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
周易
》
售價:HK$
44.6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
內容簡介: |
“神话学文库”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本文库旨在通过译介国际著名神话学研究成果,推介中国神话学研究的新成果,注重具有跨学科视角的前沿性神话学探索,给过去一个世纪中大体局限在民间文学范畴的中国神话研究带来变革和拓展,鼓励将神话作为思想资源和文化的原型编码,促进研究格局的转变,即从寻找和界定“中国神话”,到重新认识和解读“神话中国”的学术范式转变。
《伏羲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是其中的一册,本书广泛搜罗各类史料文献,并结合新近发掘的考古材料,以及各民族志、民俗志、各地民间神话传说、史诗等人类学材料,重新梳理伏羲神话传说的发展脉络。书中除针对伏羲相关神话传说之形成和演变,以及伏羲原型在各民俗活动中所象征的文化意蕴作探讨外,更对汉唐墓葬文化中所呈现的伏羲形象及其多元功能等问题,进行分析与诠释。希望能借此探讨神话与政治、社会、宗教、信仰之间互动互生的关系。
|
關於作者: |
刘惠萍,台湾中正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湾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专业领域为中国神话、民间文学、敦煌学。著作有《伏羲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花莲客家民间文学集》《图像与神话——日月神话之研究》等,以及《桃花女斗周公故事研究》《在书面与口头传统之间——以敦煌本〈舜子变〉的口承故事性为探讨对象》《多远传承与地域特色:西王母图像在四川汉画像中的表现》等论文二十余篇。
|
目錄:
|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前贤研究成果概述
第三节研究范围与材料、方法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伏羲神话传说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伏羲神话传说的形成背景
一、先秦载籍中的伏羲
二、‘‘神话历史化”作用下的结果——三皇之首
三、谶纬学说下的变貌——圣王的神话传说
第二节圣王神话传说与“人首蛇身”形象的结合
第三节圣王与上古文明的创制
第四节神话传说中伏羲与女娲的结合
第五节盘古的出现与伏羲至高神地位的下降
一、关于盘古的神话传说
二、伏羲至高神地位的下降
第三章伏羲神话传说的演变与流传
第一节‘‘伏羲”名号与族属的争议
一、“伏羲”名号的纷歧
二、伏羲与太昊的纠葛
三、其他相关的名号
第二节伏羲、女娲与洪水兄妹婚神话的粘合
一、洪水兄妹婚神话的流布与研究概述
二、伏羲、女娲与洪水兄妹婚神话
三、洪水兄妹婚神话的再生意涵
第三节与盘古、粲瓠的重合相混
一、关于椠瓠的神话传说
二、伏羲与盘古、槃瓠的重合相混现象
第四节不断扩大增衍的伏羲神话传说
一、文明创制的神话传说
二、与女娲兄妹为婚及繁衍人类的神话传说
三、地方风物的传说
四、其他相关神话传说
第四章伏羲神话传说的象征与意涵
第一节伏羲神话传说的象征意义
一、原始氏族社会与上古文明的象征
二、图腾崇拜的遗存
第二节伏羲的神话性格
一、始祖崇拜——兼论其族属的争议
二、“文化英雄”的神格
第三节伏羲神话传说所反映的现象
一、由母性崇拜到父权崇拜
二、“双性同体”的神话思维
三、神话传说的“集约化”现象
第五章伏羲神话传说的另一发展——伏羲与墓葬文化
第一节先秦墓葬文化中的伏羲
第二节汉代墓葬文化中的伏羲
一、汉代墓葬艺术兴起的历史背景
二、汉代墓葬艺术中的伏羲
第三节魏晋以后墓葬文化中的伏羲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隋唐时期
第四节墓葬文化中伏羲形象的特征、意义与功能
一、墓葬文化中伏羲形象的特征与意义
二、墓葬文化中伏羲形象的功能
附表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像分布一览表
第六章伏羲神话传说与信仰的互染
第一节伏羲与三皇的祭祀
第二节佛教与道教信仰中的伏羲
一、汉传佛教经典中的伏羲
二、道教经典中的伏羲
第三节民间信仰中的伏羲
一、关于伏羲的民间信仰与祭祀活动
二、伏羲与医药之神
三、伏羲与卜卦之神
第四节伏羲神话传说与民俗信仰崇拜
一、伏羲、女娲与葫芦崇拜
二、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上的生殖崇拜活动
第七章结论
主要参考书目
|
內容試閱:
|
郑樵不仅把伏羲、神农、黄帝的“三皇说”牵合于神话中的“三皇说”,而且还附会以伪《三坟》。然而,事实上,《三坟》的《连山》《归藏》及《坤乾》,是晚到宋代才出现的。此说的穿凿附会,明确可见。
伏羲之所以被列为三皇之首,据《白虎通德论》的说法以为: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或日伏羲、神农、祝融也。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卧之詓詓,起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韦。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天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
传说中他因为带领人们进入文明社会,故被尊为三皇之首。
然而,对于秦汉以来所盛行的“三皇说”,唐宋以后,学者们纷纷提出了质疑。如司马光在其《稽古录》卷一中便曾怀疑“三皇”之说:
伏羲之前为天子者,其有无不可知也。如天皇、地皇、人皇、有巢、燧人之类,虽于传记有之,语多迂怪,事不经见。其后,刘恕的《资治通鉴外纪》则明言:
‘六经……皆不称“三皇”“五帝”“三王”……或以包牺至舜为五帝,然孔子未尝道,学者不可附会臆说也。
刘恕认为:在早期的载籍中,六经皆不称“三皇五帝三王”,《六韬》称“三皇”,《周礼》称“三皇五帝”,《文子》《列子》《庄子》《吕氏春秋》《五经纬》称“三皇”,《鸥冠子》称“九皇”。而先秦之书存于今者,《周书》《老子》《曾子》《董子》《慎子》《邹子》《尹文子》《孙子》《吴子》《尉缭子》,皆不言“三皇五帝三王”。到了秦汉学者才竞称“三皇五帝”,而不究古无其人,仲尼未尝道也。所以他认为:“孔子时未有语三皇五帝,言者皆周末秦以后伪书耳。”后来的南宋人魏了翁在其《古今考?高帝纪第一》中也主张:
三皇五帝之称号,圣人未尝言,虽三王五霸亦未尝及。直至清代的崔述,在其《补上古考信录》中更力辟“三皇说:‘之谬:羲、农以前,未有书契,所谓“三皇”“十纪”帝王之名号,后人何由知之?……夫《尚书》但始于唐虞,及司马迁作《史记》乃起于黄帝,谯周、皇甫谧又推之以至于伏羲氏,而徐整以后诸家遂上溯于开辟之初。岂非以其识愈下则其称引愈远,其世愈后则其传闻愈繁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