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城与文学(香港“文化遗老”,香港书展年度作家也斯,讲述别开生面的香港文学史)

書城自編碼: 204100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也斯
國際書號(ISBN): 9787308094597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8/203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5.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7.3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HK$ 158.7
民法典1000问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102.4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4.3
古罗马800年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93.2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7.9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9.7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71.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5.4
《剪纸(梁文道在《开卷8分钟》中提到也斯的《剪纸》时说,这篇小》
+

HK$ 71.6
《后殖民食物与爱情》
+

HK$ 106.2
《香港文化十论(2012香港书展年度作家也斯全新力作,从香港阅》
+

HK$ 94.4
《书与城市》
+

HK$ 82.6
《流动风景:香港文化的时代记认》
+

HK$ 103.3
《搜书之道》
編輯推薦:
本书属于文学评论类。
主要梳理了香港文学发展的历程、以及它与都市文化的关系。并探讨了香港文学的定位及其同西方现代文学的关系。书中着重谈了香港小说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并分析了张爱玲、陈冠中这样一些著名作家。
內容簡介:
《城与文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香港文学史。“城”与“文学”是关键词,贯穿其中的是20世纪50年代至今香港都市文学的变迁。未必全面,却鞭辟入里。作为诗人、散文家,也斯是香港文学的亲历者,以“城市”作为出发的立足点,宏观历史的深度,横跨比较文学的宽度,勾勒了香港文学丰盛多变的文化脉络;他时而畅谈老中青几代作家不同文类的写作实验,时而论述文学跟电影、报刊、媒体等种种千丝万缕的牵连,从而树立个人观照、阅读、研究和论辩的方法,带领读者走入奇异的文学之城,而这座城的名字就是“香港”!
關於作者:
也斯,本名梁秉钧,香港著名诗人、散文家。生于广东新会,在香港长大,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现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创作,译介法国、拉丁美洲及美国地下文学,撰写评论,任文艺刊物编辑,与友人创办杂志,推动香港文艺创作发展。代表作有:诗集《半途──梁秉钧诗选》(第四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雷声与蝉鸣》、《游离的诗》,散文集《神话午餐》、《街巷人物》、《在柏林走路》,小说集《剪纸》、《岛和大陆》、《布拉格的明信片》(第一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后殖民食物与爱情》(第十一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作品)等,其中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语言。
目錄
城与文学
都市文化与香港文学:历史、范围与论题
香港小说与西方现代文学的关系
叶灵凤谈穆时英的都市文学

城与小说
体验迁徙与文学写作——五十年代香港文学的特色
现代小说家刘以鬯先生
从《迷楼》到《酒徒》——刘以鬯:上海到香港的现代小说
张爱玲与香港
张爱玲与香港都市电影
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化与香港小说
在香港写小说
从现代到后现代?——序《昆南小说选》
丛林与城市间的新路——序《吴煦斌小说集》
一本引起争论的城市小说《狂城乱马》
陈冠中写小说
桥上的人、穿越关卡的小说——序陈曦静小说集《不再狗脸的日子》

城与诗歌
香港都市诗作
20 世纪 50 年代香港新诗的承传与变化——论宋淇与吴兴华、马朗与何其芳的关系
现代汉诗中的马博良
抗衡与抒情——七十年代几位香港诗人的声音
八十年代诗刊《九分一》——兼序洛枫诗集《错失》
「柏油路遍布都市/使我珍惜一粒种子」——谈阿蓝和马若的诗
让不同的音乐在空中飘扬——谈禾廸与陈智德的诗作

香港书写
化故为新、雅俗共存——香港文学的特色与文化机制的反思
由年青一代去说香港文学的故事——序《香港书写@文学故事》
內容試閱
张爱玲与香港
张爱玲在1939
年进入香港大学英文系念书,至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辍学,翌年回到上海。收入《传奇》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的五篇,有四篇以香港为题材(依发表先后为《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皆写于1943
年)。虽说是为上海人写的香港传奇,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小说里却有不少生动的香港地方描写,如《第一炉香》中的半山区与湾仔、《倾城之恋》的浅水湾、《第二炉香》和《茉莉香片》中对港大校区和宿舍的描写。不过张爱玲笔下的香港不完全是为了写实,更明显的特色是以浓重的笔触,描绘一个诡秘阴森、东西混杂的殖民空间,例如第一炉香中姑妈半山那掺揉了各种对照的仿如坟陵的房子。
张爱玲在五四以来的中文作者中,是最能以现代笔触深入地描画这样一个中西混杂、传统与现代交织、价值标准混淆不清的城市的。这亦见于她比较不成功的中篇,1944年在《万象》连载的《连环套》。
她1952
年离开内地再来香港,由于香港都市文化的特色,令她要靠翻译及电影编剧谋生,亦更多方面发展了这方面的才能,写作亦进入新阶段。她曾为美国新闻署今日世界出版社翻译海明威《老人与海》、《爱默生文选》、《欧文小说选》、《鹿苑长春》等名著,亦参与《美国诗选》、《美国文学批评选》的翻译。因为与新闻署的关系,促成1954年在《今日世界》月刊连载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
张虽在1955 年离港赴美,但与香港仍然保持不少联系。60
年代得香港好友宋淇夫妇之助为电懋电影公司编写时装喜剧或言情剧剧本,如《南北一家亲》、《情场如战场》、

《六月新娘》、《小儿女》等,延续她在上海时编写《太太万岁》的才华,进一步在商业限制之下发展了中产阶级的都市言情轻喜剧。这既有异于早期左派影人号召清洁电影的道德教条,亦不同早期粤语电影中粗制滥造的胡闹,而是尝试迎合观众之余,亦抒写人情、描绘现代都市男女心理。

所以若说张爱玲与香港的关系,可谓一方面是香港的地理空间和人事为张爱玲扩阔了写作题材;另一方面香港的文化空间为张爱玲的现代中文写作提供了新的可能与限制,如在国族思想较淡的地方写作政治性或商业性作品、处于与西方文化接触较多及传媒发达的城市从事翻译及为报刊写作连载。这一方面做成张爱玲作品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亦反衬出香港都市文化的特色。张爱玲本人对文字创作态度严肃又有多方面才华,在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政治与商业市场底下如何曲折周旋,写出有所妥协然而水准不差的作品,详情值得细加探讨。

以张爱玲为例,我们亦可以对一向讨论香港文学时习用而未加细察的观念如“美元文学”“雅、俗文学”等稍作破解,并试点出与现代文学种种关联。张爱玲译书写书的美新署当然是美国对外的宣传机构,但旗下的今日世界出版社当时却汇集了一群译林高手如宋淇、高克毅、思果、汤新楣、张爱玲、姚克、王敬羲、余光中、聂华苓、刘绍铭、戴天等为它译书,译出了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爱默生(Ralph Emerson)、欧文(Washington Irving)、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安德逊(Sherwood Anderson)、菲茨杰羅(Scott Fitzgerald)、斯坦培克(John
Steinbeck)、奥尼尔(Eugene O''Neill)、怀尔德(Thornton Wilder)、贝娄(Saul
Bellow)、马拉末(Bernard
Malamud)以及美国现代诗人的作品,对港台的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于受美元援助的机构如友联,创办的刊物如《中国学生周报》及《大学生活》,创办宗旨与日后发展有相当距离,无数在其上写稿的作者也不见得认同最初背后的宗旨。作者谋生阵营的政治立场都是比较表面的东西。当年的美元文学可用以解释一些出版社与集团的取向,却不足以囊括不同作者的心理执著或艺术发展。
张爱玲她心理取向上是个现代主义者,乐于置身香港和上海这样的

都市文明,毫不留情地嘲笑了一代人勉强的田园风光与浪漫精神。在破执解幻的张爱玲笔下,1957年发表在台湾《文学杂志》的《五四遗事》(1973
年中英文版合刊于香港《文林》)中狂热的理想主义者(不管是爱情或政治方面都无分别)显得荒谬,被她拿来与他们最讨厌的琐碎现实相提并列。一时代变态地求雅的洁癖到头来亦可与最庸俗的风尚连在一起。《五四遗事》值得细想,它一方面好似是以通俗闹剧反讽自视过高的文艺青年,另一方面何尝又不是从一个现代角度更严苛地批判了轻文艺中的通俗闹剧倾向?后世追随的孤高文艺女青年或媚俗作者似乎只各走极端,都缺乏这种现代的反思与反讽,未能达到张爱玲的高度。

张爱玲的《五四遗事》说与港台的现实背景无关了,但这种对中国近代重要文艺思潮如五四运动的反省(或者反讽),却得以在香港和台湾这样的边陲地带滋长。《五四遗事》亦可借喻偏离中原中心的一种对历史,或对文学史的态度。这在1949
年前后来港的作者笔下可以见到更具体的例证。曹聚仁的《文坛五十年》,李辉英和后来的司马长风都尝试从不同于中国官方的角度去撰写文学史;刘以鬯、马朗等在自己的著作所编的杂志中回顾五四其中被忽略了的传统。这些作者在香港生活越久,就更不能不去想如何抒写这独特的都市的感受,就自己所经历过而当时在国内被否定了的传统,或就西方翻译过来的作品所提供的新视野,糅合作出不同尝试。

张爱玲的《传奇》1954年在香港由天风出版社以《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为名重印,销路颇广。张爱玲在1952来港后,重写她自已过去旧作,并开始转变写作的风格。1966
年开始,星岛晚报曾连载〈金锁记〉改编的《怨女》,后来皇冠连载〈十八春〉改编的《半生缘》。她五二年来港后重读及书写她对《红楼梦》的阅读心得,发表在香港的《明报月刊》。她对《海上花》亦花了不少心力翻译,部份成果亦刊于香?中文大学的《译丛》。
香港读者似乎一直都很熟悉她。


她对香港的影艺界及通俗文化亦有影响。1967年丽的电视改编《半生缘》,由钟景辉监制,张之珏编导,陈振华、李影、黄莎莉、刘松仁、郭峰等演出。80年代的戏剧界有海豹剧团的《香片》(也斯改编)、进念的《心经》(林奕华改编)及香港话剧团的《倾城之恋》(陈冠中改编)。90
年代还有香港电台由洪朝丰改编的播音剧《倾城之恋》等。更不用说许鞍华和关锦鹏的三部电影了。进念及林奕华至今仍继续有改编她的作品。

香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张爱玲影响的作者不少,亦舒和李碧华都坦然赞扬张的作品,但亦有由于影响的焦虑而把她低贬的亦不乏人。把张爱玲简化为刻薄、势利甚至黄碧云说「人文素质低」,恐非公允的评论。从文字的妩媚着眼,反而对张爱玲与香港文化的意义、对现代性与如何在商政交缠的空间中周旋而有所坚持,视而不见了。


2000年嶺南大學「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發言,

收入《再讀張愛玲》,牛津出版社,2002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