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
編輯推薦: |
《外公的澎湖湾》;《花名在外的台湾马盖先》;《当金针花还没开的时候》;《就来唱歌吧!》;《把社区一家开着跑》;《夫人牌志工》;《拔萝卜全台知》;《像活泼好学的孩童》;《稻草秆也能变黄金》;《美丽的老人社区》……《上好一村十八个充满阳光与希望的台湾小镇故事》作者李昂、刘克襄、林文义收录了这些故事。
|
內容簡介: |
《上好一村十八个充满阳光与希望的台湾小镇故事》收录了这些故事:《当金针花还没开的时候》;《就来唱歌吧!》;《把社区一家开着跑》;《夫人牌志工》;《拔萝卜全台知》;《像活泼好学的孩童》;《稻草秆也能变黄金》;《美丽的老人社区》;《偏远小乡的传奇》;《像红砖稳健堆高》。
《上好一村十八个充满阳光与希望的台湾小镇故事》的作者是李昂、刘克襄、林文义。
|
目錄:
|
序一 对社区营造的一点社会学分析
序二 社区营造与社会建设
推荐序串起信任,延伸幸福
李昂
1.外公的澎湖湾
2.花名在外的台湾马盖先
3.当金针花还没开的时候
4.就来唱歌吧!
5.把社区一家开着跑
6.夫人牌志工
多彩多姿的在地风貌
刘克襄
7.拔萝卜全台知
8.像活泼好学的孩童
9.稻草秆也能变黄金
10.美丽的老人社区
11.偏远小乡的传奇
12.像红砖稳健堆高
我在这里看见希望
林文义
13.不是离乡人
14.她的唇语,你的童梦
15.茉莉闪烁近湖岸
16.野台高歌最好
17.糖厂铁道一乐园
18.桑葚数里向海
感心的学习之旅
致谢上好一村,感谢有你
附录1 补充推荐台湾社区营造特色社区
附录2 台湾特色社区交通导览
|
內容試閱:
|
不得不承认行销包装的功用,享誉各界的“金针花祭”推出前,赤柯山的金针花一样盛开,但少有人知道这个海拔九百米高的小小山头。事实上,已经灿开成橙黄色花海的金针花,代表的是农民的血泪——
只有当金针滞销,不再被需要时,才会留下来开花。
一年就只有这么一季,八月、九月,赤柯山的金针长成一枝枝长长的管状花苞。但,且慢,不能让它开了。还没有开的金针花采摘下来,才有食用的价值。
我们吃到“金针排骨”这类菜时,金针花一定含苞未放。开了就不值钱了。
农民起早赶晚,早些年还带着油灯,采摘金针花。生怕一过时,金针花开,虽然美丽,但无从换取生活所需。一年来等的就是这么一季,花开一切成空。由于各种外部市场因素,价格便宜让金针会被留着开成花海,将金针花转型休闲观光产业,方带来新的商机。观光使看金针花、吃金针可行。要买无硫的金针,赤柯山是最好的选择之一。赤柯山有了另个春天。
而不免要问:过去,是谁,来到这个山头,就为这么每年一季的“金针花不开”。属于公有林班地的赤柯山,名称来自山林间长满的“赤柯木”,这有板根的高大树,以木质坚硬闻名,日本人在日本殖民时代砍伐作为枪托。如今,仅剩的赤柯木不多,被称为千年神木的一株赤柯木,兀自孤独地站立于高低起伏的金针花田间。所幸,旁边还有巨石相伴,这形似乌龟的巨石,便与千年神木,相互依偎。看尽的岂只是赤柯山的沧桑。
日本人采完可制成枪托的赤柯木,仍败战离去。
国民党政府来台后,将赤柯山列为公有,开放租地造林,吸引了“新移民”:他们在台湾尚贫穷的四五十年代由西岸翻山越岭来此,先是种茶,之后引进金针栽培,成功转型成为栽种金针为经济作物的农人。直到本土金针滞销。
如是,五十年过去,如今山上仍有六十二户人家,约两百人,包含闽南、客家、阿美、平埔人。早先来的闽南移民先占近山路的好地,愈晚来的阿美人只有向更深的山内垦殖。这些“新移民”真的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当然也有许多故事流传。
从一条小路开始。总有那样的孩子,生在赤柯山,从小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四下探寻。称“燕子”
的潘素燕,无疑也是其一。她最先想追究的是“新移民”时期,大伙为节省时间,从平地截弯取直爬上山的那条可达赤柯山的蜿蜒小路。道路开后车辆通行,这条小路荒废不再使用。
小路不是什么知名历史“ 古道”,但命运相同地埋葬在荒烟蔓草中。“燕子”
带着使用过这条小路的赤柯山老住民同行,披荆斩棘重寻一段旧路。大伙更靠着回忆数一数,啊!小路有十三个弯道。“就把小路命名为十三弯吧!”
当要成立赤柯山剧团时,不免就顺理成章地叫“
十三弯剧团”。叫“燕子”的女子,原在小贸易公司当助理,一直觉得飘浮在台北的空中格格不入,想回赤柯山又无从回来。直到“金针花祭”转型休闲农业,姊姊、姊夫在山上经营“加蜜园”餐厅与民宿,燕子才找到回家帮忙的理由。
一向爱好文史工作,燕子就曾参与文建会的社区总体营造培训“营造员”的课程训练,而有了基本的社区概念。想追寻赤柯山的一页“新移民”故事,山与人的生命史,燕子伙同住民,成立了“十三弯剧团
”。
大伙都没想过,他们事实上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即使台湾小剧场盛行一时,还不见一个“农民剧场
”存活下来,一直还在演出。信义房屋的“社区一家 ”的经费挹注,无疑具关键性的意义。
要农民放下锄头来演戏,一开始实在不容易。虽然有少少的演出经费补助,只能说是个诱因,重要的是,农民们发现了当中的乐趣。请来老师训练肢体动作,要做暖身,一天到晚在劳动的农民,大概脸上三条线:“有必要吗?什么跟什么嘛!”但借着像“抓鬼”这类的游戏训练,朴实的农民从中找到童稚的乐趣。过往童小时为生计所逼,不曾真正享有的童年,如今在游戏中重现。于是,像游戏一样,农民们放下锄头,发现了舞台上的“游戏”。
一上台手足无措,话都讲不出来。接下来跟对手讲话,不敢看人,眼睛乱飘,手不知放那里。然后慢慢进入状态。嗯!只要学会手脚怎么摆、怎么讲话,实在不难嘛!尤其台上说的“台词”,都是熟悉的山上的故事。
将过往累积的生活点滴演出来。就是最好的材料。于是,有人想到要演出这样过去生活的片断:两人抬一只肥猪要下山去卖,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没问
“阿兄怎么样了”,先问的是“猪有没有摔到?”摔伤了猪得立刻杀,否则死掉就出大问题了。摔死了猪?哭到没眼泪。至于摔到人?有什么关系,会好起来的。P32-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