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4.4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204.7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HK$
67.9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HK$
457.7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HK$
227.7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HK$
102.4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HK$
109.8
《
不止江湖
》
售價:HK$
101.2
|
內容簡介: |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相应对城乡规划思潮的产生与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张京祥、罗震东两位学者的专著《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将中国城乡规划思潮的演进置于这一宏大背景中予以研究,以重大发展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转型为序,将1949年以来中国的总体发展划分为4个时期,分别阐述了这些时期中城乡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的价值取向、主要的规划思潮等等,并试图给予这些城乡规划思潮以历史性的客观评价。本书最后提出中国所处的压缩城市化总体环境特征,以及本土规划思想理论建构的基本方面。
《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可供从事中国城乡发展研究、城乡规划研究与实践、城市地理研究等领域的学者,以及研究生或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
關於作者: |
张京祥,1973年生,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经济与区域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一区域发展及规划理论,城市地理与空间结构。
罗震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国家注册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区域空问结构、城镇发展机制与战略、城市区域规划方法等。迄今出版学术著作4部,译著1部,在城市规划专业主要学术期刊及会议上正式发表论文80余篇。迄今主持国家及相关省、市级研究课题50余项,主持项目多次获得国家与省级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
|
目錄:
|
序一
序二
前言
1 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演进的总体框架
1.1 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环境中的城乡规划思潮
1.1.1 空间规划的“建构”哲学与生成逻辑
1.1.2 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演进的基本框架
1.2 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流变的阶段划分
1.2.1 既有的相关研究
1.2.2 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流变的阶段划分
1.3 不同阶段城乡规划思潮演变要述
1.3.1 1949—1977年:单向落实计划需求的空间工具
1.3.2 1978—1983年:传统框架下的思维有限突破
1.3.3 1984—1991年:科学化思潮引领下的积极探索
1.3.4 1992—2002年:经济快速增长环境中的被动应对
1.3.5 2003年:科学统筹发展理念下的全面重构
1.4 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演化的主要脉络
1.4.1 脉络之一:规划的角色与目标
1.4.2 脉络之二:规划的体系与内容
1.4.3 脉络之三:规划的技术与方法
1.4.4 脉络之四:规划的学科与研究
1.5 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潮演化谱系比较与思考
1.5.1 二战后西方城市规划思潮的阶段性特征概述
1.5.2 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潮的阶段性特征比较
1.5.3 从外来规划借鉴到本土规划创造
2 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规划思潮简述1949—1977年
2.1 主体意识形态:全面学习苏联
2.1.1 严峻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2.1.2 苏联模式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2.2 对城市的认知与曲折的城市化进程
2.2.1 社会主义城市价值观
2.2.2 “社会主义城市价值观”主导下的曲折受机的城市化历程
2.3 城市规划的兴起、发展与停滞
2.3.1 城市规划的兴起与短暂发展1949—1957年
2.3.2 城市规划由“大跃进”到“打入冷宫”1958—1964年
2.3.3 城市规划的全面、长期停滞1965—1977年
2.4 对城市规划的认知:计划落实与工程技术
2.4.1 角色认知方面:国民经济计划的延续和落实
2.4.2 空间认知方面:围绕生产及其配套的功能载体
2.4.3 学科认知方面:典型的工程技术思维
3 城市规划恢复性发展与计划主导思维1978—1983年
3.1 国家发展中心任务的根本转移
3.1.1 历史转折关头的思想大解放
3.1.2 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增长奇迹
3.1.3 改革开放宏大背景中的城乡规划发展
3.2 城乡改革初步尝试与试探性对外开放
3.2.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率先突破
3.2.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突破
3.2.3 恢复城乡商品市场
3.2.4 试探性的开放:设立经济特区
3.3 城市规划工作的全面恢复
3.3.1 重新开启城市规划工作
3.3.2 重建全国城市规划组织机构
3.3.3 初步建立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体系
3.3.4 恢复与发展城市规划人才培养工作
3.4 计划主导下的城市规划思维延续
3.4.1 恢复重建计划式的规划体系
3.4.2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方针:谨慎的探索
3.4.3 城市功能多样化认知及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有限引入
3.4.4 国家主导的计划规划思维:构建国土开发新格局
4 双轨经济体制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潮1984—1991年
4.1 两种经济体制形态的嬗变
4.1.1 中国进入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战略推进阶段
4.1.2 双轨制运行:转轨中摩擦,摩擦中转轨
4.2 活力与混乱并存的城乡快速变革
4.2.1 “小城镇,大战略”:找到了中国城市化之路?
4.2.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与“价格闯关”失败
4.2.3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4.2.4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影响城市发展的深远变革
4.3 系统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的规划思潮
4.3.1 对大城市的恐惧与小城镇情结
4.3.2 城市规划角色认知:初步成为引领发展的主动工具
4.3.3 系统化、规范化的思维:城市规划体系、规范的整体建立与基本完善
4.3.4 两种新规划凸显出不同的思维取向
4.3.5 城市规划的科学化思潮
4.3.6 兼容并蓄、本土创新的规划思潮
5 快速增长神话下被动应对的城市规划思潮1992—2002年
5.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
5.1.1 南巡讲话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5.1.2 全面对外开放与外向型经济的增长道路
5.1.3 国有企业改革与多元经济的多样化发展
5.2 增长型体制与政府企业化主导的城乡发展环境
5.2.1 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与体制
5.2.2 分税制改革推动下的地方政府企业化
5.2.3 亚洲金融危机助推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
5.2.4 中心城市优先增长与城市空间快速扩张
5.2.5 社会保障体系的转变与全面重构
5.2.6 城乡二元体制加剧城乡矛盾
5.3 城市规划的被动应对与冲突激变的规划思潮
5.3.1 市场经济环境中城市规划的角色认知
5.3.2 空间的价值认知与开发扩张导向的规划
5.3.3 规划体系内的被动应对:空间调控体系的失效与实用主义哲学
5.3.4 规划体系外的有限探索:公平、效率的冲突与权衡
6 综合发展目标下城乡规划思潮的主动转型2003年
6.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方式的挑战与转型
6.1.1 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6.1.2 不断加强的宏观调控与中央再集权化
6.1.3 不断加剧的区域发展落差
6.1.4 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与矛盾
6.1.5 单一GDP增长方式的问题与困境
6.1.6 牺牲环境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6.2 统筹思想引导下的城乡发展巨大转变
6.2.1 加速的城镇化与新国土开发战略
6.2.2 都市区化进程中的区划调整与治理转型
6.2.3 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2.4 民生与公平优先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6.2.5 生态文明与宜居城市建设
6.3 城乡规划的主动转型与多元包容的规划思潮
6.3.1 前所未有的“规划高潮”:空间规划的“繁荣”
6.3.2 城乡规划角色认知:从技术工具向公共政策的转变
6.3.3 空间认知的演进:从单一孤立走向多元统一
6.3.4 城乡规划理念的演进:公平、科学与人本
6.3.5 城乡规划理论创新:实践总结与主动建构
7 充满挑战的中国城乡规划未来发展之路
7.1 城市化世纪的新课题
7.2 对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时空回溯
7.2.1 城市化的原始积累基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整体剥夺
7.2.2 通过殖民主义政策转嫁城市化的成本
7.2.3 城市化得到了国际规制的庇护
7.2.4 城市化基本是在没有生态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完成
7.3 中国的“压缩型”城市化环境
7.3.1 需要高度浓缩地完成多维历史进程
7.3.2 中国城市化面对曰益紧缩的内外环境
7.3.3 压缩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
7.4 中国城市增长主义环境的终结
7.4.1 中国城市增长主义的内在制度逻辑
7.4.2 城市增长主义的空间化表征
7.4.3 城市增长主义的危机及其终结
7.5 中国城乡规划的总体应对与理论建构
7.5.1 全新环境中的中国城乡规划主动应对
7.5.2 中国城乡规划理论建构的关键突破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表格索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