒中(中风)偏瘫
低血压
冠心病
心悸
……
|
內容試閱:
|
掌握灸法和取穴
作为一种简单而行之有效的保健养生法,初学者也能很容易掌握。有些施灸方法比较安全,比如用艾条进行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有些施灸方法会用到针,比如太乙针灸,有些方法会让施灸局部起泡甚至化脓,后两类灸法相对来说不容易掌握分寸,初学者可以采用安全的方法。对于艾灸取穴,要注意避开禁灸穴位,避免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2种最常用的灸法】
艾炷灸法
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化脓灸法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置在腧穴上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灸法。这种烧伤化脓现象,古称灸疮。因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又称瘢痕灸。《针灸资生经》中记载:“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可见本法必须达到化脓方有效果,灸疮的发与不发是取效的关键。
不熟练者尽量不要在家施行此种灸法,因为灸后化脓部分如果护理不当,极易发生感染。
操作方法:体位与取穴有直接关系。因灸治要安放艾炷,且治疗时间较长,因此要注意体位的平正和舒适。体位选好后,再在施灸部位上正确点穴,点穴可用圆棒蘸甲紫或墨笔作标记。
艾炷按要求做好,除单纯采用细艾绒之外,也可加些芳香性药末,如丁香、肉桂等,以利热力渗透。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些凡士林,以增加黏附作用,使艾炷不易滚落。放好后,用线香点燃艾炷。
当艾炷燃尽熄灭后,除去灰烬,再重新换另一个艾炷点燃,称为间断法,这种方法不易出现灸循经传导感。不待艾炷燃尽,将灭未灭之际,在余烬上再加新艾炷,不使火力中断,每可出现灸感传导,这种方法又被称为连续法。
当艾炷燃烧过半时,灸穴疼痛灼热,患者往往不能忍受。此时,可用手拍打穴位周围,或在其附近抓挠,或拍打身体其他部位,以分散其注意力,从而减轻疼痛。一般只有在第1壮时最痛,以后各壮就可忍受。灸满壮数后,可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可每天换贴1次。或揩尽灰烬,用干敷料覆盖,不用任何药物。待5?7天后,灸穴处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现象,有少量分泌物,可隔1?2天更换干敷料或贴新的淡膏药。
疮面宜用盐水棉球揩净,避免污染,防止并发其他炎症。正常的无菌性化脓,脓色较淡,多为白色。若感染细菌而化脓,则脓色黄绿。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会留有瘢痕。
临床应用:适用于全身各系统顽固病症而又可用灸法者,如哮喘、瘰疬、肺结核、慢性肠胃病、骨髓炎、关节病等。
注意事项:本法须注意体位平直舒适,灸后不可立即饮茶,恐解火气。进食须停一二小时。至于生冷瓜果均忌食。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倦、受热、冒寒。
非化脓灸法
主要是麦粒灸。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施灸,灸后不引起化脓的方法。因其艾炷小,刺激强,时间短,收效快,仅有轻微灼伤或发泡,不留瘢痕,故目前在临床应用较多。
操作方法:为防止艾炷滚落,可在灸穴抹涂一些凡士林,使之黏附,然后将麦粒大的艾炷放置灸穴上;用线香或火柴点燃,任其自燃,或微微吹气助燃。至艾炷烧近皮肤,患者有温热或轻微灼痛感时,即用镊子将未燃尽的艾炷移去或压灭,再施第2壮;也可待其燃烧将尽,有清脆之爆炸声时,将艾炷余烬清除,再施第2壮。若需减轻灸穴疼痛,可在该穴位周围轻轻拍打,以减轻痛感。若灸处皮肤呈黄褐色,可涂一点冰片油以防止起泡。
根据情况一般可用3?7壮。若第2次再在原处应用,会加重疼痛,而效果却大减,故需略更换位置,但不要超出太远。
本法灼痛时间短,约20秒钟左右。一般以不烫伤皮肤或起泡为准。即使起泡,亦可在2?3日内结痂脱落,不留瘢痕。
临床应用:适用于气血虚弱、小儿发育不良及虚寒轻证等。
艾条灸法
温和灸
操作方法: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潮湿为度。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儿童时,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一切灸法主治病症。
回旋灸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厘米高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方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厘米左右。
临床应用:适用于风寒湿痹及瘫痪。
雀啄灸
操作方法:置点燃的艾条于穴位上约3厘米高处,艾条一起一落,忽近忽远上下移动,如鸟雀啄食样。一般每穴灸5分钟。
临床应用:多用于昏厥急救、小儿疾患、胎位不正、无乳等。此法热感较强,要防止烧伤皮肤。
太乙针灸
用加药艾条施灸。因临床需要不同,艾条里掺进的药品处方也不同,分为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百发神针等。
操作方法:操作时,在施灸部位铺上6?7层棉纸或布,将艾条点燃,对准穴位直按其上,稍停1?2秒钟,使热气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可再点再按,每次每穴约按灸5?7下,至皮肤有红晕为度。
临床应用: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及虚寒证。
【正确取穴和施灸】
艾灸取穴原则
艾灸治疗是通过对一定的腧穴进行艾灸来完成的,作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配穴处方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人体有361个经穴和众多的经外奇穴,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特性,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灸疗处方中腧穴的选取,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腧穴。因此,取穴原则主要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凡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症,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例如,鼻病取迎香,口取颊车、地仓,胃病取中脘、梁门等,皆属于近部取穴。近部取穴具有改善病灶处血管和淋巴管的功能效果。用艾灸给局部升温,能疏导患病处的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增强局部的抗病能力,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渗出物之吸收,有助于减轻水肿和消退炎症。
远部取穴: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人体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症。远部取穴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具体取穴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也可取表里经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例如,胃脘疼痛属胃的病症,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必要时还可加取内关(即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腑穴),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证取穴:亦名对症取穴,或称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适用于病痛部位明显或局限者,但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往往难以明确其病变部位,如失眠、自汗、盗汗、虚脱、抽搐、昏迷,对于这一类病症,可以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腧穴。例如,治失眠多梦可选取神门、大陵,治盗汗可选取阴郄、后溪,治虚脱可选取气海、关元,治昏迷可选取素、水沟等,均属随证取穴的范畴。
艾灸配穴原则
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与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配穴是选穴原则的具体应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并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要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肺病咳嗽,可取局部腧穴肺经上的募穴——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属于本法的具体运用。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作为配穴依据。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在临床上常取相表里经的腧穴配合应用。《灵枢·五邪》载:“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这就是表里经配合应用。
同名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配足阳明胃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配足太阳膀胱经的昆仑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治疗胃病取内关、足三里,治疗咽喉痛、牙痛取合谷、内庭,治疗脱肛、子宫下垂取百会、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应用,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灵枢·官针》所指“偶刺”法和俞募配穴法,均属本法范畴。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
左右配穴法:本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以加强协同作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病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风中经络出现面瘫、偏瘫、偏头痛、痹痛等,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并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头角痛,取左侧头维、曲鬓,并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艾灸的用量与施灸顺序】
灸量灵活掌握的方法
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及施灸部位的不同,全面考虑,全方位衡量,不能太过也不能不足。
施灸方法:艾炷直接灸时,可用小炷、中炷;间接灸则用中炷、大炷。
体质和年龄:青壮年、男性,初病、体实者,宜大炷、多壮;妇女、儿童、老人,久病、体虚者,宜小炷、少壮。
施灸部位:头面、胸背,艾炷不宜大而多;腰背腹部,肌肉丰厚处,可用大炷、多壮。四肢末端,皮肉薄而多筋骨处宜少灸。
病情:风寒湿痹,上实下虚者,欲温通经络,祛散外邪,或引导气血下行时,不过3?7壮,小中炷即可。否则易使热邪内郁产生不良后果。沉寒痼冷、元气将脱者,需扶助阳气、温寒解凝,必须用大炷多壮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施灸的顺序
一般宜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头部,后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阳后阴,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先上后下,则循序渐进次序不乱;先少后多,使艾火由弱而强,便于患者接受。如需艾炷灸多壮者,必须由少逐次渐多,或分次灸之(即所谓报灸)。需大炷者,可用小艾炷灸起,每壮递增之,或选用小炷多壮法代替。
艾灸的补泻
补法:艾炷点燃置穴位,不吹其火,待其徐徐燃尽自灭,火力缓慢温和,灸治的时间较长,壮数可多,灸毕一炷用手指按一会儿施灸穴位,以使真气聚而不散。
泻法:艾炷置穴位点燃,用口吹旺其火,促其快燃,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觉局部灼痛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灸毕不按其穴,即开其穴,以起驱散邪气作用。
【施灸体位】
在施灸的时候选择适当体位,既可方便施灸操作,又有利于准确选取穴位和安放艾炷施灸。
仰卧位
平躺,上肢平放,下肢放直,或微屈,全身放松,同时暴露要施灸的部位。适用于面部、颈部、胸部、腹部、上肢、掌侧、下肢前侧和手足背等穴位。
俯卧位
俯卧,在胸前放一个软枕,曲收两上肢,以便背部肌肉舒展、平坦,同时充分暴露施灸部位。常用于后头、后颈、肩部、背部、腰部、骶部、臀部、下肢后侧和足底等经穴。
侧卧位
非施灸部位在下,侧卧,上肢放在胸前,下肢伸直,同时充分暴露施灸部位。适用于头面两侧或胸腹两侧的穴位。
仰靠坐位
患者坐在椅子上,头后仰,以便暴露施灸部位。适用于头部和面部以及项前部位的穴位。
伏案坐位
患者坐在桌前,伏在桌上,或用双手拖住前额,同时暴露施灸部位。适用于头项部、后颈部的穴位,有时也用于前臂穴位。
侧伏坐位
患者侧伏在桌前,以便手臂和头侧舒适,同时暴露施灸部位。
【根据灸感判断病症的病愈程度】
灸感,是施灸时自我感知的热、风、凉、寒、麻、胀、酸、沉、痛等感觉。灸感是艾火的热力与药力双重作用的结果,是艾火循环和经气与病气在体内斗争的表现。
灸感种类
具体来讲,灸感共有七种:第一是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第二是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第三是传热,灸热以施灸点开始循经络向远部传导,甚至直达病灶;第四是局部不热(或微热)而远部热,也就是施灸部位不热(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感觉很热;第五是表面不热(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很热;第六是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麻、热、重、痛、冷等非热感觉;第七是上述灸感传导之处,随之缓解,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渗透并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
第六、七种感觉说明艾灸的纯阳之气沿着经络传导,艾灸达到预期疗效。灸感并非局限在施灸的部位,而是会沿着经络传导。灸感的强弱一般代表经络阻塞的程度。有灸感、灸感强,说明自身的经络畅通,作用立竿见影;没有灸感,表明经络中邪气淤积严重,需要时间开瘀散阻,因此见效比较缓慢。
【灸后反应及处理】
灸伤的等级
Ⅰ度伤:使用任何灸疗方法,对表皮基底层以上的皮肤组织造成伤害发生水肿或水疱者均称为Ⅰ度灸伤。Ⅰ度灸伤不损害皮肤基底层,灸伤的皮肤可以在5?8天内结痂并自动脱落,愈后不留瘢痕,故称之为无痕损伤性灸。
Ⅱ度灸伤:灸治温度对皮肤基底层造成破坏,但未损伤真皮组织而发生水肿、溃烂、体液渗出等,称之为Ⅱ度灸伤。受损伤的皮肤7?20天内结痂并自动脱落,留有永久性浅在瘢痕。
Ⅲ度灸伤:连续灸后,所灸部位的大部分或全部真皮组织被破坏,皮肤干枯变白,而后水肿溃烂,形成无菌性化脓者,称为Ⅲ度灸伤。伤面在20?30天结厚痂并自动脱落,愈后留有较厚的永久性瘢痕。
灸后调理
施灸后,应当从有利于灸疮愈合或保护机体正气出发,注意调理。施灸产生灸疮后为了促进灸疮的正常透发,可适量食用有助于透发的食物,如鸡肉、鲤鱼、笋、豆类、蘑菇等。灸疮开始愈合后,应适当减少有助透发食物的摄入,以免延长灸疮愈合的时间。
使用化脓灸后,灸疮处在化脓期间,应当避免体力劳动。灸疮受到污染有炎症时,可用消炎药膏涂敷在疮口并口服抗生素消炎。疮口未愈合时饭菜宜清淡,忌食鱼、虾、蟹、鹅、鸡、羊肉、辛辣食物,忌烟酒。否则易生痰,致病气滞留,灸疮不能外透。同时,性生活过度也会有碍灸疮收口。由此可见,灸后要从饮食、起居多方面加以调护,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禁灸穴——这些穴位千万不能灸】
凡不可灸治的腧穴,称为禁灸穴。禁灸穴是针灸临床避免事故差错的根据,其意义深远。
古代禁灸穴
中国医学古籍中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记载的禁灸穴位有22穴:头维、承光、风府、脑户、暗门、下关、耳门、人迎、丝竹空、承泣、百环腧、乳中、石门、气冲、渊腋、经渠、鸠尾、阴市、阳关、天府、伏兔、地五会等。
清代人作禁灸穴歌,介绍禁灸穴达45个之多,分别为:哑门、风府、天柱、承光、头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禾、迎香、颧、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腋、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
清代医学著作《针灸逢源》又加入脑户、耳门两穴为禁灸穴。至此禁灸穴总计为47穴。
观察上述禁灸穴位的部位归属,均分布于头面部、重要脏器和表浅大血管的附近,以及皮薄少筋结聚的部位。因此,使用艾炷直接对这些穴位施灸,会产生不良效果。如在头面部穴位施灸会留下疤痕,太难看,大血管浅表处瘢痕灸容易损伤到血管,还有一些穴位位于手或足的掌侧,如中冲、少商、隐白,这类在施灸时较疼痛,易造成损伤,而且容易引起脏器的异常活动。
现代禁灸穴
禁灸穴是艾灸应用过程中避免事故发生的根据,是中国古人多年临床实践的经验之谈。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通过人体解剖学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体各部位的结构,古人所说的禁灸穴大都可以用艾条或者灸盒温和施灸,这样既不会对机体有创伤,还能使艾灸疗法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现代中医临床认为,所谓禁灸穴只有4个,即睛明穴、素穴、人迎穴、委中穴,妊娠期的妇女其小腹部、腰骶部、乳头、阴部等均不宜施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